-
1 # 劉荊洪
-
2 # 細羽說
《山海經》究竟神奇在哪?我認為是《山海經》後再無《山海經》。一切的神話傳說皆圍繞《山海經》而展開,除了《山海經》之外再無其他的神作能與之相抗衡。我個人也很想把《山海經》完整地讀一遍,可實在是讀不下去,太難懂了。
對於難的事物我們習慣性地會選擇放棄,但過不了多久又會選擇繼續。《山海經》就是這樣一本著作,我因為難而放棄了它,但過一段時間我又會去看它,這正是它的神奇所在。話說,它所描寫的到底是什麼地方?那些奇人奇事奇地,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誰能說的清楚?因為沒人可以說清,才變成了傳說。
所有的傳說可能都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的記錄,只是這種記錄帶有某種神奇的味道。按照我的理解,《山海經》描繪的可能是之前的人類世界,由於太過古老,一切皆無考證,只能當做一種小說來讀一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句話也不知道是誰說的,但實際確實如此,《山海經》就是這樣一本奇書。
-
3 # 千年蟲1672
《山海經》是一部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它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書中神奇的人物,靈異的禽獸,域內園林,海外仙山,還有奇珍異寶……展現出了一幅幅神奇的遠古生活圖卷。在空間上,從海內展現到海外,從時間上,從當世追溯到遠古,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它儲存了華夏遠古的大量的神話傳說。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衛填海‘’
,還有許多我們不熟悉的,如祭山的儀式,黃帝戰蚩尤的傳說。可以說《山海經》是我們研究古代的宗教和部落之間的戰爭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是人文歷史的寶藏,從這裡可以追尋到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山海經》的重要價值,還在於它記載了祖先的各種奇思妙想,以及世界各地奇觀,它包羅永珍,對中國以及東亞和中亞等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神話,物產等都有記載。是一部有很大開發,研究空間的珍貴寶庫。是後世乃至於今天的文學家,藝術家獲取創作靈感的源泉。反映了我們祖先偉大的想像力,創造力,是一部蘊藏了祖先巨大智慧的典籍。
-
4 # 明心觀天下
《山海經》神奇在有很多的描述,如動物,在現在是可以找到的,而有些是找不到的,人們就認為《山海經》是一個有亂編寫成分的志怪書。
但我持有另一種態度。我認為山海經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它完全真實。只是地球鉅變,把那些存在的國家,或文明,都磨滅了。
比如,史前大洪水,在《山海經》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而更神奇的在於和地球上一些其他地方的古老傳說的結合來看。有很多史前文明,沒有記錄月亮的存在。月亮的出現是突然間出現的。有些地方的傳說,是以前地球沒這麼多水,而月亮來到地球的時候,攜帶來了大量的水,導致地球海平面直接上升了非常非常多,出現了大洪水。
而《山海經》的地圖,我認為是描畫了在大洪水之前的世界地圖。而大禹治水,有的學著認為,大禹到過現在的美國。因為山海經中記載,大禹是騎著龍去治水的。還有神人幫助他。如果再結合一些上古傳說,那就是以前的地球不只是三維,而是三維和四維的共存狀態。所以這麼設想,大禹當時,是得到了不同維度存有的支援,比如神人和龍,就不是三維所可以看見的。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中國曾出現過的墮龍故事,那很有意思。
還有,就是在很多海底,都發現了文明遺址,有的遺址可以推斷,原來的文明程度相當高,甚至不亞於現在。山海經當中記載了一百多個國家。所以我認為,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山海經完全真實。只是地球歷經鉅變,人們也無法去證實了。相信那些史前存在的文明,或傳說中發生的鉅變,對很多人來說,太天方夜譚
-
5 # 慧智
山海經
山海經
中國志怪古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 13個義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中國志怪古籍
電影《顏值山海經》主題曲
《啞舍》古董
徐客編著書籍
2014年張翰主演電視劇
(法)儒勒·米什萊所著書籍
cosplay擬人
2015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伊雪楓葉著小說系列
山海經:2015年陳絲雨繪,孫見坤注圖書
舞臺劇山海經
朱炳仁作銅雕壁畫
2018年拍攝電視劇
簡介
編章結構
文獻價值
版本情況
資料知識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
6 # 困不成眠
核心發現
5500年之前,繁榮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正是炎帝當年的領土。
5200年後,黃帝在尼羅河下游和紅海兩岸,建立埃及文明。
黃帝后代1000年之後,到夏、商、西周時代,分別在不同時期從遙遠的西方才遷入到中國,才來中國繁衍出了華夏文明。
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的主人胡夫,他是大禹的後代,在英文中讀音是胡夫,中國漢語的讀音翻譯過來音譯是昆吾!也就是《山海經》中的昆吾。
《山海經》中的崑崙,其實不是山脈,它是帝王的陵墓,其中崑崙山就是專指古埃及的金字塔!想象吧:《山海經》中的崑崙山是大金字塔,那麼《山海經》記載的地理肯定在古埃及附近了!對不?
山海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
背景和根據:《山經》裡面記載了金字塔,那麼《山經》一定是金字塔建成之後才寫成的書啦!當時的古埃及最繁榮,帝王命令史官記載了統治地區的景象,這就是《山經》。
通過研究,能判斷出崑崙山是大金字塔是極其重要的。這樣,成書時間就確定了。《山經》:寫於距今4400-4500年期間,記錄了此時間之前的所有地理、禮貌、文化、鬼神祭祀等。
另外,《山經》的每一個“山”其實都是一個部落的聚集地(可能此時還以採摘狩獵為主,山上食物豐富),它絕對不是以記載自然界的大高山為主。
《海經》:寫於距今3400年左右的時間,在《山經》之後1000年,古埃及又繁榮了一次(類似於中國的漢朝、唐朝、宋朝有不同繁榮期)。《海經》記敘了在此之前的時間、地理和國家、人物、事件等。當然記載的近處是國家形式和國家名稱,某地點上的遙遠的黃帝、炎帝、堯、舜、大禹等也有記載。可能海經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同時航海和貿易也更加發達,所以要記載海。
《山經》和《海經》的記載,都是國家和帝王不同時期的政治行為。類似於,唐朝把以往的歷史寫了一遍,宋朝又寫了一遍,但由於不同人寫的,他們有重合,也有觀點和人的名字、地名的稍微不一致的地方。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的時序關係
非洲祖先時代:距今7萬年前左右開始了新一批智人的始祖先出現。
現在人類的共同祖先,都是東非大裂谷 地區分化出來的。以前的北京猿人和雲南猿人其實後來逐漸滅絕了。
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文明):距今5500年左右
這些智人到處跑,尋找生存的空間,後來有一支來到了兩河流域,這個地方有淡水,便於採摘、農耕,於是逐漸發展出來文明,其他地區的文明遠不及,兩河流域是當時農業發展最好的,也包羅了中醫與草藥的研究,炎帝-神農-嘗百草是在兩河流域和土耳其。震撼嗎?
恆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個地區,距今5000年左右的黃帝時期,巴基斯坦地區就很繁榮了,現在有考古地點為證據。
兩河流域向外外擴散的智人,最早的一部分往東南走來到了印度河(恆河)的巴基斯坦,開枝散葉(發展出了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獨立衍生出來的)。
古印度文明地方時間比中國早,不然,唐朝的時候孫大聖一行還要千難萬險到印度取經?唐朝的時候全中國人都是信佛教啊。唐僧還要去印度留學十年八載的,先學印度語言,再學印度佛經,然後帶回大唐。《山海經》中記載了古印度恆河地點的情況。並且,根據研究,有一箇中國上古大帝王顓頊的墓葬就埋在那裡,並有顓頊的九個姘妃的墓葬。是不是很震驚!!!
尼羅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沙烏地阿拉伯地區:距今5200---3200-年,《山海經》記錄的地域和年代,其中有1000多年,記載在中國是間斷和遺失的。但是在《山海經》裡有記載可以分析出來。可是以前的人並沒把它當作歷史書籍看待啊。
地中海東部和南部地區,歷經了黃帝到大禹治水時代、大夏時代、商的玄鳥時代、西周時代的發展,發展出了燦爛的文明。
大禹治水的地點是在利比亞。尼羅河水氾濫西流,蔓延淹沒了埃及和利比亞北部,大禹才在那裡疏導了大水,流入地點是蘇爾特灣---流入了地中海。大禹治水不可能在長江和黃河。因為5000年前,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沒有那麼多的人,不需要和長江和黃河叫勁。再說了,長江和黃河的水,是當年的人力所治理不了的,5000年前中國土地上沒那麼多人口,考古也挖不到那麼多人口的遺蹟哦。
地中海地區被大禹治水並統一,人口自然的進行遷徙。少數家族遷徙進入中國,帶來了大禹的故事。也帶來了大夏的故事。時間在4800年----3500年期間。這些人成為了中國的重要的土著人群。
商朝的玄鳥部落,是在3500年左右,遷徙進入中國的。在中國攻打的就是先來(夏時期遷徙來)的土著。
西周,祖先是后稷(古埃及掌管農業總官吏),其後代在距今3200年左右(遷徙的原因可能是政治原因、環境原因、戰爭原因等)古埃及被外族侵略,再加上乾旱等原因,沙漠化,農業種地已經沒有出路了。西周人是帶著《山海經》、《周易》等古書來到了古中國,先是到達了寧夏、甘肅、陝西等地,建立周原。
商湯滅夏桀的發生地點,在古埃及,周武王滅商在中國。中國歷史哪段清楚?哪段不清楚?這樣就明白了。只是到了周武王滅商的時候,之後,中國的歷史才清楚了。考古也能挖掘出來證據了。
西周人,最終幹掉大商後裔和大夏後裔,統治古中國建立周朝(大商時代沒有兒皇帝,說明當時戰爭頻繁,君王死亡率很高,都是青壯年傳位,商的挖掘看,總是埋活人,實際埋的是戰爭俘虜)。大周進入西周時段,300年,然後烽火戲謔諸侯,周平王東遷成東周(春秋和戰國),又發展了500年(這個期間偉大的老子、孔子等文人出生了,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土地上是沒有大文人的,造字的倉頡應該是大聖人才對呀,可是倉頡是100%的古埃及人,造字哦是在古埃及造的字,漢字的前身就是古埃及文字啊,《山海經》最早的時候就是用古埃及文字寫成的啊,想看古埃及文字是什麼樣的嗎?齊先生的書裡有詳細的解讀),東周再往後是秦朝,一統中國, 所以才有了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
其實秦始皇有可能也知道自己在西方還有很多皇帝輩子的遠古老皇帝們,所以,秦始皇瘋狂地燒了所有的遠古歷史書,很多遠古的記載都丟失了。好在留下了《山海經》,並且今朝有人能破解它。真是歷史的萬幸。
匈奴曾經也是地中海地區的部落,東遷徙,來打漢武帝,只是沒成功。被打回了西方,往西跑了很遠,據說就是現在的匈牙利!
得出結論:絲綢之路,實際在5000年前就存在,它就是古人遷入中國的來路。後來這裡陶瓷和絲綢茶葉等生產多了,又銷售回老家了而已。其實是返回文明當時起源的地方。
那麼遠的遷徙,可能嗎?根據測算,從黑龍江到新疆的距離,就是中國到兩河和尼羅河流域之間的距離。沒什麼不可能的。絲綢之路一直存在。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是延續到今天。古埃及有很多古遺址,是人類歷史的寶庫,大家可搜尋古埃及考古的圖片去參觀。我們以前的教科書過於強調自己的文明,而少講古埃及文明。實際古埃及文明的古老程度,才是真正的中國文明的祖宗,絕對不會錯的祖宗。
說一說上古的族系關係
炎帝(神農),是北方的王,活躍在兩河流域距今5500年左右,炎帝的後代是蚩尤、夸父、精衛等。
黃帝是南方王,比炎帝晚,活躍在距今5200年左右。黃帝后代到大禹的時候,基本就幹掉蚩尤,征服炎帝后代部落。
黃帝的族譜: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 ,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舜。”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嚳),帝俈生堯。”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嚳),帝俈生契,是為商祖。”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嚳),帝俈生后稷,是為周祖。”
《大戴禮記•帝系》:瞽叟生舜“及產象、敖”。還說顓頊“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產陸終”。陸終長子叫樊,夏王朝時被分封在昆吾(今山西運城縣),因此史書上又稱"昆吾氏"。昆吾就是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中的胡夫,音譯的原因導致有些差別。
黃帝的傳位關係: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黃帝死後葬於橋山。其孫高陽立,即顓頊帝。顓頊死後,黃帝曾孫高辛立,即帝嚳。嚳死,子放勳立,即堯。堯死,舜立,舜是顓頊的六世孫。黃帝,顓頊,嚳,堯,舜即是五帝。所以說黃帝是五帝之首。 黃帝與炎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
-
7 # 山火四姨夫
有的人說,是神話故事,有的人說,是歷史故事,有的人說是醫藥典籍,有的人說是地理之書。我覺得這書稱得上中國第一奇書。
先說此書出現的大概時間,那就是——先秦。歷史好的人都知道,先秦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這部書就是出於這個時間段裡。
而最神奇的,不僅出現時間無法準確判斷,而且居然無法考證,作者是誰。先秦時代,百家爭鳴。我們眾所周知的有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等。這些都相當於金庸武俠小說裡的門派一樣,與之不同的,這些門派都是做學問的學院派。
各學問門派的人才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脫穎而出,比如:儒家的掌門人孔子、孟子。道家的掌門人老子;法家的韓非子,兵法家的掌門人孫子、鬼谷子等等!
可是山海經的作者,不知道是誰,他默默無聞的寫下了這部奇書,並且讓他流傳至今。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我們還是要敬仰這個偉人。他為我們還原了上古時代的社會和地球環境,將諸多知識拼湊在一起,組合整理成了這本奇書。
山海經,它結合了古代地理,各地方的產物,神話,巫術,宗教,古代歷史,醫藥,民俗,民族等等。
總書,共計18卷。分為四個部分《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和《大荒經》(四卷)《海外經》(一卷)。
其中,記載了1000多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以及諸多邦國山水地理,風土,產物等資訊。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都感嘆:“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之不敢言之也!”
所以,山海經是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最神奇的,沒有之一。
-
8 # 玄覽牧道
它是一本神州地理書,神奇,是因為幾乎沒人能夠看懂。要看懂,得回溯到古代典籍,回到古人對神州的認知,對山川地理的描述,去找答案。
-
9 # 碧海藍天93253047
《山海經》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世界觀。總體來看,巜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分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海經》分《海外》東西南北篇和《大荒》篇東西南北篇還有一篇單獨的《海內經》。其中巜山經》排列清晰,基本上是屬實的。《海經》簡直就是神仙鬼怪的集合世界。上古神話巜海經》裡最多,同時也記錄了許多珍奇異獸。有些是現實中的動物,有些是古人崇拜的神。我個人認為,在讀巜山海經》時不必糾結於巜海經》的種種珍奇生物是否存在,而是把巜山海經》當作一部古典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來欣賞就是了。
-
10 # 葉榆十年
神奇在似是而非、好像是而又不敢肯定,這種記述很具體真實而你又不能輕言是今天的哪裡,真實的神祕!
比如崑崙墟,對照山脈走向、出產,你發現似乎不是今天的崑崙山脈;也有人考據出是今天的尼羅河流域。
有些山系、河流連猜測都難,於是就有人考據這是不是消失的大陸亞特蘭蒂斯,說《山海經》可能是第四紀冰川大洪水改變世界地貌之前的上古世界地理志,那些奇怪的動植物可能比恐龍還老資格。
總之,能看得你一頭霧水,越讀越困惑,但你又欲罷不能,比如象精衛填海那樣的故事……它耐讀,是因為那種神祕的陌生讓你永遠找不到答案,足以滿足你無盡的獵奇心。
世界變化太大,數千年至數萬年前的地球地貌是怎樣的?滄海桑田,能印證這種變化的應該只有這一本書,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
-
11 # 主天安
《山海經》最神奇的地方,是:以博大精深的神奇文字,記載遠古華夏文明。
古人遣詞造句,講述歷史,如飄渺仙境!後世皆訛為神話!
最神奇當如: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桃花源的五柳先生,競語法修辭都不懂!
明明是帝:斷(形天)首,葬之常陽之山。刑天淪為無頭之鬼!
無頭鬼何以舞動長矛盾牌?!
應該解讀為:帝斬殺形天后,念及他為主人賣命之功德,將他埋葬,沒有讓他拋屍荒野!
刑天與帝爭奪帝位神器,兵敗被殺!帝為慶祝勝利,舉行祝捷大會!
祝捷大會上,帝親自化裝舞蹈!
帝為了羞辱刑天在天之靈,搞了場誅心戰!
帝將自己頭包住,把乳頭畫成眼睛,肚臍畫成嘴巴,如此打扮,以刑天的形象表演!舞動手中長矛盾牌,作垂死掙扎狀!
帝藉此羞辱刑天部落,震懾刑天部落!毀滅刑天部落復辟的意去!
這是遠古典型的心理戰,誅心戰!
陶淵明酒後亂性,競將無頭鬼寫成人妖!帝早已將刑天葬之常陽之山,無頭鬼怎麼爬出墳墓的?
《山海經》神奇地把五柳先生搞蒙圈了!
陶淵明一首: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將世人帶入萬丈深淵!
歷史如此淪力神話!陶淵明之淵,可謂深乎!
《山海經》如此神奇!神奇得令世人皆成文盲!
-
12 # 坤瑩
《山海經》與《黃帝內經》和《周易》並稱上古三大奇書。
這是一部關於上古人類的百科全書,記載上古歷史的絕世鉅著;這是一部曠世罕有的神玄之作,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
該書範圍龐大,儲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涉及到學術領域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內容包羅永珍。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麼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山海經》是以中原為中心,南至南海
諸島,西抵西南亞,北到西伯利亞,東及西太平洋的一本《古亞洲地誌》,它記述了古亞洲大部分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諸多寶貴的資料。
其中山經五卷是從南方開始,依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最後到達九州中部;海經八卷分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也是依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來描述;大荒經四卷則是依照東、西、南、北的順序進行描述;最後一卷是海內經。
《山海經》的書名最早見之於《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直到約百年後的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才將此書公之於眾。從古至今對《山海經》該歸於那類書籍都多有分歧。
《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數術略的形法類中,《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是“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則將它視為“蓋古之巫書”。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
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書中的漏洞,他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解釋。以後,《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物件,各種假說紛紛出籠。
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國外學者將《山海經》作者的視角伸向國外,作出了“《山海經》並不是華人所作”的——令人十分吃驚的結論等等,不一而足。
無論是從《山海經》包羅永珍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山海經》各篇成書時間的早晚上看,《山海經》不是出自一人一時之手,應該是由集體創造積累編輯而成。
雖然《山海經》是由多人編輯,但是,其主要的編輯人還應該是夏禹和伯益,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可以說《山海經》是在經過夏禹和伯益的初編後,加之後人的續編,最後成就了《山海經》這部鉅著。
這部博大精深、被稱作千古奇書的著作,公開流傳至今又經歷了兩千年。
本書產生的時代並不在洪荒,因為它是文字成熟使用後的作品,文字數量多達3萬餘字,而且用字簡潔準確,基本上都是陳述句,即有什麼說什麼。在3萬多字的篇幅裡,記載了約40個方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400多種神怪異獸。
《山海經》儲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開了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1500多年前,晉代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
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的《山海經》尚有圖。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的說明。
《山海經》從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等神話故事,一直講到啟建立夏朝,故事一個比一個神奇,一個比一個精彩。
書中還描寫了名山大川和奇異動植物以及奇特風土人情。這些不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積極鼓舞;
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昇西落、月亮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僅是上古人要為解釋自然現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知識、力量和勇氣。
如:刑天原來是有頭顱的,是一位勇士,是炎帝的手下,他經常一手拿一面巨大無比的盾牌,一手拿一把鋒利無比的大斧。
他很有才華,通曉音樂,後來因為炎帝打敗了,刑天氣得怒目圓睜,一路殺到黃帝面前,兩個拼得你死我活,最後,被砍了頭,但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用乳頭當眼睛,用肚臍當嘴巴,繼續戰鬥,直到趕走黃帝為止。
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山海經》儲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開了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
1500多年前,晉代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的《山海經》尚有圖。
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的說明。
《山海經》從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等神話故事,一直講到啟建立夏朝,故事一個比一個神奇,一個比一個精彩。書中還描寫了名山大川和奇異動植物以及奇特風土人情。
這些不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積極鼓舞;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昇西落、月亮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僅是上古人要為解釋自然現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知識、力量和勇氣。
如:
刑天原來是有頭顱的,是一位勇士,是炎帝的手下,他經常一手拿一面巨大無比的盾牌,一手拿一把鋒利無比的大斧。他很有才華,通曉音樂,後來因為炎帝打敗了,刑天氣得怒目圓睜,一路殺到黃帝面前,兩個拼得你死我活,最後,被砍了頭,但刑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用乳頭當眼睛,用肚臍當嘴巴,繼續戰鬥,直到趕走黃帝為止。
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連著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卻都失敗了。
最後不得已,“乃以為池”。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為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歎不已。
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為精衛,日夜投石於海。夸父“與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
西王母長相像人,卻長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善於長嘯,篷頭亂髮;有一種魚,長了一個頭,八個身子;有一種鳥,長了一個頭,三隻眼,四隻翅膀,三隻尾巴;有一種魚,身體象蛇一樣,腦袋卻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長命百歲;貫胸國的人胸前長著洞,出門不用坐轎子,兩人從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不可思議啊。
當黃帝勢力日漸強大超過炎帝,炎帝戰敗,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黃帝報仇時,炎帝說:“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戰爭中讓百姓犧牲。”
鳳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鳳凰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的生命力,這就是“鳳凰涅槃”。
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
連著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卻都失敗了。最後不得已,“乃以為池”。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為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歎不已。
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為精衛,日夜投石於海。夸父“與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
西王母長相像人,卻長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善於長嘯,篷頭亂髮;有一種魚,長了一個頭,八個身子;有一種鳥,長了一個頭,三隻眼,四隻翅膀,三隻尾巴;有一種魚,身體象蛇一樣,腦袋卻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長命百歲;貫胸國的人胸前長著洞,出門不用坐轎子,兩人從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不可思議啊。
當黃帝勢力日漸強大超過炎帝,炎帝戰敗,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黃帝報仇時,炎帝說:“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戰爭中讓百姓犧牲。”
鳳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鳳凰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的生命力,這就是“鳳凰涅槃”。
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連著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卻都失敗了。最後不得已,“乃以為池”。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為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歎不已。
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為精衛,日夜投石於海。夸父“與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
西王母長相像人,卻長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善於長嘯,篷頭亂髮;有一種魚,長了一個頭,八個身子;有一種鳥,長了一個頭,三隻眼,四隻翅膀,三隻尾巴;有一種魚,身體象蛇一樣,腦袋卻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長命百歲;貫胸國的人胸前長著洞,出門不用坐轎子,兩人從洞中插入棍子一抬就走。不可思議啊。
當黃帝勢力日漸強大超過炎帝,炎帝戰敗,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黃帝報仇時,炎帝說:“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戰爭中讓百姓犧牲。”
鳳凰是南方群山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鳳凰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的生命力,這就是“鳳凰涅槃”。
-
13 # 煙雨踏秋殤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志怪書籍之一,除了記載神話傳說外,它還介紹了許多的山川地形、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此外,它對宗教、科學,以及浪漫主義文學也有著深遠影響,實在是中國古代眾多典籍中價值位列前茅的偉大著作,連司馬遷都在《史記》中感嘆道:"餘不敢言也。"
《山海經》導致司馬遷“不敢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其中的記載,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之處。
作為一本神話著作,《山海經》裡有著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也記載了許多難以確認真實性的珍禽異獸。如今人們看到書中對各種動物的描述,都會覺得它們出自虛構。但畢竟《山海經》的年代與今天相距甚遠,很有可能那些當時存在的物種,在今天已經滅絕了。
那麼,《山海經》中有哪些有意思的異獸呢?
《山海經》中的許多異獸都有著十分奇特的名字,再搭配上它們被給予了富有神話色彩的描述,導致今天的人們常常對其感到陌生。不過,其實書裡還有著我們的老朋友,比如,我們看看書中的這段描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這是一種長著人一樣的舌頭、能夠說話的鳥。乍一看,這種動物似乎十分神奇,但仔細想想,其實就是將常見的鸚鵡進行了一些誇張處理,而《山海經》描述動物的方式大致都是這樣。也因此,許多真實存在的動物也顯得像是神話中才有的神奇鳥獸一般。
《山海經》裡還記載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為獸,如豕而人面。”“狌”是“猩”字的古代寫法,這種類人生物似乎就是今天所說的猩猩了。但在今天,野生的猩猩只在東南亞可以看到,而大猩猩則更是僅存於非洲。成書在中國古代的《山海經》怎麼會有著對它們的記載呢?此外,書裡還說狌狌能通曉過去發生的事情,吃其肉可以善走,這顯然是虛構。
不僅僅是猩猩,《山海經》中還有對疑似斑馬生物的記載,書中寫道:“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這種生物像馬,但長著白色的腦袋,且身上有著如虎紋一樣的白色條紋,它有可能就是今天的斑馬。眾所周知,斑馬是非洲的特有物種,只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山海經》又是如何知曉的呢?
除了一些存在爭議,只是疑似的生物,《山海經》裡也有一些確定是真實存在的五種,如上文說到的鸚鵡,如被描述為“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負千斤”的“橐駝”,看到行走在沙漠,且能夠負重遠行,駱駝這個答案可以說是非常理所應當了。
當然,作為一本志怪著作,《山海經》中神話傳說的部分要更多一些,其中一些異獸,雖然尋不到蹤跡,但仍被人們所熟知。舉例來說,書中形容神鳥鳳凰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作為中國、日本等地民間傳說中的重要角色,九尾狐也在《山海經》裡登場,書中寫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此外,《山海經》還是一本"食譜",它記載了許多異獸的食用效果,也算十分有趣了。
按照《山海經》的說法,如果一個人睡覺老是做噩夢,可以讓他吃一種"冉遺魚",這種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如果不喜歡吃魚,還可以選擇一種"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的名叫"鵸鵌"的鳥。此外,如果吃了一種"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的野獸,還能變得不嫉妒他人,實在堪稱神奇。
不僅是心理問題,如果是身體上出現一樣,也可以從這些異獸中挑選“解藥”。如果感染了黃疸病,可以吃“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的“讙”;如果得了“癭”,即甲狀腺腫大,可以吃“狀如鴟而人足”的數斯。甚至得了痔瘡,都可以透過吃“其狀魚身而蛇尾”的“虎蛟”來幫助痊癒。可見,《山海經》關於異獸的記載,實在是非常有意思了。
-
14 # 怪獸小火龍
神奇在哪裡?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裡面的很多生物都很神奇。《山海經》是中國版的“神奇動物”,我還是對裡面的神,類人生物和怪獸感興趣。《山海經》裡面包含了歷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產、醫藥、礦產等多種資料的小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作真實的歷史來看待。但由於該書年代久遠,很多記載無法考證。連司馬遷寫的史記時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傳說,秦始皇讀過《山海經》後,被裡面內容深深吸引所以不忍燒之。《山海經》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藏於深宮王府的,民間則成了巫師和方術珍藏的秘籍。
當然,現在有兩撥學術人,有的否定《山海經》裡的內容,還有一部分是肯定《山海經》價值的。我一直相信《山海經》裡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比如裡面人面鴞就是現在貓頭鷹。還有現在虎、豹、犰狳、娃娃、還有那些銅礦,植物如肉靈芝等等;你能說這是假的嗎?關於中國諸神都和神山有關係,對就是崑崙山,崑崙山是什麼?是遠古人類和神交流的一個平臺,不只是中國有這樣傳說,國外也有如:印度神山:喜馬拉雅山或墨麓山。波斯:神山阿爾伯茲山。埃及:阿圖姆山、拉丘山等等……
當然,現在看《山海經》完全是穿越了時空遊歷古代的一本著作。很多人覺得那是古人想像出來的生物,我個人還是覺得是真實存在的,有可能它上面書記載的不只是地球上的生物,很有可能是宇宙生物,它們和諸神一起來到地球,因諸神發動一場戰爭所以被滅,很有可能滅亡於大洪水。史書上記載過這樣事情,西漢孝武帝時,曾有西域外的人進貢了一隻奇鳥,其名無人能知,也不知如何來養,也看到此鳥奄奄一息,即將死去。東方朔這個西漢的神怪專家,道出了此鳥的來歷及名稱,並告訴人們此鳥應該如何餵養。孝武帝按東方朔所說的一試,果然如此。於是就問東方朔,你是從哪裡得知這鳥的事情,東方朔回答說是《山海經》有關於這隻鳥的記載。所以,我認為《山海經》裡的神,怪、類人生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毀於一場戰爭,《山海經》和《易經》《黃帝內經》這三本寶書是中華民族瑰寶,它(書)在中國的地位和西方《聖經》一樣沒有任何著作能超越它……
-
15 # 鴻鵠錦繡
大家好!我是趙彤1966,下面以我閱讀巜山海經》的實際體驗、感悟來回答這個問題。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最古老的奇書。書中講述的大量的怪異之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礦產金銀;驅虎駕鸞、開天始祖、人類繁衍、圖騰神聖等,皆給後人以無限想象。諸如此類,在遙遠的遠古時代真的真實存在嗎?《山海經》,上古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古代知識的寶庫。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的古籍,是一部富有神秘色彩、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百科全書和知識寶庫。它涵蓋了上古地理、天文、歷史、神話、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等方面諸多內容。給我們後人研究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山海經》中大量的神話源自上古的口耳相傳,它所收集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更是各典籍中聽沒有的,首屈一指的文獻。奇特、高超的想象力也處於中國典籍撰寫之冠。對精靈鬼怪、神仙人類、山川天地之描寫,做出了精彩的想象和誇張。《山海經》,具非凡文獻價值。
《山海經》對人類記載之異象。
神奇的《山海經》中,不僅包含了神奇的動物、異獸、山川、礦物,還記載了奇怪國度、異象之人類。這些異象之人雖說是可以歸之為人類之列,但與現代人類形象及生活習性大相徑庭,分不清是神話傳說,還是真實存在。彷彿是奇異另類人種生活於另類世界空間。
《山海經》記載:三首國,在崑崙山東側,那裡都是一個身子上長有三個頭的人。貫胸國,人胸部有一個洞等。這是詭異的想象、極度的誇張,還是遠古真正存在著這樣一塊廣博的土地,生存著這些奇異的先祖。
那麼,後來這些人類又哪裡去了呢?難道是史前文明被洪水毀滅,被大陸板塊的運動、挪移而淹沒了嗎?這是一個蘊藏著的未解的文明密碼。而這些密碼又與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存在的一些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方歷史中也有人頭馬身等奇特物種,這難道是東西文明的一種巧合嗎?
這就是《山海經》對人類記載之神奇。這些神奇,只是《山海經》所記載神奇之九牛一毛。《山海經》,神話中的世界,神話中的神奇,天地山川之靈秀,人類走獸之靈異,給後人留下了無限想象,提起後人的好奇,引發後人去探究。難道它記載的是一個曾經存在,但又被丟失的神異世界?這是我在閱讀《山海經》後的一點淺薄體驗,今天分享給大家,請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
16 # 我是王巍然
一個含金量很高的話題,《山海經》究竟神奇在哪?
的確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話題!
《山海經》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據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山海圖”流行於世。
《山海經》分《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雖然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其內容涉獵甚廣,從天文、地理、傳說、神話、宗教,到種族、動物、植物、礦產等,包羅永珍,體系極其龐大,堪稱中國古籍中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然而,由於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不經。
中國上古的圖書很多是圖文相配合的,《山海經》就是其中之一。據學者考證, 《山海經》的最初母本應該是圖版的,是一部據圖為文、先圖後文的書。讀《山海經》,尤其是《海經》,可以清晰地體會到其中“以圖述事”的敘事方式。後來古圖遺失,配圖的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
現在各種版本的《山海經》都有插圖,神怪奇妙,荒誕嚇人,這只是後人根據遺留的文字進行想象,而後增補繪成的,與真正遠古時代的圖版並不一致。
《山海經》涉獵廣泛,內容奇雜,自古至今,人們對其該歸於哪一學科分歧很大,有人歸為地理書,有人歸為古代小說,有人歸為百科全書,而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為“古之巫書”。關於《山海經》的作者是誰,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禹和伯益,有人考證說是南方楚人,也有人說是無名氏,還有人說不是一代一人所為,而是集體創作。更有甚者,說《山海經》的作者為外華人。
正是因為圍繞著這部奇書有著如此多的爭論,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山海經》在歷史、地理、文學、動植物學等諸多領域內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山海經》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更新,各種考證成果也漸漸地讓人們更接近真相,揭開《山海經》的最初面目。
《山經》包括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是比較規範、典型的地理學記述,儘管其中夾雜著一小部分荒誕和離奇的內容。《海經》包括海內、海外、大荒等共十三卷。《海經》的內容,與《山經》相比,更多是“怪力亂神”,毫無理性可言。《山海經》之所以被稱為“神怪之祖”,被稱作中國神話故事的淵源,主要就是因為《海經》所記載的內容比較荒誕無稽、奇異之極,如“翌射九日”、“夸父逐日” 、“黃帝戰蚩尤”、“精衛填海”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神話,在中國流傳千年,深入人心。
正因為《海經》內容荒誕,情節離奇,脫離生活很遠,以致於歷代學者都不真正重視它,這使得《海經》的文化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儘管有部分學者對《海經》感興趣,但由於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的偏差和狹溢,《海經》的內涵並沒被揭示出來,反而牽強附會、盲人瞎馬,以致把《海經》文字意義上的“神怪色彩”渲染得更加怪誕不經。但劉宗迪先生曾經從天文、曆法等角度來研究《海經》,很好地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
《山海經》就是一部如此獨特、神秘而又深奧的古代奇書!
感謝閱讀!我是“當文化插上翅膀”!
-
17 # 百般千尋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記載神話傳說、地理知識、民風民俗、科學、醫學、巫術、宗教信仰等內容的充滿神奇色彩的著作。《山海經》的神奇在於(1)作者不詳;(2)由多個朝代多人接力編著而成;(3)它集神話傳說、中外地理文獻、古今語怪之祖、刑法類、小說類、方士之書為一體;(4)世人不知其所述是真還是假。(5)引發人類對宇宙產生極大的好奇和無窮的想象,對探究宇宙產生極大的動力。概述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其他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其中,神話傳說的內容較多,同時還涉及多個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稱得上是百科全書。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共5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經》又分《海外經》4卷、《海內經》5卷、《大荒經》4卷。其中《大荒經》分:《大荒南經》、《大荒北經》、《大荒東經》、《大荒西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行文結構總體上以地區為主線把這些事物逐一記錄。
神奇之一:作者不詳《山海經》的書名最早見於《史記》,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司馬遷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這說明《山海經》的文獻資料早就存在,然而作者不詳。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但這些推測都無從確證。
神奇之二:由多個朝代多人接力編著而成伏義始創四時八節、太陽曆和象形文符,使中華先民具備了文化傳承的基本條件。6500年前,軒轅帝召集萬國盟會,“執繩而治四方”。黃帝首設史官,推動華夏酋邦社會進入了記史年代。例如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整編了《海外經》。大禹在治水之後,曾將遠古的圖騰、地理物產、治水時豎亥記錄的測量資料也標記在《山海圖》上,並銘刻於九鼎。後來,大臣伯益據《山海圖》著成《山海經》;從《山海經》中我們可查到大禹治水的記載。而在漢成帝時,曾命劉向、劉歆父子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也將《山海經》整理成篇。這些都說明了,作者不詳的原因, 是因為《山海經》由多個朝代多人接力編著而成的。
神奇之三:《山海經》集神話傳說、中外地理文獻、古今語怪之祖、刑法類、小說類、方士之書為一體古人對《山海經》的評價描述:
《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列入刑法類;
劉歆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
西晉郭璞將《山海經》作為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
明代胡應麟稱《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
清代《四庫全書》將《山海經》歸為小說類;
魯迅認為《山海經》是巫覡、方士之書。
由於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神話傳說均源自於《山海經》,所以有人認為《山海經》是一本神話傳說。
神奇之四:世人不知其所述是真還是假《山海經》記錄了聯姻證明、少數民族異域的情況,當中的一些描述多為道聽途說;書中出現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頭鳥、兩頭蛇”這些怪物是真的還是假的?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此還無從考究。這也引發人類對外星生物是否曾經光臨過地球產生諸多想象和推測。
神奇之五:引發人類對宇宙產生極大的好奇和無窮的想象,對探究宇宙產生極大的動力《山海經》裡面的一些記載經查證是真實的,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又如美洲大陸和《東山經》記載的四個山系一一對應。然而,書中的一些記載卻無從考證;特別是書中的志怪,根據圖形及描述,在現代人的現實世界裡沒曾出現過。這些神話世界的空間和文字,引發人類對宇宙產生極大的好奇和無窮的想象,並對探究宇宙產生極大的動力。
《山海經》對人類世界的貢獻是極大,其價值遠遠大於其作為一本曠世鉅著流傳於世。
-
18 # 王小喵讀書
古人閒來無事玩遊戲:隔空比拼、見聞競賽,你也來試試?
想想,上古時代,啥娛樂都沒有,聰明人只好自創遊戲,自娛自樂。
其實也不是故意的,就是環境所迫罷了。
場景一:大豐收,大家載歌載舞,一位老者被一群孩子圍著,喝了點酒,興致來了。
他把這輩子的見聞編成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孩子瞪著眼睛,張著嘴吧:哦。
然後,又來了一位接生婆,部落裡唯一活到60歲的人,也坐下了:孩子們,別聽他瞎吹,婆婆我活了這麼大年紀,什麼沒見過,什麼沒聽過?等我告訴你們女媧造人,精衛填海的故事吧?
場景二:有個年輕人喜歡亂畫,就把這些故事畫在洞穴附近的岩石上。
場景三:後來,有了文字,張三聽到的故事是這樣的,記了下來,李四聽到的故事又是那樣的,記了下來。
等到有人想編寫一本書的時候開始發愁:這麼多混亂駁雜的內容,咋辦?
她爹在一邊淡淡的:都寫上,就像吃亂燉,有人專挑豆腐串,有人喜歡野蘑菇,何苦勞神?
又過了幾百年,有位書生一看:咦?好玩,挑一些喜歡的記錄下來,再加一些自己的所見所聞吧?
這本書傳到其他地方,又有人看到後激動了:我今生頗是遇到了幾件奇事,不加進去,豈不是可惜了?
如此,《山海經》歷時上千年,經手無數作者,最後集結成書。
後世之人爭論:這到底是誰寫的?這般腦洞清奇,異想天開?
其實,人家就是玩個智力遊戲而已,拼的不過是見聞。你非要按照現代思維推斷:這個人去過這麼多地方嗎?古人又沒有飛機?
那你就輸了。
部落巫師、廚子和接生婆湊在一起,見聞駁雜不足為奇板正的司馬遷在《史記》提及《山海經》,評價只有四個字:“餘不敢言”,意思是,沒辦法說。
魯迅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意思是,這不是本算命打卦的書嗎?
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是:奇則奇矣,然,不可信。
想想也是,《山海經》的內容太過駁雜,那個時候,古人也沒有大學可以去唸一念,也沒有圖書館可以去參考一下,無非就是天馬行空罷了。
試想,農閒無事,巫師、廚子和接生婆湊在一起閒話打發時間罷了。
為什麼不是遊吟詩人或者大禹這樣的賢者見聞呢?
其實,我們想多了。
古時環境惡劣,活下來極為不容易,三十多歲就是高壽,巫師地位尊崇,一般都是聰慧之人才能擔當。
民以食為天,吃飽了才能活下來,只怕做廚子才是上古時代最理想的職業:食物是那個時代最重要最核心的生存資源。
自然,活下來之後的第一要務:生孩子,不生孩子那不是絕種了嗎?故此,接生婆更是無上光榮的職業。
若是覺得不信,大可細讀《山海經》,從頭到尾的內容都非常類似:某地某處有某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老祖宗必有交代,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吃了之後治啥病?
《山海經》當中的瑞獸吉祥物都是老祖宗可以吃的,可以用的,或者有利於生孩子的。其他?沒啦。
所以,巫師、廚子和接生婆坐下來給後生小輩傳授經驗,可不都是這些嗎?
一個含金量很高的話題,《山海經》究竟神奇在哪?其一,真假難辨
很多人都說,《山海經》不過是神話傳說罷了,誰見過龍嗎?誰又見過鳳凰呢?
但是,近年來發現,現實當中真有很多動物與《山海經》描述得很像,比如:九尾狐。
《山海經》有三處記載: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哪有狐狸長九條尾巴的?所以,很多人認為九尾狐不過是古人的想象罷了。
誰知道,現實中有一種動物卻跟《山海經》的描述十分符合:火狐。
火狐的尾巴十分特殊,有九節不同顏色的皮毛組成,因此也被稱為“九環狐”。
居然長成這個樣子:
按照《山海經》的描述方式,九尾狐其實有沒有可能就是火狐呢?
其二 思維方式不同
人類的思維方式一直都在不斷演變,不要說上古時代,連咱們爺爺奶奶輩都認為:天圓地方呢。天朝上下使用銅錢,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咱們舉個例子,《山海經》記載,共工撞到不周山,於是天下大水,百姓流離。人類學和民俗學資料以及考古發掘都證實,幾乎所有 的民族都有類似的傳說和故事。可見,當時的地球,地球發生了極大的氣候災害,導致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極為深刻而恐怖的記憶,並且編成故事,代代流傳。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一種鳥類。
《山海經 ·西山經》原文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翻譯成白話就是:有一種鳥,長得像鴞(一種鳥),紅紅 的嘴巴,青翠的羽毛,長著人一樣的舌頭,名字叫做鸚鵡。
看,這種鳥和現在的鸚鵡一模一樣。但是,光看原文就很難理解:為什麼鳥長著人一樣的舌頭呢?
其實古人的意思,就是:這種鳥可以學人說話,故此表達為:人舌能言。
按照這個思路,網友們腦洞大開,以“山海體”描述現代物品:
“世有一蚌,不喜水,人攜之,歐方紙,身肥則人喜,身瘦則人憂。”
錢包啊,哈哈哈。
“烏河也黑水,味甘而酥骨,出則生風,聲如霹靂,食之無憂。”
呀,這不是肥宅快樂水可樂嗎?
若按照這個思路,把身邊所有東西描述一遍,估計又是一本《山海經》。
其三,古今第一熱門話題,沒有之一
有人說,《山海經》不就是非洲的植物、動物描述圖嗎?不信?咱們把非洲的動物拿來一一對比,別說,很多都符合。
還有人說,《山海經》就是北美的山脈走向描述,你對比一下長度和走向,簡直一模一樣,量身打造嘛。
其實,個人以為,這就是《山海經》的神奇之處:什麼都提一句,但是什麼都沒有講清楚。留白,留著很大的空白,讓後來者想填什麼就可以填什麼。這恰恰是《山海經》比其他書籍高明的地方。
其實,《山海經》到底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歷代愛好者都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 夢想,讓自己無以安放的奇思妙想,找到了落腳點。大家都可以參與的話題,可不就是一家古代的維基百科網站嗎?
不是嗎?
-
19 # 山寨莊子
沒看過。
只是覺得,過去沒有高鐵汽車的,真不容易,太神奇了!
-
20 # 高君孝19511951
外星人寫的記實文學,很好。
回覆列表
山海經奇書被稱為千古奇書的《山海經》,全書一共三萬多字,並不算長,但是文化內涵豐富,導致解讀《山海經》奧祕的書,有千萬字,例如,本人的科幻神話長篇小說《山海經神遊》就有50萬字。《山海經》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座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諸多訊息。涵蓋了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領域。難怪,人們稱《山海經》為奇書中的奇書。當然,《山海經》的神奇,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動物奇書。有一類生物,它們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卻生活在文學、影視作品和人們的記憶中。如果把範圍縮小到中國上古傳說中,那《山海經》必須是首推。自先秦始,《山海經》流傳甚廣,演繹眾多,明朝的蔣應鎬本是現存最早的圖本之一。據統計,《山海經》的18卷中有兩百多種神奇動物,上古四大凶獸之一的窮奇就是其一。“窮奇狀如虎,有翼。”就是說,老虎身上畫上翅膀,就是窮奇的形象。據《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騶吾是一種虎狀神獸、祥瑞之獸,其大如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日行千里。
二是植物奇書。在《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神奇的上古植物,例如,《山海經》提到的神奇植物有扶桑。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樹上升起,晚上就會棲息到西極之地的若木上,但太陽第二天不會從西邊升起,其實東極和西極是一個地方,若木也就是扶桑的另一種叫法,由此可見,上古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世界東西是相通的。《山海經》中的建木,是和扶桑齊名的神樹,生長在都廣之野,它的樣子很奇特,高百仞,古制一仞大約一米五左右,百仞就是一百五十米,沒有枝杈,就是一根,但不是直的,拐了九道彎,曲線向上,神話傳說中,都廣之野是世界的中心,而建木是溝通天地的橋樑。《山海經》中的尋木,長千里。雖然建木是溝通天地的橋樑,但並不是最高的樹,最高的樹就是北方的尋木,有千里之高,比世界上任何山峰都要高得多。
三是地理奇書。《山海經》是中國偉大的先秦歷史地理奇書,時代跨越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至西漢初期,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古國、種族、礦產、動植物資源、神話、祭祀等方面,在東亞、乃至世界民族史地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五省。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裡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包括河南、湖北、四川盆地、湖南一帶。前人關於山海經地理範圍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傳統華夏說,二是區域性區域說,三是世界圈說。大多數專家以為,山海經的地理範圍包括東亞,兼及東北亞和北越、中亞東部。
四是神話奇書。《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即是“神話之淵府”為後世文學神話創作的根本,同時也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難得的文獻資料。這些神話傳說,除了耳熟能詳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記載的禹殺相柳,這一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即可看做神話故事,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者的關係,以及隱含的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儲存了大量神話傳說,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神話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