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
2 #
文學的起源須上溯到史前史,即沒有成文歷史以前的人類歷史階段。那時候的文學以口頭文學形式為主。
先秦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其主體部分是成熟的周代書面文學,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這一時代由天下統一的分封到諸侯異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權的統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大部分也都體現了華夏範圍內由分裂而尋求統一的基本時代特徵。
在這一階段裡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先導的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有標誌著中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有作為後代史傳體文學和小說、戲劇濫觴的歷史散文,有體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局的諸子散文,有中國寓言文學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楚辭》,等等。豐富多彩,斑駁燦爛的先秦文學奠定了中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時代文史哲不分離,詩樂舞相融合。體現了先秦文學的綜合性,泛指包括政治、哲學、歷史、文學等在內的一切學術。
《論語·先進》說孔門弟子子游和子夏長於文學,“文學”便是泛指古代文獻。《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其中文學之士著書立說,遊說之士搖唇鼓舌。先秦文獻中,史傳散文記史解經,卻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諸子散文傳經佈道,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議論說理多具象化,採用寓言、比喻、白描、誇張、鋪排等多種文學手法。《詩經》和《楚辭》本是文學創作,卻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價值和思辨色彩。
這些文獻對於研究先秦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文學等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先秦時代的詩歌、音樂和舞蹈密不可分,從原始歌謠到《詩經》、《楚辭》都是如此。《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有舞蹈道具和動作的描述,樂章的章名概括了詩歌的內容,顯然是詩樂舞的綜合表演。
《詩經》作品大多重章疊句,原本是適應音樂和舞蹈反覆表演的需要。《墨子·公孟》中也說:“儒者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弦《詩三百》,誦《詩三百》”,可以歌唱、舞蹈、弦奏、吟誦,正說明《詩經》具有綜合藝術的特徵。《楚辭·離騷》的末節、《九章》中《涉江》、《哀郢》、《抽思》、《懷沙》等篇以及《招魂》的末節都有“亂曰”,“亂”既是內容的總結,也是標識音樂的末章。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祭神巫歌基礎上的創作,祭神巫歌是表演巫舞所唱的歌,其中每篇並無“亂曰”,但末篇《禮魂》就是《九歌》前十篇通用的亂辭。由此可見,楚辭也具有詩樂舞相融合的特點。
明確綜合性的特點,研讀文學便要緊密結合時代文化背景,力避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