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是傻姑娘

    可以肯定地說,瞭解寫作背景是理解欣賞古詩詞的基礎。

    首先,我們來看一首唐代朱慶餘寫的《近試上張籍水部 / 近試上張水部 / 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的意思是:洞房裡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打扮好了輕輕問郎君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如果不瞭解寫作背景,我們會誤以為這詩是一個女子寫的,以為是表現夫妻恩愛的,其實,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朱慶餘是男人。他寫這首詩的用意根本不是要表現夫妻甜蜜的新婚生活。那麼,一個大男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那就要了解寫作背景了。

    詩中,他把自己比作新婦,把張籍比作新郎,而主考官則成了公婆。借問新媳婦的打扮是否能討得公婆的歡心,實際上是在問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賞識。

    如果不知道寫作背景,對詩意的理解就會大相徑庭。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的意思是:傍晚時分,我心情抑鬱,駕車登臨舊時的樂遊原。夕陽下的風景無限美好,只可惜時光臨近黃昏。

    如果不瞭解寫作背景,我們會認為此詩是寫作者由於心情苦悶,登樂遊原消愁,抒發對美好晚景的留戀之情。

    但是,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是:詩人身處晚唐衰世,鬱郁不得志,面對古原夕照,想想自己一生理想難以實現,國運將盡,憂慮揪心。這種哀傷和嘆惋一是為自己,二是為國運。在哀傷與嘆惋中,作者仍不失對生活和美的執著追求。

    像這樣的詩詞還有很多,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欣賞古代詞,就要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

  • 2 # 江海讀書

    詩句“魚躍練川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和“群雞正亂叫。”哪首是好詩,哪首是壞詩?

    也許不少人會認為前一句是好詩。因為,“魚躍練川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說有一條魚跳出來橫過像白綢一樣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拋在白綢子上;黃鶯穿過像絲線一樣的柳條,就像一枚金梭在絲線中穿織。寫得多麼形象、漂亮,對仗多麼工整。而“群雞正亂叫”,大家一定說不好。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但評價詩的好壞,是不以外表是否美麗為標準的,應是“知人論事”,要看詩歌是否傳達了一種興發感動的作用,只有興發感動的生命才是好詩。所以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它能讓你更快、更準確的理解這種興發感動!

    前者是晚唐一位詩人的詩句,外表很美,但只有文字和技巧,而缺乏詩歌應有的生命。這兩句寫的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形象,沒有內心的感動。“群雞正亂叫”是杜甫的句子,是他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不知家人生死存亡的長期隔絕和分離,回到自己家中寫成的。它雖然不美麗,卻是一種樸實真切的敘寫,有一份深厚的親切而熱烈的感情。

    瞭解詩詞一定它的寫作知識,才能更好區別好詩和壞詩,有無感發的生命,有無把這感發的生命傳達出來,使讀者也感受到你的感動。

  • 3 # 文化趣談

    欣賞古詩詞,寫作背景其實真的沒那麼重要。

    舉個例子: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這首詞就是寫愛情的,但實際上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政治諷喻詩。

    為什麼是這樣呢?這就要從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看了,

    這首詞寫於辛棄疾剛從北方奔南宋之時,當時,南宋強敵壓境,國勢日衰,然而南宋朝廷從上到下,好吃好玩著,不思進取。一心想收復失地的辛棄疾得不到重用,這首詞寫的就是詞人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詞中借尋找情人來借代尋找政治知音。

    並不是政治諷喻詩不好,但是一道清甜可口的菜,突然加進麻辣,變成了四川火鍋一樣的麻辣味,反差之大,讓人難以品味。

    這裡就反應出了一個問題,欣賞古詩詞時,寫作背景真的決定了詩歌的意義嗎?

    關於“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通常有兩種,一是從整個背景分析,如時代、思想、地域、民族、階級等。我們經常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說是時代的背景分析。但是這種分析通常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的詮釋,這種分析方法往往會泯滅詩人或詩歌的個性特徵。

    二是精細的背景分析,比如詩人的人生境遇,創作詩歌時的具體情境。

    顯然,“背景對於詩歌意義的闡釋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細而準確的背景”,但它並不是一把萬能鑰匙。

    第一,詩歌的寫作背景全部考評清楚,很難

    精細準確的寫作背景雖然對理解詩歌的意義很有幫助,但是古代有很多詩人生平記載不詳,詩歌寫作的時間跟地點更是難以考證。

    第二,精細的背景也不能限定詩歌的意義。

    第三,即使背景批評準確,也常常破壞詩歌本來要給人帶來的藝術美感享受。

    就算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確實有所隱喻,但一想到詞中苦苦尋覓的情人竟是指政治知音,原詞中那中悱惻動人的愛情感受頓時被破壞殆盡。

    其實欣賞詩歌時,背景分析只是我們理解詩義時輔助的工具之一,而且有背景分析有著諸多侷限,古詩詞本就是作者本人寫來自己欣賞的居多。欣賞古詩詞最重要的是,我們覺得它美,讀起來很有韻味就行了,要不然一看背景,好好的一首愛情詞變成了政治諷喻,詩歌的藝術美感就完全被破壞了。

    對此你這麼看呢?

    感謝你的閱讀。

  • 4 # 海南3183

    我今年76,平日受風寒易感冒,一次遊植物園回家遇小雨,有感而發寫詞一首。

    如夢令

    紅藕花殘葉皺,

    蛙鳴蟬噪煙柳。

    曰暮踏歸途,

    晚風霏雨涼透。

    老矣,老矣,

    惟恐溼寒消瘦。

    我以為寫作背景對作品很重要,有感觸才能敘真情,注入情感才能出好作品。而不是驕柔做作,無病呻吟給人不踏實的感覺。

  • 5 # 空鳴486

    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舉的例子仍然是毛澤東的詞,五四年,毛澤東在北戴河,風浪中游泳後,看著大海,浮想聯翩,由曹操收服天下,聯想到定國之戰的託美援朝,在緬懷革命先烈後發出了感慨一一換了人間,留下了壯麗詩篇。時代的背景,正是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基本取勝之際,足見背景的立國之戰與詩詞的困果關係!

  • 6 # 南山一段雲

    《詩大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的職能就是抒情。而人的情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瞭解寫作背景就是準確把握詩歌情感的一把鑰匙,是欣賞詩歌最基礎的工作,所謂“知人論世”即指此。

  • 7 # 閒雲野鶴東籬

    無論是古詩詞還是古散文,亦或是現代文章,瞭解其寫作背景都是非常重要。只有瞭解唐朝安史之亂,才能讀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的淒涼,理解“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喜。同樣,我們瞭解了武漢2020.1.20到2.11這20來天疫情爆發的混亂無序,才能與《方方日記》產生共鳴,要不然很可能認為是無病呻吟。

  • 8 # 老張335536

    寫詩的確不能空喊口號,要有背景描寫。請看老夫所寫,

    排律,桃花。

    有詩為證:

    楚漢芸生然禍降,

    川江冠病仍傷今。

    窗隔路斷裙衩渡,

    燕阻關封武警臨。

    黛玉寫詩哀慧月,

    桃花解語嘆聰心。

    頻咳帶血花遺野,

    喘滿隨痰口喪音。

    半夏茯苓醫肺患,

    黃芪敗醬草方行。

    乾坤朗朗人花亮,

    社稷清清日月明!

    注:詩中草藥能治肺炎,林黛玉咳血,也是肺炎,甚至肺癰。

  • 9 # 待曉兒

    很明確地講,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很重要,它也許會顛覆我們之前對於一首詩歌的認知。

    我舉兩個例子就更好理解一點。

    01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但是辛棄疾正處於備受排擠而賦閒在家,怎麼會安於鄉村生活呢?難道真的是“廉頗老矣”了嗎?

    恰恰這首詞的下半闕和幾首樂府詩很相近,比如:

    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

    這樣就能明白,其實辛棄疾表達的是壯志難酬的憤懣,顛覆了之前的認知。

    但是,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就會明白,孟浩然正是因為這首詩才被皇帝疏遠的。

    論詩要講求八個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古人作詩,涉及到朝廷君王,很多時候都不會把話說得很直接,都是在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所以,不知創作背景,有時候會對詩歌的理解產生完全錯誤的認知。

  • 10 # 梧桐樹邊羽

    當然重要。

    搞清楚寫作背景是做出詩詞賞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不懂文言文。二,不懂詩家語。三,不清楚時代文化。四,不瞭解作者個人技巧和情懷。

    前兩點我們是可以通過學習規則來提高,而後兩點總結起來就是寫作背景。

    打個比方,前兩點是二十六個字母,後兩點是單詞、句子以及對應的意思。

    也就是說如果搞不清寫作背景,就好像幼兒園生拿到英文書——字母都認得,連起來就一眼黑。

    詩詞都看不懂,談什麼意境,談什麼賞析?

    詩人都是寫自己的時代,無論詠史、懷古,其實都是寫當代、寫自己。所以每一篇作品必然帶有時代特點。

    一個時代離我們越遠,我們越是難以想象。

    古代的文化、習慣、風俗對於我們來說,如果過於陌生就難以理解。特別是詩人們在創作中尤其喜歡用典,這就涉及到詩人之前的時代的文化內容,如果不懂得典故的出處,那就像學英文字母都認識,單詞卻搞不清的狀況。

    詩以言志,詩人寫詩,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抒發自己情感的。

    創作者總會把個性化、個人化的東西夾雜在作品裡,任何人都擺脫不了這種“有我之境”。所以如果對詩人性格不瞭解,對詩人生活經歷不瞭解,有可能也無法對他在某個時間,某個情景下寫出的作品做出正確的解讀。

    當然,所有文學作品在問世後就基本脫離作者而獨立存在,詩詞也一樣。但是這種脫離只是與詩人的未來脫離,並不能與他書寫的當時狀態脫離。

    後世的人,也就是我們會在讀詩的過程中會賦予他們新的內容、新的感情,讓那些好的作品不斷流傳、不斷延續。好的作品自有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其中不同人對他的不同理解也是這種生命力的來源之一。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原作上來說的,我們可以在詩人的原本意境上進行擴充,超越。但是絕不能自行強解、錯解,這是會被笑話的。

    所以,瞭解背景,瞭解詩人,瞭解作品還是第一位的。

    欣賞古詩詞,寫作背景真的很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要養成節儉的習慣,生活才能平安無愁”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