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舟

    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結束了四分五裂的諸侯國爭鬥,完成了破天荒的大事,統一中國。其影響為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存在,為中國幾千年的穩定奠定了基礎。

    從四分五裂到天下統一,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

    秦始皇是大一統理論的鼻祖人物。大一統理論是對四分五裂遺留思想的扭轉,萌芽對抗固有思維,大秦當時的現狀,一直危機四伏。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在統一了之後,沒有執行的可操性。一群儒生,對大一統理論有偏頗的固執嘲笑。

    秦始皇的雄心和自尊,帶來了強烈影響。復日復年,秦始皇對多元文化的心態由包容變成抗拒。

    國土統一的情況下,文化如果沒有統一,就是一種無序的管理狀態。

    文化必須得統一。

    文化統一的起點,秦始皇選擇了書籍收集,留下一套,放進了阿房宮。剩下的書盡數焚掉。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文化統一的核心,是全國推行大秦文化。

    此舉動,捅了天下儒生的肺管子。儒生開始反擊,大秦開始鎮壓,血淋淋的“坑儒”事情就此爆發。

    所有的書籍放在一個地方,風險在於,不能發生意外,比如說火災。

    項羽成了一把火。

    阿房宮燒了三個月,最後一套文化書籍燒沒了,大秦之前的文化也燒沒了。

    這個損害是不可逆的。

    漢武帝任用董仲舒,董仲舒對大一統理論,進行現身說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家進行傳承改造。

    從此之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發展開闊,但是對於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具備可操性。這是具體實操的必經之路。

    但是文明的發展,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選擇之別。百家罷黜,是文明在方向上的一次選擇,罷黜與否文明都在發展,只是方向不同。現存的文化典籍,一旦有留存,後代有研究,古代文明的面紗也一樣躍然紙上。

    那麼,“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華夏文明的危害就是相當。都不及另一個危害大。

    阿房宮的那一把大火,三個月時間燒掉了房屋,燒掉了瓦礫,偏偏最後一套留存的文化書籍,最不應該消失。

  • 2 # 相如影視傳媒工作室

    焚書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歷史時代的選擇結果造成的,焚書,為什麼會焚書?不利於歷史時代步伐的結果造成的,被時代毀滅與拋棄,誰適應歷史時代發展,誰就有發展機遇,同樣文化也不例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歷史時代的車輪是殘酷的,拋棄你的時侯一點同情心也沒有,即使你很優秀不符合時代趨勢也會拋棄你,所以歷史時代是朝前發展的,我們要選擇跟上時代這個“勢”,不然的話,被拋棄的傷害會更大。

  • 3 # 夢歸秦淮

    一、“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同時鞏固統一的手段

    無論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它們都是用思想統一鞏固政治一統的手段,本質上都是了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當時博士淳于越曾經公開攻擊郡縣制度,遭到了大臣李斯的反對,李斯認為儒生們談論詩書,以古非今,會嚴重削弱秦王朝的統治。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除了醫藥,佔補的書不焚燒以外,其他書籍一併焚書,又活埋了儒生。

    這是一項文化專制措施,對中國文明產生最消極的影響是控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抑制了其他學派和儒學同等發展的現象。人為的提升了儒學的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儘管是提高了儒學的地位,但是本質上也是一項文化專制措施。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服務的。

    思想的統一鞏固,政治的統一反過來,政治的統一也需要思想的統一。不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者本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封建皇權服務的,不同的是一破一立,及手段和使用的方法不同。

    二、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待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題主的問題問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哪一個對中華文明影響比較大?我覺得二者都是一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這類問題。既要看待他客觀上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也要看待他對摧殘的文化的負面作用。

    總的來說,秦朝統一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剛剛確立。政局剛剛穩定,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的統一,客觀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也說明了焚書坑儒的侷限性,不可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他所發生的時間是大一統已經鞏固。國家政治鞏固就需要思想的統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秦朝和漢朝總的發展來說,秦朝二世而亡,而漢朝出現了多次的繁榮。但兩個朝代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20年,一起成長。

  • 4 # 大千雲閣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李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奏上焚書令,他最重要的宗旨和出發點是要確定「別黑白而定一尊」,就是維護秦始皇「一尊」的地位和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開始實行。

    說到底“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都是為了鉗制言論,統一思想,防止人們以古非今,妄論政治。

    在這個前提下,秦始皇把那些私學——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進行焚燬。不過在當時,有一個特別的保留措施——「非博士官所職」,也就是除了博士官職責所需的書籍,剩下的「天下敢有收藏詩、書、百家語者」,都要到當地的郡守和太尉那裡把他們的書燒掉。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秦始皇罪大惡極,東漢哲學家王充就在《論衡·書解》中說:「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具在」。南宋理學家朱熹也說:「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

    意思就是,秦始皇雖然叫百姓燒書,但並沒有湮滅這些文明與思想,官方是保留了這些書籍的。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墨並稱顯學,但墨家更側重對農業方法的創新,種地務農。和道家更注重研究身心,人性觀的形成探索,名家更注重形而上哲學思考。

    漢武大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一、神化皇權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王權日益削弱,先後有11個諸侯相繼稱王,齊、秦甚至一度稱帝(此前,“帝”只能用來稱呼天神),周朝最後也被秦國滅亡。

    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初,採取黃老思想,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無為”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出現了“文景之治”。

    三、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現實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學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體系——新儒學,主要內容有:1、“天人合一”說和“天人感應”說,提倡君權神授。“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四、調整統治思想的需要。秦朝採用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導致“秦二世而亡”。

    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條件以經成熟。經過漢初的休養休息,到漢武帝時,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皇權得到加強,這一切為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準備了條件。

    關於「坑儒」,清代詞人朱彝尊在《秦始皇論》中說:「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也。」朱彝尊認為,秦始皇坑殺的是那些妖言惑眾的儒生,而非尊崇孔聖人之道的儒生。

    王充、朱熹、朱彝尊他們的說法是否正確,真相究竟如何。

    關於秦始皇坑殺的物件,一直有兩種說法,有人說是儒生,有人認為是方士。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對此事的記載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那麼根據書中的記載,秦始皇坑殺的是方士,是那些擺弄陰陽術數的騙錢的人,而不是儒生。

    眾所周知,秦始皇醉心於長生不老,一向沉迷於求丹問藥,養了一大批方術士。

    傳說醉心長生的秦始皇就曾派遣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不老仙丹。

    其中就有兩個人,分別叫做侯生和盧生。兩人並未研製出什麼「不死藥」,由於害怕秦始皇的嚴刑峻法,便下決心逃走。他們臨走之前對秦始皇做了一番評價: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秦始皇決定「坑儒」時,長公子扶蘇曾勸諫秦始皇,他說「諸生皆誦法孔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比較清楚地判斷,秦始皇所要針對的這些人不是方術士,而是儒生。

    那麼,無論是從邏輯的合理性,還是一些史料上看,應該可以確定秦始皇坑殺的就是儒生。

    焚燒書籍這種行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是文明的倒退,書籍中承載的那些智慧與思想就此毀於一旦,如何不令人痛心疾首?而「坑儒」,也就是對文人的迫害,足以讓後世志士寒心且憤怒,這些人自會攻擊譴責秦始皇。秦始皇暴戾殘酷的形象也因此流傳至今。

  • 5 # WW我思我在

    “焚書坑儒”怎麼回事,建議大家好好看看歷史。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是清末民初易白沙先生髮表在1905年《新青年》雜誌上的個人觀點,後被中國人無腦沿用,直至今日學術百家綻放。

  • 6 # 風中聽雨

    “焚書”是秦始皇在統一國家後,發現各國的文字和文化都不統一,他為了方便管理,就進行了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為了壓制其它國家的思想,實行愚民政策,只保留了秦朝的歷史書籍和一些占卜、醫學類的書籍,其它國家的史書都被燒燬了,同時燒燬了詩、書和百家語。焚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膨脹了,認為自己的功勞要大過三皇五帝,自己是天下第一,自稱是始皇帝,那麼那些歌頌三皇五帝的就都成了禁書,也要燒燬掉,要讓後人知道自己才是最偉大的。“坑儒”也稱坑術士,晚年的秦始皇已然不滿足皇帝了,想要成仙,沒有理解道家的真正含義,被江湖術士所欺騙,得之真相的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殺術士460餘人,這就是歷史有名的焚書坑儒。

    這兩種思想其實都是為了迎合統治者的思想,提高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焚書坑儒使中國的歷史出現了斷崖,再也沒有詳盡的史料來研究過去的事情,現在較權威的就是史記了,獨尊儒術結束了百花齊放的盛大局面,專制的思想等於沒有思想,不利於學術的切磋,文化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思想都被埋沒,沒有多元性,獨尊儒術也抑制了法制的發展。

    總之,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其實獨尊儒術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傷害更深。

  • 7 # 神馳

    儒家、法家,本是一家

    封建時代其實都是法儒一家,沒有法治,天下會亂,不講仁孝,人心會散。法儒結合,方能長久。

    秦歷二世而亡,焚書坑儒,暴政不能長久。漢、唐、宋、明、清數百年江山,皆以孝治天下。

    儒家與法家都要維護極權,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

    孔子有了權力之後,殺異見者少正卯,打擊三桓,維護魯君權威,他的仁義就是效忠君王。

    商鞅有了權力之後,向君王獻策,提出御民五則: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五皆不靈,殺之。” ,整個過程就是精神控制、武力鎮壓。

    儒家講仁義是維護極權,法家推行峻法,也是為了維護極權。法與儒,一剛一柔,一陽一陰,互為犄角,相得益彰。秦用商鞅、魯用孔丘,各有所得,各有所偏。法儒結合,才是最妙的御民治國之道。

    但是儒家可以大力弘揚,因為無非是仁義道德之語,法家不可以向外宣傳,卻可以積極去做。

    歷史上變法的幾乎都是大儒,他們根子上都是屬於儒家的孝子賢孫。儒家變法都是得到了皇上的批准,儒家與法家在朝廷上就是一家。

    一些聰明人看出其中的門道,每逢改朝換代之時,就倡導反孔,一旦獲得政權,就積極尊孔。反孔是為了讓愚民敢於起來造反,尊孔則是讓人民變得愚昧,便於統治。

    迨至現代,民主風來,以百姓之心為心,統治者垂拱而治,頗似堯舜遺風,“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現在到底是進步了。

  • 8 # 笑著看西方

    焚書坑儒 ,當時有蠱惑之書,方士兼儒妖言惑眾,影響新生政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拯救了當時中國處以混亂局面。春秋爭霸,戰火連天 ,各家學術皆有偏重的治理觀點。歷史從來沒有什麼‘百家爭鳴’?這個題目是近代有人誇大各家的不同意見,成為‘百家爭鳴。’勿以此中國歷史上有‘百家’,只是個約數,沒有實際意義。

    看諸家觀點,1.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法家是中國歷史上以法制為核心思想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法家理論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沒有治國思想。

    墨家人物,墨翟、禽滑釐、田鳩。墨家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派別。墨家思想:人之間平等相愛(兼愛),反對戰爭(非攻),反對浪費(節用),重視繼承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缺乏治國思想。

    道家是春秋重要學派,主張自然無為,雖然歷史上採納道家思想,治國理政思想必須的較好。

    名家是以正名辨義為主,主要代表為鄧析 、惠施 、公孫龍,主要是明實研究。

    包括雜家,農家,陰陽家,小說家,縱橫家。除此之外有名無實。

    綜上所述,各家均不如儒家,缺乏思想性指導。如三綱五常的人倫道德的建設如此完整。提倡道德,克私明禮,以‘仁’為主體的儒家思想,凝聚了各家觀點,但是各家觀點都是從不同側面論述國家的存在思想。只有儒家思想能夠比較全面的論述了國家,人民,集體,個人的哲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特別抨擊了人性的‘惡’。

    一個國家沒有思想統治是走不遠的,人民就沒有主心骨,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發展 用什麼證明國家存在?

    有人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完全是鼠目寸光,狹隘利益充斥自私利益的圈套,妄圖不加‘認同’的說教,橫加指責,這是一種非理智行為,對國家歷史優秀文化思想的褻瀆。

    還是迴歸正常渠道,來尊敬歷史上的一切成功思想。沒有歷史儒家思想的教誨,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是矇昧的。

    朱熹說‘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人不學孔子之思想,不知‘禮’為何物?苟不知善惡不分?可惜了人性思想的正確性。

  • 9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都是中華文化在生命裡發展必然要求,對中華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損害微不足道。焚書坑儒終結了舊時代文化的漫延,如燒荒,但文化的根仍在地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朝野之上只提倡儒學。黑格爾評價孔子的思想是世界上大部分民族普遍遵從的道德規則,甚至有些民族作得更好。孔子也有類似自我評價:“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思是在十戶人家住的地方,就有象孔子一樣又忠實又有誠信的人。我只是把這個忠誠誠信之道關注並表達出來了。原來,我們在太平時渴望正確的人與人關係時,很容易想到孔子就是這個原因。我們的生活中便存在孔子的道理,自然很容易想起並理解他的話。由於有他現成的話,自然省去了我們許多勞動。漢初也正是在這樣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依人類普遍遵從的道德規則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新秩序,這種探索也是擺在當時理論工作者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於情於理作出符合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結果。如燒荒後的沃野,草木興榮。因此,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無限新生機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10 # 菜花無理狗

    打字真麻煩,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殺了那些建議分封制的儒學博士,秦始皇為了讓這種分封制的思想沒有傳播的媒介,就把全國的儒家學說,尤其是魯地的全部收集放在咸陽,項羽入關一把火都燒了,漢武帝為了打匈奴,需要全國支援,就用了公羊學派的大復仇主義和夷狄禽獸也,不可不殺,因為他必須要用儒學,黃老是太皇太后的,法家是當時主流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只能用公羊學派這種激進派,但是漢武帝也就是用,董仲舒想用天人感應等限制皇權,結果被漢武帝給打發走了,而太子劉劇又喜歡穀梁學說,被穀梁培養的成了一個文藝青年,穀梁學說講究親親相隱,刑不上大夫,,對胡人也要親愛,為了和平可以犧牲自身利益,不限制皇權,用道德來感化皇帝,皇帝是唯一的,可以說是豪強地主的代言人,這一點漢武帝就很看不上劉劇,到了漢宣帝舉行石渠閣會議,穀梁有有名的大噴子劉向,公羊學派一敗塗地,再加上漢宣帝得到皇位輩份太低了,就喜歡穀梁裡面的思想,隨之,大力提拔穀梁博士,選拔官員也是看品質,不怎麼看才幹了,這就給今後中國儒家奠定了地位,可以說是儒家理學的啟蒙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地球夢和馬自達創馳藍天,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