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000313194461
-
2 # 光頭強阿里木
這個要看個人喜歡,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什麼顏色的字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字是誰寫的!寫的好不好,有沒有收藏價值!。◕‿◕。
-
3 # 凡苗1
白色和金銀色。白色較普遍。金色全是銅粉,時間長了會發黑,真金色太貴,如果作為存檔書寫,還得要用。銀粉,大部份為鋁粉,此粉不易氧化,比銅粉好。
-
4 # 賞時賞石藝術俱樂部銀川王金亮
如果要一目瞭然的效果,建議明度對比要強烈,如:深藍和白色的明度對比。
如果要一種朦朧美,呵呵!當然就要降低明度對比,可以在同類色系中選擇。如:深藍和鈷藍的搭配。
-
5 # 教你玩綠松石
白色和金銀色。白色較普遍。金色全是銅粉,時間長了會發黑,真金色太貴,如果作為存檔書寫,還得要用。銀粉,大部份為鋁粉,此粉不易氧化,比銅粉好。
-
6 # 雅趣藝張
其實沒有固定的什麼顏色的宣紙必須寫什麼字,這個憑你自己喜好和理解,就比如裝裱的時候並不是什麼樣的字或者字型就必須用什麼顏色的圖樣的裝裱一個道理。
-
7 # 峰迴路轉57393
藍色的對比色應該是橘黃色或橘紅色,要看藍色的程度了,深藍色宣紙用橘黃色對比更為明顯,所以建議寫橘黃色的字。
-
8 # 襄陽今古堂
深藍色宣紙寫金色或白色的會比較適合,尤其適合寫經文一類,甚為美妙,莊重且典雅,也可以以金色畫一些簡單繪畫,也很有禪意。
-
9 # 貳手單反老黑殼
藍色屬於冷色系,對比色為橙色,也就是紅黃1;1配比的顏色,但是要看藍色的種類而選擇橙色系的紅黃配比比例來搭配。
-
10 # 東鰲
如果只從顏色選擇,對比度最強的應為白色。如果在瓷器上創作,更多的是金色。君不見,清雍乾的官窯霽蘭釉金彩有多美嗎?
-
11 # 敘亦說易
名字偏於幼兒化,與當前大時代背景化有關係
現在名字用在以下地方比較多:
新生兒寶寶起名 企業相關性起名名人藝名網路用名其中前三者相對為正規用名,首先說新生兒寶寶起名,此為最為常見起名。
給予寶寶起名家長大多是80後,90後,我麼今天說聽到的爛大街名字有:子涵、梓涵、紫萱、子萱、子軒····這些名字惹誰了?誰都沒有惹,之前我一篇這類名字頻繁出現原因的文章。大致無非是受當今社會環境影響。
名字偏於幼兒化,其實有部分原因也相同。
當今時代為80後,90後甚至00後,10的的天下,這是一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天接觸的日新月異的資訊湧入,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會進入我們的視野,或多或少植入大腦。
然而當今中國不同於古代,一種新文明的出現,標誌者一種舊文明的消失。經濟高速發展,同樣,我們的教育也逐漸提高,所接觸的文化也不一樣。
80後90後父母那一代整體人均所受的教育相對比現在低一些,因此起名之時,在我們現在看來會感覺大開大合,當然我們會思考到大道至簡,根據文化環境不同,然而,今天我們課本所學的古文化詩詞歌賦,以及電視影視劇出現,慢慢的這種類似於次文化的東西融入我們這一代心中,
思想的開放及自由,讓我們越來越感受到父母的所起的名字“俗氣”,其實這不然,這要需從不同環境時代背景下去看。
因此在給寶寶起名時,家長們會根據自己喜好去起名,受了幾十年唐詩宋詞及影視劇影響,以及現在對待孩子的教育相對比以前“溺愛”當然這病沒有錯,我說的溺愛是在教育方面不想以前大多數一樣教育,畢竟接受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教育,然後出現了起出來的名字其實更加貼近父母所需求想法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偏於幼兒化,舉個栗子說明:古人起名或者前幾十年有學識的起名:思行,柏銘···這種名字,你仔細發現其實很有內涵,這也是所謂的大道至簡,大象無形。
對比兩種名字你會發現,有學識的人起名,名字屬於外收內放,大氣浩瀚,一氣呵成。學識比較低的人起名大氣,直白。
那麼當然以前受教育高學歷人群並不是大多數,這也便是說我們父母那一代。也就感覺俗氣了這些名字,然而80後90後這一代會不喜歡這些,名字跟隨人的一生,因此起名時需要考慮,文雅,內涵,大氣,洋氣等方面。
像說的梓軒,梓涵這類的名字脫穎而出,為什麼起不出來以前那種文人名字感覺呢?
從以上分析:1,所接觸時代文化環境不同。2家長文化程度相對提高,但是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可以接受。3像思行,柏銘這類名字,家長感覺是太正了,不符合當前時代下時尚的社會環境。,當然這種是潛意識分析。4華人口增多,名字重複率變多,像一些大氣文雅之名無非兩種來源,一古文化詩詞典故,2有感而發,大多家長可能考慮這塊的時候便少。 至於名字幼兒化並非一個原因:總體來說,時代環境不同,影響著名字不同。其實藝人也是如此,中國社會對於偶像粉絲文化非常嚴重,當然這些藝人起名要符合這些粉絲的口味啊,因此名字也是大致如此。
企業定名則有些不同,需要考慮消費者心理學,市場等諸多因素,當然以上觀點也在內。
-
12 # 青青竹葉青
不知道幼兒化具體是什麼意思,還是簡單說一下自己關於名字的感觸。
看過一些關於名字的統計,但具體是怎麼統計出來的,也不是太清楚,友們都和我一樣,姑且一看吧。
統計結果是這樣的--
2016年最熱男寶寶名字top10,
首字:
梓、子、浩、一、宇、昊、俊、睿、皓、博
末字:
軒、宇、澤、豪、宸、睿、航、洋、銘、辰
2016年最熱女寶寶名字top10,
首字:
梓、雨、若、詩、思、語、欣、藝、可、夢
末字:
涵、萱、怡、彤、琪、馨、妍、諾、欣、桐
2017年,名字裡最常見的字是這樣幾個:
軒、涵、梓
到了2018年,略微有了些變化,最常用的字變成了這樣的:
沐、兮、梓
記得看完這些,我整個人就不好了,啞然失笑,我們這一代,或者再晚一點兒的人,給孩子起名時,千挑萬選,左右權衡,最後,大多數還是不知不覺就從眾了。
換個詞說,也就是俗了。
想一下吧,當孩子入學後,一個班級的小朋友都是看上去文雅的名字,芷晴,雨桐,梓晴,梓淇,梓洋、梓軒、俊宇、俊豪,等等,是不是有種集體出演瓊瑤劇的既視感。
回想一下,給孩子起名的時候,我們有木有翻詩經,有木有看楚辭,有木有去唐詩宋詞裡找靈感,或者,對熱播劇裡的名字是不是也秉持了拿來主義?
想起單位曾經有一個新來的領導,看到公司花名冊時,指著幾個名字,甜甜,蕊蕊,丹丹,說,這幾位同事一定是90後。
還有個同事剛到公司時做自我介紹,說,一聽我的名字,就大概知道我是哪個年齡段的人了,她的名字裡,一個豔,一個紅。話說,你知道她是哪一個年代生人嗎?
當然,這些也不是絕對。只能說,在給寶寶起名字的時候,會受到社會時代文化環境的影響。遠的不說,在我們村,父輩名字裡就有很多建國,建設,革命,援朝,等。
有一個段子,說一到過年,原本衣著光鮮的城市白領Jack、Mary,回到鄉下紛紛變成了狗蛋和翠花。叫Jack、Mary的有多少,叫狗蛋、翠花的又有多少,就好像現如今的寶寶們若兮,一諾又有多少。
放寬心想一下,一直以來,我們就是這麼從眾又重複著走過來的,也不在於一個人名字怎樣,因了某些機緣,被他人被時代記住了,這個名字才是獨屬於這個人的,而其他的,都泯然眾人了。
-
13 # 滿小書爸爸
不同時代的人的名字具有鮮明且迥異的時代印記!
根據2017年的華人口資料庫資料顯示,“張偉”是現在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同名者接近30萬,位列重名率第二、三位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王偉”和“王芳”。
中國重名最多的10個姓名是:1、張偉 ;2、王偉 ;3、王芳;4、李偉 ;5、王秀英 ;6、李秀英;7、李娜 ;8、張秀英 ;9、劉偉;10、張敏
這是屬於70、80後的時代印記。如果再往前追述,我們父母親那一代人也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印記,比如“建國”、“建軍”、“國慶”、“立新”、“援朝”、“衛國”……相信現在的父母不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但是在大家父母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這樣的名字才是主流。
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起的名字,其實也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比如“浩宇”、“子軒”、“可馨”、“浩然”、“雨涵”、“雨澤”、“宇軒”、“子涵”、“欣怡”、“梓涵”、“詩涵”。
有人說,這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已經嚴重低齡化、幼兒化,大家都叫這樣的名字有什麼意思;也有人說,人生本就如戲,大家都像瓊瑤小說裡的主人公也沒什麼不好,只不過難為了學校的老師,一點名班裡站起來好幾個“可馨”、“可心”、“可欣”,“子涵”、“梓涵”、“紫涵”。其實,並不是現在的父母水平變低了,《唐詩三百首》一直都在那裡,想取幾個有內涵的名字一直很容易,只不過是大家生活的環境變了,或者說是大家所處的時代變了。
現在父母的心境和幾十年前吃不飽、穿不暖的長輩們的心境完全不同。他們不用擔心戰爭、也不用擔心飢餓和寒冷,同時又不甘平凡,追求個性。現在的父母不管給孩子取什麼樣的名字都不稀奇,原來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四個字、五個字的名字,現在也已經有很多人在用,而且聽習慣了也沒什麼不好。
-
14 # 育兒有故事
關於您所提問題中的偏幼兒化問題,我想應該有2種可能:
其一是現實社會父母均會給孩子起個小名,通常選擇某種動植物、物品的名字,如“小糯米”、“小海綿”等。您誤認為這個是孩子的學名,而小名通常會符合幼兒特徵,具有偏幼兒化的特點。
其二您所說的偏幼兒化可能是指名字的稚嫩化、新穎化、時代化。
1、名字稚嫩化名字是由漢字排列組合而成,《漢語大字典》中雖然收錄了5.6萬個漢字,但起名通常是在常用的7000個漢字中進行選取,使得當前重名的情況非常嚴重。像我給我小寶取的名字,在幼兒園同一班級便有2個小朋友的名字與我小寶名字的語音一樣,雖然文字完全不一樣不算重名,但也讓我備受打擊。許多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為避免重名,只能另闢蹊徑,採用生僻疊字;或者為凸顯文學素養,展示名字的文化內涵從古代詩歌、經典著作中節選某一句的幾個字做為名字,這樣的名字文典、高雅,具有韻味,這類名字主要出自《詩經》、《論語》、《楚辭》等。
如 “涵涵”,出自唐代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秩秩而積,涵涵而停。”
“呦呦”出自《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等。
2、名字新穎化現在許多家長為了避免重名,會盡量避免採用單字名,甚至另闢蹊徑,採用“三字名”,如果父母是單姓,便形成了四個字的姓名。採用這種方式形成的姓名,主要有2種方式:
其一,前2字選擇父母的姓氏,如我的朋友趙生,他姓“趙”,其妻姓“楊”,則他給女兒起名時,姓名的前2字為“趙楊”,有複姓的既視感,後2字取名為“夕兒”,最後姓名為“趙楊夕兒”。
其二,前1字為父母姓氏,後面3字採用傳統方法取名,如我的朋友華明,他姓“李”,他給他兒子的名字便取了3個字“靈浩初”,姓名為“李靈浩初”,取自唐代陳子昂《昭夷子趙氏碑》:“請爾靈龜,永晏息乎浩初。”
3、名字時代化名字雖然只是一個代號,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名字便具有與時代發展相符合的文化特徵,可以說烙下了時代的烙印。像建國初期,很多人起名便跟國家有著聯絡,凸顯其愛國意思,如“愛國”、“建國”、“振華”、“國慶”、“國威”等,據統計建國初期名字為“建國”的便達到29萬人,全國名字為“建國”的達到98萬人;文革時期起名便帶有相應的政治色彩,如“文革”、“衛東”、“衛中”等等。
目前,社會發展已進入新時代,網路高速發展,網路文化異軍突起,外部文化不斷侵蝕,社會思潮激盪。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孩子起名也跟隨時代發展,名字呈現時尚化特徵,音譯過來的洋名開始走俏,如“傑克”等。同時名字疊字化也開始流行,如娜娜等。
綜上所述,您所提問的名字偏幼兒化,可能是將孩子小名誤認為學名。但是孩子起名問題,不僅能夠凸顯父母的學識,能夠展示父母對孩子的殷殷期盼,而且也能夠體現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變遷。
-
15 # wp1224
這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名字只是一個代號,能叫響就行。比如我小時候,我的同學中,有的名字一喊就想笑。有叫女女的,叫女兒的,叫蛋蛋的,叫二牛的,叫碎貓的,叫雞蛋娃的。有的是小名。有的不是。身份證上也是這樣的。上到初中,出現了一些歷史名人,也是我的同學。比如李世民,王昭君,王安石,朱元璋。這些可能是父母歷史學的太好了。當然也有一些名字,人不愛聽。我上初三時,班裡有個同學叫蛟龍。姓就不提了。蛟龍是什麼龍?聽說是海里的一種怪物?當然,漢字諧名多。名字不好取?好不容易取個名字?就容易被曲解?一次吃飯?一個女孩叫黃雪鳳?大家開玩笑?一聽名字就知道是什麼樣的人?黃,這個不用解釋?雪鳳,風花雪月?一下子就惹女孩生氣了?當然也有不當回事的?同事姓邊,我們經常問:“大家稱你大便合適呢,還是小便合適呢?”同事說:“叫大姐就行!我上廁所不需要人提醒?”當然,一起玩的好了,喜歡起一些小名,外號,更搞笑?但誰也不生氣,就默認了。比如錘子,二球,球蛋,弱小,飯剛,蛐蛐,瓜瓜……比如大家聊天:“錘子他媽的太能折騰了?一月買一個手機?一生氣就摔手機?真是個瓜屁?”“蛐蛐長的好看有什麼用?人家飯剛長的髒不垃圾的,都已經找到女朋友了”。所以,很多人不在乎自己叫什麼名字?
-
16 # 吳神論者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大多數人給別人起的名字以及在這個年代自己被取的名字都偏向幼兒化,甚至說感覺沒那麼有厚重感。什麼梓、銳、軒、凱,子、睿、煊、鍇;什麼佳、傑、鑫、浩,嘉、潔、欣、昊;什麼鴻、涵、思、祺,弘、晗、楒、琪。含有這些字的名字,現在一抓一大把,重名的也有很多,重音的也不少。可以用扎堆來形容這一現象。類似於李先念、陳賡、吳承恩、朱自清、曾國藩、趙尚志、楊靖宇、瞿秋白、康有為、梁啟超等等,像這些比較有厚重感、平仄這麼好的名字如今確實很少見了。我個人認為:一,現在我們閱讀量少了,特別是一些古文、白話文。現代資訊社會每天的資訊量特別大,處於市場經濟環境的我們很難分撥出時間來閱讀一些跟生計無關的文字。受到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充斥,一些有趣的東西打敗了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二,受一些文學、影視人物名字的影響,特別是某瑤的作品和一些偶像劇。三,常用的三千多漢字確實難以供應如今中國的龐大人口。要避開古代近代現代名人的名字,又要避開自家人長輩和親戚的名字。有的地方還要規定名字裡的第一個字要跟同輩的一樣,以表示輩序。四,很重要的一點。一些人的名字是遵循五行的屬性起的。以至於那些木字旁、火字旁、土字旁、金字旁、三點水的漢字被大量使用,導致多數人的名字出現重疊,給人氾濫成災的感覺。其實不帶五行偏旁的漢字也有各自的五行屬性。比如:科、仁、偉、東都是屬木的。五,迷信作用。名字起得太厚重,容易被名字“壓垮”,以至於夭折、有災禍、不走運。
-
17 # 樂爸專注力
我覺得題主說的“幼兒化”是感覺很多名字太過兒戲,不像很正式的名字吧。
實際上,如果深入瞭解一下你會發現,很多名字都是很有意義的。
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看看。
比如,名字蘊含了父母的愛情,表示孩子是二人愛的結晶。吳奇隆與劉詩詩的兒子叫“步步”,因為二人是因為拍《步步驚心》結緣的,這部戲是二人愛情的起點,所以給愛情的碩果命名為“步步”也是很浪漫了。
比如,孩子的名字包含了父母殷切的希望。黃磊的女兒黃多多現在已經是小有名氣了。父母希望她未來多才多藝、多福多壽,總之只要是好的事,都多來一點就好。結果這小女孩不僅跟何炅同臺表演話劇,還為電影《圓夢巨人》配音,更厲害的是,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譯製作品了。算是人如其名了。
孫儷的兒子叫等等,這是取《心經》中的一句“是無等等咒”,有很多含義,她說“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希望孩子能等一等慢一點。”,可算是用心良苦。
當然,也要承認,有些父母是為了噱頭也好,還是純粹是腦子不太正常,給孩子起的名字堪稱“慘案”。
姑且就把這種名字稱為“個性化”吧。朋友的單位有個小夥子,歲數不大,有個非常稀有的姓氏:母。家人取名的時候,希望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亮,於是他有了一個讓所有香蕉顫抖的名字:母星星。
最印象深刻的是網上看到的一個名字:史詩王爵!
這個名字一出來,感覺所有的名字就弱爆了!
名字,真的能給孩子一生帶來很大的影響。
希望父母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不要過於追求“個性化”而把孩子給坑了。
畢竟,名字作為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要陪伴孩子很久很久的。
-
18 # 屈屈屈姑娘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烙印,名字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個烙印!
從以前的建軍,建國,國慶!娟,鳳,彩,英!到現在的子軒,紫萱,子萱!
所謂幼兒化,可不可以理解為名字不大氣,雖然我們現在聽建國,建軍這些名字已經過時了,但是這些叔叔到了四五十歲你感覺這個名字是符合這個年紀的!
現在好多孩子叫紫萱,子軒,等到了一定年紀這個名字就顯得幼稚了!名字我覺得要起個大氣的,不管哪個時期叫著都符合的!
現在年輕父母起名字,不得不說有一批也是受到偶像劇影響了!起的很洋氣,但是不大氣!
雖然我家孩子名字也是不好聽,我老公那個鐵憨憨自作主張取的,為此吵了好幾架!可惜也不好改了,順其自然吧!取名要謹慎,名字是跟隨自己一輩子的名片!
去求職,別人第一時間看到的是你的名字,從而對你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子軒實在太多了,不要再叫這個名字了,我身邊都有好幾個了!
以後求職,好幾個子軒,讓人家怎麼選?
-
19 # 大豐205065954
名字偏幼兒化說明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
我倒是覺得現代家長給孩子取名復古的味道濃重了,中國風又刮回來了。
豐富的華夏文字,深厚的詩詞歌賦,給你的孩子起一個富有詩意寄於希望的名字……
不辜負倉頡造字聖人留書之美!
(前些年給孩子起名字中洋結合的不在少數)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就是用白紙,表示清靜無染。而慎用黑紙,畢竟顏色昏沉不詳 儘量挑選淡顏色的紙張,而避免字型模糊不清,只要一心向善,恭敬如法的抄寫經書,何必為外物所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