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Missy有個音速傘


    九品中正制的特點: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曹操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此項制度是由何夔發起),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


    曹丕於黃初元年(220年)命陳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


    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稽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此項制度使得當時的官吏選拔有了一客觀標準,此標準其實依然是採取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保留了漢代鄉舉裡選的遺意。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

    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

  • 2 # 歷史小廢鐵

    九品中正制的特點及弊端,主要是為了拉攏當時世家大族的力量。

    曹丕為了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援,接受了穎川士族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又稱為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度逐漸成為培植我已經氏族的溫床,成了世族地主壟斷選舉的工具。

  • 3 # 冬天的暖陽

    九品中正制負責評價和他同籍計程車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計程車人。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現在的品德評語。當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同時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拔標準開始發生變化,僅僅重視門第出身。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選拔人才的意義。首先,選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擔任,而被選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時他們也往往出任高階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選拔權就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湖OB孔雀魚是什麼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