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勇敢的迴歸

    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陽棗陽市),東漢第一位皇帝(公元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

    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劉秀生於陳留郡濟陽宮。適逢王莽篡立新朝,群雄相爭,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

  • 2 # 溫讀

    劉邦也是一位極其卓越的皇帝

    劉邦從來沒有被低估過吧,絕對是算得上是中國封建王朝最頂尖的一位開國皇帝了。

    就算他沒有秦皇掃六合漢武開拓疆土那樣的可以炫耀的功績

    但是有一點足以讓所有人佩服

    一介布衣在古代封建禮制嚴苛的情況下,可以登頂九五之尊,開創兩漢四百年王朝基業

    兩千年封建歷史,前無來者,後僅有老朱

    並且,劉邦作為西漢王朝的締造者,從三尺長劍斬白蛇起義到一統天下,

    僅僅用了七年。

    劉邦公元前209年響應陳勝吳廣在沛縣起義,公元前206年首先入關推翻暴秦,後利用近五年時間消滅天下割據勢力,於公前202年統一中國,建立漢朝。由此推斷,一共花了7年左右。

    這簡直就是一個bug級的君主了。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朱元璋)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劉邦)

    自古君王,秦有奮六世之餘烈,晉司馬氏千年世家之後,李唐千年世家之後,宋朝趙匡胤大權在握。

    只有劉邦朱元璋,兩個布衣,草根。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這兩句話做到極致的就數劉邦了

    雄才大略漢武帝

    那麼為什麼從來沒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一帝?其實這句話也是不甚嚴謹的,因為千古一帝的稱號,是秦始皇的專屬名詞。

    但是漢武帝也真的太厲害,用上千古一帝來形容它的偉大功績,好像也說的過去

    我們先來看兩張圖,第一張是文景之治時期西漢的疆域圖

    而這張圖是漢宣帝時期的疆域圖,漢武帝和漢宣帝的功績,無需我多說了吧。

    除卻開拓疆土之外,漢武帝建立中央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延續封建社會兩千年。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到他晚年就開始民怨四起了。漢武帝死後,劉弗陵與霍光,這對君臣懂得休養生息,減輕賦稅。

    因內外措施得當,使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

    漢武帝之所以可以在史書上雄才大略和秦始皇並肩,不僅僅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繼承人懂得休養生息,更是有四十餘年文景之治的底子。所以,想要成為漢武帝,只能前有文景做鋪墊,後有劉弗陵做收尾。

    沒有文景之治,漢武帝可能成為了隋殤帝,沒有劉弗陵,漢武帝就成了秦始皇。

    劉邦和劉徹誰更厲害一些?

    一個是一介布衣僅用七年就可以登頂至尊之位開創兩漢四百年基業的漢高祖劉邦

    一個是罷黜百家尊儒術降服西域吞北韓雄才大陸青史可與秦皇並肩的漢武帝劉徹

    如果真的想讓我比個高下,我還是會選擇劉邦。

    為什麼?

    因為時勢造英雄,秦始皇一統六國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商鞅這對君臣開始變法,秦國六代賢君勵精圖治,才可以讓秦始皇可以一統天下。

    同樣漢武帝也是,沒有四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的底子,漢武帝想要開拓疆土窮兵黷武?想都別想。

    並且如果沒有劉弗陵和霍光這對君臣的休養生息,減輕賦稅,使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大漢怎有四百年基業?

    所以,是歷史的使命交給了他們,可以讓他們青史留名。

    而劉邦就不是。

    一介布衣可以僅用七年登頂至尊,前文我也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這兩句話做到極致的就數劉邦了。

    或者說,如果劉邦和劉徹對換,劉徹的功績劉邦完全可以實現,但是劉徹就不一定可以在秦末亂世十八路諸侯中勝出,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位王。

    這就好比打牌一樣,劉邦的牌面遠遠沒有劉徹的牌面要好,雖然兩人都贏了,但是你不能說劉徹贏得比劉邦多你就覺得劉徹比劉邦厲害。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劉邦手裡有多少籌碼?漢武帝呢?

    以上。

  • 3 # 懷疑探索者

    漢武帝劉徹,他之所以被稱之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在位的時候,極大的擴充套件了帝國疆域,將國家的領土擴張了一倍(主要是南越等地,不包括西域)。此外,漢武帝還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為日後徹底消滅邊患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執政初期,匈奴不定期侵入邊關,甚至深入到靠近京城100千米的地方,嚴重動搖了國家安全。匈奴在大漢帝國境內燒殺搶劫,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大漢帝國每年還要向匈奴提供鉅額的財富,還要把宗室公主遠嫁漠北,這一切的犧牲,都沒有換來與匈奴的何解,只要匈奴願意,他們照樣可以策馬揚鞭,隨時入侵中原。漢武帝劉徹目睹人民被匈奴屠殺的災難,目睹大漢帝國被侮辱的慘況,他立誓以後要向匈奴發動大反擊。後來,劉徹在山西設下一個大的埋伏圈,引誘匈奴主力,想將他們一舉殲滅。匈奴發現了劉徹的計劃,立即突圍,大漢帝國與匈奴徹底決裂。劉徹實行了經濟改革,增加了國家的負稅,還進行軍事改革,發展出一支悍不畏死的大漢騎兵,足以深入敵境幾千裡與匈奴一決生死。劉徹提拔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讓他們帶領著大漢雄師,不畏艱辛的與匈奴展開正面對抗。經過劉徹二十幾年的努力,大漢帝國一共消滅匈奴20萬人,其中斬首10萬人,基本把匈奴打殘。劉徹抗擊匈奴有功,對歷史走向有深遠的影響。在這場與匈奴的決戰中,劉徹作為最高指揮官,充分彰顯出他的智慧,決心,堅韌不拔的勇氣。劉徹的祖先劉邦,雖然也是一代英主,但由於受到當時的歷史侷限性,劉邦並沒有能力反攻匈奴。在白登山一役,御駕親征的劉邦被匈奴的主力重重圍困幾十天之久,差一點全軍覆沒。之後,劉邦再也不敢主動招惹匈奴,而是採取妥協的路線。直到他的後代劉徹,才完成了向匈奴大反攻的壯舉。

  • 4 # 歷史風暴

    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

    中國的幾百位帝王中,我認為只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才能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因為他們所作出的貢獻是前無古人的,而別人只能在他們的基礎上來效仿。

    按照上面這個理由,劉邦確實沒有辦法被評為千古一帝。

    一,劉邦在仿效秦始皇

    劉邦結束大秦末時期的大亂建立了漢朝,雖然在漢朝人看來,他是開國之君,但是從歷史的整個時間軸上來看,劉邦所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只不過是對秦王朝的複製。

    二,劉邦沒有解決掉所遇到的問題。

    劉邦雖然建立了大漢王朝,但是他任內卻沒能解決掉面臨的困難。當時他面臨兩大困難:

    國內剛結束動亂需要快速從廢墟中建立起一個強盛富有的國家。

    北方的匈奴人虎視眈眈,需要將其擊退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全。

    在劉邦生前,這一切並沒有得到改善。

    再看漢武帝,雖然漢武帝並不是開國之君,而且漢武帝出生之後,已經是漢朝成立了70年之後,這時的大漢已經是一個富有的王朝。但是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上卻做出了前無古人的事業。

    文治方面

    漢武帝統一了華人的思想,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功方面

    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征服了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讓華人終於擁抱到了全世界。

    這一切是漢武帝之前的任何帝王所不具有的。

    最重要的是,有了漢武帝的以上功績,大一統的思想終於深入人心。應該說,上一個千古一帝秦始皇,從外在的形式上統一了中國,而漢武帝則從思想上統一了中國。

    這麼看,把秦皇漢武並列,真的是實至名歸!

  • 5 # 青史文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在西方建立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是在東方開創漢王朝的劉邦。國內很多人認為劉邦能力很一般,並十分同情楚霸王項羽。實際上劉邦稱得上千古一帝,屢敗屢戰滅掉項羽,47歲起兵,七年登基稱帝,以政治手段翦除異姓王,基本完成統一。

    更難得的是劉邦善於納諫,只要是好的建議,即使自己不認同也會採納,比如蕭何力勸封韓信為大將軍,後來被迫封韓信為齊王。為了給劉盈一個穩定的江山,消滅了大部分潛在的威脅,還差點殺死樊噲。

    儘管被詬病大殺功臣,但劉邦留下了陳平和周勃,他倆剷平了諸呂之亂,周勃兒子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劉邦的軍事能力不算最強,但政治手腕幾乎無人可及。石勒曾說遇到劉秀可以與之逐鹿中原,遇到劉邦只能俯首稱臣,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對比而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功勳卓著,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六合,漢武帝有了文景之治的積累才能北擊匈奴,李世民能力政績都很強,沒有祖上的唐國公和獨孤氏的親戚關係也是枉然,趙匡胤建國就繼承了北周一百多個州。

    再看看劉邦,起兵時是秦朝亭長,基本上就是草民一個,一無出身二無家業,最後建立偌大的漢朝,高下立現。得國正者,唯漢與明,那可不是亂說的!

    至於被視為恥辱的和親,在我看來更是高明,匈奴每次侵犯都是掠殺百姓數萬至數十萬,還要在邊境勞師動眾防禦,真不如和親換來和平休養生息,等實力強大了再打回去,這基本上就是大漢王朝的性格。打不過認慫發展一下再來,每個朝代都像明朝一樣硬拼,華夏族能否延續至今還很難說。再者歷史上只有強大的王朝才能和親,白登山之圍打個平手雙方才和親,和親最多的朝代是漢唐,什麼時候見過宋朝和親!

  • 6 # 國家人文歷史

    漢高祖劉邦的被低估或者說被忽視正是與漢武帝劉徹的被人稱頌聯絡起來的,歷朝歷代,往往都會有那麼一位君主由於英明統治而在青史上聞名,其餘的君主或許也很出色,但被人們熟知或者稱頌的往往是最有名、功績最大的那位君主,漢武帝劉徹正是如此。換句話來說,漢高祖劉邦的功績在一定程度上被漢武帝之功績掩蓋了光芒。

    漢武帝在位期間,繼承了漢代前幾十年休養生息的成果,國力大大增強,有了開疆拓土、抵禦外敵的資本和實力,漢武帝也恰恰有能力去開創足以流芳千古的事業。這一時期,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接連取勝,改變了漢武帝之前皇帝(包括漢高祖劉邦)對匈奴的安撫政策,開始以絕對的軍事優勢碾壓匈奴地區,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地區,保障了漢朝在中原地區的絕對權威。不僅對匈奴如此,漢武帝在位期間,疆土是往四面八方拓展的:於北方,北擊匈奴,將邊界推廣到陽山一線;西北則設立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疆土;於南方,滅閩越,先後設立南海、鬱林等九郡,拓展了疆土;西南則設立汶山、益州等七郡,版圖超過秦代;東北設樂浪四郡,這些舉措,大大拓展了漢朝的疆土,是漢朝國力達到頂峰的標誌之一。

    除了疆域的擴張,漢武帝在其他方面功績也非常之大。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在此後兩千餘年的統治地位;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將王國權力收歸中央;經濟上改革幣值、實行鹽鐵官營。這些種種,都是漢武帝在位時期創下的功績,就對漢朝的意義和對此後歷朝歷代的意義而言,漢武帝的功績從客觀上來看是要超過漢高祖的,這也正是導致漢高祖雖然是漢朝創始之人卻沒有能拿到“千古一帝”稱號的原因。

  • 7 # 龍文說史

    說劉邦是千古一帝的人確實很少,但是關於劉邦的影視劇和漢武帝的比起來多得多,劉邦的熱度要比漢武帝熱度要高得多,像關於影視劇《楚漢風雲》就拍不知多少部,電影電視劇皆有,而漢武帝呢,只委屈在兩部電視劇中,像《大漢天子》,《漢武帝》,其他都是配角。讓人看起來,整個漢朝只有劉邦和漢武帝最出名,劉邦主要被放在勵志方面,漢武帝則是講他的輝煌史,軍隊在外打仗,自己則在宮內指揮,許多人物被牽扯進來,恩恩怨怨事事非非一大堆。

    算起來,兩人的能力,劉邦最強,原因是他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和朱元璋一樣,可是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要比大明記憶更深刻,源於它歷史影響很大,是中國歷史重要一頁,繼秦朝後,開啟了新的篇章,開四百年之久,還不加上三國,曹操挾漢獻帝令諸侯那段時間,漢朝在上古一直被認為天下主宰,所以劉邦功不可沒。而他的重孫劉徹呢,只不過是活在他光環下的一個帝王而已,如果不是文景之治那段休養生息,指不定漢武帝時會強大,這也是劉邦那段黑歷史不容忽視的原因,可這麼能力強大的人為什麼當不了千古一帝,這個話題可有意思。

    事實上,劉邦就和唐高祖李淵一樣,只是一個王朝的奠基者而已,他們建立時的漢唐不是怎麼強盛,而且被周圍各國吊打,疆域又小,沒有開創實質的盛世,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推動歷史的進步。而到了他們的兒子孫子輩,那可是創新,漢武帝時,使中原王朝一直苦鬥於腹地。突然膨脹向四周輻射,北擊匈奴,將隱患已久的大匈奴帝國幾乎推向滅亡,漢朝霍去病,衛青,公孫敖連續北擊一度深入漠北,最遠抵達西伯利亞貝加爾湖,西路更不得了,延伸到河西走廊,設立了酒泉郡,武威郡,還把長城修在哪裡,一直到新疆玉門關 ,甚至一度控制西域,直到漢宣帝時,漢朝疆域基本定型,西到蔥嶺,東到北韓半島,南到越南中部,北到外蒙戈壁的大帝國,一直到唐朝,只有按著漢武帝時疆域模子拓,再沒有什麼氣色。

    這也是漢武帝成為千古一帝的最主要籌碼,歷史學家往往就抽出誰功績大就評價誰,漢武帝肯定被選上,他武功方面不錯以外,文治也是了不起,首先確定儒家治國,將曾經百家爭鳴一一罷免,導致後來儒家思想主宰中華帝王思想兩千年之久。年號,《罪己詔》,都是開創了先例,還有《史記》一部寫中華成文的歷史,到後來一直不斷延續,是中華文明的延續。外交上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打通,更是重量級的影響,一直影響千年之久。漢武帝這種開拓和創新也是他在帝王方面成為了佼佼者,更成為千古難得帝王。

    對於雄才大略的他而言,成為千古一帝是不容置疑的,就和之前的秦始皇一樣,奠定了大統一,多民族融合最重要的一頁,就簡單的說,秦始皇是奠基者,漢武帝則是開拓者。

    劉邦不能成為千古一帝,原因很明顯,他活在秦始皇時期,年齡也相仿,他早期那段歷史一直生活在秦朝底層,如果不是秦朝暴政,他就不可能鹹魚翻身,而只是一個邊庭小吏。秦始皇一死,二世當朝,勞役繁重,刑法嚴酷,往往會有人站出來改變一切,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接著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劉邦就是在他們的夾縫中走出來的,慢慢的自食其力,收容了不少人才,像韓信,張良等,漸漸走向強大,出現了楚漢爭雄。項羽烏江自殺後,劉邦走了過來,成為當家的,可事沒有完,大漢剛建立,各地割據勢力仍在尤其嶺南,北部又受匈奴威脅,漢朝已沒有秦朝強大,劉邦在白登城,差點成了俘虜,不得不俯首稱臣。

    這時的大漢已是積貧積弱,劉邦那有機會成為盛世之主,他雖然能力很強,但不是盛世之主,連盛世之主坐不上,更別提什麼千古一帝了。而他的重孫漢武帝已將漢朝影響擴大世界,成為歐亞大陸和羅馬帝國媲美的大帝國之一,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壯舉。

  • 8 # 莽原獅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的曾孫。劉邦打天下,劉徹守天下。自古以來多是打天下君主流芳百世,為什麼他兩人正好相反呢?

    01,兩人出身背景和經歷不同。

    劉邦出身市井,生逢亂世,他順應天下反抗秦暴政,拉起一支隊伍。劉邦本人並無多少才學,但是劉邦狡詐,善於投機,還是比較會用人、識人的。

    劉邦集團不算和劉邦沛縣起兵蕭何、曹參,樊噲,後來有張良、韓信、陳平等謀臣良將投奔,最終打敗項羽一統天下。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個兒子。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劉徹從小接受皇家正統教育,雖然母親王太后入宮之前,已經嫁為人婦,但絲毫不影響景帝劉啟的寵愛。

    自然劉徹從小收到景帝的喜愛。但是,自從漢景帝死後,劉氏集團一直被竇太皇太后為首外戚勢力干預,竇太后更是廢除了劉徹新政。

    漢武帝劉徹對自己奶奶竇太后只能隱忍,竇太后死後,唯一執政障礙沒有了,劉徹沒有了顧忌,殺伐決斷,掃除一切影響自己新政勢力,顯示出掌控局勢卓越能力和一代雄主風範。

    02,兩人對匈奴的立場態度不同。

    匈奴趁秦末天下大亂,不斷騷擾侵犯秦國邊境,弄得邊境百姓苦不堪言。隨著漢王朝統一建立,匈奴有所收斂,但是隔一段時間仍舊侵犯漢境,並沒把這個新生政權放在眼中。

    為了顯示大漢天威不可觸犯,劉邦決定御駕親征。劉邦在沒有充分偵查瞭解匈奴情況下,貿然孤軍深入,被匈奴王誘敵深入,大軍被困白登山。

    最後還是手下陳平花重金賄賂匈奴單于妻子,最終單于撤兵,給了劉邦一個教訓。面對強大匈奴,大漢只能用公主和親政策維持可憐而短暫的“平衡”,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個慣例,直至漢武帝繼位才有改觀。

    03,兩人對的文韜武略不同。

    在秦末群雄爭霸戰爭中,最後倖存兩支義軍只有劉邦和項羽。項羽為人剛愎自用,有勇少謀,氣量狹小。好容易有一個謀臣范增,最後還被他負氣出走,加速了項羽敗亡。

    如果項羽集團一直有范增在,最後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劉邦正是利用項羽性格特點,表面稱兄道弟,敷衍塞責,投其所好迷惑項羽。讓項羽對自己產生錯覺,最終擊敗項羽。

    可以說劉邦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有一些手段可以說令後人不齒。為了自己逃亡,讓2000女人假扮軍士詐降項羽,項羽被激怒,2000婦女慘遭項羽屠戮,慘不忍睹。

    經過白登山之圍,劉邦對待匈奴有所忌憚甚至是膽怯,無奈只好採取和親來維持對匈奴關係。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態度則相反,採取主動討伐和內部分解,剛柔並濟。尤其是霍去病六次征討,匈奴幾乎被滅國,確保邊境多年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司馬遷在評價漢初人物,對劉邦所作所為,也頗有微詞。把劉邦評價排在張良之後,看見劉邦歷史地位。

    04,兩人對後世影響不同。

    漢武帝劉徹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同西方加強貿易往來,使武帝時期西漢成為世界最強盛國家之一。因此稱漢武帝為“千古一帝”,毫不為過。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和他的曾孫劉徹,在治國理政,對外關係,文韜武略等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漢武帝劉徹被成為“千古一帝”名至實歸!

  • 9 # 淮都王子

    劉邦本來就不是什麼千古一帝。功勞也不是特別大,人品也不咋樣。劉邦就是一個普通皇帝,跟唐高祖李淵是類似的。而漢武帝要偉大的多。下面詳細介紹:

    1、劉邦是一個很普通的皇帝劉邦的普通可以分為很多方面來說。首先劉邦的人品就很普通,遇到危險的時候把父親和女兒都往車下推,這人品真的不咋樣。另外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韓信、彭越等幾個人都沒有好的下場。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也要明哲保身才可以躲過一劫。連蕭規曹隨的蕭何幫助他消滅了韓信,還是多次被懷疑,後面還是蕭何自甘墮落才僥倖保留性命。可以劉邦的人品真的是不咋樣。劉邦的人品一般。劉邦的能力也是一般。運籌帷幄不行,領兵打仗不行,管理城市也不行,其實劉邦的個人素質真的是不怎麼樣。劉邦的功勞也是不怎麼樣。雖然建立了大漢帝國,但是可以說風雨飄搖,任內多次發生叛亂,還有白登之圍,後面還有呂后擅權。可以說劉邦的功勞也是一般。能有一些成績,多虧了有張良一些人幫忙,還有呂后的扶持。2、漢武帝就要偉大很多漢武帝手下名將如雲,開疆拓土,打敗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儒家主導的思想體系影響千年。總而言之,劉邦是一個很普通的皇帝,漢武則要偉大的很多。

  • 10 # 戈壁灘駝鈴

    劉邦和漢武帝在歷史功績上應該是不分伯仲,甚至劉邦比漢武帝更勝一籌。那麼後人的評價卻把漢武帝稱為“千古一帝”,常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忽略劉邦的歷史地位。我想這應該是和漢武帝在軍事上擊敗匈奴、征服西域等歷史功績,並且那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有關係。

    劉邦自從沛縣起事以來,先是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強大的楚項羽大軍周旋,為自己贏得了喘息發展之機。其後,又獨具慧眼和膽識,敢於獨領一軍西行入關。最終穩住了自己的根基,最後垓下一戰,定鼎中原。

    如果說秦始皇是歷史先進制度的開創者,那麼劉邦就是這些先進制度的繼承者,並把秦朝的先進制度發揚光大,影響後世兩千餘年。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夠承上啟下,使秦朝的一些先進制度得以延續。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在位期間得“文景之治”的便利條件,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並且頒佈了推恩令,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等一系列舉措,並鑄五銖錢;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創設年號,並且頒佈了太初曆。

    漢武帝的主要貢獻,應該是軍事上的擴張政策。他先平定了南方閩越國的動亂。然後用軍事手段代替屈辱的和親外交政策,派出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中國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進到漠北地區。他同時採用和平手段和軍事作戰,使西域諸國臣服,為後世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並且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著名的古“絲周之路”。

    漢武帝在位期間,任用衛青、霍去病、李廣等著名將領,多次與匈奴作戰,並在邊境設郡開荒,重修秦長城。在幾次與匈奴作戰中,發現遊牧民族的兵種多為騎兵,為了能夠打敗匈奴漢武帝開始組建起了騎兵,最終打敗匈奴,實現了漢武帝“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偉大夙願,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勳。

    也許正是因為漢武帝的這種霸氣側漏的雄心和武功,使他給中華兒女留下深刻印象。並且那一時期湧現出許多歷史名人,如:武將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文臣有東方朔、張騫、司馬遷; 女性有衛子夫、卓文君(和司馬相如一起)等著名人物,使後世對他評價中超出劉邦,人們稱他“千古一帝”。

  • 11 # 文史兄弟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被稱為漢高祖。劉徹是西漢的第五任(準確來說是第七任)皇帝,被稱為漢武帝。然而在歷史上,好像對漢武帝劉徹的印象比漢高祖劉邦的印象更深。而兩個人在位期間乾的事情,漢武帝似乎更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兩個人個人能力不一樣

    漢高祖劉邦能夠爭奪天下,其實最大的原因是他能夠識人用人。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劉邦能夠將他們的才智用到極致,才能夠打敗強大的項羽。也就是說漢家天下是韓信張良蕭何打下來的。而漢高祖劉邦自己卻是一個吃喝嫖賭偷的混混,在呂公家騙娶呂后,在逃亡的時候還把自己老婆孩子丟下,在和項羽對峙的時候經常耍流氓,讓項羽都覺得劉邦老不正經。不過也體現出了劉邦的個人智慧。

    漢武帝劉徹從小飽讀詩書,對儒學思想極其感興趣。後來在位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且主動出擊狠狠把匈奴揍了一頓,思想上和軍事上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峰,政治上還加強了三公九卿制度,並且還在經濟上頗有建樹。漢武帝在位54年,做出了非常多的非常人之舉,把自己的能力盡量擴大!漢武帝政治老辣是很多皇帝望塵莫及的。

    所以從個人能力來看,漢武帝是完勝漢高祖劉邦的!

    原因二:兩個人的對手不一樣

    漢高祖劉邦的對手主要是四方面的勢力。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匈奴、最後一個是英布代表的諸侯王。在對抗秦朝的時候,劉邦是先入關中的,但是硬仗或者說把秦朝主力幹掉的人是項羽。所以項羽才是滅秦第一人!而在楚漢戰爭中,項羽的光芒明顯蓋過劉邦!甚至於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光芒都蓋住了劉邦。漢高祖統一天下之後,主動去打匈奴,後來卻得到一個白登之圍的下場,後來漢高祖手下的異姓王一個一個成為劉邦的對手,劉邦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幹掉!平心而論,漢高祖劉邦的對手確實一個比一個更難對付。

    漢武帝主要的對手就是匈奴,當然還有其他的各個小國。漢武帝外服四夷,不僅僅對匈奴給與沉痛的打擊,在西南、東南、西北都有軍事方面的建樹!在國內也有很多反對漢武帝的人,漢武帝極為初期,有很多政治上的對立者,比如竇太后!竇太后是一直反對漢武帝打擊匈奴的,所以漢武帝要做好竇太后的工作還是比較難。在漢武帝的晚期也有人想圖謀不軌,比如劉屈鏊!漢武帝也是把他幹掉了。漢武帝的對手很多,幹掉他們的意義巨大,特別是打服匈奴,讓漢朝拿到了屬於自己的尊嚴!

    原因三:他們的時代不一樣

    劉邦所處的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加上他個人年事已高,真正能夠讓他大展宏圖的時候還不超過三年。所以他大部分的時間在於抗秦,滅楚、和諸侯王一戰。並且他遺留下的制度是半分封半郡縣制度,雖然一統天下,但是國家百廢待興。

    到了漢武帝時期就不一樣了!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有資本開疆擴土,有能力能夠大展宏圖!另外漢武帝活了71歲,並且在位54年。上天給了他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精力去做一番大事業!

    所以兩個人所處的時代不一樣, 也就成就兩個人不一樣的高度和價值!

    綜上所述,劉邦和劉徹,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各種各樣原因的。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 12 # 詩文意境大觀

    漢武帝文韜武略,抗擊匈奴,寫“罪己書”反省自己過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有不實嫌疑,誇大成分要多。漢武帝在位時間漫長,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 13 # 百味寫春秋

    以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歷史觀來看,他比較重點評價的有:“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等。

    漢武帝劉徹為什麼比開國之君劉邦的歷史地位高呢?

    主要是劉徹的很多功績,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漢帝國的影響,而是對中華文明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漢高祖劉邦的貢獻只對劉家統治的那一階段有意義,而漢武帝劉徹則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

    漢武帝帶來的不僅是漢人的尊嚴,還有我們的文化精神。可能有人對“獨尊儒術”不怎麼認同,但不可否認古代很多情況下,文化信仰的不同很可能影響天下的一統。

    如果天下經常戰亂不止,百姓怎麼過安生日子?滅秦重新統一雖難。但民族精神的覺醒更難,更可貴。

    所以,毛澤東站在歷史的高度,把漢武帝、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並稱為“千古明君”,後人大多都是承認的。

    因此,從歷史的高處來看,劉邦的歷史地位不及他的曾孫劉徹。

    解答至此,

  • 14 # 大白白野

    “千古一帝”之說來源於明朝李贄,他說秦始皇“千古一帝”。他還說朱元璋“千萬古一帝”。這個說法似乎有言過其實誇大成份嫌疑,沒有廣泛流傳。明代的王志堅對李世民評價為“千古一帝”。“千古一帝”通常觀念指秦始皇贏政、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劉徹、康熙帝玄燁四人。中國歷史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主(單于、可汗、贊普)總數為251人。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立國、稱帝(王)者,約100人。封建割據稱帝者(如安祿山)。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這些人當中有許多貢獻很大的傑出封建君王,但被讚譽為“千古一帝”是寥寥無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沒有人說劉邦為“千古一帝”原因如下:

    1、中國皇帝稱號是秦始皇時期開始出現的,到清朝滅亡,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總計2133年,再算上袁世凱,那麼“千古一帝”似乎等於一千年才會出現一位,這樣在皇帝當中優中選優,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常說五百年出一位,八百年出一位,一千年出一位,這真是好中選好,優中擇優。

    2、劉邦是漢王朝建立者,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等執政時期發展壯大的。光武帝劉秀重新建立東漢王朝。西漢、東漢共計四百零五年。

    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位八年,一直在同異姓王做鬥爭,王朝內部局勢不穩,社會貧窮,連皇帝用車使用的馬匹都很難選出,百姓生活貧困,還面臨匈奴侵擾,百越、閩越等呈獨立狀態,國土面積有限。

    漢武帝劉徹是漢高祖劉邦重孫子,在位五十四年,北驅匈奴,奪回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平原,滅南越、閩越等,開發西南、東北地區,奠定了中國現代版圖的基礎。

    3、劉邦屬於大氣晚成的英雄,48歲參加反秦起義,首先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陽,但是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功勞、實力大於劉邦,劉邦不是反秦首倡起義者,先歸項梁、楚懷王管轄,後又歸西楚霸王項羽管轄。

    由於項羽分封諸侯不公,田榮、陳餘、彭越等反抗項羽統治,劉邦也以為楚懷王義帝報仇為理由反抗項羽,經過4年楚漢戰爭打敗了項羽。劉邦是政治家,識人用人,納諫等方面本領高;是軍事家,和項羽交戰是屢敗屢戰,最後依靠韓信、彭越、英布等力量打敗項羽。劉邦稱讚簫何、張良、韓信為三傑。劉邦是西漢建立者,並沒有使西漢強大起來。

    劉徹在位時間五十四年,任用衛青、霍去病、李廣、路博德、楊僕等許多出色軍事人才大規模開疆拓土,平定閩越、百越等國。劉徹釆用儒生董仲舒“罷出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有利於加強封建國家中央集權管理,被以後封建王朝所採用。推行“推恩令”解決同姓王國對朝廷的威脅。劉徹本人擅長文學,在位期間漢朝詩歌文學藝術等都得到發展。設立“太學”,培養人才。完善幣制,實行鹽鐵專營,抑制商人,加強國家經濟管理。開闢“絲綢之路”,加強對外聯絡,經營西域。經過“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經濟財富積累很多,由於戰爭,經濟受到一定損失,漢武帝晚年下“罪已詔”對經濟等損失進行彌補。

    4、劉邦在小節方面、個人品德素質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有些人甚至認為劉邦有流氓相。年輕時好吃懶惰,到處蹭飯,遭到老爹劉太公指責埋怨,大嫂刁難奚落。好說大話,危難時刻不顧親情,有沾花惹草壞習慣,和外婦曹氏生長子劉肥,兵敗之季找戚夫人,巡遊過程中遇到趙夫人。這些所謂小節方面影響了劉邦形象。

    劉徹私生活也很亂,有阿嬌、衛夫人、李夫人等,年老時候找了鉤戈趙夫人,生兒子劉弗陵,擔心自己死後外戚專政,找藉口處死鉤戈夫人。劉徹說不吃飯,沒有女人不行。又說女人如穿的鞋子,經常換掉。在劉徹當政時期的丞相有幾位遭遇了不幸。劉徹算心狠手辣之人。但是小節方面名聲不像劉邦那麼糟糕。

    5、劉邦是非常厲害封建皇帝,奴隸出身的皇帝石勒佩服劉邦,曾說如果和劉邦為同時期的人,願意聽從劉邦指揮。如果和劉秀為同時期的人,能和劉秀並駕齊驅,鹿死誰手不一定。但是,劉邦登上政治舞臺時間畢竟不長,所建立的業績沒有劉徹輝煌。劉徹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多個方面都有建樹,對後世影響大於劉邦,所以說劉徹為“千古一帝”。

  • 15 # 龔柳輝

    千古一帝,重點在“千古”兩個字!

    “千古”是時間很長的意思,用“千古”來形容皇帝,就是說這個皇帝影響了很長的時間!

    什麼皇帝影響力具有持續性,影響中國幾千年呢?

    劉邦儘管是開國皇帝,但是他留給後人的僅僅是一個“傳說”,一個打天下的英雄故事,除了楚河漢界在下棋的時候,有點劉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給後人的東西真的不多,特別是創新的東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時間很短暫!

    比較而言,當然漢武帝才是千古一帝!

    事實上!劉邦也很厲害,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一帝?

    只要我們能夠開始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慮,就非常清楚了,主要還是三個原因!

    其一、劉邦治理天下的時間不長,只有6年時間,而漢武帝治理天下54年,這個可是非常漫長的過程,真的可以稱的上是“千古”

    做大事情,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所謂戰略性就是具有長期經營的策略,一般來說戰略都是長期的,一兩年能夠完成的事業,往往不能說是戰略性的事情!

    劉邦治理天下,僅僅只有6年時間,充其量就是恢復了天下的統治秩序。

    所謂“漢承秦制”!就是基本上按照秦始皇的辦法來治理天下!

    也就是說,劉邦沒有什麼制度創新,都是老辦法,所以他治理國家的幾年,對後世王朝的典章制度沒有太多的影響。

    漢武帝治理天下54年,期間成立了很多新的機構,設定了很多影響深遠的制度,比如“內外朝”制度。

    其二、漢武帝的治理創新,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的這個“內外朝”制度,其實就是漢武帝的發明創造!

    他用資歷非常淺的文人來做自己的秘書,用這些“秘書”來制衡朝廷重臣,三公宰相的權力被稱為“外朝”之權,而那些被漢武帝提拔的“內朝官”往往沒有具體的職權。

    “內朝官”就是替漢武帝“打工”的,他們沒有顯赫的身份地位,就像臨時工一樣,皇帝臨時委派他們做一些事情。

    沒有事情的時候,這些個內朝官就陪漢武帝遊玩,或者舞文弄墨什麼的!

    有重要決策的時候,他們就是漢武帝的秘書和參謀,幫助漢武帝拿主意。

    事實上,這樣宰相和原來朝廷的決策權就慢慢的被削奪了!

    這個“內外朝”制度對中國有幾千年的影響,後來的明朝內閣制、清朝的軍機處,都是源於漢武帝的“內外朝”制度!

    所以,漢武帝治理天下的方式,對後人有長期的影響!

    其三、漢武帝解決了匈奴問題,為漢朝的繁榮富強開疆拓土,而劉邦卻要和親納貢,在匈奴人面前顏面盡失,當然不能說劉邦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不僅僅是對漢朝而言,真正能夠影響天下的皇帝,才能稱之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北伐匈奴,開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勳!

    而劉邦僅僅是治理漢朝,影響所及不過就是中原地區,很少能夠去影響像匈奴那樣的外族人!

    與此同時,漢武帝北伐匈奴,為漢朝開疆拓土,建立了萬世功勳,所以才說他是千古一帝!

    劉邦儘管是開國皇帝,但是他留給後人的僅僅是一個“傳說”,一個打天下的英雄故事!

    除了楚河漢界在下棋的時候,有點劉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給後人的東西真的不多,特別是創新的東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時間很短暫,所以不能說他是千古一帝!

  • 16 # 資治通史

    劉邦的名聲譭譽參半,細細琢磨,全不是那麼回事,實際上他的功績並不比漢武帝遜色,只不過是二人做的事情存在差異化,容易讓人產生偏見。

    (劉邦劇照)

    劉邦是開國之君,是創業者,漢武帝本應該是守成之君,但他卻利用祖上留下的積蓄進行了二次創業。如果漢武帝一輩子“啃祖”,那他就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斷不會沒有那麼大的名氣。

    打個比方,兩個人去創業。

    一個人用10本金,穩紮穩打,波瀾不驚,不顯山露水,到頭來積累下了千萬家資。

    另一個投入百萬資金人,風風火火地大幹數場,幾經沉浮,折騰了個夠嗆,期間嘗過失敗的苦楚,也體驗過成功的喜悅,不停地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裡穿梭忘返,最終也積累了千萬資產。

    那麼,人們會佩服誰呢?

    自不用說,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富有冒險精神,人生有韌性,夠寬度,活的還瀟灑。

    而漢武帝就屬於後者一樣的人,所以在他皇帝的身份上加上“千古”兩個字並不奇怪。

    (漢武帝劇照)

    那麼,決定劉邦與漢武帝誰可稱為千古一帝的因素表現在哪裡呢?

    一、疆域

    劉邦打下的漢朝,其版圖還趕不上秦朝大,主要是由於河南地(河套平原)被匈奴佔領;南越、閩越、夜郎、滇等國脫離了中央控制,與漢朝形成一種附庸(或叫從屬、羈縻、朝貢、朝覲),甚至是半附庸關係。

    漢武帝在開疆拓土方面功績斐然。西北方向,不僅收復河南地,而且打通了河西走廊,並逐步控制了西域;

    東南方向,將南越、東越、夜郎、闐國等都納入漢朝版圖,設定郡縣,實行有效管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交趾郡就是今越南首都河內;

    東北方向,擊潰衛滿北韓,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樂浪郡治所設在今北韓首都平壤。

    綜上所述,開疆拓土方面,漢武帝要勝於劉邦一籌。當然,對於劉邦來說年齡是限制他發揮的重要因素,他根本沒有時間與精力再去做這些事情。

    要知道,劉邦稱帝時已經55歲,再過七年去世,而在這七年中他一刻也沒有閒著,一直忙於平定異姓諸侯的叛亂。反觀漢武帝16歲繼位,在位54年,完全可以利用充裕的時間,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二、對待匈奴

    自先秦以來,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劉邦經白登之戰後,便結束了與匈奴的武力對抗,選用“和親”方式換取邊境安寧。但是,和親帶有明顯屈辱色彩,所以也飽受後人詬病。

    漢武帝繼位的兩年之後,也就是前139年,便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國,共擊匈奴。前133年的馬邑之謀正式拉開漢匈戰爭的序幕。此後,從前129年開始,漢武帝便開始高密度、大規模地進攻匈奴。

    前119年,隨著漠北之戰的結束,漢匈奴戰爭暫告一段落。前100年,發生蘇武被匈奴扣押事件,漢武帝又開始發動對匈戰爭,並持續到公元前90年。此時距離漢武帝去世,只剩下三年時間。可以說,漢武帝為匈奴戰爭,窮盡一生。

    漢武帝持續數十年的對匈戰爭,迫使匈奴將王庭移居漠北草原深處,基本解除了邊境安全威脅,同也為漢宣帝徹底征服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也彰顯了大漢國威,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戰爭加重了百姓負擔,引起了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激化了社會矛盾,對漢朝的統治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是後人在某種情緒的渲染與烘烤下,感覺漢武帝的做法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豪氣干雲,所以醉享這種精神的同時,自然會對漢武帝欽佩不已,千古一帝,舍他其誰。

    三、思想

    劉邦出身不高,沒什麼文化,不喜歡繁文縟節那一套,他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治國也一樣。大臣陸賈則直言不諱地糾正劉邦,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劉邦有所領悟,這才認識到一套思想鮮明、措施完整的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性。

    後來,劉邦命叔孫通制定了相對簡單的禮儀,規範了大臣們的言行,同時也確立了以道家黃老為主,儒家為輔的治國方針。

    可能有人認為劉邦缺乏治國韜略,其實他是務實。經秦末戰亂,百廢待舉,民不聊生,漢朝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所以,這個時候應該給予百姓寬廣的空間,經濟生產方面不受政府過多的干預。

    漢武帝繼位後,馬上就要摒棄黃老,獨尊儒術。因為黃老無為之治,最初符合漢朝國情,後為滋長奢靡腐化的溫床,不利於中央集權,而儒家正好與黃老相反。

    經大刀闊斧的改革,儒家思想佔據主流,並與法家雜糅,成為漢武帝實現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不止為漢武帝服務,而且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

    因此,漢武帝也成為歷代封建帝王中的“標杆”,他所創導的集權思想為奉為圭臬,受他們的摩拜,被後人稱道。

    四、內政

    劉邦稱帝后,漢朝是一個郡縣與諸侯國並存的狀態。接下來,劉邦在有生之年將異姓諸侯撥除,讓兄弟子侄們代替,形成了一個劉姓宗室拱衛中央政權的局面。

    隨行時間的推移,這些劉姓諸侯都壯大了實力,並顯露出抗衡中央的趨向。漢文帝時期,衝突直接爆發,先後發生了濟北王劉興居及淮南王劉長的叛亂。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國聯合向中央政權發起挑戰。

    漢武帝繼位後,意識到“劉姓諸侯”之患迫在眉睫,因此他才用“推恩令”的方式,逐漸瓦解了地方對抗中央的隱患,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而現實這一切的指導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包裝之下的“王霸政治”。

    或許有人認為,劉邦分封宗室,等於給後繼者埋了一堆地雷,其實對於漢初形勢來說,他們是拱衛中央的盾牌。凡事有利有弊,而利與弊也能從一個極端跨入另一個極端,從而互換了位置。所以,到了西漢末年,宗室衰微,王莽篡漢就容易多了。

    結語:

    如果把漢朝比作一個公司,那麼劉邦就是這個公司的開創者,他只是構建出了這個公司的基本框架,保證了它的基礎的運營。這個公司的規模不大,既沒有取得上市,也沒有走向國際化。

    所謂“上市”,好比是被周邊國家認同、接受,繼而承諾其中心領導地位。所謂“國際化”是指同周邊民族之外、沒有“文化認同”的國家建立聯絡,比如處於中西亞及歐洲的一些國家。

    而漢武帝把這一切都做到了,所以不僅漢朝的版圖擴大了,而且還開闢了絲綢之路,樹立起了漢朝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所以,單看歷史功績,漢武帝確實要比劉邦顯赫得多,頭頂上的光環更亮些。從思想境界上看,由於所處時代背景不同,漢武帝明顯要比劉邦開闊許多。這就是漢武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一大原因。

    但從識人用人方面看,劉邦富有領導藝術,剛柔並濟,有濃濃的人情味兒,而漢武帝就顯得冷酷無情許多。如果互換位置,漢武帝不一定能取得劉邦那樣的成就,但劉邦一定要比漢武帝還有建樹。劉邦有無可比擬的人格魅力,而漢武帝一生篤信權力。

  • 17 # 凌煙閣主

    教員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其實歷史和問答命題開了玩笑。並不是“從來沒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一帝。”相反有很多古人對劉邦的評價很高,幾乎接近“千古一帝”這個概念,而漢武帝卻沒有這樣高的評價。問答命題實際上這是個偽命題。

    “千古一帝”這個詞語是明朝思想家李贄創造出來的,是用來評價秦始皇的。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後來“千古一帝”這個詞就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詞,屬於秦始皇專用詞彙。

    當然秦始皇的功勞很大,完成統一的事業,開創官員任免制,地方實行郡縣制,首創皇帝制度。

    尤其是他統一的功勞,比如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等事業,對後來華夏文明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稱他為“千古一帝”是恰如其分,李贄的評價十分中肯,後世人也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績,所以“千古一帝”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不過自媒體蓬勃發展以來,“千古一帝”這個詞被濫用了,什麼漢武帝,什麼唐太宗,什麼明太祖,什麼康熙帝都跟“千古一帝”蹭上邊了。

    當然這些帝王的功績還是夠得上“千古一帝”的標準的,用就用了。不過有的人為了博取關注,竟然將隋煬帝也納入“千古一帝”的範疇了。這就有點過分了。

    他修建運河是有功的,唐人皮日休寫詩說“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就肯定了修建運河的功勞。至於開創科舉考試製度是有爭議的,暫且不議。

    如果修建運河就有功的話,歷史最早修建運河的君王是吳王夫差,他主持修建了運河邗溝段,這段運河至今還在執行,而隋煬帝修建的隋唐大運河在南宋時期就徹底完蛋了。

    如果以修建運河來說,吳王夫差豈不是開創者,那麼他的功勞就比隋煬帝大多了。今天通航的京杭大運河是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讓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那麼忽必烈也可以稱為“千古一帝”了。

    關鍵因素是隋煬帝擁有開皇之治的家業,卻最後將江山社稷弄的分崩離析,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自己做了亡國之君,還有什麼臉面稱“千古一帝”。

    話說回來,說問答命題是偽命題,那也是有原因的。畢竟開頭教員對劉邦的評價就接近“千古一帝”,至少證明並不是沒有人評價劉邦千古一帝,此處不在贅述了。

    當然劉邦也是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就是他從布衣出身,提三尺劍平秦滅楚,開創了大漢四百年基業,從一個平民當上皇帝,本來就是開天闢地的事情。

    他和他的功臣證明了陳涉的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一統王朝中也就朱元璋的經歷和劉邦相似,不過那已經是劉邦去世一千五百多年了。

    所以李贄評價:“漢祖之神聖,堯以後一人也。”其實這個評價總結一下就是“千古一人”,已經很接近“千古一帝”的概念了。

    李贄以前的人對劉邦的評價也很高,東漢史學家荀悅就評價劉邦從布衣平民出身打江山,八年之間就滅了秦朝和項羽,平定了天下,然後當上了皇帝。

    由此稱讚他“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其意思和“千古一帝”差不多,不過他沒有創造出“千古一帝”這個詞彙。

    荀悅: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

    當然不僅是華人稱讚劉邦“千古一帝”,連西洋人也稱讚劉邦也是“千古一帝”,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就評價劉邦:“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建立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

    古人對漢武帝的評價就沒有劉邦這麼好了,評價完全是批評,批評起漢武帝來還毫不客氣。其焦點完全集中在漢武帝信任方士,求仙問道,甚至為了開疆拓土耗費民力,搞得國力空虛,民不聊生。

    司馬光就認為漢武帝自己窮奢極欲,用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對待百姓,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貪圖邊功攻打四夷,而且巡遊無度,導致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不得不當盜賊。他乾的這些事和秦始皇沒啥區別。只是他用人得當,賞罰嚴明,晚年悔改,做了導致秦朝滅亡的事情,卻沒有發生秦朝滅亡的慘劇。

    司馬光: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但是漢武帝攻打匈奴,百越,西南夷,開疆拓土,推行推恩令,鹽鐵專賣,獨尊儒術,建立古代教育體系,實行王道大一統的政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古人並沒有用“千古一帝”來稱讚漢武帝,不過他的功績是彪炳史冊的,所以班固用另一個詞彙“雄才大略”來稱讚他。後來“雄才大略”就成了漢武帝的專屬代名詞。

    《漢書·武帝紀贊》:“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其實漢武帝對華夏文明最大的功績就是在於建立健全古代版的國民教育體系。這一功勞遠遠超越了他所做的其他事情。

    不少人認同隋煬帝就是說他創立了科舉制度,具有有開創性。不過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並不能和漢武帝創立國民教育體系相提並論。

    科舉就是一考試製度,漢朝就有考試的做法,不過沒有形成制度,在南北朝時期,考試做官已經流行了,隋煬帝時期成了制度。

    但是科舉制度流行也是有條件的。因為科舉制度建立在教育體系健全的條件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沒有讀書人,怎麼考試做官?這是個問題。這就好比沒有小學,初中,高中等初等教育,怎麼設立高考制度。

    秦朝以前教育是不成體系的,西周只有貴族才可以上學,孔子辦私學打破了這個局面,不過教育還是很散亂,不成體系。秦朝焚書坑儒,加上楚漢之爭,漢初根本就沒有對教育做出任何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接納了董仲舒“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意見,在長安建立太學。有根據丞相公孫弘建議在太學設定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隨五經博士學習儒家經典。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下令在地方上必須設立學校,從國都到地方培養讀書人,從此地方和國都整套的古代版國民教育體系就建立了。西漢末期太學生人數就達到一萬多人,東漢時期就有三萬多人。

    《漢書》: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漢朝之後的王朝繼承了漢武帝創立的國民教育體系,繼續在國都創辦太學或者國子監,在地方上創辦地方學校,培養大量讀書人。

    本來在漢朝讀書人只要入了太學,或者被地方官推薦,不犯什麼錯誤,品德優良就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可以擔任丞相這樣的高官,鑿壁借光的匡衡就是從讀書人擔任丞相的。

    後來世家大族的發展,壟斷了上層官職,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一般普通老百姓家裡的讀書人做官只能擔任基層職務。

    讀書人很多,他們的意見要重視,所以科舉制度就產生了,要考試做官。不過前提是國民教育體系建立健全,有大量讀書人存在,才能進行科舉制度,考試做官。

    但是科舉考試做官的只是做官的途徑之一罷了,並不是唯一途徑。在隋唐時期做官的渠道多了去了,不過科舉給了讀書人做官的希望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而不是做官的人才。所以在科舉以前,華夏還有很多研究天文地理,算術農學。

    只是科舉將讀書和做官聯合在了一起,完全將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綁架了,導致在隋唐宋明清等科舉時代,研究其他數學天文地理的人才就逐漸變少了。

    由此可見,漢武帝在教育體系的建立健全上功勞是最突出的,也可以說他是“千古一帝”。

  • 18 # 讀書悟道

    古代帝王,順嘴一說,必少不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歷史上大有作為的皇帝並不止這幾位,為什麼他們總是被擺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上呢?個人認為,這其中涉及到一個評價的標準,人們是站在哪個角度上來評價的。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漢、康熙帝等,這些被後人追捧的帝王,身上都有一個特點:能征善戰,自然他們所創造的成就也是令人矚目的,特別在疆域上,後人從他們身上能找到極大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此外,就是在他們統治期間,在政治和經濟上是否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那麼劉邦和劉徹,這兩位帝王,一位開國,一位守業,在人們心中的評價有何差異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對外征戰

    劉邦是布衣天子,像他這樣的出身,能混到帝王的份上,直到1500年後,才出了另一個貧民帝王朱元璋,如果按時間算,劉邦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從對外戰爭上來看,劉邦打得是天下,攻城略地都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地盤,而劉徹的對外征戰既為尊嚴而戰,又是為和平而戰,同時也擴充了疆土。

    劉邦在地盤爭奪戰中,最大的對手就是項羽,因此,他所經歷的最大爭戰就是楚漢爭霸賽,歷時4年。這場戰爭的含金量並不低,或者說大多數歷代開國皇帝的地盤戰含金量都不低,但相對於邊疆異域來說,也可說成是“內鬥”。

    相比之下,漢武帝的對外征戰就不一樣了,對匈奴的征戰,他所解決的是長期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他之前的漢代帝王,對匈奴採取的都是“和親”政策,這項政策也不能說沒作用,但只治標不治本,匈奴人娶了漢家姑娘之後,還是改變不了土匪的本性,該搶就搶,該拿什麼拿什麼,也沒顯示出多少客氣。

    在文帝、景帝時,匈奴人還越過了邊境,將侵略範圍擴大到了遼西、河北、山西上和陝西等地,令京都長安都不得安寧。更離譜的是,他們還想把華北平原變成他們的大草原,並且想得很美,奴役漢人來為他們放牧。

    劉徹是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帝王,不僅有著個人的雄心壯志,而且國內的經濟條件也達到了對外爭戰的要求,再說他手下也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比如衛青、李廣、霍去病、韓安國等。

    但是劉徹大概也沒想到,由他開啟的這場尊嚴之戰,持續了44年之久,其中關鍵性的戰役進行了三次。

    公元前127年,匈奴人入侵上谷、漁陽兩地,漢武帝派出了衛青、李息迎戰,結果漢軍大獲全勝,一舉奪回了河套地區。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派出了霍去病遠征隴西,匈奴軍不敵,漢軍勇猛,一直 追擊到了匈奴人的老巢,還俘虜了4萬餘人。從此,劉徹在此設郡,甘肅從此正式劃入中國的版圖。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三次遠征匈奴,大將是衛青、霍去病等,這次出征匈奴徹底被漢軍摧毀,並造成了匈奴的分裂。

    最終,漢武帝笑到了最後,而且他的野心還沒有止步,趕走了匈奴,他繼續開疆擴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與新疆及更遠地區少數民族的聯絡,並確立了西漢對西域的宗主地位。

    打通西域後,“古絲綢之路”也隨之通了。之後,武帝還平息了閩越和南越的叛亂。經過40多年的爭戰,西漢的領土達到了空前的遼闊。新疆、甘肅西部都劃入中國版圖,東北的疆域也延申到了渾江、鴨綠江流域。一個強盛的帝國在世界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漢武帝也威震四方。

    所以,從對中國版圖的建立,以及與對外溝通的角度上來看,確實是漢武帝更勝一籌。

    治國方面

    說完了武功,咱們再來說說這兩位帝王的文治如何?

    劉邦建立西漢後,他得到的江山實際上千瘡百孔,秦政的苛政,十來年的戰亂,導致了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的局面,再加上饑荒,流民和乞丐隨處可見。

    當了皇帝的劉邦,從馬上下來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休養生息,減輕徭役、賦稅,裁減軍隊,鼓勵生育,勸農重桑,並鼓勵私人工商業。

    為了營造一個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對於匈奴的襲擾,劉邦採用了“和親”政策,並贈送大批財物,以此來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經濟方面問題解決了,劉邦還著手在政治上鞏固皇權,他注重從禮儀制度和道德觀念上教化臣民,比如劉太公見了劉邦,也要以臣下之禮拜見他。

    此外,劉邦還重點清理了一批他認為不安全的諸侯王,這些人都是跟隨劉邦一起打過天下的猛將,憑著軍功加官晉爵,在軍中威望很高,一旦有二心,那就是劉邦的大患。

    於是,劉邦花費了巨大精力來剷除這些“功高震主”的王候,不過,最後,劉邦還是死在了這些王侯當中,英布被逼反後,劉邦在平叛此次叛亂中,不幸中了流矢,回去沒多久便去世了,一代傑出的政治家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權力的博弈戰。

    到了武帝之後,西漢已經歷過四代帝王,特別是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其經濟已非常繁盛,國庫充足,百姓安居樂業。不過在這種繁榮的背後,長期潛伏的各種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比如,一些農民為逃稅而脫了戶籍,政府無法管理;地方豪強的勢力膨脹,嚴重影響到了國計民生;還有曾被打壓過的諸侯王也不安分了,等等。

    為解決這些問題,加強管理,劉徹透過選撥,任用了一批儒生,大力提倡儒學,並接受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這一決策對後世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此之前,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盛行,雖然它在定國安邦、休養生息的時代確實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它早已不適應一個龐大而又進取的強盛時代了。

    相比之下,儒學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倫理等各個方面,特別倡導任政,是政治階級在強盛時代統治百姓的最好武器,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也合了帝王的心意。

    所以,漢武帝對內部的大一統,是從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統,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此外,他也對朝臣進行了大換血,特別是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一舉打破了傳統出身等級的限制,任人為賢,重新構建了屬於皇帝個人的權力機構,將內廷的事由皇帝親自掌控。

    對於諸侯王的威脅,他實行了推恩令,以律法的形式詔令所有諸侯王,將諸侯王手中的土地再次進行分割,分封給其子弟們,這樣,諸侯國就越分越小,幾代之後,也就沒有威脅力了。這樣也就解決了諸侯王對帝國統治的長期威脅。

    在吏治方面也推出了監察御史,加大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可以說,劉徹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力度還是相當大的。

    在經濟方面,也推出了許多經濟措施,比如將影響國計民生的鹽、鐵、酒等商品收歸國有,嚴禁商人參與;再比如推行“平準令”,隨時平抑物價;推出“均輸令”打擊不法商販,等等,不過民間工商業也受到了限制,導致商品經濟停滯發展,這也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

    由此,我們也看出,在治國方面,劉邦和劉徹都不是等閒之輩,都是馬上馬下游刃有餘的帝王。只不過兩人面對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一樣,因此做出的變革和應對措施也有很大差異。

    但從對後世封建王朝的影響力來看,由漢武帝開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們仍身處其中,不可謂不是一項壯舉。因此,漢武帝對後世的影響力還是要勝過劉邦。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漢武帝的影響力確實要勝劉邦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太美了我不配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