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3178748658734
-
2 # 大連老蘇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工業革命的興起,閉關鎖國的封建化社會低效的生產率,已不符合時代潮流,被淘汰理所當然。
-
3 # 懂碼雜記
我先從GDP、國土面積、財政收入者三個角度對比一下宋元明清的發展情況。
GDP
宋朝人均GDP達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的GDP的65%,北宋80%,南宋50%,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元朝的經濟資料很難統計,根據國外研究機構估計其GDP佔世界的30%-35%左右。明朝經濟狀況最好的時期要屬於萬曆朝。經過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明朝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在當時世界範圍內,其GDP一度佔到世界的80%。整個明朝的GDP是45%。但在明朝後期,一系列的天災、人禍以及戰爭,致使經濟發展一落千丈,GDP佔比從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後期部分江南地區已經恢復至宋朝水平。清朝前期的GDP可佔到世界的35%,可是其後期的經濟大幅度衰退,侵略戰爭以及大量白銀用於賠款並流向國外,所以造成整個國力迅速跌落,從康熙乾隆嘉慶的35%跌至10%。
綜上所述,但從GDP上來看,宋 > 明 > 元 > 清。
國土面積
元朝控制的國土面積無疑是最大的,1372萬平方公里,這其中包含外蒙部分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其次是清朝,清朝滿蒙聯姻,有效地解決了歷代中原王朝與北方蒙古部落之間的矛盾,將蒙古納入其通知之下,之後經過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準格爾之亂、改土歸流等系列政策,有效加強了對西南、西北的控制。清朝領土面積在乾隆時期達到最大,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明朝的領土勉強維持了歷代中原王朝控制的最大範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里,其對烏思藏、蒙古以及東北地區的控制非常薄弱,以至於後來脫離其統治。宋朝的國土面積無疑是最小的,北宋280萬平方公里,南宋200萬平方公里,傳統意義上屬於中原大一統王朝標誌的幽雲十六州,終其一朝都未能收回。
綜上所屬,從國土面積上看,元 > 清 > 明 > 宋。
財政收入
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明隆慶五年(1571年)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為國家每年帶來大概1000萬兩左右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 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元代的財政制度非常混亂,南方與北方的稅制也非常不同。北方的賦稅主要有稅糧與科差,南方也有科差,分為戶鈔和包銀兩項。元代全國的稅糧總數,每年1200餘萬石,也就相當於1200餘萬貫的收入。也就只有北宋的1/10左右,和明朝財稅收入差不多。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七年(1650年)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年前後),歲入約為3000萬~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綜上所屬,從財政收入上看, 宋 > 清 > 明 = 元。
結論
總體上來看,宋朝在國土面積、以及背後體現的軍事實力方面是一大敗筆之外,其他各方面都是處於封建社會的頂峰。後面的王朝,儘管有些方面發展突出,但還是處於走下坡路的趨勢,而清朝是一個終結。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1、統治者“重農抑商”的政策不斷加劇。每個王朝的興盛與衰敗都逃不出這樣一個惡性迴圈: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 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所以王朝初期的一個基本政策思路是將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並且抑制土地兼併。同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往往會採取抑制工商業的發展,使得農民除了耕地之外沒有其他選擇。而宋朝的統治者卻是個例外:一方面不抑兼併,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另一方面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終其整個封建社會,也只有宋朝時期工商業收入超過了農業收入。那些經濟繁榮的朝代,往往都是對工商業限制相對寬鬆的時候。元代的海上貿易、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是統治者政策相對寬和的時候,這也是工商業發展的繁榮時期。
清朝是封建社會專制統治的頂峰,採取了非常嚴格的抑制工商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清軍入關前,其本質還是處於奴隸社會時期,其野蠻性、破壞性不言而喻。明末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的雛形即機工和機戶,被清軍南下破壞殆盡,入關之後,清軍在中原地區大規模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同時也將很多奴隸社會的惡習帶入中原,很多漢族民眾被迫淪為八旗貴族的包衣奴才。同時,清初還歷經過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無業可作。這些行為對漢族社會的社會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造成了中華民族的社會停滯和資本主義萌芽的中斷。
2、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防止沿海反叛勢力私通倭寇,開始實施海禁政策,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海外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這項政策為中外貿易的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中國的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萬曆年間,明朝經濟的發展到達了大明歷史的頂峰。
清康熙年間,臺灣鄭成功勢力還在反清,這使得大清東南沿海威脅尚存,康熙帝依然實行海禁政策。雍正年間,大清發生了傳教士教會衝突事件,這讓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西方文化對封建傳統思想的衝擊凸顯了出來,引起了清朝權貴的警覺,他們為了避免百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加強了海禁政策,開始限制百姓和外國交流。乾隆時期更是將海禁政策發揮到了極致,對外貿易實行商行制度,只留廣州十三行一口通商,以進行壟斷性質的貿易。
大清採取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為了拒絕外國商品,而是為了鉗制百姓思想,使百姓能夠認同傳統封建思想,從而不會對自身的統治造成威脅。閉關鎖國政策在牽制人民思想方面效果顯著,這讓大清逐漸與世界脫軌,導致了大清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落後,大清對西方出現的工業革命渾然不知,同時,對自身科技的發展,也因為思想的守舊,遭到了他們打壓,這導致鴉片戰爭爆發時,兩個國家的軍隊的武器差距顯著,在英國的堅船利炮和火槍攻勢下,結局不言自明,大清慘敗,並和英國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3、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列強勢力的入侵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在與英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順差地位,大量的白銀由海外流入國內,這也是清朝前期在世界經濟中GDP能佔比35%的原因之一。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撬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大量的優質商品湧入,對中國小農自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對外戰爭中接連失利,大量割地賠款。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小農經濟自此慢慢瓦解,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艱難緩慢發展。
-
4 # 秋水長天H
到了該亡的時候!
從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到1911年清亡,歷二千一百多年,只有王朝更迭,這種"家天下“的體制從未動搖過。
皇權有巨大的誘惑力,普天皆王土,四海皆王臣。皇帝以“天子“自居,生殺予奪,一言九鼎,權力和財富世襲罔替,只要不被別人搶奪,就可以江山永固,富貴萬年。
因此,王朝建立後,他們無不絞盡腦汁地想著如何鞏固統治。嚴刑峻法自不必說,主要還是思想上大加鉗制,使忠君思想深入華人的骨髓。時至今日,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時,通常還是以“忠奸“為唯一標準。
王朝有一套成功的馭民術,皇帝自稱天子,受命於天,是個半人半神的存在。皇帝下詔是“奉天承運“,代上天行使權力。長期洗腦使子民對這一切堅信不疑,皇帝有個三長兩短,子民慌慌不可終日,王朝滅亡,遺臣遺民念念不忘,似乎都患上了王朝依賴綜合症。
大清之前,雖然也有朝代更替,但人們相信這是"有道伐無道“,是上天的旨意,從來沒有人懷疑這種“家天下"制度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有人說,"清朝無昏君、無奸臣“,這話真有點道理。清朝前期,還迎來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乾隆之後,幾乎毫無徵兆地以不可阻擋之事快速衰落。
站在維護清朝統治的角度來看,乾隆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君主,以他的智慧,不會不知道洋人制度與科技的先進,但他還是堅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他知道,大清朝受不了思想上的衝擊。於是,防水防火防洋人,成了天國上朝的基本國策。
但是籬笆扎得再牢,也擋不住堅船利炮的攻擊。鎮壓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後,清庭君臣一心,搞起了洋務運動,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王朝迴光返照,迎來了短暫的繁榮。
彼時,清朝有亞洲最大的海軍,建立了一大批近代化工廠、新式學校,但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很快就將清朝的努力化為烏有。這時候,一部分人才意識到王朝落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
戊戌變法,希望在制度上進行微調,但保守勢力堅持反對。1900年庚子之變,再次促成清庭求變,可這種變革是被動和無奈的。廢科舉、公派留學生,預備立憲……清朝為苟延殘做最後的努力。
此時,人們的思想已經徹底的轉變。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革命黨人吳樾扔炸彈,他們早已不滿這種皇權體制下的改良。最後,清庭建立的新軍,反而成了自已的掘墓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朝制度被掃進了歷史的故紙堆。
王朝制度陰魂不散。清帝遜位,使得"忠臣"如喪考妣,不知他們是真的留戀王朝,還是捨不得既得利益。民間也為蓄髮還是剃髮糾結了很長時間,也許人們對沒有皇帝的日子不適應吧。
王朝制度所以能延續二千多年,還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埋在土裡的草根,有機會就會發芽出土。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自稱洪憲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洪憲帝制"遭到了各方的反對,老袁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后宣佈取消帝制,自己也很快一命歸天。
可是還有人不死心,1917年,拖著大辮子的“忠臣“張勳,率領自己的五千“辮子兵“進駐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城,"襄贊復辟大業“,擁立溥儀復辟,這次復辟在反對聲浪中僅僅上演了12天,成為一場鬧劇。
作為二千多年帝制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直不死心。1931年,又在東北復辟,成了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的皇帝。直到解放後,經過撫順戰犯管理所十年改造,這個皇帝才真正願意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普通人。
-
5 # 我是千金石劉萬山
清朝結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後期了,疲態已現。雖有康乾盛世,卻也只是迴光返照罷了。此時的時代主潮流是資本主義,所以封建社會被取代是必然的歷史事件。
2.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為過生日,使得新軍軍費變成她的禮金。這也釀成甲午海戰的時候,艦隊連炮彈都沒有的笑話。
3.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經濟發展落後。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4.文化:科舉制,八股取士,限制人的思想。導致科技落後。
5、外交上:閉關鎖國。導致整個社會跟不上世界潮流。
6、國內的反抗: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
清朝(後金)1616-1912,又稱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
-
6 # 花非夜
兄弟,你這個問題有問題吧?
“那麼多朝代發展那麼好”,既然發展的好,為什麼會滅亡呢?
“為什麼到清朝就結束了?”什麼結束了?是清朝滅亡了,還是封建制度終結了?
如果是清朝滅亡,那沒什麼奇怪的,王朝興亡更替本就是歷史必然,沒有不滅的王朝。
這裡姑且把這個問題理解為“兩千年的封建制度為什麼會在清朝終結?”下面,老花從“歷史發展的必然、帝國主義的入侵、華人思想的轉變”三個方面來簡要解釋。
1、歷史發展的必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興盛、滅亡的過程。中國封建專制制度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確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到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清代,這種萌芽有了緩慢發展,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性質的手工工場已頗具規模。儘管它還比較脆弱,並從一開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但由於它是新型的生產關係,它的出現表明舊的封建生產關係正在走向衰落直至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帝國主義的入侵由於清王朝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導致國力衰弱,最終招來了帝國主義的入侵。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資本經濟對中國自然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一方面極大地打擊了中國的小農經濟,許多農民紛紛破產,自由勞動力大幅增加,失業的農民們可以說是近代工人們的前身。另一方面在割地賠款的壓力之下,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被迫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最終成長為封建專制制度的掘墓人。
3、華人思想的轉變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統治者極力推崇“程朱理學”,華人思想禁錮,愚昧無知。鴉片戰爭之後,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打擊下,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先進華人,逐步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醒過來,開始“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先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器物改革)和維新變法(制度改革),但是,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頑固勢力的阻撓,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繼失敗。
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徹底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封建制度的滅亡已經成為必然。
-
7 # Sir1001
中國歷史上,從夏朝開始,有明確記載的朝代大大小小有數十個。再算上那些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的朝代和一些轉瞬即逝的草頭王。整個中國歷史上差不多有近百個歷史朝代了。在歷朝歷代中,每一個王朝的覆滅都是因為國家內部出現混亂所導致。而每個滅亡的朝代也都會出現昏君。但為什麼滿清這個中國的末代皇朝卻沒有出現一個昏君呢?要知道滿清的皇帝也不是聖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毛病。但滿清十來個皇帝挨個扒拉著數你可以發現,他們沒有一個算得上昏君的。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莫名了。
清朝這個朝代非常的神奇。此前歷朝歷代都會出現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基本上都被清朝給彌補了。比如說清朝沒有外戚專權,沒有宦官專政,也沒有什麼地方政權割據。這些封建時期封建王朝的通病,清朝一個都沒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皇位傳承爭奪的問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子之間為了繼承人一位爭的是你死我活的。而且都想著從精神到肉體上消滅對方。但這些情況在清朝就沒有發生。清朝時期皇子們對於太子之爭雖然也爭的火熱異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九子奪嫡”事件。但畢竟清朝的皇權爭奪都被限制在一個框架之內。並沒有影響到國家社稷,這才是最厲害的。而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應該是中國官僚制度最後發展到最巔峰的時期。
我們再從清朝皇帝勤勉方面來講。清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荒淫無度之輩,也沒有一個人是好吃懶惰之輩,更沒有一個人懶政惰政。和其他歷朝歷代相比,清朝的皇帝簡直就是皇帝之中的典範。比如和明朝對比,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簡直一個個都成了吃喝玩樂二世祖。好幾個月不上朝不理朝政都是平常事。這其中代表人物非萬曆皇帝莫屬。但清朝就絕對沒有過這種情況。但為什麼清朝的這十二位“明君”就沒有成為封建王朝帝王的楷模呢?反而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晾曬呢?
清朝的皇帝三分之二都很能幹也都很有想法,他們也都不甘於平庸。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皇帝雖然能力並不非常突出。但也絕非一事無成的無能君主。像明朝那種草包皇帝,惡霸皇帝,木匠皇帝,清朝是一個都沒有。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朝代能像清朝這樣出現這麼多具有很強能力又辛勤肯幹的皇帝。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發展規律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歷史上的王朝都是開國君主最為英明神武。接下來的皇帝越來越差。有時候中間可能會出現個別中興之君。但最終都難免破敗。就拿漢朝來說,漢高祖劉邦英明神武建立了漢朝政權。之後的漢武帝做的也算出色。但畢竟比不起劉邦。慢慢之後漢朝就會落敗。要不然為什麼會有西漢滅亡,而劉秀中興漢室建立東漢呢?東漢自劉秀之後又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慢慢消亡。但清朝為什麼從康乾盛世到“道鹹同光”的衰勢就隔了一個嘉慶朝呢?清朝的衰敗之快著實令人措不及防。
很多人對於清朝存在一定會的誤解。多數人對於清朝的印象都停留在晚清被西方列強侵略時期。但你仔細翻翻史書,即使晚清時期的皇帝同樣沒有一個庸碌之輩。我們就拿清朝由盛轉衰那一時期的皇帝道光來說。身為一個皇帝,道光的勤儉節約已經到了一個極致。歷史上道光穿過打補丁的衣服。皇后過生日的時候主宴就是打滷麵。就可著歷史書扒拉也沒有幾個像道光這麼勤儉節約的皇帝。道光時期曾經下令“宮中用度歲不可超二十萬”。要知道清朝時期皇宮之中所有的嬪妃,侍衛,太監,宮女,皇子皇女加起來幾萬人是有的。但這幾萬人一年的經費只有二十萬。可見道光勤儉程度。道光為什麼這麼勤儉呢?他的目的就是壓縮宮中的開支支援前方禁菸。這樣的道光不可謂不聖明。但恰恰道光是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第一人。因為道光年間爆發了鴉片戰爭。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很難以一個人的品質去評價一個人是好還是壞。
說完道光我們在說說道光的兒子咸豐。咸豐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透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咸豐皇帝繼位後立刻大手筆對朝政進行改革,為了挽救清朝政權,咸豐皇帝開始革除弊政,重用賢才。其中又以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援肅順等革除弊政為典範。但咸豐一切的努力換來了什麼?咸豐的努力並沒有挽救清政府。相反換來的卻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所以說一個皇朝的覆滅並非一定是由君主所導致的。
所以說,一個國家往往從積弱到強,又從強盛走向衰敗,這已經是鐵定不變的歷史規律。如一些小國在其弱小的時侯它會選擇忍讓,謙虛,不斷地積蓄能量,睦鄰友好,不欺強凌弱,從而逐步強大,國與國之間團結,組合成強盛的大國,畜精養銳稱霸天下。還在其他國家的追隨下在世界上成為了強大的帝國。一旦坐上了帝國主義的寶座,就開始以我為中心,一是世界上任何國家得聽我的,一切以我為優先;二是在國際上搞拉幫結派,排斥和打擊異已;三是以實力及軍事力量打擊他國,掠奪世界資源,四是緊盯比他較弱的國家,防止超過自己,所以不時地在國際上挑起矛盾,引發戰爭,在他國挑起內戰,削弱他國崛起。但是在國際上其它國家對這種帝國會產生不滿,也會團結起來,全力應對。另外帝國主義在國內在會經常發生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民族鬥爭,種族歧視,分配不公,王室及上層的家族腐敗,時間久了就積畜而發展成內部戰爭,在一定的程度下,只要外部勢力介入,這樣的帝國就會分化瓦解,最終走向消亡!
-
8 # 無量天真
首先,你這個提問就矛盾了,朝代發展得好,就該一朝永世,而不是朝代頻繁更迭,更不會有清王朝才對,會被取代,就說明發展得並不好。
所謂發展那麼好,封建王朝更多時候是一種假繁榮,階級矛盾尖銳,積重難返,弊端暗藏,顧此失彼。
王權更迭歷史上封建王朝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在社會制度上也是費盡心機,革舊迎新,制度的發展其實也是在不斷摸索中進化來的。
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是周朝,自建國共立32代37王,統治791年。後面的王朝統治時間長一點的,漢朝中間被王莽新朝打斷了15年,西漢214年,東漢172年;宋朝統治統治319年,清296年,唐朝武則天的“周朝”15年,兩唐共289年。
在周朝之前,夏朝是在原始母系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是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夏代共傳十四朝,十七王,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殷商,也慢慢發展成奴隸主貴族統治制度,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周朝,武王時期實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維繫社會秩序,完全擺脫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氏族社會,這種更細緻的管理制度,在人類社會應該算是個新鮮事,周朝能統治這麼長時間離不開這個因素。
分庭抗禮人類各民族的歷史都是分庭抗禮的歷史。
而分封制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商代就有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到了西周,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
就如現今美國的聯邦管理制度初級的形式。分封制體現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意義,分封制實質上是把國家分成了諸多的小國,分庭治理,導致權力分散,中央大權旁落,名義上還是周朝,實際上週王朝皇帝有時候還要服從強盛的諸侯國權貴。
分封制和索馬利亞曾經的酋長國制度非常相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這是制度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漢代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行制,皇帝對各級管理的監察呈現制度化;隋唐時期設道州縣和藩鎮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宋代設路州縣三級政府,壓制武官的發展,致使地方的勢力無法與中央對抗;而自元始的元明清朝代在地方政府實行行省制度,明朝時君主專制被極度強化,直至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但無論制度的名稱怎麼變,這些地方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郡縣制的基礎之上的,並且它的發展趨勢是地方權力慢慢地被削弱,而中央集權不斷地被強化。
郡縣制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它的推行是古代中國從奴隸社會跨入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現今中國施行的行政區劃制度也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推動的是一個時代進步。
為什麼有合理的制度了,歷史上封建王朝還總是被不斷的推翻呢?
主要因素在於高度集權專制,剛開始的王朝都是欣欣向榮的,但在世襲制度下,並不是哪一代子孫都那麼優秀的,在奢侈的物質生活下,沉湎於享受的多,慢慢造成昏庸無道,放任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和欺壓,積貧積弱之下,造成人民的反抗,分庭而抗禮,更多是被逼無奈。
盛世假像歷史上,真正算得上盛世王朝的應該屬唐宋。
唐朝的首都長安,人口過百萬,但“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坊和市分開,實施封閉式管理,日暮鼓動,坊市禁閉,路人絕跡,唯有邏卒;北宋的首都開封,人口也過百萬,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開封和杭州,則是不夜之城,由於坊市合一,沒有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的限制,人來客往,買賣興旺。唐朝的禁夜和宋朝的不禁夜,日本歷史學家內滕虎次郎的“唐宋變革論”認為,唐朝是中世紀的結束,宋朝是近世的開始。
開元盛世,唐朝(619年-907年)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到了頂峰,疆域南到越南,北至庫頁島、西大嘉峪關、東到大海。人口達到8000多萬,不管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唐朝在當時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強國。
但我們看到的只是國庫充實,上層階級的人們都富裕了。可是經濟繁榮的背後,卻是苦了一大批的百姓們。由於均田制度遭到破壞,當時一大批的農民都成為了流民。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再加上當時朝廷高層腐敗不堪,尤其是楊貴妃一家權勢通天,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日益顯著,量變造成的質變,內亂成為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安史之亂的發生給整個大唐帝國帶來了災難,首先是兵災,熊熊燃起的戰火沉重打擊了唐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使得中原經濟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從此大唐就走上了衰退的路。內亂加上長期的腐敗,是盛世王朝又一大天敵。
作為封建王朝從大唐的極盛到衰敗的延續,北宋整個是對英雄不遺餘力地進行迫害的年代。不論是傳奇中的還是歷史上的,不論是岳飛、楊業、狄青還是宗澤,都不會有好的歸宿。更有施耐庵《水滸》裡的108位梁山好漢。
宋朝從太祖皇帝開始,就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致使經濟、文化和軍事不成比例的傾斜。被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主後,中原的文化和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由於種族的歧視,限制了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使後來的朝代變的越來越保守,這是中國歷史王朝由盛及衰大勢的走向。
清政權的對內政策採取是奴化政策,康雍乾三位在這個政策上雖然長時間的讓人們過上安定生活,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沉淪。再加上對外閉關自守,在世界經濟走向工業革命的形勢下,完全落後發展,在社會制度上,民權運動在推進,列強不斷侵略,而權利中心又腐朽不堪,內憂外患,王朝的結束也就必然了。
-
9 # 半畝園書生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但為什麼到了清朝就結束了”題主這句話的本意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到清朝結束了,而不是指清朝這個朝代結束了。
根本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到清朝結束了。下面我們就做一個簡要分析。
一,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封建社會會怎麼樣?
雖然我不喜歡對歷史問題做假設,但是對這個問題還是要假設一下,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封建社會一定會繼續發展下去,即使清朝被農民起義或統治階級內部的原因被推翻,一定還會有另一個封建朝代出現。這是因為。
1,中國農業文明的社會形態使中中中國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同時,普通民眾也更信賴和依靠賢明的君主來進行統治。這也是自秦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存在2000多年的基礎,這一點和西方商業文明所產生的原始民主制度是不同的。
2,中國的封建社會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因素。中華文明一直與其他文明相隔絕,中國在大部分時間裡,四面被山脈,沙漠,和太平洋所隔斷,因此中華民族具有保守內向的特徵,雖然中國很早就與西方有過交往,但也只限於如絲綢之路的經貿和文化往來,而沒有政治和思想的交流。同時這種地理因素,也使得中國文明沒有出現像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被外族入侵的情況而中斷。中華文明更具有連續性和獨特性。
3,中華民族龐大的人口,也有助於這種文明的連續性。中國的土壤和氣候很適合種植糧食,所以能養活很多人,這個龐大的人力資源,使得華人不管事態的發展如何,始終保持自己的特點。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也被蒙古人和滿人征服和統治過,但最終由於人口數量和文化上的優勢,總能同化和驅逐入侵者,總能選擇外來文化的某些方面加以改變,使之適合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從未向歐洲在遭到日耳曼人入侵時,或像中東和印度在遭到穆斯林入侵時那樣,被迫接受外界的大規模的變革。
4,中華文明具有內聚性。構成這種內聚性的因素,一是中國文字,中國的漢字,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發音,但不管發音如何,含義都是相同的。這種共同的書面語成為中國歷史統一和歷史連續性的一個重要力量。二是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一方面為國家管理提供了人才,另一方面這種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養了一味順從的性格,也加重了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三是儒家思想被尊為統治工具,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進行統治。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不乏有被入侵,被統治,爆發農民起義,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鬥爭,但僅僅是侷限於傳統框架內的朝代的興亡替嬗,而非大規模的碎裂和新的開始。因此,如果沒有外來因素,中國的封建社會會繼續發展下去。
二,清朝封建社會的結束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戰勝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果
按照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的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要取代封建主義社會,但是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封建社會形態下,中國自身會產生資產階級嗎?我認為這很難。以前曾有一種理論,認為中國自明清以來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的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形成要透過國家體制,要有社會全民支援,絕非“緩慢”自然而然可以發育成長。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的建立如英國1640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1789年大革命,都是透過流血的鬥爭才取得的資產階級的勝利。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不可能透過自身來完成。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當中國仍處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時,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確立起來,並不斷向外擴張,侵略。到19世紀中葉,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已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只有東方的大清帝國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時的清帝國自居天下中央,實行自我封閉,完全不知道中國以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還蜷縮在封建社會的蝸殼裡不能前進,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到了末期,完全缺乏對內對外的應變能力了。也就是在這時,英國的大炮已開始對準了中國,這就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發展的封建帝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鴉片戰爭以後,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斷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獨立程序。使中國開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結束了自秦以來的封建社會。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則徹底消滅了中國的封建社會,代之而起的是民主,共和的國家。
-
10 # 周曉林律師
封建王朝的發展是因為有其發展的土壤。
之所以有封建王朝一家一姓統治王朝,是因為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方便,人口不流動、財富積累緩慢,一個普通百姓可能一生都在家門口打轉,而接受的都是忠君的教育,這就比較容易統治。
直到清朝滅亡,不是出現了新的封建王朝而是成立民主政府,原因有兩種:一是生產力發達、交通方便,原有的統治方式已經不適宜新情況;二是知識的普及,人民已經不願意做奴隸或者奴僕,希望人人平等,階級統治的時代過去了。
-
11 # 青衫彈史
這個問題首先就是有矛盾的,那麼多朝代發展的很好?每個朝代的前期都發展的很好,只有在前期發展的好,才能聚攏人心,延續王朝的生命。比如每個朝代都有讓人為之傳頌的時期,如漢之文景武宣,唐之貞觀開元,明之永樂仁宣,清之康雍乾隆。
每一朝代,都經歷了興衰沉浮,封建王朝似乎都逃不過300年帝國的魔咒,每個王朝的滅亡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各有出現,土地兼併。
封建王朝,把百姓束縛在土地上,當土地被集中到少數人手裡的時候,一個封建王朝就走到頭了。
中國四周的地理環境,給了中國良好的發育環境,同時也限制了每個王朝的擴張。北邊,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荒涼寒冷的西伯利亞。東邊是一望無垠的太平洋。南邊則是森林密佈,瘴氣叢生的原始森林。西邊則有高原峻嶺,荒漠沙原。每個朝代都儘可能的將適宜人居的地方佔領了,組織人力開發。然而,其他地方,限制了進一步的擴張。於是造成了內卷化現象,競爭激烈,一人揭竿而起,萬人呼應,改朝換代,指日可期。
另外一個,也是困擾當代所有家族式企業的問題,如何保持企業繼承人的水平。
我們看到,每一個封建王朝,創立初期,積極擴張,發展勢頭很猛。然而傳至三五代,繼承人的水平直線下降,開始向內收縮,對內鎮壓。中間偶有中興,但也無法改變頹勢。
回覆列表
清朝。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特別是康乾之時,但是到了後期,自身落後,加上列強入侵,衰弱不堪,在革命風景下,清帝退位,封建制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