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
什麼是中庸?
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
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譴責,這裡的中庸被錯誤解讀為投降主義、平均主義。
順應差異
其實不然,所謂中庸之道,即順承天意,知行合一。所謂天意不是指“上天旨意”,而是指萬事萬物自我發展的規律,山川草木,山川河流,包括人類個體的發展差異性,都有規律可循。
我們如果把握這個規律,人生自然一帆風順,所謂遇水則疏,遇火則撲,也代表著對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手段。但多變的手段不代表著個人原則的變化。堅定自己的主張和信仰,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所做,才是中庸的本質。
過剛易折,慧極必傷。世間萬物的極端變化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庸之道在於平和,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性格以及和周圍事物的關係。
遇事焦慮、發脾氣、害怕、緊張都是不遵守中庸之道的結果,中和平正,放平心態才能冷靜處理問題,找出最佳方案。
人有七情六慾,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精神目標和肉體慾望的分離,以精神趨勢肉體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對待周圍的人際關係,也能把握本心,以善對善,以兇對惡,這樣才是中庸的“中正之道”。
生活中,許多人盲目學習中庸,認為中庸不過是左右逢源。這種現象其實是自我人格缺失的表現,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即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往往過於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別人孤立,導致他們常常進行自我貶低,而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他們被人忽視,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生活中,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往往可以堅守住本心,他們執著擁護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摒棄一切雜念和慾望,處理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對人則“因人而異”,他們善於體會周圍人的思想和人格,不予夏蟲語冰,知道他們的喜好和厭惡,也能在交流中捍衛自己的原則。所以,中庸之道不是教人做牆頭草,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
學習中庸之道目的在於熟悉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自我中正的學習。學習如何在社會中圓滑而不世故,懷揣理想和善良,學會拒絕和幫助,做到先入世再出世。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
什麼是中庸?
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
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譴責,這裡的中庸被錯誤解讀為投降主義、平均主義。
順應差異
其實不然,所謂中庸之道,即順承天意,知行合一。所謂天意不是指“上天旨意”,而是指萬事萬物自我發展的規律,山川草木,山川河流,包括人類個體的發展差異性,都有規律可循。
我們如果把握這個規律,人生自然一帆風順,所謂遇水則疏,遇火則撲,也代表著對待不同事物的不同手段。但多變的手段不代表著個人原則的變化。堅定自己的主張和信仰,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實現所做,才是中庸的本質。
過剛易折,慧極必傷。世間萬物的極端變化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庸之道在於平和,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性格以及和周圍事物的關係。
遇事焦慮、發脾氣、害怕、緊張都是不遵守中庸之道的結果,中和平正,放平心態才能冷靜處理問題,找出最佳方案。
人有七情六慾,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精神目標和肉體慾望的分離,以精神趨勢肉體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而對待周圍的人際關係,也能把握本心,以善對善,以兇對惡,這樣才是中庸的“中正之道”。
生活中,許多人盲目學習中庸,認為中庸不過是左右逢源。這種現象其實是自我人格缺失的表現,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即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往往過於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別人孤立,導致他們常常進行自我貶低,而這種行為往往會讓他們被人忽視,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生活中,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往往可以堅守住本心,他們執著擁護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摒棄一切雜念和慾望,處理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對人則“因人而異”,他們善於體會周圍人的思想和人格,不予夏蟲語冰,知道他們的喜好和厭惡,也能在交流中捍衛自己的原則。所以,中庸之道不是教人做牆頭草,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與社會相處。
學習中庸之道目的在於熟悉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自我中正的學習。學習如何在社會中圓滑而不世故,懷揣理想和善良,學會拒絕和幫助,做到先入世再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