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
-
2 # 可汗說事
個人認為是劉裕。理由如下:
要評價一個帝王的成就,主要是看其文治武功所取得的成就。南朝170年一共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南朝皇帝裡,比較傑出一點的帝王基本都是他們的開國皇帝,所以,評定南朝第一帝就是從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這四個人裡來評比了。
文治pk:
雖然開國之初,他們四位都採取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經濟的措施,但由於四人除了蕭衍在位時間比較長,其他三個在位時間都很短,都在3年以下,很難取得什麼明顯的文治成效,而蕭衍雖然在位時間比較長,但是除了前期有點作為,其他時間都很昏庸無能,自己最後也被活活餓死,總體上也談不上有多大的文治。如果非要矮子裡拔將軍,除了劉裕打擊門閥制度歷史影響比較深遠之外,四人其他措施都相對比較一般,沒有留下多少歷史影響,成效也不突出,所以,這一輪算打平了,要不然也是劉裕第一。
武功pk:
1.建國疆域大小。南朝時期,劉宋疆域最為遼闊,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其他三個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劉裕本輪勝出。
2.立國存在時間。劉宋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的朝代,劉裕繼續領先。
3.建國綜合國力。劉宋不僅疆域最大,而且人口最多,兵力也最強。北府軍是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宋,北府軍成為其皇家軍隊的主力,北府兵可是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一,所以劉宋也是公認的南朝國力最盛的王朝,劉裕繼續保持領先。
4.個人作為。縱觀劉裕一生,一共斬殺了六位帝王(楚國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後秦姚泓、東晉司馬德宗、司馬德文,皆被其所殺),如此“豐功偉績”,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劉裕代晉前,對內先後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則消滅了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光復了洛陽、長安兩都,一路所向披靡。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實現七分天下有其四。佔領關中後,劉裕忙著回京篡權奪位了,而且不久就死了。如果劉裕乘勝出擊北魏,一統天下也未可知,可惜天不假年,加上私心重,劉裕與統一中國失之交臂,最後功虧一簣了。
其他三位,陳霸先建國前平定了侯景之亂,建國後又先後經歷了平王僧辯餘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武功還算可以,但也比不了劉裕,蕭道成和蕭衍就更別提了,和劉裕不是一個檔次的。
綜上,不難看出,無論從哪方面看,劉裕都是當之無愧的南朝第一帝,如果把歷史長河再放大一點,縱觀漢唐之間400年的歷史,劉裕都算得上第一流的帝王,稱他為魏晉南北朝第一帝也不為過,也正因為劉裕的傑出表現,李贄稱他為“定亂代興之君”,是“南朝第一帝”,這個評價是公允的。
-
3 # 管錐論道
第一帝是劉裕,常勝將軍,氣吞萬里如虎的平民將軍,如果不是歲數大了,貪婪皇權,本可以擁有更大的功績。一統天下也未可知,可惜可惜。蕭衍也算是一代帝王,文韜武略,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但是他晚年作死,痴迷佛教,導致江山傾覆,所謂成也蕭衍,敗也蕭衍。陳武帝陳霸先算是崛起草莽的英雄,恢復了南朝的江山,其弟陳文帝也是英雄,可惜哥倆把江山傳給了陳叔寶,南朝的英雄眾多,最出色是梅長蘇。哈哈
-
4 # 揮弓探賾
南朝第一帝,是武帝劉裕。
劉裕出身卑微,不識大字;起初以賣鞋為生,並沉迷於賭博。在平叛東晉孫恩、盧循的討伐中,得以嶄露了頭角。劉裕先後斬殺了楚國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後秦姚泓、東晉司馬德宗、司馬德文六帝,開創了南朝,史稱宋高祖。
-
5 # LBj
印象當中是劉裕。宋齊粱陳。劉裕影響太大。對內平定叛亂。對外收復許多失地。統一南方。穩固朝廷。統治北府兵是最強戰鬥力精銳。如果他能獲得活的更長久。可能跟北方一較高下。或許可以統一全國也是有可能的。個人文治武功都很強。比起後面朝代開國皇帝能力更強。
-
6 # 西閣畫眉太守
南朝第一帝非劉裕莫屬。劉裕取代晉建立宋,史稱劉宋。他整頓吏治,重用寒門官吏,注重生產,廢除了苛捐雜稅;他注重教育 多次派人傾聽民間疾苦,改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勵精圖治,南征北戰,開拓疆土。終結了晉朝遺留的門閥專政時代。辛棄疾曾提到他: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7 # 情感文軒
是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縣綏輿裡,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後 ,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南朝的基本概況。
南朝一般是指東晉之後至隋朝統一天下這段時間(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內以建康作為都城,疆域覆蓋中國南方大部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的總稱。
這段時期在中國五千年浩瀚綿長的歷史中並不出彩,沒有漢朝封狼居胥、雖遠必誅的豪氣萬千,沒有三國時代群雄並起、亂世爭雄的精彩演義,更沒有盛唐萬國朝貢、詩傳千古的璀璨光輝。許多人對它的瞭解可能僅僅停留在歷史教材上宋齊梁陳四字口訣上。
那麼這樣一個在歷史上不起眼的時期裡的皇帝到底怎麼樣,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又有怎樣的事蹟,作者今天來介紹下自己認為的南朝第一帝——南朝宋武帝劉裕。
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自稱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在中國曆代開國帝王之中起家資本只比朱元璋略強一點,與漢光武帝劉秀一樣出身於微末寒門。被人比做曹操,卻比曹操更具雄才。
軍事上,劉裕一生戎馬,臨陳對敵未嘗敗績,兩伐中原,收復長安、洛陽,功績遠勝岳飛。夷平四朝皇宮,斬殺五位皇帝(也有人將在西蜀稱王的焦縱算在裡面稱他殺了六個皇帝),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屠龍刀。
政治上,劉裕出身貧寒,懂得民間疾苦,實行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大力打擊兼併土地的豪強,起用了大批寒門出身的優秀人才,革新了兩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選舉制度。打破了東晉一百多年來積弊已久的門閥政治生態,南朝從此進入了“寒人掌機要”的新時代。
這位南朝第一帝波瀾壯闊的一生是怎樣的,作者簡單的介紹下。
一、寒門崛起
劉裕出生於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作為從江北避亂逃亡江南的流民後代,自幼生活在崇武輕文風氣濃郁的晉陵郡丹徒縣京口地區,弱冠之後理所當然地加入了東晉著名的武裝集團——總部設在京口的北府軍。
東晉隆安三年十一月(公元399年),劉裕這一年三十六歲,東晉天師道妖賊孫恩在會稽起兵作亂。晉朝派遣在淝水之戰中聲名鵲起的前將軍劉牢之前往平定叛亂。劉裕作為劉牢之的參軍也跟隨前往,開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兩年的鏖戰,劉裕統帥的部隊與賊兵血戰數十場,從會稽(約在今日紹興)打到滬瀆(約在今日崑山縣),又從滬瀆打到鬱州(約今日連雲港),南北轉鬥千里,終於在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十一月徹底將孫恩擊潰,逼迫孫恩帶著一幫殘兵敗將夾著尾巴跑回了自己的老巢臨海(約在今日台州)。劉裕憑著軍功被朝廷封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
可惜在那個年代太平日子實在太短暫,劉裕剛剛過完一個安生年,麻煩事情又來了。
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正月,早已就互相看不順眼的驃騎將軍司馬元顯與荊州刺史桓玄槓上了,建康和江陵兩大南朝政治集團再一次為了自身的利益刀兵相見。由於劉牢之的臨陣倒戈,司馬元顯很快便被桓玄撂倒,東晉司馬皇帝到底還是無法逃出權臣的鼓掌。
劉裕在這場爭鬥中選擇了明哲保身,取得勝利的桓玄為了籠絡京口武力集團選擇了重用劉裕,讓他擔任自己兄長桓修的參軍,坐鎮京口,成為了劉牢之死後北府軍的新一任領袖。
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玄派遣劉裕前往掃平孫恩的餘黨盧循。這一次劉裕用了半年時間,像攆鴨子一般將盧偱從東陽(今金華)趕到永嘉(今溫州),隨後又追到晉安(今福州),最後逼得盧偱從不得不從海上向南逃竄。自己也因軍功遷任彭城內史。
二、位極人臣
正當劉裕在晉朝東南沿海滿地圖跑的時候,待在建康的桓玄也沒有閒著。他在醞釀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把司馬家從龍床上拖下來。桓玄謀劃了,也做到了。
當劉裕帶著部下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回建康復命,看到斜著身子靠在龍床上瞥了眼自己的桓玄,心裡面默默地想著:“你這樣做,問過我同意了嗎?”
所以幾個月之後,坐鎮京口的劉裕就領著北府軍打著勤王鋤奸的旗號殺向了建康。龍床還沒坐熱的桓玄也如同之前的孫恩和盧偱一樣,先被劉裕逼出了建康一路逃往江陵,緊接著江陵又沒守住,最後在逃往成都的路上丟了腦袋,成了死在劉裕屠龍刀下的第一位皇帝——大楚皇帝桓玄。
成功將桓玄勢力連根拔起的劉裕扶著晉帝司馬德宗重新坐上了太極殿中那泛著金光的寶座,不過誰都知道這個皇位失而復得的皇帝依然只是一個擺設,東晉政權已經被劉裕拽在了手裡。
三、北伐中原
在剛開始執掌東晉牛耳的幾年裡,劉裕將桓玄的殘黨完全清除,使得整個東晉的國家機器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運行了起來。當清除掉國內的不安因素後,劉裕的目光轉向北方,瞪著仍是戰火硝煙瀰漫的中原與關中。他在等待一個契機。
義熙五年(公元410年)二月,南燕皇帝慕容超帥眾侵略東晉淮南邊境。劉裕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於同年三月抗表開始北伐。一路長驅直進,數戰數捷,同年六月就已將南燕國都廣固(今山東青州)團團圍住。
慕容超外無援兵,內無資儲,苦苦堅守了八個月後,終究還是成了倒在屠龍刀下的第二位皇帝——南燕皇帝慕容超。
滅掉南燕的劉裕並沒有繼續北伐,而是選擇了匆匆返回南方,因為自己家後院起火了。原本被劉裕趕到廣州的盧偱在臥薪嚐膽幾年之後,趁著劉裕北伐的契機,突然發兵作亂,面對沒有主心骨的東晉軍隊一路凱歌高奏,眼看著就要將旌旗插到建康城門下了。
劉裕乘著一葉輕舟,帶著數十名隨從離開大軍日夜兼程趕回了建康。回到都城的劉裕第一件事不是去見那位躲在宮中瑟瑟發抖的傀儡皇帝,而是徑直去了府庫。將存在裡面的各種金銀財寶悉數搬了出來,就這樣短短几日又組建起了一支可以提供戰力的部隊。
盧偱的結局就如幾年前的一樣,又被打回了老家。可這一次劉裕沒有再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盧偱敗退回廣州之前,劉裕派遣的偏師就已經從海路拿下了廣州,沒有了根據地的盧偱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樣迅速消失在了歷史的天空中。
然而東晉經此大亂,元氣大傷,劉裕不得不將北伐大計暫且擱置下來,著手整頓內政,順帶著將東晉內部不乖乖聽自己話的人一個一個的拔除。
義熙十二年(公元417年)八月,五十四歲的太尉劉裕開啟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北伐,兵分數路撲向了盤踞在河洛與關中的後秦。同年十月,攻下洛陽。第二年三月,使用卻月陣在黃河岸畔大破北魏十萬鐵騎,威震宇內。八月攻破後秦國都長安,九月,後秦皇帝姚泓被押送往建康,成了第三位血祭屠龍刀的皇帝。
四、位登九五
平定河洛與關中之後,劉裕本打算再做進取,攻擊盤踞在黃河以北的北魏政權。可惜正在此時,留在建康看護後院的心腹重臣忽然病逝,戒於上一次北伐南燕後院起火的教訓,劉裕不得不再一次終止了自己的北伐大計。
回到建康的劉裕並不甘心於當東晉的曹操,他打算更進一步。義熙十四年(公元419年)劉裕指使自己的心腹縊殺了晉帝,這就是屠龍刀下的第四具亡魂——東晉安帝司馬德宗。
繼位的東晉末帝司馬德文同樣無法避開劉裕手中的赫赫寶刀,在皇帝位置上提心吊膽坐了兩年,走過場似的將龍椅交給了霸氣側漏的劉裕後,與自己的兄長一樣被殺,成了屠龍刀下的第五具屍體。(元代胡三省在對《資治通鑑》作注時,對這件事做了這樣的評價:“自是之後,禪讓之君,罕得全矣”。)
劉裕開創宋朝之後,秣兵歷馬,準備著自己的第三次北伐,目標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北魏拓跋氏。可惜天不遂人願,再具雄才韜略的人傑也逃不過歲月的侵蝕。劉裕登上皇位三年(公元422年)後,便重病不起,結束了自己充滿傳奇的一生。
假若劉裕能夠再延十年壽命,以當時劉宋的軍事實力是極有可能戰勝盤踞河北的北魏政權,將鮮卑拓跋氏徹底趕回塞外去放羊。
他的繼任者三子劉義隆也有著相同的抱負,勵精圖治,開創了南朝社會最為安定的“元嘉之治”,人民休養生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天下無大事長達二十幾年。可惜劉義隆繼承了劉裕的雄猜,但沒有繼承劉裕的韜略,自毀長城,紙上談兵,到頭來聲勢浩大的北伐只換得後世一句詩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自此以後,無法奪回太行山脈天險的南朝政權不斷衰弱,北朝政權強大的騎兵部隊在江淮間遼闊的平原上縱橫馳騁。最終南朝末帝陳後主銜璧輿櫬降隋,獨留下一曲《玉樹後庭花》為後人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