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西瓜汁y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期是文章極盛時期,出現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繁盛局面,“先秦諸子”的誕生,在今日啟發引導我們陶冶身心,提高中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認識,透過閱讀這本著作,讓我獲益匪淺。


    “先秦諸子”是春秋戰國時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們的著作,這給中國留下了一批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的談非常看重先秦諸子中的六家,即陰陽、儒、墨、名、法、以及道家。其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可以肯定,他宣揚的禮是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對人際關係以及社會秩序的一整套規範;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愛”或“兼相愛”,他的主張都有一個核心的考慮,就是兼相愛;《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與給現實人生確立一種根本法則……


    閱讀學習《先秦諸子選讀》,我感受到了先秦諸子各有千秋的地方,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大筆無比寶貴的遺產,儒家有《論子》、《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莊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韓非子》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每一類都那樣獨具特色,充滿著卓越的智慧和魅力。


    從先秦諸子們獨特的主張思想中 我豁然的領悟到他們獨特的風采。孔子圍繞著禮和仁建立的學說,迴應的是現實社會的紊亂以及仁愛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圍繞兼相愛,交相利建立的學說,迴應的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虧人自利”的世風;孟子建立的仁義,仁政學說,迴應的是功利主義的甚囂塵上以及率獸食人,好戰嗜殺的暴政;莊子安時處順的思想,蘊含著靈魂在現實壓迫下的掙扎,他以無用為大用的思想,則迴應著把生命當做工具的價值觀對生命尊嚴的賤害。中國古代的幾千年歷史中,人們思考天和人,社會和人生,幾乎都沒有跳出這些哲人的樊籬。傳統從這裡發源,反傳統也從這裡開始,從古至今,先秦諸子在很多根本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幾乎沒有被超越過,那是我們文化傳統的根,我們沒有理由不加以珍視,沒有理由不弘揚其中精華的地方。


    細細品嚐先秦諸子的語錄,真令人耐的尋味。孔子教人“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教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教人禮:“君子以禮存心”“有禮者敬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老子教人“誠”與“信”,“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教人“積”與“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然而,雖然他們的思想語論已流芳百世,但卻沿溯至今仍有其不老風情。他們的超然思想,他們留下的古篇文著,是中華傳統之文化,不僅能增長見識,開發智慧,還可以涵養德行,砥礪人格,繼承其精華,將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是一種社會力量,一種精神力量,讓這種優秀思想在人們生活中潛移默化,讓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燦爛。


    我想,《先秦諸子選讀》對人們的行為,思想依然具有先導與指引作用,先秦諸子們的思想超越庸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精華,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我們要把它繼承發揚,讓它永遠在中華民族摯起的火炬中熠熠生輝。

  • 2 # 使用者5614245403259

    先秦諸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讀《先秦諸子散文》有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以議論、論說為主的散文作品。

    從先秦說理文發展的過程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論語》和《墨子》(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 ,《論語》是純語錄體散文,《墨子》則是在語錄體中雜有質樸的議論文,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不再是三言兩語的對話。

    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擺脫語錄體的影響,只是些語錄, 但能圍繞一個論題加以論述, 段與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因而就不再是語錄的簡單連綴,而是有內在邏輯的論文,因此,說理文體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如其《尚賢》、《兼愛》、《非攻》等篇目,都有標題概括中心思想。

    《論語》記錄的多是些片言隻語,往往有觀點而無論據;《墨子》是長篇大論,有論有據,稱得上是論文。

    第二階段:《孟子》和《莊子》(戰國中葉) 《孟子》基本上還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的發展,形成了對話式的論辯文。

    其對話基本上是圍繞一個主題而設立,以論說為主體,初步具備論述性質。

    《莊子》則已經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了語錄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

    第三階段:《荀子》和《韓非子》(戰國末期) 《荀子》和《韓非子》的文字上基本是論說文的語言,抽象說理的部分增加,邏輯周密,結構複雜而嚴謹,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說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諸子散文的分述 一、《論語》的藝術成就: 1、文體的基本特徵是語錄體。

    《論語》無論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還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篇章。

    其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富有啟發性。

    劉勰說“夫子風采,溢於格言。

    ” 2、透過簡短的對話,表現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如《侍坐章》 3、言近旨遠,深刻平實、含蓄雋永。

    二、《墨子》的藝術特色: 1、與《論語》純語錄體相比,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不再是三言兩語的對話,已初具議論文規模;邏輯嚴密,善用具體事例說理,是說理文的一大進展。

    不過,《墨子》尚未完全擺脫語錄體的影響,只是這些語錄, 是在圍繞著一個論題加以論述, 段與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因而就不再是語錄的簡單連綴,而是有內在邏輯的、有論有據的論文,所以,說理文體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如其《尚賢》、《兼愛》、《非攻》等篇目,都有標題概括中心思想。

    2、語言質樸,不重文采 3、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

    三、《老子》的文學成就 1、具有詩情:《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探討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學的問題。

    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詩意的語言。

    2、像散文詩:《老子》文章猶如一組辭意洗煉的哲理詩,採用了大量的韻語、排比、對偶等句式,行文參差錯落,以韻文為主,韻散結合,是先秦說理文中的另一形態。

    它也常以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

    3、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但就說理文體來說,還缺乏充分展開的論述,不是結構完整的說文。

    四、《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 1、從體制上說,《孟子》基本上仍屬於語錄體,但比《論語》有了很大發展。

    這不但是因為它的篇幅加長,議論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只要添上題目,就可以單獨成篇。

    所以是透過對話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

    2、長於比喻。

    在論辯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淺近簡短而又貼切深刻。

    也有少數就近取譬,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

    趙歧《孟子題辭》:“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

    ” 3、長於論辯。

    這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徵。

    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批評其他學派,就不得不進行論辯。

    《孟子》中的論辯文,巧妙靈活地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做到“辭不迫切,意已獨至”。

    尤其是對二難推理的靈活運用,使其論辯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4、氣勢浩然。

    《孟子》散文很有氣勢。

    這種風格,源自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具有“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視物質貪慾,剛正不阿,無私無畏,氣概不凡。

    孟子內在精神修養上的浩然氣概,是《孟子》氣勢充沛的根本原因。

    蘇轍說:“今觀其文章,寬厚弘搏,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大小。

    ”在形式上,《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若決堤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

    5、塑造了孟子偉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中所表現的孟子形象在中國知識分子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他的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關心民眾的熱誠心 理,藐視君主的傲岸氣概,都表現出了“捨我其誰”的用世精神。

    這種精神,再現了孟子作為儒家學者濟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為普通人剛直而富於情感的個性特點。

    五、《莊子》的藝術特色 1、大量運用寓言故事說理,是《莊子》論說的主要方式。

    《莊子》中自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寓言既虛擬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語言。

    人們習慣於以我為是非標準,為避免主觀片面,把道理講清,取信與人,必須“藉外論之”;重言即為使自己的道理被他人接受,託己之說於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卮言即處於無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這種言語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並能窮年無盡,永遠流傳去。

    《莊子》一書,大都用“三言”形式說理,但三種形式有時融為一體,難以分清。

    “寓言”是《莊子》最主要的表現方式。

    《莊子⋅寓言》篇中自稱“寓言十九”。

    2、章法散漫斷續,變化無窮,難以捉摸。

    由於《莊子》許多篇目,都以寓言為文章主幹,從而使得《莊子》章法散漫斷續、變化無窮,結構線索模糊隱秘。

    但這並不意味著文章結構缺乏內在聯絡,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濃郁的情感貫注於行文之中,形成一條紐帶,把看似斷斷續續的孤立的寓言和寓言之間,段與段之間聯結起來,融為一個有機整體。

    3、“寓真於誕,寓實於玄”,以詭奇的想象表達深邃的哲理,是《莊子》的主要特徵。

    莊子富於形象思維,其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象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所謂“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

    《莊子》的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

    所以,劉熙載又說“莊子文看似胡說亂語,骨裡卻盡有分數”。

    4、《莊子》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

    《莊子》的句式錯綜複雜,富於變化,既有賦的鋪陳,又有詩的節奏。

    清·方東樹說:“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

    (《昭昧詹言》卷十二) 總之,《莊子》中的寓言和想象,不僅形象地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同時也有其深沉情感迂迴曲折的流露。

    《莊子》作者儘管主張忘情寡慾,心齋坐忘,但也有強烈的個性與情感。

    楚狂接輿歌中,表現出生於亂世的絕望和裴哀;匠石運斤成風,流露了諍友惠子去世後,高山流水無人再賞的孤獨的寂寞。

    六、《荀子》的文學成就 1、構思周密,論述充分詳實 《荀子》文章不但的觀點明確,中心突出,而且用概括性的標題點明主題;體式上已不再是零散綴合的片言隻語,而大多是立意統一、渾然一體的完整篇章;標準著中國議論散文的成熟。

    2、淳厚老練 謹嚴有度。

    荀子散文,循循善誘,娓娓而談,雖有辯說,但不失儒者之風,長者之度。

    藝術風格淳厚老到,圓熟練達。

    其嚴密的邏輯性加上廣博的學識,處處顯得發揚蹈厲,高屋建瓴,銳不可擋。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荀子》書中的文章多為關於社會政治、倫理、教育等方面的長篇專題學術論文,論點明確,論斷縝密,結構謹嚴,風格樸實深厚,不愧為集大成之思想家。

    4、獨具特色的比喻 荀子善於運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為論據,深入淺出,生動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

    如《勸學》,大量排比句的運用,或用韻語描寫抒情,增強了氣勢,調協了音節,更富於說服力和感染力。

    七、《韓非子》散文特色 1、《韓非子》的說理文,文風冷峻,多針對現實而發,其文峻峭犀利,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議論條分縷析,鞭闢入理,縝密透徹,入木三分。

    是先秦說理散文論辯藝術的集大成者2、《韓非子》說理文,最具文學意味的是寓言故事。

    其數量居先秦散文之首(310多例)《韓非子》之前,寓言並非獨立的文學體裁,只是論說文中的一部分。

    到了韓非,才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收集整理,創作寓言,分門別類,輯成各種形式的寓言專集。

    3,《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於歷史事蹟和現實,很少擬人化的動物故事和神話的幻想故事,沒有超越現實的虛幻境界和人物。

    《韓非子》的許多寓言故事,以其豐富的內涵、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千百年流傳不衰,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如“守株待兔”、“矛與盾”、“濫芋充數”、“鄭人買履”等都是取材於現實社會和民間故事的寓言,更是韓非對社會現象深入仔細觀察後提煉出的,其表現出的哲學智慧,是韓非思想深度的反映。

    4,韓非寓言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

    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文體備。

    ”(《文史通義·詩教上》)說戰國時文章已變盡,未必符合實際,但後世的所有文體都能在戰國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則是無疑的。

    先秦說理散文不僅著說量議論文體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說等因素。

    先秦說理散文是中國散文創作的典範,它以成熟的說理文體制,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

  • 3 # 張彩13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 4 # 小特home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孔子時代是以“仁”為先。隨著孟子“義”的觀點加入,“仁義”二字成為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礎。

    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斷地調整,補充以使用不同時期生存的需要。比如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三綱五常”,雖然我們今天說他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異化,但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是建立在對董仲舒這種異化儒家思想的認同之上的,並且促成了儒家思想一統中華官場兩千年的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52年一共有多少航天航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