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吾獨尊86111747

    黑格爾(1770年——1831年)是西方19世紀德國籍“唯心論”哲學大師,其“辯證法”哲學思想影響了西方現代哲學的方方面面,對社會各行各業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比黑格爾出生早70多年的另一位法國籍哲學大師伏爾泰(1694年——1778年)在讀完中國大儒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的學說後,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


    伏爾泰對孔子讚美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華人的徒弟。


    黑格爾正是看到伏爾泰對孔子的評價後,才決定親自研究一下孔子的思想。


    沒想到,黑格爾讀完孔子的著作後有些失望,發出了驚世駭俗的言論,說道:孔子在《論語》裡講的那些學說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只是一些平常的道德訓教,他更像是一位道德學家,一個世俗的智者,而不是道德哲學家。孔子長於務實,卻拙於思辨,他的思想缺乏哲學思辨,人們從中不能獲得特殊或新鮮的東西。他在《論語》裡講的那些道理,其它民族也有,而且可能更好。


    孔子在“漢語文化圈”推崇備至,被譽為“聖人”和“萬世師表”,但經黑格爾這麼一說,肯定有許多人不服氣,認為他是一面之詞。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分析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正確,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西方學者和東方學者對“哲學”一詞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哲學”這個詞彙是一個舶來品,是從古希臘文φιλοσοφiα翻譯而來,對應英文是philosophia一詞,是"philo"(喜愛)和"sophia"(智慧)的合體,意思就是“愛智慧”,指代一名學者探究“形而上”學問時秉持的一種姿態,堅守的一種立場。


    如果按照這個意思來理解,可以發現,西方哲學主要有三大特徵。


    其一,核心是探求智慧與愛,它們都屬於抽象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其二,透過邏輯範疇來探求,每一種學說和觀點要環環相扣,形成嚴密的邏輯關係,能夠自圓其說。


    其三,用純粹先驗的範疇來把握經驗事物,借用先哲經驗,並把先哲經驗裡的某一種觀點進一步細化、深化和完善,變成自己的學術體系。


    如果參照這三大特徵來審視黑格爾的言論,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也有自己的理論背景作為支撐,並沒有貶低和輕蔑孔子的意思。


    在黑格爾眼裡,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更像是思想家,他們雖然也愛智慧,但跟西方的愛智慧,在理論基礎、探究過程和論證結果上,完全是不同的。中國思想家在智慧和境界上並不亞於西方哲學家,欠缺的是邏輯範疇。


    黑格爾在哲學上的野心很大,他推翻了比自己早幾十年的哲學大師康德(1724年——1804年)的“物自身”哲學概念,從而發明了“絕對精神”這個空前絕後的哲學觀點,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帶有某種神性的“靈魂”,它會督促人創造這世界上的一切東西,物質的、精神的東西都從它這裡產生,最終又都返回到它那裡去。


    其情形就像是一個人沿著圓圈走,被某種力量鞭策著前行,在領略完一生的風景後走向終點,回過頭來發現,終點也是起點。


    為了論述自己的學說,黑格爾曾經打算以“絕對精神”為核心觀點,撰寫一部哲學史來闡釋這個命題,所以,他否定了其他哲學家的學說,當然也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老子的“道家思想”。


    如果結合時代背景和文化輸出,來評判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不見得他說的在理。主要體現在兩大差異上。


    第一,時代背景上的差異。


    黑格爾是近代人,而孔子生活在先秦,兩人相差了近2000年,孔子是在先秦時期“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像一位先知和楷模一樣,講了許多別人從來沒有講過的大道理,比如:


    知恥近乎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這些大道理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其他人透過思考、總結和歸納,也許能講出來,但都沒有講出來,而孔子講了,他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


    況且,孔子講這些話時追求“經世致用”,主張把生活哲學變成簡潔易行的傳統,讓人們明白人生的道理,以及做人的原則和擔當,他所講的非常符合當時的時代需要,有助於改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所以,他在他的時代絕對是正確的。


    第二,文化理念上的差異。


    孔子因為當時用文言文講述,後人翻譯成白話文,再翻譯成拉丁文、德語或英語,一些本意很可能會蒸發掉,甚至偏離最初的本意。


    源於黑格爾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無法感受到語境下的精妙之處,當他閱讀完喪失了本意的孔子的言論後,再加上東西方文化理念本身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他以一名外國學者的身份來理解孔子時,顯然不能看到全貌,註定要失望。


    另外,西方哲學崇尚“批判態度”,在學術追求上始終堅持批判立場,他們不會因為某個人有缺點,就認為他不夠偉大或者不值得尊敬。相反,他們認為,世上人無完人,再偉大的人都會有不少缺點和不足,連古希臘神話裡許多神明跟普通人一樣都有許多缺點,乃至惡習,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敬重這些神明,認為這才是真實的,符合客觀現實的。


    相反,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通常把人格和學術結合起來,如果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再高,但他的人格有問題,那麼,他就是不行。歷史上,宋代蔡京和秦檜的書法都不錯,但他們都是大奸大惡之人,書法史並沒有他們的地位。


    東西方因為在文化理念上存在差異,評價同一個人時,完全會得出不同結果。黑格爾評價孔子的情形也一樣。

  • 2 # 飛絮晴雪

    何為“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要成就他。為什麼?一件善事對於整個社會、鄉里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人要發心修補,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把這件善事做好,便利於大眾。類似這種對於社會有利益,對大家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幫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只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級爬行動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