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向暖生長

    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出自《禮記·內則》。

    穿著: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硃紅色的錦邊。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髮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髮飾,由有司捧在盤裡,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髮簪、釵笄。


    說明: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蘊義,象徵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徵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徵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 2 # 使用者2225702905643

    1.古代稱14週歲的男孩子為志學。


    2.志學:為男子15歲,即14週歲。


    3.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借指童年時期。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 3 # 燕

    答:

    古代男子十四歲叫總角。

    總角:

    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後代稱兒童時代。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擴充套件資料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

    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 4 # 顧568

    古代中國華夏族的成年禮:男子行冠禮(一般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一般十五歲)。古時成人禮指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後行笄禮,及笄之後可以出嫁。現代成人禮是在少男少女年齡滿18歲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

  • 5 # 安晴(✨.)

    冠帶,古代男孩發育之後到了允許使用成人裝束的年齡階段或教化儀式,後被引申為五行發展過程十二種狀態之一,古書中也指穿衣戴帽之行為過程。

  • 6 # 舟自橫324

    古代男子20歲成年舉行的是加冠禮,在舉行加冠禮的時候一共需要加冠三次,這三次分別是戴上不同的帽子,這三個帽子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第一次加冠戴的是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帽子,這個帽子代表著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夠擔負起社會的責任。緊接著第二次加冠戴的是用白鹿皮做的帽子,這個帽子是軍帽,代表著從此要服兵役來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冠戴的是紅中帶黑的素冠,這是古代通行的禮貌,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這便是加冠禮當中的三次加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eak態極3.0耐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