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014396402

    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一小部分,從狹義上來說不包括。廣義上的遠東包括中國,日本,北韓,俄羅斯遠東等地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東漢時期的版閣涵蓋北韓半島大部分,所以說包括一小部分遠東地區。狹義上來說東漢時期版圖東北邊界只到遼東地區,後世的遠東地區未包括,所以說狹義上不包括遠東地區。

  • 2 # 菜菜讀史

    首先,古代王朝兼併某政權前提是當地完全融入漢民族文化—“漢化”。北韓半島雖然數次被征服甚至佔領,但是當地的三韓部落並不像融入漢族文化,雖然深受漢文化影響。這就導致雖然可以武力鎮壓,然而人心卻未收服。

    漢族服飾

    其次,北韓政權相當“識時務”,無論中華民族,封建王朝如何更替,北韓政權很少會反抗牴觸新王朝,也會欣然接受新王朝的冊封,甘心情願做藩屬國。試想,一個這麼聽話的小弟,中央政權是無論如何也興不起討伐之意的,除非高麗王朝公然反對中央王朝。

    傳統漢服

    最根本的是,北韓半島多丘陵山地 氣候寒冷 對農耕民族價值不大,而且當地物品匱乏。相反征服吞併南韓甚至還需要中央政權撥款撥糧支援,當時的各個王朝當然不會去做這樣賠錢買賣的。而且北韓半島地形狹長,極易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攻擊。

    元朝疆域囊括了北韓半島

    總之對於北韓半島這樣的“彈丸之地”,歷任王朝皇帝也許是不屑也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並沒有真正的將南韓納入版圖。當然,如果古代我們的海軍實力超然,也許會說另一番景象吧!

  • 3 # 前程說歷史

    在古代沒有南韓人只有高句麗或北韓人。當然中國戰國時期也有南韓,但是這裡的南韓應該是指北韓半島,所以題目應該改為:為什麼古代不將北韓人征服併入版圖?

    首先從中國歷史上看:先後有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八個大一統王朝。這些大王朝的建立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位居世界大國版圖的前列。從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中原起,‘’大一統‘’始終是後世明君的畢生使命和終極目標!

    接下來我們從各朝版圖上來看北韓與中原王朝的關係。秦朝的建立初步確立了華夏中國的雛形,也開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做為抵抗外族,穩定中原的軍事防禦工程應用而生。但是秦朝版圖面積僅僅340萬平方公里!

    漢朝時期疆域首次到達北韓半島北部和西域,公元2年版圖面積609萬平方公里。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唐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為唐高宗龍朔年間,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韓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至於宋朝成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有點名不符實,版圖面積僅僅200餘萬平方公里。在此不再闡述!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由於蒙古的入侵,使蒙古和西藏首次成為中原中央政權行政體系直接管轄領土。明朝是漢族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永樂年間版圖面積997萬平方公里。但明朝真正行政直轄體系僅僅只有35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所謂的兩京十三司。與蒙古,西藏,西域,海西女真等邊疆區是透過羈縻衛所與中央政府聯絡!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滿族入關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原型,蒙古,西域,東北,臺灣正式納入現代中國版圖。新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成為中原中央政府直轄行政體系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勢力到達過北韓半島,但是並沒有直接納入中央行政體系,都是透過宗藩關係而存在;從西漢開始,北韓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1636年,皇太極率兵徵北韓,攻佔北韓京都漢城,北南韓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後來到了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北韓“獨立”,清朝與北韓的宗藩關係結束。

    古代中國由於秦漢兩朝的開啟和隋唐的傳承,人們對中原漢文化的理解,使中原國家的上邦心理根深蒂固,對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以蠻夷相稱。天子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法理上確認自己的最高統治權,但實際上藩屬國與宗主國的宗藩關係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的;力量的天平是不斷的變化的!

    蒙古、滿洲,西藏、新疆和臺灣是中國行政直轄體系恰恰是少數民族政權蒙元和滿清侵略中原而成為中國固有領土。也就是說蒙古本部和宣政院直轄地西藏與中原的結合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滿清入關將滿蒙本部和西藏、新疆、臺灣與中原相融合形成中華版圖!也形成了中華五大部族政權界,滿蒙回藏漢地理分割槽。但是北韓半島與中原王朝仍舊是藩屬關係;中原政權對北韓始終是上邦對蠻夷的態度:蒙滿回藏漢五族一家,五族共榮的天朝,沒有接納下等蠻夷北韓,從心理上也不願與小邦北韓合成一體。自詡天朝的中原王朝對外族北韓始終用武力使之俯首稱臣!所以中國五大部族政權蒙滿回藏漢區域以外的小邦民族是天朝的下等政權,沒有成為中原王朝的直轄體系也就不難理解了!也沒有像蒙滿入主中原而融入中華版圖。

    新中國成立後,北韓戰爭爆發;戰後的北韓半島大致以北緯38度為界形成了北韓和南韓南北兩個國家。中國古代勢力只到了現今北韓半島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北韓)和古代北韓首府漢城(也就是現今南韓首都首爾);至於現今北韓半島的南部——南韓,由於古代並不存在,中國古人怎麼會征服一個聞所未聞,況且並不存在的國家呢?

  • 4 # 龍文說史

    漢唐是最具代表的中國輝煌王朝,它和其他幾個王朝不一樣,尤其之後的元明清 ,漢唐疆域西南繞開青藏高原,而是向西域發展勢力,北韓,越南也被被納入版圖,那時中原帝國比較偏重於內陸,以長安為國都就是典型的代表。唐朝是繼承漢朝,疆域和漢朝發展很想象,對北韓半島而言,漢朝相對輕鬆點,在漢武帝一朝,大漢設定樂浪郡於此,就是今天大體位置平壤,它和越南日南郡形成對比。但是漢朝並沒有成功控制整個北韓半島,南邊還有三韓,漢朝的影響卻很深遠,它使北韓半島乖乖的投在懷裡,一直持續到五百多年,直到西晉後期。北韓半島後來出了個高句麗改變了東北亞局勢,高句麗算上活動於東北和北韓境內,他也算為現在北韓半島國家增長自信心,以至於他們畫蛇添足造大韓民國超級古代地圖,高句麗的出現讓北韓地區漸漸離心於中原政權勢力,這讓之後隋唐損失慘重也很難一時拿下,可見高句麗戰鬥力有多強悍!

    它之所以能很快壯大,得益於中國混亂時期,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這讓高句麗找到發展空間,它將自古中原領土的遼東吞併,還將勢力推到松花江流域。可這種盛世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中原的北周演變為隋 迅速統一中原,到第二代君王楊廣手上,高句麗的肆無忌憚已被遏制,隋煬帝不做一般帝王,他野心勃勃要超越大漢,於是奪取遼東之戰打響,隋煬帝的雄心讓百姓背上沉重的包袱,高句麗幾徵失利,甚至動用舉國百萬大軍,都不能奪回遼東,更別談消滅高句麗了,從此中原帝國一直對此次遼東失敗耿耿於懷,遼東的丟失正如北宋燕雲十六州一樣,是國恥。這是為什麼之後南韓人這麼崇拜自己的祖先了,由此北韓半島已出現一個象徵性的標誌,高句麗已在他們意識裡形成了真正的國家,在之後的風雲歲月裡,北韓半島似乎變得越來越難征服了,由地區性機構變成藩屬國。

    為了打破僵局,唐朝最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都來湊熱鬧了,他一生征戰無數,政績可嘉,為了搬掉最難啃的釘子戶,不得不自己出馬,可是還是無果於終,直到他兒子李治手上,才消滅了高句麗,唐帝國那時國力已是世界頂級了,軍力也同樣被賦予世界最強,東西突厥帝國被幹掉了,一個小小的高句麗算什麼。唐朝當時對北韓半島用兵達到極限,以至於想吞併它的全境,百濟被消滅了,海陸並進,高句麗被團團圍住,艱難的最終給吃掉了,只剩下新羅,新羅當時是聽唐朝的,所以沒被吃掉。他就這樣又成了北韓人的精神支柱,以至於到大宋,北韓半島一直和中原王朝不分彼此。

    元朝崛起又一次衝擊這個這個民族國家,窩闊臺時為了讓高麗承認蒙古,發兵高麗,幾度席捲全境,蒙哥時,高麗流亡政府被趕到江華島,但仍負隅頑抗,捲土重來,元朝皇帝最後沒辦法,只有讓其歸順臣服,收質子於身邊。元朝非但沒有徵服高麗,反而到後期,就是明朝初年,丟失了大片領土,鴨綠江以南全部被新興政權北韓佔領。明朝和北韓關係一直保持良好,同時它的另一個機構又出亂子,安南,就是越南,已獨立。

    北韓和越南一樣,仍是中原王朝忠誠的臣子,而非他的領土。北韓半島局勢自那次也開始走向世界,明清北韓戰爭爆發,都和日本有關,反而日本比中國做的徹底,席捲全境,但是最後都好景不長,北韓半島民族主義相當強烈,自尊心,自信心十足,已經形成自我的文化和語言。所以他為什麼沒被輕易征服的原因,高句麗的出現對東北亞格局有深遠的影響!

  • 5 # 地球知識局

    想要控制目前的南韓,也就是北韓半島的南部需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透過陸上途徑,一種是透過海上途徑。

    如果是透過陸上途徑,那就得先打下遼東,再征服北韓半島北部,才能下一步去征服北韓半島南部。這個過程就很困難了。本來遼東就很難掌握,遼東的北方就有各種遊牧漁獵民族不斷騷擾,一般的中原王朝能夠守住遼東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哪怕是唐朝後期,遼東也逐漸被契丹人蠶食。

    在征服遼東的基礎上,征服北韓半島北部就更困難了。在北韓半島北部尚且難以發育出一個強大政權的情況下,西漢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等到北韓半島北部能夠產生強權,比如王氏高麗和李氏北韓之後,中原王朝就很難征服北韓半島北部了。

    更何況,即使能征服北韓半島北部,北韓半島北部也不適合大規模駐紮軍隊,因為當地農業實在是發展不起來,氣候非常的寒冷,實在是無法產出足夠的糧食供養大軍。

    那麼北韓半島南部的農業還可以,為什麼不直接走海路佔領北韓半島南部呢?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原王朝有走海路實力的時候往往都是打擊的北韓半島北部的政權,比如高句麗,當時北韓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正好是李唐王朝的盟友。在某種程度上,李唐王朝已征服了半個北韓半島南部,那就是把百濟打下來了。所以說古代沒有把南韓併入版圖也並不確切,畢竟還佔領過一段時間的百濟。

  • 6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古代不直接滅亡北韓(南韓),直接併入中國版圖呢?

    其實這種事,歷史上有兩個王朝差點做到, 還有兩個王朝是能做到卻沒做。

    差點做到的這兩個王朝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王朝,漢朝和唐朝。

    第一次是漢朝。漢武帝時期在滅亡衛氏北韓之後,在北韓半島的中部和北部設立了漢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而北韓半島的南部僅留下三韓幾個部落,佔據一小塊地方。而中國對北韓半島北部的控制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直到五胡亂華,高句麗的崛起。第二次是唐朝。唐朝高宗時期,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僅留下新羅佔據北韓半島南部。

    而另外兩次能做卻沒做的王朝就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是統治範圍太廣,看不上北韓半島這一小塊地盤,只要當時的高麗稱臣納貢,進貢美女就行了。

    而清朝也早就在後金時期就打敗北南韓,但也只是把北韓看作一個提供糧食和人力的殖民地。

    那很多人就會問了,既然這幾個王朝都差點控制北韓半島了,為什麼沒一直統治下去?

    我們查查中國曆代的地圖,可以發現,各個朝代的版圖都不太相同。但基本所有大一統王朝,核心統治區域都差不多,基本和秦朝的統治區域一致。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秦朝的統治區域,基本屬於農耕文明。而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其主體也是以農耕為主的漢人。而脫離了這個範圍,要不是山地,要不是草原,不是漁獵文明就是遊牧文明。

    而那些不適合農耕的地盤,都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人口,兵力等等。所以,控制這些地盤,大部分時候反而不能給中原王朝帶來利益,反而需要內地的供養。

    而一到中原王朝國力衰弱或者遇到戰爭,這些非核心區域都會首先被放棄。

    現在,我們說說北韓半島,和遼東地區有長白山脈阻擋,半島北部山區為主,耕地不多,只有南部才有平原耕地。

    所以控制北韓半島,對中原王朝來說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益,反而維持駐軍,要內地提供軍力物資糧食。

    所以說,中國古代最後不統治北韓半島,不是控制不了,而是看不上。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先秦時期,人口稀少,中原和江東還有很多土地沒有開發,周王朝盡了最大努力,採用分封制,廣圈土地。那個時候的封國,往往就是軍事要塞,周人住在要塞裡,控制周邊土地,收取賦稅,控制地方反叛。此時的土地基本都處於未開發狀態,沒有徵服和佔領的價值。周昭王南征楚蠻,還把命丟在了漢水。

    (周王朝疆域圖:很多地方還待開發)

    到了東周初期,春秋戰國開始了爭霸戰爭,西周初年的封國有很多已經繁衍出了眾多的人口和國力,而周王朝卻逐漸勢衰,此消彼長,封國開始挑戰周王室權威。經過幾百年的開發,這個時候的土地就開始有了征服和佔領的價值了。燕國最開始被周公分封在北方,在戰國時期兼併有遼東。

    遼東再往東,就是箕子北韓的地界了。箕子北韓是商人後裔,被當地土著人推舉成為盟主的部落聯盟,不是國家的性質。公元前194年衛滿藉口漢朝攻打箕子北韓,帶兵驅逐了箕子北韓的國王箕準。箕準帶著幾千人往南逃跑,打敗了南邊的馬韓,做了韓王。

    漢武帝時,因為馬韓上書漢武帝,說想上書,卻被衛氏北韓從中阻撓,於是漢武帝派兵攻滅了衛氏北韓,設定了有名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漢四郡示意圖)

    這四個郡,因為南邊的真番郡和臨屯郡靠近馬韓、辰韓(另一個原始部落),當地人反抗漢朝的統治,在公元前82年,漢朝處於戰略收縮期(休養生息),就罷撤了這兩個郡。樂浪郡(名字好聽,感覺很喜慶),一直是中原王朝經營北韓的重鎮。

    馬韓有54城邦(村落)、辰韓有24城邦(村落),共計有10萬餘戶,地狹民貧,文明發展程度不高,漢朝人寫的史書記載,馬韓人沒有男女之別,住在墳頭一樣高的土屋裡,不會騎馬,不會使用耕牛,只能拿他們用來殉葬。所以,箕準帶著幾千人,就能輕鬆征服馬韓,做了王。

    辰韓的狀況好轉一點,有了男女之別,也會騎馬,也有一些小型的城市,但是發展水平也不敢恭維。

    西漢中期,居於古代中國東北的扶余人在肅慎人的壓迫下,南下在北韓半島西南部建立了百濟國,也加入了團戰。當時的大戰規模雙方能夠派出的兵力都不會超過1000人。超過3000人的部隊,都可堪稱作是滅國級的戰鬥了。這樣村落級別的械鬥,過了一百多年。公元前37年,另一支扶余人,在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北韓,建立了高句麗。

    (在肅慎等民族的壓迫下,扶余人南下建國)

    此後東漢末年、三國、晉朝等中原戰亂頻發,王朝北顧不得,高句麗逐漸坐大。313年,高句麗攻佔樂浪郡,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馬韓、辰韓則在百濟的侵擾之下,逐漸形成了民族共同體,成為了以辰韓中的一支名叫新羅的部落為核心的國家。

    北韓半島上的三國時代的主角,一一出現了。其中的高句麗、百濟,都是華人過去建立的國家,南邊的新羅是馬韓、辰韓等部落民融合成的一個國家。

    此時正值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闇弱,漢四郡逐漸都荒廢了,高句麗一度佔據了遼東和遼西,儼然東北霸主,嚴重威脅到了了中原政權。此後經過慕容燕國、北齊、隋朝、唐朝的不斷打壓,逐漸將高句麗的勢力減弱,最終滅國。

    (北韓三國)

    高句麗滅國後,北韓半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新羅勢力逐漸發展起來,開始蠶食唐朝的土地。唐王朝用兵西北,不想多生事端。而且,從地緣上,只要北韓勢力不影響到遼東半島,對大陸就構不成威脅。

    中原大軍如要從陸地進攻北韓,從華北平原北部的燕雲十六州一帶進入遼西走廊,進入遼河平原,在此囤積糧秣,休整軍士,擇秋冬季節發大軍攻擊。遼西走廊崎嶇難行,遼東地區物產不豐,往徵北韓,耗費巨大。所以有很多次,中原王朝軍隊都是渡海攻擊。同樣,北韓如要影響中原地區,必須要先得到遼東,作為前進的前哨和物資基地。所以,中原王朝只需要控制住遼東,北韓在半島上就不會有更大的發展,只能俯首稱臣。高句麗控制了遼東,中原王朝就發了狠的去打。只要北韓半島上的政權,不逾越這條紅線,然後又稱臣納貢,中原王朝也就不在意直轄半島上的土地了。

    (險峻的遼西走廊)

    南韓南部由於土地貧瘠,民系複雜,文明發展落後,得其地步足用,得其民不足使,因此中原王朝的勢力就止步於大同江、漢江,滿足於南方部落民的稱臣納貢。

    後來朱熹後人到了北韓,將程朱理學傳播到半島,北韓更成為中國之外的理學之鄉,北韓自號“小中華”。這樣有著相同的價值觀的北韓,北韓就被中國就視為藩屬國的存在,在明朝之後就被列為“不徵之國”。

  • 8 # 老蛇正宗

    古代為什麼沒將南韓征服並且併入版圖?其實南韓曾經多次屬於中國。

    箕子北韓(約公元前1122~前194年)。《史記》記載商紂王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領5000商朝遺民出走,在北韓半島北部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周武王派人勸說箕子歸順周王室,並分封箕子為諸候,封地在今天的北韓境內,《尚書大傳》說周武王封箕子於北韓之地,史稱“箕氏北韓”。

    漢初,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北韓半島,併成為箕子北韓的宮相。衛滿在公元前194年建立“衛滿北韓”,定都“平壤”,其勢力擴大到今天的首爾附近,史稱“衛滿北韓”。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進攻北韓未果,又於公元前108年繼續水陸兩路發兵,殺掉了衛滿的孫子,在北韓半島設立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

    在公元前37年,高句麗,高句麗是東北少數民族政權,並不是北韓歷史上的政權,在今遼寧省新會縣建立,後來遷都至平壤,漢時由玄菟郡管轄,此時高句麗十分強盛,其疆域南至北韓半島中部地區。

    公元前4世紀至2世紀,半島出現了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小部落,馬韓最大,後來被百濟統一。公元前57年馬韓發展為新羅,弁韓發展為伽倻,公元6世紀被新羅吞併。

    公元666年,唐朝高宗幫助新羅滅掉百濟,668年攻克高句麗國都(今天平壤)。將其境分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首都設安東都護府,轄區東起日本海,西至遼河,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北韓半島漢江流域;在北韓西南部沒立了,熊津、馬韓、東明、德安、金漣五個都護府,後來合併為熊津都護府。

    900年,半島農民起義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901年弓裔稱王建立後高句麗。至此的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史稱“後三國時代”。918年弓裔部將王建稱王,遷都今天的開城,國號“高麗”。後來滅新羅、更百濟,建立了高麗王朝。

    993年後,高麗被契丹打敗,無奈與宋朝斷絕關係,轉而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域疆至鴨綠江下游,1127年臣服於金國,成了金的屬國。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了元朝的內屬國,後來改為元朝的一個省,即徵東行省。直至1356年高麗恭愍王重新撐握政權。

    1388年,高麗王派都統使李承桂帥兵攻打明朝遼東,李成桂趁機發動政變,於1392年廢黜高麗王,自立為王,國號“北韓”,定都漢陽(今首爾),史稱“北韓王朝”。

    1592年日本人第一次,及1597年第二次侵入北韓,明朝出兵打敗日本,從此北韓成為明朝的潘屬國,稱王不稱帝。

    1636年清軍攻佔北韓全境,北韓成為清朝潘屬國。甲午戰爭後日本成為北韓新的保護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日本控制了北韓,與清朝脫離潘屬國關係。

    1896年北韓皇帝高宗在俄羅斯的支援下宣佈獨立,南韓取代了北韓 “升級”為大韓帝國。

    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人徹底控制了南韓。1910年日本迫使南韓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史稱“日韓合併”。日本對南韓進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並在文化、語言、生活等領域實行日本化。

    1945年日本投降,9月2日在美蘇的支援下,以三八線為界,北方蘇聯控制,南方屬美軍控制。

    1948年8月和9月,三八線以北成立了“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南邊成立了“大韓民國”,半島分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自從商朝以來,北韓半島與中國多次分分合合,是一部十分複雜的滄海桑田變化史。北韓半島在甲午戰爭後,清朝國力衰弱,失去了北韓半島是潘屬國的地位。

  • 9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對南韓人來說,是臉面、尊嚴、骨氣、意志、正義、地位等一系列問題。

    但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很簡單,就是三個字:沒興趣!

    雖然歷史上的大韓帝國一度將疆界推進到長江以北,與東南亞強國越南劃江而治,但中原王朝從來沒有對南韓動過歪心思,連對南韓完全意義上的征服都沒有,不可謂不佛系。

    這個蜷縮在北韓半島南端的地區,位置偏也就算了,還沒有經濟收益,更沒有軍事價值。讓中原王朝強行收編,只會讓雙方都很尷尬。

    我們知道今天的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不是充話費送的,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我們的先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刀光劍影中一步步打下來的。

    而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我們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不喜歡有事沒事擴張領土,特別是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的御用思想後,這種對外擴張的勃勃野心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1、首先是收稅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治階級辛辛苦苦打下一片天下,當然不是為天下蒼生謀幸福。他們的目的,是奪取更多土地,養活更多人口,提供更多財富供統治階級揮霍。

    而從戰國時期開始,小農經濟成為社會的主流生產力形式。雖然小農經濟准入門檻極低,適應性極強,但在富饒的神州大地上,並不是每一寸土地都適合耕種,比如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

    所以門檻低不代表沒門檻,適應性強不代表是塊地就可以種,有時候小農經濟也很挑剔。

    應該說,南韓的氣候條件是非常適合的,其三面環海的特徵使它比同緯度的中國大陸更加溫暖溼潤。

    但南韓90%的土地都是丘陵山地,這就非常尷尬了。

    而且在唐朝之前,從中原大地到北韓半島的必經之路上,遼西走廊還是沿海灘塗,在北部常年受到遊牧民族威脅的情況下,南韓和中原地區的溝通就經常處於氣若游絲的狀態。

    再加上這塊土地實在太小,對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小農經濟而言,擴大土地面積是增加產值的重要方式,南韓明顯不適合。

    所以對這塊雞肋,中原王朝寧可捨棄。

    2、其次是安全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例如秦漢唐明清,在王朝前期對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窮追猛打,絕對不是貪圖他們的牛羊肉,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夢想。哦不,是安全。

    在東亞這片神奇的大陸上,佔據最富饒土地的中原王朝,從來就不缺對手,周邊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無時不刻不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

    待到中原王朝由盛轉衰,甚至四分五裂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從搶劫到建立封建政權,甚至統一中原不一而足。

    在東亞土地面積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中原王朝佔據的土地面積越大,相應的少數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活動的區域就越小,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也就越微弱。

    所以在大一統王朝前期,統治者無不大力開疆拓土,將國土延伸到遊牧民族的腹地,甚至徹底佔領他們的勢力範圍,例如唐朝前期和清朝。

    而相比於南韓而言,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威脅更大,在沒有徹底搞定東北之前,即使能夠拿下整個北韓半島,也是無法固守的,漢四郡和安東都護府的短暫統治就是證明。

    從這一點來看,征服北韓半島,尤其是半島南部的南韓,壓根兒就沒有意義。

    3、最後是跳板

    除了在農耕區跑馬圈地,在少數民族區域橫衝直撞。中原王朝還不斷征服一些看似完全沒有價值甚至得不償失的地區,例如交趾。

    但我們應該清楚的是:

    一方面,中國雖然是傳統的農業型國家,但自古以來也是海上貿易強國,佔據交趾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海上通道,還能夠成為中原王朝面向東南亞的觸角。

    另一方面,交趾的存在也是兩廣地區的重要屏障,透過對這塊邊陲之地的經營,帝國南疆得到有效保護。

    而中原王朝如果佔據南韓,目標一定是隔海相望的日本群島,蒙元時期就是這麼幹的。

    但尷尬的是,除蒙元時期外,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從未對日本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興趣,甚至白江口之戰後,軍威正盛的大唐水師也沒有徵服日本的的打算。

    而且作為一個小小半島,南韓對中原地區的屏障作用幾乎沒有,特別是海上強國日本,直接就開到了中國的東南沿海。

    南韓連作為跳板的價值都不具備,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是一塊比雞肋還無用的存在。

    所以中原王朝才將北韓半島作為中原王朝藩屬國,甚至是第一藩屬國,其態度已經非常明白:

    只要聽話,按時進貢美女,中原王朝保證當一個合格的大哥。征服?對不起,大哥很忙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0 # 炒米視角

    用“南韓”不準確,應該說是北韓半島。

    其實自從商朝滅亡時,中原王朝就已經把目光放到了北韓半島。“箕子北韓”就已經是北韓半島中“北韓”這兩字的早期淵源了。

    但是中原王朝連遼東都看不上,那裡土地肥沃,但是就因為白山黑水,天寒地凍,一年只收一茬莊稼,都沒有得到習慣於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垂青,更何況百分之九十都是山稜的北韓半島?

    這個可以用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裡對他列出的不徵之國的理由可以解釋。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說白了,看不上,去打他不划算,收成不夠管理費用。畢竟在沒有發達的製造工業、礦產資源開發、港口倉儲航運、大宗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的農耕文明時代,一切收益的基礎都是要從土裡刨食。

    但是沒收益,並不是完全不打的理由。中原王朝對外用兵,甚至不惜消耗實力,動搖統治也在所不惜。很大的一個因素是為了安全。

    秦始皇修長城、攻百越,目的是為了老少邊窮那點收益麼?還不是為了邊疆地區的安全與穩定麼?遊牧民族動不動就騎著馬從高原上衝了下來,不把邊境守實了,老百姓怎麼能夠安心種地?

    而北韓半島與遼東是相連的,所以這裡歷史上也曾孕育過幾個強大的王朝,如高句麗、新羅、百濟,以及後來的高麗等,讓中原王朝一度認為非常危險,所以搞定了西邊,自然要去搞定東邊。

    隋朝的確是因為出征高句麗,而加劇了內部矛盾,導致了滅亡。而高句麗是一個橫跨遼東和北韓半島的王朝,和今天的南韓、北韓並沒有太多關係。

    南韓有部影視作品叫《帝國的早晨》,臆想症發作似的,描繪了一個叫“楊萬春”的高句麗將領一箭射瞎了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攻入了大唐的都城長安,李世民被迫割讓了半個版圖給高句麗。

    但在歷史上,這事恰恰是相反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北韓半島不過是中原王朝版圖的一部分罷了。

    但是唐朝以後,其實對於北韓半島乃至遼東,中原王朝多少都有些許無奈,因為自從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人佔據,中原王朝失去了養馬基地,幾百年間對那邊都是鞭長莫及。

    而等到元明清三朝,北韓不過北韓半島不過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國而已,蹦躂都蹦噠不起來。自己挨著日本的揍,還得大明萬曆皇帝掏貼己銀子去幫北韓收復國土,養北南韓王。

    而近代南韓經濟的崛起,不僅僅是工業文明進步的結果,更是二戰以後美國在經濟和產業政策上過分傾斜的結果,而扶植南韓的目的,當初恰恰是為了扼制中國。

  • 11 # 鴻哥iouyh福小鋪

    苦寒、隔海、三千里江山真的都是山丘。

    隋唐征伐時,也只是攻擊了其建造成較為開闊平坦的城池,擒賊擒王,打得土著王俯首稱臣,寫下降書降表,甘當屬國。

    至於深入崇山峻嶺徹底征服,搞大開發,搞移民,我們的東北還一大堆的未開發地等人開墾開荒與建設,實在沒心情泡在貧瘠的丘陵裡,更何況我們的東北遼闊的土地比那裡更適合居住。

    相比起來,我們的東北還算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所謂的高麗、百濟、新羅等地,簡直在那裡生活如同苦修。

    別給如今的韓劇給欺騙了。

    只要參照一下大夥食譜就知道了,以泡菜為主,五花肉當奢侈品的地方,能是什麼好地方,事實是騙不了人的,千萬別拋開事實不談。

    再說了,古代的人口也不多,人均擁有的土地有很多,即便不說老百姓,單單皇帝和貴族,自然是希望擁有適宜人居且產出高的地盤,因為那樣的地盤稅賦高。

    而貧瘠的地方,不僅得移民,還得駐軍,更要持續性的扶貧。

    所以啊,以德服人,確立宗主權,使其成為老實聽話的屬國即可。

    不聽話,想搗亂,隋唐的大棒敲下去,立馬老實,直至元明清,亦只是敲打一下,很守規矩的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人是應該默默守護,還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