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雅小魚Ill
-
2 # 勝力量
一笑泯恩仇的反義詞應該是沒齒之恨。一笑泯恩仇出自魯迅《題三義塔》的詞語,大致意思是說,相視一笑就把過去的恩仇全部忘記了;而沒齒之恨則是指銘記終身的仇恨。
其實,再大再深的仇恨都熬不過時間的流逝,人生百年,白駒過隙,不要讓仇恨充滿你的一生,否則會痛苦不堪啊!
-
3 # 應如是1980
一笑泯恩仇的反義詞是嫉惡如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一笑泯恩仇,意我們經歷了劫難後,兄弟之間的情誼還在,相逢的時候相視一笑就把過去的恩仇全部忘記了。
一笑泯恩仇的反義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雪恨要等待時機,不要操之過急。常言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看樣子,這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報得了的。
-
4 # 軍武最前哨
馬奇諾防線畢竟不是簡單的一堆沙子或者一根木樁,稍一變道就能繞開。在德國攻打法國之前,法華人從不曾想到德華人可以繞開那道綿延數百公里、沿途滿布堡壘大炮、溝壑縱橫、後勤完善的防禦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屬協約國陣營的法國對同盟國陣營且與自己接壤的德國可謂是防範有加,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馬奇諾防線的建成。而且從整個工程來看,法國在這條防線上的重心幾乎全部集中在法德邊境。
這種防禦力量的不平衡其實也無可厚非:馬奇諾防線本身工程浩大、造價又十分昂貴;如果想要讓全線固若金湯,對於法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付出都是沉重的負擔。於是,挑選潛在威脅最大的鄰居進行防範則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法國和比利時、盧森堡三國接壤的阿登地區雖緊臨馬奇諾防線的重點防禦段,但由於該地區本身地勢就很複雜:多是森林、泥沼碳地,所以法華人當時並沒有過多的在意擁有天然屏障的阿登地區,自認為天險難越。
而且,馬奇諾防線的軍事理念從根本上講也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軍界似乎就十分推崇或者說迷信大規模進攻戰法(對敵預測也是如此)。雖然這種軍事思想後來因為慘重的傷亡代價而逐漸被摒棄,但法國又總結出了另一套極端戰爭思維:即完全防禦。
坦白講,馬奇諾防線就是法國“完全防禦”思想的具體產物:以線性方式不間斷的設定一大批由野戰炮兵火力、要塞加固等手段組成的防禦陣線。這種嚴重依賴固定防禦的軍事思想,完全忽略了在野戰環境中部隊機動作戰的能力;不僅馬奇諾防線如此,這一思想也是法軍當時練兵習武的教條。
而法華人之所以會高估了馬奇諾防線的戰略價值,除了當時固有的經驗主義、保守主義作祟外,還有一戰後法華人極度渴望和平的過分寄託;所以說,當我們用現有眼光來看待馬奇諾防線時,它真的一無是處。但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發現:彼時的法華人真的相信那是他們最堅固的堡壘。
-
5 # 漩渦鳴人yy
法華人又不是傻子,你以為他真的料不到德華人會繞開馬奇諾防線,從荷蘭,比利時的低地國家過來?其實說句實話,如果真的讓這些所謂的繞開馬奇諾防線,就可以打到法國巴黎的這些人過來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德華人失敗的會更慘!
馬奇諾防線,它的主旨設計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開始誕生的,為了阻止來自於東歐方向的其他勢力的威脅,所以法華人設計了馬奇諾防線,本來馬奇諾防線防禦的地方,包括法國北部,也就是把整個防線延伸是荷蘭,比利時等地區,然後形成一條完整的馬其諾防線,隔絕整個歐洲。
但是後來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相繼退出以後,馬奇諾防線到了北部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缺,這個巨大的空缺也是讓德華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華人原先的計劃就是實施右勾拳戰略,也就是派出軍隊直接繞過嗎?請我防線從荷蘭,比利時進攻,如果站在德華人的立場上來講話,就好像從右邊打出一記右勾拳。
但說實話,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華人和英華人也沒有笨到說故意留出來這麼大一個空檔留給德華人鑽,所以法華人和英華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戰略部署。
馬奇諾防線主要就是法華人負責,英華人並不參與,與此同時,法國還需要控出一批部隊,和過來的英國遠征軍一起匯合,形成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幹什麼?等到德華人真的從荷蘭,比利時進攻的時候,這批部隊迅速開出法國北部,進入荷蘭,比利時阻擋德華人的進攻,這樣的話,德華人進攻將會遲滯於荷蘭,比利時等地,不會影響法國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悲劇重演。
仔細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計劃,要再看什麼地攤文學,說曼施坦因就是甩鍋!曼斯坦因的作戰理念其實就是將計就計,你不是以為我會進攻荷蘭,比利時嗎?那我就進攻這兩個國家,但是我派出所攻擊部隊不是主力部隊,我要把真正的作為突擊力量的主力部隊,裝甲兵集團和質量,並全部集中於阿登森林地區。
進入荷蘭,比利時等地以後,原先駐守在法國北部的法軍和英國部隊將會迅速增員荷蘭,比利時而我的裝甲兵集團將會從阿登森林沖出來,然後沿著原先駐紮英國,法國部隊的法國北部國境線,直接將英國遠征軍,巴黎兩個目標徹底隔絕開了。
與此同時,部隊將法國本土和英國遠征軍隔絕開來以後,英國本身的補幾就是一個問題,英華人接下去作戰的理念,作戰的意志,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與此同時,還要做出一副徹底切斷英華人回家路線,也就是把整個大西洋北岸全部佔領,將英華人徹底做包餃子的一種態勢。
這才是真正的後來德華人用來出奇制勝的一個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當然吶,輸得連底褲都沒有。
-
6 # 航空之家
其實雷諾和戴高樂等人都反對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這些錢還不如用在飛機大炮裝甲車方面。而且英法的軍官也已經料到德軍不會正面硬扛,而是繞到法國北部。法國計劃從比利時方向再修一道防線,和馬奇諾防線連起來。當時法、比防線的阿登高地崎嶇難走,並不適合德國裝甲部隊透過,因此這也成了法國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國發動進攻,先讓英法聯軍支援荷蘭,然後再趁虛直入,並很快將英法聯軍逼至敦刻爾克。馬奇諾防線現在已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主要還是當時法國元帥霞飛極力支援,他是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奠定了歷史地位,上海的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飛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點諷刺的是,修建馬奇諾防線的一個理由就是節省國防人員開支。為法國爭取2~3周的緩衝時間,構築法國反擊作戰的據點,迫使德軍繞道比利時或瑞士,從而避免法國本土遭到入侵。法華人對於馬奇諾防線寄予厚望,其為了抵禦空中轟炸、大口徑火炮攻擊,而搭配了各種火炮、壕溝、堡壘、醫院、工廠等軍事生活設施,在較大的工事中設定設計了有軌電車。
德軍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後,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軍反攻的時候,同樣繞開了德軍把守的馬奇諾防線。二戰結束後,尤其是法國進行核武器計劃後,馬奇諾防線的地位就更加尷尬了,逐步被棄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紅酒酒窖、農場,甚至迪斯科舞廳……
-
7 # 五班長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一戰後,為防止德國入侵在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全長約390公里,整個防禦工事用鋼筋混泥凝土建造,十分堅固,其主要防禦地帶縱深達6至8公里,整個防線有4至14公里的保障區。
如果德國從馬奇諾防線正面進攻,註定是一場勝負難分的持久戰,最終德國執行了“曼斯坦因”計劃,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將德軍主力放在了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區,對法國造成了突然襲擊,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功,戰役第一階段就消滅了三十個師的法軍。
題主說,連普通人都知道繞開馬奇諾防線,為什麼法國想不到呢?。這隻能說普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如果回到二戰前夕,別說普通人,就是當時法國最高統帥部都沒有想到,因為要繞過馬奇諾防線,將主攻轉到阿登山脈,在當時只是紙上談兵的一種設想,阿登山脈山高林密,易守難攻,一戰時步兵嘗且難以透過, 更何況二戰是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呢?。
再何況要繞開馬奇諾防線從阿登山脈進攻,必須先攻打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也沒想到希特勒會瘋狂到如此地步,這是法華人沒想到的,就是希特勒本人及他的統帥部,開始也並不打算這麼做,直到開戰前夕,德軍的主攻方向還是向馬奇諾防線正面進攻,只是因為要開戰前一個星期,德國空軍一個少校聯絡官乘坐的飛機誤入比利時,作戰計劃落入比利時人手裡,才讓希特勒改變主意,從而重視和採納了“曼施坦因計劃”,這一計劃不但法華人沒想到,就是德軍大多數元帥和將軍都不理解。
德軍執行“曼施坦因計劃”也不是希特勒一拍腦袋就決定的,而是經過了充分的論證和幾次演習後才確定的。當時法國沒有一支成規模的機械化部隊,所以沒辦法進行實地演練,只能根據一戰的經驗,從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認為德軍無法穿越阿登山脈。如果當時法國也有一支機械化部隊,演習一下就會引起對阿登山脈方向的重視。
1940年5月9日“曼施坦因計劃”正式實施,德軍兩個裝甲師組成一個裝甲叢集,通過了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突破了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徹底失去了作用,說到底,這是由於法國落後的軍事思想造成的,還在一味的追求防禦,不過法國追求防禦也是有原因的,一戰開始時,法國的戰術思想也是以進攻為主,可是吃了大虧,後來轉入防禦,才在英軍的幫助下漸漸抵抗住了德國的進攻,這是法國築馬奇諾防線的原因。
-
8 # 何老師閒話
用少部分兵力正面拖住敵人,然後用大部隊繞到敵人側後進行打擊,這是戰爭中1+1的操作,是最、最、最基本的戰術。當然也是戰爭中最常見,最有效的辦法。
永遠不要正面進攻一個可以迂迴的陣地。這是陸軍教科書排在最前頁的金科玉律。
德華人要繞過馬奇諾防線,法華人不用想,也想到了。他當年對這事兒有防備。
不過法國和德國的賬想算清,咱們得追溯到二戰爆發的一百多年前。
二戰的一百多年前,德國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就說了:法國最大的破綻、命門就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也就是法國北部到比利時這片區域。這個意思還是德國要繞過法國的正面,從側面進攻法國。只不過這次克勞塞維茨把具體走哪條路說的更準確了。所以,從那以後,德國打法國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一戰開始之前,法國在邊境,德國的正面部署了重兵,想跟德國來個對攻。結果德軍就是按照克勞塞維茨的思路,以及施裡芬計劃,正面牽制法軍,主力部隊進攻比利時,繞到了法國側翼,從右路直接打到了巴黎城外。而法德邊境的法軍主力在跟牽制他們的德軍佯攻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佔到便宜,被困在了正面。所以在一戰的時候,法國的首都其實就已經面臨著陷落的危險。
但由於德軍主帥小毛奇一再削弱右翼這支繞道攻入法國境內的德軍主力兵力,再加上法國動員迅速,以及英軍的幫助,最終在馬恩河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保住了巴黎。從而避免了戰敗。
一戰法國就險些被德國繞道進攻得手,但這招他們提前有防備。首先比利時是中立國,德國是簽了條約認可的,所以法華人認為德華人會守約,不會進攻比利時。法華人以為德華人不會毀約,破壞比利時的中立。如果他毀約問題也不大,因為當時比利時是英國的保護國,如果德國進攻比利時,英國必然參戰,這樣法國雖然側翼有危險,但在戰略上,多了英國這樣一個強大盟友,還是划算。
當時法華人以為德華人不會這麼傻,寧可得罪英國,也要進攻比利時。事實是德華人偏偏就有這麼傻,真的進攻比利時了,還險些滅了法國。
克勞塞維茨說法國的命脈在巴黎到布魯塞爾之間,這是在著作中公開發表。一戰,德華人又是這麼幹的。法華人怎麼可能沒防備呢?德華人準備在邊境正面牽制,然後繞道側翼進攻法國本土,這是公開的秘密。法華人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在法德邊境正面修建了馬奇諾防線,用來抵抗正面的進攻。然後英法聯軍就部署在比利時、荷蘭的後面,準備德國繞道這裡的時候,頂上去。
所以,法國不但是想到了,而且是做了充分的準備。
只不過針對於法軍的部署,德軍也對自己的策略做了微調,大思路沒變,但是把原來的一支佯攻部隊改成了兩支佯攻部隊。老規矩,一支部隊部署在德法邊境,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另一支還是部署在比利時、荷蘭方向,勾引英法聯軍。表面上都是按照法軍的預測來的。但德國又組建了一支真正的主力部隊,裡面集中了他的最強悍坦克部隊,從兩支佯攻部隊的中間插入了法國境內,打到了法軍的後方,一舉擊潰英法聯軍,法國投降。
跟德軍兩支佯攻部隊正面對峙的就是英法的兩支主力部隊,德軍主力從自己的兩支佯攻部隊中間打過去,也就是從英法聯軍的兩支主力部隊的中間穿了過去。
一戰,德國就是正面牽制,側翼繞路打的法國。二戰,法國也做了防備,正面和側面都有部隊防守。但一戰德軍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主力繞道,二戰的德軍是兩路佯攻+一路主力繞道。
而這支繞路的德軍主力並沒有繞太遠,沒有進入比利時境內,是在法比邊境,法國這一邊的山區穿過去,打進了法國內地。
所以說,法國確實是知道德華人會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側翼進攻他,但德軍具體從哪條路進來,分兵幾路,這依舊是難以預測。
說到這可能有讀者會認為:兵分三路,兩路佯攻,一路繞道側翼,似乎也平常,法華人如果再聰明一點點,也能想到。
這就是閃電戰的精髓問題了。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動用了300萬部隊。如果說這300萬部隊一直襬在法德邊境,法華人肯定不會吃這個虧。因為賬很好算:馬奇諾正面你擺100萬部隊足夠了,繞道比利時荷蘭,有100萬也夠了,剩下那100萬你想幹嘛?
如果法軍統帥知道德國這集結了300萬的大軍,用腳後跟也能想出來,德華人要分三路過來,而且德軍不可能繞太遠,最遠就是繞到比利時、荷蘭,最近在馬奇諾,那第三支德軍部隊肯定會從這兩支部隊中間過來。這樣的話,法華人就能提前防備了。
法華人之所以吃了這麼大的虧,那是因為法德戰爭爆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在西線的兵力不是300萬,而是30萬。
用馬奇諾防線和英法聯軍鎮守比利時,對付30萬德軍已經是足夠謹慎,萬無一失。按照法軍將領的思路,這30萬德軍在一路進攻都是遠遠不夠,更別提是分兵兩路甚至三路了。
當時德軍的主力在東線,在波蘭,部署在蘇聯邊境。這時候德國打蘇聯肯定是更便捷。但是,由於德國的鐵路、公路極其的發達,他在幾天之內就把部署在波蘭的100多萬德軍,和國內的幾十萬部隊運到了法國邊境。
西線的德軍幾乎是一夜之間由30萬變成了300萬。
打法國,德國是把將近300萬的部隊瞬間從國家的東邊挪到西邊,打蘇聯,德國再把500萬的部隊瞬間從西邊挪到東邊,這叫閃擊戰。所以,當法國發現邊境上已經有300萬德軍的時候,蘇聯人發現邊境上有550萬德軍的時候,再想調整部署已經來不及了。
德華人擅長制定計劃,計劃提前制定好,300萬部隊下車直接就開打。左翼進攻馬奇諾防線,右翼進攻比利時,吸引英法軍隊主力。中路裝甲叢集從色當山區過去,打到英法聯軍主力的背後......英法部隊一下子就懵了。
法國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國這200多萬,將近300萬的大軍調動的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法軍是有防備,防備的方向、思路也沒問題。問題是德軍來的太快,不給他應變、調整的時間。克勞塞維茨就明說了要用右勾拳擊倒法國,一戰德國也是一記右勾拳差點選倒法國,所以二戰之前法國一直在防備德國這記右勾拳,但德國這記右勾拳加了花樣,多晃了法國一下,就是比利時、荷蘭方向的那支牽制部隊,然後像閃電一樣,從色當砸了下來,KO。
我們文學發達,大家受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武俠小說的影響,幻想的戰爭都是火燒連營、草船借箭、夜襲敵營,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這些華麗的操作。實際上真實的戰爭從表面上看要樸素的多,不是左勾拳就是右勾拳,戰爭的華麗其實都在細節裡,都是左勾拳,比的就是看誰的時機把握的更好,誰打的更快,更有力。
咱們國家這些名氣震天的武功高手、大師,上國際重量級拳擊比賽,是不是等於自殺?
戰爭和拳擊一樣,就是比誰勁大,比誰速度快。你這一擊足夠強,足夠快,他想扛也扛不住。德軍打法國就是這道理。
法國不是沒想到德軍會繞過馬奇諾防線,而是沒想到德國能這麼快的把300萬部隊運上來。當德軍力量暴增10倍以後,法軍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打仗靠的不是小說裡的奇謀密計,打仗比的就是生產力、動員力、組織力。有足夠的炮彈就是生產力。有足夠計程車兵就是動員力。把炮彈和士兵及時運到位置就是組織力。像德國這樣把幾百萬的大軍來回倒騰,實際上需要的是極其恐怖的組織能力。幾百萬的部隊,每一步都按部就班的運過來,幾乎是同時到達陣地,這種能力其實是當時世界各國都不具備的。擊敗法國的不是坦克,而是德軍的組織能力。
薩爾滸之戰,明軍被八旗軍幾乎是殲滅。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幾支部隊是分先後到達戰場的,然後被八旗軍分別幹掉。不能同時到達戰場,是明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如果他的幾支部隊能夠在交戰之前集結,八旗軍也就打不過他們了。而不能同時到達戰場,就是組織能力不行。
像我們國家組織閱兵,這是有實戰價值的。閱兵的分秒不差,考驗的就是軍隊的組織能力。
-
9 # 品點歷史
馬奇諾防線如今已經成了法華人的笑柄,這個耗資巨大、工程龐大的防禦工事,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軍繞開了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直接穿插到法國後方,打了法國一個措手不及,法國也成為二戰中第一個淘汰出局的大國。那麼,如此簡單的道理,法華人為什麼想不到呢?
一什麼是馬奇諾防線看下面這張地圖,法國和德國交界處的那條紅色實線,就是馬奇諾防線。那麼這個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呢?
馬奇諾防線修了十一年,法國每年的國防開支有一半投入其中,整個工程耗資達50億法郎,說是以舉國之力來修這條防線也不為過。馬奇諾防線一完成,就被視為超現實工程,是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360公里,整個工程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工事的厚度最厚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米,即使是大口徑炮彈砸過去,也相當於撓癢癢。整個防線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絡。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裝置、修理裝置、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佈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為了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溼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法華人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Sunny”照射。
一句話,德華人要想攻破馬奇若防線,可能性無限趨於零。
二法華人為什麼要修馬奇諾防線那麼,問題來了,法國為什麼全國勒緊褲腰帶,也要修這麼條防線呢?這事還得從一戰說起。
一戰中,馬克沁機槍和鐵網的組合,無情的收割者這士兵們的生命,參戰的國家,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損失慘重。以英、德、法這三個國家來說,法國士兵死亡人數133萬,德國186萬,英國74萬,這樣看來德國似乎是傷亡最大的。但是,由於主戰場在法國,對法國的平民也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而且法國一戰時法國總人口約4000萬,德國約5000萬,比法國整整多出1000萬,所以法國的實際傷亡比要高於德國。
而且,早在一戰開始前,法國的生育率就開始持續走低,人口一直增長不起來。而老對手德華人口卻蹭蹭的往上漲。到了二戰前夕,法國的人口總量才4000萬出頭,而德國已經將近7000萬了,就體量來說,法國已經不是德國的對手了。
所以,二戰前,法國的心態就是,打仗可以,但是別在我的國土上打。而且我也沒有那麼多本錢和德國硬剛,所以就修築防禦工事,企圖把德軍擋在國門外,眾所周知,防禦的一方傷亡總是要比進攻的一方小得多。這基本就是法國為什麼修馬奇若防線的原因。
三為什麼馬奇諾防線被德軍輕易繞過還是看圖說話,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在法國和德國中間,還夾著個小國比利時。但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修到法、比交界處就戛然而止,並沒有繼續向法、比邊界修過去。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比利時的阿登地區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法國的路線,但是那也山高林密,地勢崎嶇,法華人認為德國的裝甲部隊很難透過阿登山區,所以不需要設防;
第二,法華人其實心裡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幾個歐洲國家心裡的小九九了。在幾個歐洲老牌強國中,英國孤懸海外,一直奉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巴不得對面幾個國家天天打來打去,萬一哪天不打了,英國反倒沒了安全感。而法國和德國毗鄰,一旦德國進攻,法國比必定是一個遭殃,所以法國希望德國佔領比利時,這樣直接和英國隔海相望,分出一部分壓力給英國。
但是,讓法華人沒有想到的是,德國經過古德里安的人軍事改革之後,戰術脫胎換骨,已經完全不是一戰時的那種打法了,坦克叢集穿插迂迴,很快就從阿登地區攻入法國,後院失火,法華人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被佔領了,法國只得投降。
其實,說到底,還是法華人思想僵化,用一戰的戰術來打二戰,痴迷於壕溝加炮塔戰術,馬奇諾防線,說白了就是一條加強版的一戰壕溝。但是,時代變了,一戰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德華人都已經在玩“閃電戰”了,法華人還一廂情願的想著怎麼和德國打陣地戰,不輸才怪。
-
10 # 小虎有話說啊
馬奇諾防線在hunspach 這一段的工事。很堅固!很難啃的。馬奇諾防線開始設計是包含比利時邊境那段的,可以說這名設計者還是考慮非常周全的。後來比利時強烈反對,政客們覺得防德國就成,考慮和比利時的兩國關係,就只建了後來的那一段,給希特勒留下可乘之機。
以當時的條件,能修出這樣的工事。很多地區都畫好了區域,需要火力支援的時候,很方便就能通知到炮兵等。每一個連級都有多塊專門的黑板和地圖(不少於10塊)。但也尋思這樣都被德國佬揍的半身不遂?法國也太菜了。這個修這防線就是為了讓德華人多花3-4周,好讓德華人繞道。讓法國有時間集結兵力。或許你會說這是法華人的嘴犟,不肯認輸。不承認沒有用。但日過你們一路到敦刻爾克的時候,才突然理會到,這防線的用處,北部法國一馬平川,最多隻有30-50米高的土坵,只有修防線才能遲滯德國的進攻。法國的想法沒有輸,輸在了科技的進步上。一戰的坦克速度只有5公里每小時,而二戰的坦克每小時很輕鬆的30公里。還有卡車的大量裝備。部隊行軍遠超出修防線人的想象。就像公元2000年你,能想象5G的網速有多快嗎?所以,法國輸在了科技的運用上,而不是戰略的佈防上。
馬奇諾防線發揮了作用的——讓德國不得不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方向發動攻擊 ,而只要打了這幾個國家,英國就必然會被拉下水參戰,隨之美國肯定也會捲入進來,法國就坐等最後的勝利就是了。
最諷刺的是,德國這場閃擊戰讓後人記住了曼施坦因和德國的裝甲叢集,卻忘了裝甲叢集和機械化作戰先驅其實是法華人提出的,沒錯就是戴高樂和勒克萊爾這兩個法國陸軍中的變態人物,而直到39年二戰爆發,法國陸軍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沒錯,比德國還高,所以法華人真的是被保守的甘末林坑了。它像一道橫在馬路上的鐵蒺藜路障,目的不是抵禦你的衝撞扎傷你,而就為逼你繞道,一繞道必經過英國好基友比利時境內,因此,造成一打法國必同時攻打英法兩國的局面,法國的霞飛還是有頭腦的。
法式思維與中式思維很有些一致的地方,就是自欺欺人成分很多,越是優勢,心態越是自大,結果越是失敗。相信以往的經驗,理性思維能力很差。迷信一招鮮吃遍天。
馬奇諾防線的最大價值就是在於讓德國不得不從法國東北部的比利時方向進攻,然後將英國拖下水;否則,假如沒有馬奇諾防線,德國必然從法國東部全面進攻,英國肯定會觀望一下,再決定要不要直接參戰,這時法國本土就陷入全面戰爭了。
法華人在修建馬奇諾防線時也沒指望一個防線就萬事大吉了呀。法國的目的很明確,透過馬奇諾防線,來迫使德國必須沿著一戰的路線從比利時進攻,英法聯軍在此構築防線等候就行了,事實上馬奇諾也發揮了他的作用。
馬其諾防線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防線,也是一個屯兵的要塞,比如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法國部隊就是從馬其諾防線,也就是法國東部向德國推進的,只是推進速度很慢而已。在一個呢,修建馬其諾防線的時候確實有計劃修建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這一段的,但是遭到了法國的盟友比利時的反對。而且法國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如果德國繞道比利時荷蘭進攻法國,英法可以吞兵在比法邊境,堵住這個缺口,在當時反法西斯戰線還沒形成的時候,德國入侵比利時和荷蘭,可以為法國和英國贏得更多正當性,把自己放在正義的一方,所以馬其諾防線的修建是多方面考慮和妥協的後果,法國也為自己的自大和無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德國閃擊佔領波蘭,英法即對德宣戰,然而還是被德國佔了戰場主動,對於戰爭怪獸蓋不是出於保守防禦吧?比較來這樣把握更大些。可能動員力量差些,畢竟防禦上沒佔啥偏宜。如果戰損佔優,英法後續動員力應會跟上。
法國之所以投降,恰恰是因為豬隊友英軍,英軍本來可以在法國北部狙擊從比利時過來的德軍,法軍則可以從馬奇諾和南方調集軍隊,但正是大家都吹捧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全部撤過海峽,巴黎就像一個脫光了的舞女了,不投降怎麼辦?(法華人的觀點),不過後來最嘲笑法國的,也恰恰是英國。法國當時的兵員,武器裝備,士氣,厭戰情緒都不支援法國打舉國大戰。德國在合併奧地利,捷克和波蘭以後,實力已經不是法國甚至英法聯盟能抗衡的了。只能說蘇聯的策略很成功。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使用閃電戰這種戰術,德軍利用機動車輛快速進攻是歷史上第一次,希特勒當時用這種戰術也有部分是因為自己在一戰時期的經歷,他知道德國不能打全面戰,本身國力不行,所以二戰時德國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儘量做到速戰速決。
說白了就是打了個戰術差,英法陸軍把坦克當移動火炮平臺安插到師以下單位,無論從質到量都落德國太多,所有戰術思想還是一戰理念 ,以陣地火力與德國拼消耗,以國際關係背後捅刀比如保獨德國周邊國家,拉攏蘇聯。從這些國家實行戰略登陸戰略包抄,再全方位封鎖德國外來資源,英法這一理念實際是執行到底了的也成功了,只不過是莽夫碰到黑馬盟,美蘇的戰鬥太出人意料輔助了英法這一固執理念的成功。
-
11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為什麼連普通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要繞開,而法華人想不到呢?其實並不是法華人想不到,是因為提出問題的人根本不瞭解馬奇諾防線。
歷史上的馬奇諾防線並非僅僅是二戰時被德華人繞過的那一部分,實際上在設計之初,馬奇諾防線是一道從法國北部一直延伸到比利時,荷蘭,甚至要修築到海邊的奇觀級防線。
這種堪稱瘋狂,在後人看來並不具備合理性的工程,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完全是一個絕讚的計劃。
法華人並不蠢,一戰結束,和英美透過和約榨取德二骨血的計劃成為現實之後,當時的法國軍界高層普遍認為德華人遲早有一天會受不了這種名為戰爭賠償,實為抽筋食髓的剝削而憤然反抗的。因此想辦法在德華人的反撲來臨之際有足以撐得住場面的防禦手段成為了法華人積極思考中的一個大問題。
以一戰時期的科技水平來看,要塞化的防線想要突破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而德國薄弱的資源狀況,讓德國無法支撐以要塞化防線拉鋸戰為核心的漫長戰爭,這是一戰成功的寶貴經驗。因此聯合修建一條足夠堅固,能夠抵擋東方威脅的要塞化防線成為了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家的共識,這也是馬奇諾防線的原始雛形。
那麼為什麼後來荷蘭和比利時不陪法華人玩了呢?是因為德華人實在是太慘了,在荷蘭人和比利時人看來,在那麼沉重的賠款壓力之下,德華人苟住都成問題,哪還有餘力出來亂搞。所以他們放棄了各自領土內馬奇諾防線的構築。
可事實證明,還是當年那幫和德華人簽訂條約的法華人看得稍微長遠一點。德華人眼看著苟不住了,國內經濟一片混亂,猶太人瘋狂放貸斂財,市場瞎比通脹,數百萬馬克只能在市場上買半個蘋果。誰都覺得德華人完了。
可就在這個時候,華爾街的資本家出現了,他們殺入德國市場,變相給德國續了命。更有趣的是,這些美國資本家甚至間接促成了希特勒的上位。希特勒在競選期間背後最大的支持者是德國經濟支柱IG法本,而法本公司的大量“活錢”來自於美華人的投資。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當比利時人發現情況不對,想要重新把馬奇諾防線撿起來的時候,列日要塞都被德華人的坦克衝爛了。
-
12 # 歷史笑春風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構建的防禦體系,它的作用主要是掩護法德邊境,防禦德軍的進攻。這條防線連綿390公里,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耗資50億法郎。它的名字來自當時的法國陸軍部長的名字馬奇諾。
這個防禦體系是法國當時戰略戰術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軍有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巨大的傷亡,決心採取戰略防禦的思想,因此才構建了馬奇諾防線。在戰術上,法軍採取築壘陣地的防禦戰術,企圖在陣地戰中拖垮德軍。
但是,馬奇諾防線有著自身的缺陷,那就是在比利時這一段。由於比利時政府的反對,馬奇諾防線構建到這裡就中止了。這就在比利時直至海邊的地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這一點不但法華人和德華人都能夠注意到,是個人都能夠注意到,可以透過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
這樣,德國和法國都在戰役方案的設定時,陷入了施裡芬計劃的怪圈中去。施裡芬計劃是德軍早在一戰前就制定的戰役計劃,它的精髓是加強右翼,採取大迂迴包抄的方式,橫掃比利時,包抄巴黎。現在有了馬奇諾防線的阻隔,德軍採取施裡芬計劃的翻版更是恰如其分。不過,德華人能夠看到的,法華人自然也能看得到。
為了防止德國利用比利時的缺口攻擊法國,法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方案。那就是在戰爭開始後,一旦德軍進犯比利時,法軍將出動一支精銳部隊,會同英國遠征軍一起,星夜馳援比利時,承擔起阻擊德軍的任務,將戰線從馬奇諾防線延伸至海邊。
可是,法國只注意了比利時的缺點,沒有注意自己的防線中心的阿登山區。法國認為,阿登山區森林密佈,道路崎嶇,不適合大規模的裝甲部隊行動。因此,法軍在阿登山區只安排了一些二流軍隊防禦,而且防禦準備嚴重不足。這一點,被德軍中的著名的將領曼施坦因敏銳的察覺到,他提出了突破阿登山區的戰役計劃。
在德軍的戰役計劃不慎落入盟軍之手後,德軍只得接受了曼施坦因的計劃,在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戰爭開始後,德軍首先在比利時發動進攻,英法聯軍趕快按照計劃馳援比利時。德軍趁機在阿登山區實施了突破,將法軍防線切為兩段,幷包圍了比利時方向上的聯軍。雖然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出了大部分軍隊,可是整個戰局大勢已去。
就這樣,法軍的馬奇諾防線沒有經過大的戰鬥,就落得個投降的下場。這使得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根本沒有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馬奇諾防線封鎖了德法邊境,迫使德軍另外選擇突破口。
如果法軍能夠理解使用現代裝甲部隊的戰術,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對德軍的突擊部隊實施反突擊,戰爭的形勢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這也是德軍統帥部最擔心的事情,在戰役過程中,德軍統帥部多次對突破的裝甲部隊叫停的原因也在於此。
所以說,法國戰局的失敗,是法軍戰略戰術思想滯後於時代的結果。而馬奇諾防線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無法挽救法軍失敗的命運。
-
13 # 華夏問長安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里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二戰爆發後,德國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從馬奇諾防線北面的阿登高地迂迴進入法國境內,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擊敗法國,並迫使其投降。那麼這裡我們不禁要問,連一個不懂軍事的普通人都能看出來馬奇諾防線的問題所在,難道英法兩國都是傻子嗎,不知道德華人會鑽比利時方向的空子?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這一事件背後隱藏的東西!
一、英法方面早有準備對於馬奇諾防線存在的防禦漏洞,實際上英法兩國同樣是洞若觀火。而且在英法兩國看來,德華人的選擇也只能是繞到荷蘭比利時方向再向法國發起進攻,所以他們在德華人可能進攻的方向上已經提前集結了重兵。
按照英法方面的思路,是由英法聯軍集結重兵於法國東北部,一旦德國突然發動則英法聯軍部隊迅速進入荷蘭與比利時與德軍進行正面抗衡。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德國的主力部隊遲滯在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從而避免法國境內遭到戰爭的破壞。
所以,從戰略層面來講,英法方面的準備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那麼德華人究竟是如何鑽了空子的呢?接下來我們詳細來講!
二、德華人的計劃如前文所述,傻子都知道馬奇諾防線有漏洞,英法兩國也算準了德國只能從馬奇諾防線北面繞道進攻,那麼更進一步講,德國也知道英法兩國算準了自己會繞道迂迴進攻!
既然彼此都知道對方想幹什麼,那麼事情就已經明瞭,大家心照不宣!
對於這樣的情況,德國指揮官曼斯坦因就根據英法方面的應對措施進行了針對性的作戰調整。按照原先的辦法,進攻法國自然是一路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其守軍,一路迂迴北方穿過比利時進攻法國北部;現在知道英法在法國東北面部署了重兵,那就再分出來一支佯攻部隊,牽制住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第三路人馬才是德軍真正的主力,趁著兩路佯攻部隊與英法纏鬥的時候,透過法國北部邊境的阿登高地迅速插入法國境內。
簡單說,德國的戰術就是把原先的一路佯攻一路迂迴主攻,變成了兩路佯攻,一路迂迴主攻。實際上這樣的戰術層面的設計並沒有多少讓人感到驚豔的地方,而這一場戰役真正的驚豔之處也並非是戰術設計,而是在德華人的執行層面!
三、德國的“騷操作”從戰術層面講,實際上英法與德國之間都有自己的盤算,也都沒有什麼重大的問題,真正最大的問題在於德國“閃電戰”所體現出的恐怖動員組織能力!
對於“閃電戰”我們往往把關注的重點聚焦在戰時部隊的快速推進層面,卻忽視了戰前兵力調動和組織保障層面的恐怖需求。德國對法國作戰所動員的總兵力是300萬,如果說這300萬人提前動員好了直接部署在西線邊境,那麼英法兩國早有準備一定不會吃這麼大的虧!
因為事情明擺著,你一共300萬人,一百萬人在馬奇諾防線正面,一百萬人在比利時與英法聯軍纏鬥,那麼還剩下一百萬當然是要找空子切入法國本土!只要會做加減法,這個事情都能猜出來!
但是,現在要說的是,在戰爭爆發前德國只在西線配備了32個師,而且只有11個師是一線部隊,而德國的主力部隊此刻正在東線與波蘭作戰!但是,就是在征服波蘭之後,德國立刻利用本國發達的交通運輸網路在幾天之內就把百萬德軍,和國內的幾十萬軍隊直接轉運到了西線。西線的德軍幾乎是頃刻之間便由三十萬人變成了三百萬人。
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德法戰爭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馬奇諾防線的漏洞實際上英法早就心知肚明,而且還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德華人在戰術層面針對英法兩國的部署有一定的調整,整體層面來看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謀劃,而真正讓人感到驚豔是德國在執行層面的操作!
一個字“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德華人把“快”的精髓運用到了整場戰爭的方方面面,快速組織、快速動員、快速出擊、快速推進……因為快,讓敵人難以察覺;因為快,讓敵人發現後難以調整;因為快,讓原本沒有破綻的部署變得千瘡百孔!
此後,德國在二戰中多次運用著這套“快”的打法,比如突然把西線的大規模部隊全部調往東線,同樣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當然,這又是另一段歷史了!
-
14 # 丙潤老師
1928年開始建造,一直到1970年才逐漸放棄的馬奇諾防線,是法國最後一次倔強!
第1次世界大戰法國,雖然說是戰勝國,但是突如其來的戰爭,把歐洲霍霍得夠嗆,更要命的是法國徹底被打蒙了圈。
當時的法國還納悶呢:這是怎麼了?天塌了地陷了,就連隔壁家的小花狗也不見了。
所以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會發現法國痛定思痛,決定要打造全世界最厲害、最無敵、最牛的防禦體系。
畢竟按照法華人的觀點和理論研究,既然打不過你就建一個防禦體系吧,這樣的話你也不來打我,我也打不過你,咱們打個平手。儘管這個平手看起來如此尷尬。說幹就幹,從公元1919年的時候,法國就開始對邊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來研究去,也就研究出來了這個獨特的防線,在1925年的時候,法國制定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防禦計劃。
但是大家要注意此時的防禦計劃,雖然有名字,但是還沒有被稱為馬奇諾防線。那麼這個馬奇諾防線是怎樣命名的呢?答案是在1929年12月份一個神奇的人物成為了法國的陸軍部長,他是誰?沒錯,他就是馬其諾。說到這裡,小夥伴們也就明白了,所謂的馬奇諾防線,僅僅是一個人構築出來的防線,而以這個人的名字做了一個命名而已。
而法國悲催的發現,在前幾年的時候法國決心要構築一道防線時,德國的武裝勢力再一次抬頭,而且德國的武力增長速度要遠快於自己的防線構築速度。在此壓力之下,法國只能沒日沒夜的去構造這道看起來可憐的防線。
這道防線建造到什麼時候為止呢?答案是1940年的5月份,為什麼說馬奇諾防線從1919年開始構思到1929年開始施工,直到1940年5月份才停止建造馬奇諾防線呢?原因無他,只有一點,那就是德國打了上來。
此時的法國非常開心,甚至開心到偷偷躲到牆角下偷笑,畢竟自己千辛萬苦構造的這道防線終於能派上用場了,如果建造之後德國不來試一試,那還是挺尷尬的事情。
慎重看一下馬奇諾防線儘管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個笑話,尤其是整個二戰史當中的笑話,他非但沒有起到任何幫助法國穩定的作用,還拖了後腿,但是我們單純的以馬奇諾防線這一道防線來看,它應該是二戰法國曆史上的偉大建築。
馬奇諾防線的造價達到了50億法郎,而防禦的主體有數百公里,防禦工事是由鋼筋混凝土構造而成,它的堅固程度超乎想象,而且在防線的後面有著大量的軍用設施和軍用附屬設施,甚至還包括各種大炮,壕溝,發電站,醫院等等。
更讓人無法想象的是,在馬奇諾防線的內部竟然還有有軌電車通道。而且馬奇諾防線所在地又處在崎嶇地形當中,崎嶇地形本就不利於德國的閃電作戰,這也足以見得法國對於這個防線的看重,在全程390公里的超長防線當中,法國能夠保證它的保障地帶縱深達到4~14公里,而防禦地帶縱深達到6~8公里,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該防線所具備的永備工事達到了5800個,而透過距離和數量的比值能夠發現每公里就有15個主要公式,而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當中最為堅固的板塊,光牆壁厚度就達到了3.5米。
更可怕的是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到了300毫米,300毫米意味著什麼?當時法國給出來的解釋是兩發420毫米的炮彈直接命中同一個地方,這個塔堡都能夠扛住。至於像各種暗道,通電網那更是不計其數,法國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這一板塊打造成了銅牆鐵壁。
法國對馬奇諾防線的小算盤說到這裡就不難發現,法國幾乎把整個國家的國運都堵在了一條防線上,這條防線就是馬奇諾防線。每每想到這裡,總給我一種感覺,此時的法國就如同咱們的明朝一樣,把所有的防線都堆在了長城附近,也就是那條寧錦防線。
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一旦這個防線沒有了,帝國也就頃刻之間化為粉劑了,當然我們相信以法國和明朝當時的狀態來看,還不至於如此。畢竟明朝有後招,只不過法國的後招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看出來,或許有也或許沒有。
馬奇諾防線最開始建立的時候,有著幾點超高的軍事戰略防禦意義,我們把它羅列出來。
第1點:避免和敵人發生正面碰撞馬奇諾防線就如同一個鋼圈圍在了法國最薄弱、最重要的那個板塊,德國如果想直接進入法國,就必須把這個鋼圈一腳踩破,但是這個鋼圈上面通了電,還有著毒藥,德國踩不過來,所以馬奇諾防線最大的戰略意義就是讓德國無法透過閃電戰的方式直接突襲法國。
順便在這裡做一個引申,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就如此防備著德國,哪怕延續到了現在,法國和德國的關係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好,歐洲也更不是鐵板一塊。說白了法國與德國,英國與法國,英國與德國這些歐洲的老牌國家,擁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利益爭奪點,而這些東西如果把它羅列出來的話都可以出一本書了。
第二點:2~3周的黃金時間。
如果德國想要進攻法國就必須攻打馬奇諾防線,而德國一旦攻打了馬奇諾防線,法國就可以透過種種方式甚至是發電報的方式,短期之內通知所有的歐洲臨近法國的國家,此時他們想幫忙也得幫忙,不想幫忙也得幫忙。
因為此時的法國就是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從後期法國大逃亡,也不難發現法國頂不住的時候,周的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不計前嫌出重兵來解救法國,為什麼呢?因為法國要是沒有了的話,歐洲的其他殘存國家也就不復存在了,作為最後一道防線,法國的最大目的就是把歐洲其他國家拖下水,只要自己有危險,馬奇諾防線能夠抵禦德國的2~3周之內不出問題,那麼未來的一切就是穩的。
作用三:展示姿態。
其實法國從來都不想戰爭,這一點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在拿破崙沒了之後,整個法國的作戰姿態就如同迷一樣,好像沒有出過什麼軍事天才,對於法國來說自然也知道和平不易,畢竟第1次世界大戰就已經把法國打的七零八碎。
不要說世界霸主了,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連個影子都沒有,除了能夠在非洲那邊還有那麼一點點的號召力之外,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狗不理的狀態,即便當時法國控制到亞洲的某些區域,你比如說像越南這些地方,那基本上也都處在蠢蠢欲動的狀態。
而法國也已明白,一旦第2次世界大戰徹底爆發,對自己的土地帶來直接衝擊的時候,不要說海外殖民地了,就是自己這個國家能不能扛過去都是個事兒。
所以這個時候的法國迫切地需要一種姿態,這個姿態是什麼呢?明確的告訴德國:你不來打我,我也不來打你,我構造的這條防線僅僅是為了防止你來打我的,換句話來說,此時的法國表現出來了一種極其曖昧的姿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向德國投了降,只要德國不動法國,我們有理由相信,法國會一直按兵不動。但是德國也明白,想要在歐洲大陸上橫著走就必須把法規給幹趴下,法國幹趴下之後下一個就得是英國,英法這兩個國家不趴下,自己就沒有辦法橫著走。
馬奇諾防線的最大漏洞馬奇諾防線,如果我們用天衣無縫來形容的話,倒也是可以的。畢竟以法國的小算盤來看,打不過你我就死命拖著你,拖到最後這場戰爭也就不用打了。但是出了一個例外,那個意外就是馬奇諾防線中間有一個小圈,這是個漏洞。
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在法國和比利時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山區它是阿登高地。在這個地方,比利時特別反感法國把防線修在這個地方,畢竟馬奇諾防線說破了天,也是法國自己的,發現你把防線修在我這邊,咋滴?
將來這一塊土地是誰的呀?再加上比利時有其他的顧慮,顧慮來顧慮去這個地方的兵力也就少之又少了,而德國正是瞅準了這個戰機,直接帶領德國部隊縱深穿插過去,跑到了法國的背後,此時的法國還納悶呢,怎麼自己眼前沒敵人呢?等到炮聲一響,把法國徹底嚇了一跳。
此次戰役直接導致法國和英國的聯合部隊被德國以及荷蘭的德軍圍困在了敦刻爾克,而馬奇諾防線徹底沒有了軍事意義。關於敦刻爾克這個地方一些小夥伴可能比我還要了解,就不做多介紹了。
但是沒有想到,二戰結束之後法國被打上了勁兒,他一再考慮的就是再有別人來打自己怎麼辦?換句話來說此時的法國還是比較焦慮的,於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法國都修整過馬奇諾防線,並且變著花樣的修整。
直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也就是1970年左右,馬奇諾防線的軍事意義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法國才決定把馬奇諾防線裡面的一些軍事設施或者馬奇諾防線的所佔地以拍賣的形式給丟了出去。
其實我們會發現馬奇諾防線並沒有那麼容易繞開,僅僅因為法國和比利時的矛盾衝突導致在某一個地方少佈置了一部分部隊,而德國也正是嗅到了敏銳的戰機,所以才直接穿插進入,導致馬奇諾防線最終失效。
如果法國早早地就能想到這個漏洞的話,估計拼了老命也得把這個漏洞給補上,畢竟整個馬奇諾防線都建立了,這一個漏洞毀了大事,誰也不甘心啊。
-
15 # 94310417小云
馬奇諾防線,和東北的虎頭要塞工程,堪稱歷史上的天大笑餅,作用不大,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不知死活的自做自受,這條防線形同於被動防護。隨天縱英才的意志狂魔們早以有了岀奇不意,攻其不備的計劃,曼施坦因制定了從阿登森林入侵的大膽計劃,其三個裝甲師從天而降,打亂了法華人高昂的頭顱。馬其諾防線被扔在了生後,沒有發揮巨大做用,裝甲師一路狂奔,切斷了一切後路,令英聯軍大驚失色,驚恐萬狀,在紛亂中撤岀了35萬之眾部隊,一個星期後歐洲第一大國蘭西投降了,意志帝國。皇帝的新裝,裝門面而以。
-
16 # 不正經的軍棍
這話可是有太大問題了,這不是普通人想到和法國將軍想不想得到的問題,這馬奇諾防線的設定,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德軍繞開馬奇諾防線的。
這馬奇諾防線,是因為法國光速投降,才成笑話的。如果馬奇諾防線真的要是打成了,真發揮出作用,沒出現意外的話,你就能看出來法華人在軍事方面是有多麼的毒辣了。人家雖然投降快,但是別忘了人家在歐洲也打了幾百年仗,手段並不比歐洲別的國家弱。而馬奇諾防線,就是法華人毒辣的一個體現。
法華人對於德華人後來發動的戰爭,是有很強的預見性的,就是知道德華人一定會復仇,知道德華人一定會進攻的,但是很無奈,那會兒法華人也挺虛弱的,不願意繼續打仗了,而即便是要打,也要將損失降到最低點去。馬奇諾防線,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二戰舉例一戰,只有短短二十年時間,這二十年內,很多國家忙著重建經濟,軍事上忽視了不少。德華人那會兒研究裝甲叢集,研究閃電戰,法華人、英華人都沒回過神呢,甚至蘇聯也想不到。這些國家,還都保持著一個一戰式的思維呢。
而馬奇諾防線,恰恰就是建立在這個思維下而建造的。一戰那會兒打仗,打塹壕戰,膩膩歪歪的在戰壕裡對射半年,無聊到交戰雙方還能開個聯歡。那會兒要打仗,在人們眼裡,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動不動就要打個兩三年、三四年,打好幾個月,戰線沒怎麼變。
法國和德國是接壤的,德國一旦發動攻擊,是可以直接從法國南部衝入法國的。如果按照一戰那個思維,德華人和法華人在法國的領土上打消耗戰,到時候法國就是一片廢墟,損失是非常嚴重的。法華人玩的就是啥?不讓你德華人直接突入法國,那你咋辦?修個馬奇諾防線唄,用這些銅牆鐵壁去抵擋德華人的進攻唄。
就像圖中的一樣,將德國和法國接壤的地方封鎖起來,去阻礙德華人的進攻,讓德華人沒法從德法邊境直接進攻。那麼,德國想打法國咋辦?就得繞路。而這個繞路,是法華人逼著德華人繞的路。你繞路咋走?荷蘭、比利時這兩個地方唄。讓德華人從荷蘭比利時進攻,這樣,戰線就在國外了,這是法華人毒辣的地方。
戰線在國內和在國外,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在國外打仗,損失可能就是20、30這樣子,而如果拉到國內打,損失就是80、90了。不讓戰火燒到自己家裡面,這是法華人的狠辣,而犧牲的,就是荷蘭、比利時這兩個國家。
大體上的劇本就是:法華人部署個馬奇諾防線,逼迫德軍繞路荷蘭比利時進攻。在這個劇本里面,德華人會佯攻馬奇諾防線,而主力則繞路荷蘭比利時,而法國這邊,派駐為數不多的部隊駐守馬奇諾防線,主力則屯兵於法國北部,或者是直接開進比利時,去防禦德軍主力。
而這個劇本,德華人在初期制定方案的時候,基本也是這麼做的。而且,哈爾德在提出黃色方案第一版的時候,就是這麼打,而且,也和法華人想的一樣,會打一場拉鋸戰,從1940年要打到1942年才能主攻。這方案,正是合法華人意的,法華人就是這麼琢磨的。而希特勒那邊,明確反對,而且對哈爾德挺生氣的。
法華人這個防禦,本身挺完美。透過馬奇諾防線,將德軍逼到荷蘭比利時去進攻,英法主力在荷蘭比利時和德華人展開長期的消耗戰,而消耗到最後,德華人是耗不起的。法華人的防禦計劃,非常不錯的,只不過出了意外。
按照法華人的想法,加上德華人早期想法,都是兵分兩路進攻,而唯獨出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這兩個天才,制定方案的時候沒兵分兩路,變成兵分三路了,兵分三路之後,法華人一下傻眼了。
那會兒,法華人將主力部署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隨時準備越境作戰,剩下幾十萬部隊屯兵馬奇諾防線,去抵擋德國。德華人進攻的時候,C集團軍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法華人和德華人又都知道這是佯攻。而B集團軍北上進攻荷蘭、比利時,透過荷蘭比利時去威脅法國本土。
C集團軍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B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這都是在法華人計劃之內的。真正讓法華人沒想到的是,德華人沒有兵分兩路,而是兵分三路,除了C集團軍和B集團軍,還有個A集團軍,這個部隊,是真正的殺手鐧,真正幹掉法國的部隊。
德華人兵分三路,C集團軍實打實的演戲,B集團軍則是下套呢,進攻荷蘭比利時,法華人眼裡,這是正式進攻,實際上還是佯攻。B集團軍的作用是引誘英法主力出擊,將英法主力調走,而法軍主力調走之後,內部就空了,這會兒A集團軍從阿登森林穿過,直插法國腹地,直接出現在法華人背後。而阿登森林,法華人也是長期考察過,認為德軍從阿登森林過不來,但是古德里安這些人真就過來了,這地兵力空虛,沒什麼武器,很容易就穿過了。
總體來說,馬奇諾防線,是很符合當時的環境的。而且,法華人的防禦部署,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只不過是出現了紕漏和意外,這個紕漏和意外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從阿登森林穿過,古德里安在一戰曾經兩度穿越阿登森林,有經驗就是他倆的主意,除了他倆,沒人想得到這個路線。從他倆開始,兵分兩路,就變成了兵分三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德國完勝。
總結一下就是:馬奇諾防線,並非是為了在這條防線上徹底抵禦德軍的防線,馬奇諾防線只是法國防禦線的一部分,這條防線,也不是法華人防禦的全部,法華人在設定防線中,出現了紕漏,被人鑽了空子。
-
17 # 一花一世界一葉襯芬芳
我個人看法,馬奇諾防線的構想源於法囯的地理位置,它的構成就是不想把戰火引入法境內,近乎完美的馬奇諾防線,德軍要從正面進攻損失是希特勒無法接受的。唯有繞道比利時,法華人認為阿登森林,德國裝甲部隊不可能通得過,在這一區域更本就沒駐重兵,但實際上德軍偏偏走的就是這條不可能走得通的路線。繞開了馬奇諾,在法華人毫無防備下進了法國。
-
18 # 藍風破曉
法國:世人笑我太愚蠢,我笑各國看不穿。如果不是出意外,德國怎麼會得逞?
耗資巨大,前後建設了接近7年的馬奇諾防線,終究成為了世界上的笑話,因為,德軍壓根就沒有從馬奇諾防線強突。
難道,法國建設的時候沒有想到這麼一個結果嗎?不知道德國會繞過嗎?
當然知道,那為什麼還要耗巨資修建呢?
馬上告訴你原因。
什麼是馬奇諾防線?馬奇諾是個人名,他是法國曾經的陸軍部長,從1929年開始,他主導了巨大工程“馬奇諾防線”,因此,該防線以他的名字命名。
修馬奇諾防線,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防德國這一個野心十足的狼。雖然造價昂貴,但法華人認為它是值得的。
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
整個防禦有6--8公里的縱深防禦地帶,還有4--14公里的保障地帶。在防線上,有5800個永備工事,那堡壘的質量,簡直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銅牆鐵壁。
這麼大的工程,法國也捨得投資,說明一戰時德國對法國造成的傷害太大了,畢竟,一戰時法國和其殖民地有130多萬人犧牲。
看了馬其諾防線,讓人不禁吸一口涼氣,德華人想要攻過來,簡直是難如登天。
法華人防住了自己家門口,難道就沒有想到德國會繞道比利時、荷蘭過來嗎?法華人想到了,但是,法華人有著他們精心的算計,他們不怕德華人繞道過來的原因有二。
1、法國計劃重兵防守德國可能繞道過來的區域
如果德華人從比利時過來,最靠東邊的阿登山區,法國和英國等認為,坦克裝甲部隊很難過來。
德華人的進攻路線,無非就是進入比利時中部,以及進入荷蘭,再繼續南下。
而針對這大機率發生的戰略路線,除了荷蘭和比利時的小部隊外,還有法國和英國提前防禦在比利時和荷蘭的大軍團,這讓德國的對手增多,戰勝的機會變小。
僅從這一點看來,法華人是想到德華人會繞道而來的,做了精心的準備,拉了盟友一起對付。
2、法華人計劃把戰場放在比利時和荷蘭
一戰的教訓,讓法華人印象深刻,當時,法國的防線脆弱,德國從多路進攻,戰火燃燒在法國境內,讓法華人死傷慘重,國家破壞嚴重。
於是,吸取一戰經驗教訓,法華人直接成了“超級防守球員”,耗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至於“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這一招,他們早就忘了。
法華人把馬其諾防線修好後,把主要防守精力放在了比利時的中部和西部、荷蘭南部,他們認為這是德軍必經之路,如此一來,法國一是增加了助力,二是戰火在他國燃燒,這要比戰火在法國境內要好太多了,國家損失會最小。
既然戰爭不能避免,多拉些盟友一起來,戰爭區域最好放在他國,這樣最為有利!
看到這裡,誰還會說法國不精明呢?
只是,千算萬算還是出現了意外。
德華人的突破,完全出乎意料,這是法華人沒有想到的關於馬其諾防線,英國的艾倫·布魯克爵士在1939年左右,親自進行了兩次參觀。
此人還是有眼光的,他參觀完之後,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話:“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才的設想,不過,給我帶來的安全感卻不多,在我看來,法國可以做得更好,把投到堡壘和地下設施的錢,花在飛機和坦克、大炮上,也許會更好……
這簡直就是“皇帝的新裝”成人版,竟說真話。
但布魯克爵士只是寫在了日記上,沒有做其它的舉動,因為做了也沒用,畢竟,人家都建好了,嗶嗶只能得罪人。
事情完全驗證了布魯克爵士的擔心,德華人出其不意地從英法等國認為不能穿越的阿登山區穿越了,就是這麼神奇,一戰期間步兵都不容易穿過的阿登山區,被德國裝甲部隊奇蹟穿越。
這是一個人的計劃起作用了,此人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曼施坦因,這個計劃叫“曼施坦因計劃”。
計劃分為三路大軍,一路在馬奇諾防線前做樣子,一路進入荷蘭和比利時的中部,最後一路出其不意翻越阿登山區。
最早提出來這個計劃時,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後來,有一個人做了背書,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坦克專家古德里安。
對於阿登山區,曼施坦因早就安排人調查了多次,而根據調查報告,古德里安也認為“曼施坦因計劃”可行。於是,在遭到反對後的不久,希特勒還是採用了此計劃。
當德華人的裝甲部隊進入阿登山區,再進入法國後,就像一柄利刃,一個縱橫切割,法華人潰不成軍,之前準備好的策略,完全用不上了,法國就此淪陷。
而馬奇諾防線就此成為了一個大笑話,超級國際笑話。
(曼施坦因)
回到開頭,法華人在建設馬其諾防線時,其實就想到了德華人會繞道而入,但,法華人沒有想到,德華人能從阿登山區突破,這是意料之外,也造就了法國大敗,並快速投降。
不得不說,希特勒很瘋狂,但有瘋狂的資本,他手下的三劍客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等人實在突出。
回覆列表
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秦王三十六年,范雎為人陷害,魏齊疑他謀反,將他打的半死。於是范雎離開自己的家鄉遊說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殺掉魏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