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mtpz991
-
2 # 歷史都察院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兒子安慶緒當然不同意呀!心想:“我這麼拼命跟你造反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想以後輪到自己做皇帝,現在你卻過河拆橋換太子了!”於是他密謀宦官把他老子給殺了。
“不用你給了,我已經自己爭取來了,哈哈”。
話說兒子還是沒老子厲害,這兒子取代了老子的位置後卻節節敗退,東奔西逃的到處求援。 他老子的老部下史思明看不下去了,把這不中用的安慶緒殺了,自己當老大。
這史思明也是有些能耐,他跟唐軍相持了好幾年,但是結果也是驚人的相似,他兒子史朝義也把他給殺了。
同樣的,兒子還是不如老子,史朝義掌握大權後卻被唐軍打得屁滾尿流,東奔西逃。最後,他手下的田承嗣和李懷仙分別投降把他給賣了,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自此,安史之亂結束。
黑吃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兒子黑吃黑,這種就叫做睡覺都感覺不踏實的感覺。四重黑吃黑,安史之亂就是這樣十年不到就被平定了
-
3 # 玉壺春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祿山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還是10年,“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對唐朝社會、政治、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那麼一度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為什麼會失敗呢?
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節節勝利起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舉兵15萬造反,唐朝從建立後已經數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軍備鬆弛,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所過之處全都望風而降,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安祿山就順利的控制了河北。
隨著唐玄宗確認安祿山真的造反,便開始組織唐軍進行反擊,而這時候的唐軍精銳主要都是常年駐紮在邊境的邊軍,唐玄宗命令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在長安、洛陽等地臨時招募軍隊。但“臨陣磨槍”帶來的結果就是安祿山很順利的就攻陷了洛陽,唐軍開始退守潼關。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還凡了“疑將”的錯誤,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接著啟用番人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沿襲了高仙芝等人的戰術堅守潼關,但在楊國忠的蠱惑下唐玄宗堅持要求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結果唐軍大敗,在黃河北岸的靈寶折損數十萬兵馬,近20萬的兵馬,最後只逃回來8千人左右,哥舒翰僥倖沒死。
所以皇帝不懂軍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譬如明朝崇禎就因為亂指揮結果逼死了孫傳庭,戲劇性的是就戰死在潼關。經此一戰,唐軍實力大受損失,哥舒翰也被部下脅迫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慶緒所殺。
戰爭中期雙方保持膠著狀態隨著潼關失守,長安再無險可據,安祿山得以長驅直入,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帶著一眾兒子和嬪妃出逃長安,逃至馬嵬坡時,朝廷禁軍發生譁變,先是誅殺了楊國忠,後又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遵從。
楊氏兄妹的死對穩定當時唐軍士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楊氏兄妹不死,唐朝弄不好要滅亡,隨著楊氏兄妹死去,唐軍士氣得以穩定下來,另一面安祿山已經攻陷長安。馬嵬之變後,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則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迫退位。
唐肅宗起用郭子儀、李光弼,開始收復失地和剿滅叛軍,期間一直打到至德二年,發生了對“安史之亂”乃至唐朝命運都影響極為深遠的“雎陽之戰”,使得安祿山十幾萬的部隊被牽制在雎陽足有10月之久,從而大大減輕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壓力,進而收復長安和洛陽。
“雎陽之戰”後,唐軍開始逐步取得主動權,而安祿山一方逐漸陷入被動。
戰爭後期隨著安祿山被殺,安慶緒和史思明的內部矛盾使得唐軍取得勝利安慶緒由於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安慶恩取代,於是聯合宦官李豬兒將安祿山殺死,隨即自立為帝。不願安慶緒節制的史思明率部向唐軍投降,但很快再度復叛,並囚殺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但很快,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這時候的安史叛軍基本上已經不成氣候,在僕固懷恩的攻勢下,隨著史朝義的自殺,“安史之亂”遂高結束。
“安史之亂”雖然只有七年,但卻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位皇帝,從唐朝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正所謂是“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而對於安史叛軍餘部的處理失當,使得唐朝形成了河朔三鎮的半獨立割據藩鎮,進而又引發了“二帝四王之亂”。
而考察“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人失敗的原因實際上源於其自身內部的利益矛盾,無法形成統一協調的陣線,進而導致“未敗於唐而自潰”的結果,但唐廷也沒撈著什麼好處,“天可汗”的榮耀自此一去不復還,所以唐玄宗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做人還是要居安思危啊!
-
4 # Mer86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訊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反攻慘敗後,唐軍收復洛陽無望,於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陽耗。就這樣耗啊耗,安史之亂進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幹掉,安史之亂進入了尾聲。
於是,平定史朝義的時間又拖了一年。
一年後,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後不久,肅宗也病死,唐朝進入唐代宗時代。
牟羽可汗一聽有這好處,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Superb被擼了職務的僕固懷恩出使(回紇牟羽可汗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經過僕固懷恩的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改變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隨僕固懷恩一起打史朝義。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亂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為大元帥,負責鎮場子(後來的唐德宗),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負責籌劃全域性。
你瞅瞅,這架勢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儀打安慶緒是一個模版刻出來的?
不過,這次沒有唐肅宗拖後腿了,所以唐軍的反攻進展順利,短短几個月,唐軍就把史朝義給打的自殺身亡了。
史朝義死後,唐廷對參與叛亂的部分叛軍將領特赦,並委以他們重任,他這些叛軍繼續擔任節度使。叛軍人心安定後,安史之亂這才完全終結。
其實,哥舒翰在潼關和安祿山對峙時,如果玄宗不讓哥舒翰出戰;十節度使圍剿安慶緒於鄴城時,如果肅宗繼續讓代宗和郭子儀負責總指揮;李光弼收復洛陽時,唐肅宗別讓僕固懷恩去洛陽,而是讓僕固懷恩率回紇兵去襲擾叛軍後方。都能把叛軍一舉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肅宗的眼裡,叛軍和唐軍都是一丘之貉,他們父子都對唐軍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亂才會打的磕磕絆絆,明明兩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當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視角不一樣,皇帝關心的是政治,十節度圍鄴城之戰,擺明了是唐肅宗不想讓兒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之後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權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變成第二個安祿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至於平叛要打幾年,皇帝才無所謂呢。
-
5 # 玄坤文史
安史之亂一直被視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前後一共持續了七年,事實上,我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安史之亂能夠持續七年之久?
唐朝,在唐玄宗執政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才繼位時,唐朝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弱,所以他立刻開始著手軍隊改革,唐朝軍事制度開始往傭兵制轉變,這也讓唐軍戰鬥力得到了提高。
唐軍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整頓之後,唐朝再次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也是在唐玄宗時期,唐朝設立了十大節度使,本來這是為了加強唐朝的軍事實力,但是節度使統轄地方軍政大權,也為安史之亂,唐末地方勢力割據埋下了隱患。
安祿山本來是個胡人,早年間安祿山是幹牙郎的,後來被唐朝名將張守珪收為了義子,開始在大唐工作,安祿山為人圓滑,賄賂了不少朝廷官員,大家都為他在唐玄宗面前說好話,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睞,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後來他又認楊貴妃為乾媽,權勢日漸鼎盛。
安祿山
唐玄宗讓他擔任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唐玄宗晚年開始怠政,任用奸臣,李林甫為宰相時,他和安祿山的關係都還比較融洽,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擔任宰相,楊國忠最大的能耐就是嫉賢妒能,所以他很忌憚安祿山,時不時就給安祿山小鞋穿,安祿山更是鄙視楊國忠,兩人的矛盾不斷的激化。
楊國忠經常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會造反,雖然唐玄宗不信,但是安祿山卻開始擔心了,他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起兵造反了。此時安祿山大概有十五萬軍隊,並且常年在邊關作戰,戰鬥力也很強,唐玄宗最開始並不相信安祿山造反了,所以唐朝軍隊是沒啥準備的,根本來不及調兵遣將,所以最初安祿山幾乎就沒怎麼遇到阻礙。
唐玄宗晚年昏庸,見叛軍勢不可擋,一時不知所措,昏招頻出,先搞死了自己的兩員大將高仙芝和封長清,又不管唐軍實際情況,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戰拒敵,哥舒翰兵敗,唐軍大敗,長安城淪陷,唐玄宗和大臣們倉皇逃跑,馬嵬坡病變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李亨到了朔方大營後登基稱帝為唐肅宗,唐軍正式開始反擊。
唐肅宗任用郭子儀,張巡等將領抗擊叛軍,在睢陽展開了拉鋸戰,阻止了叛軍南下,並收復了長安,洛陽,叛軍內部也不穩定,安史之亂爆發才一年,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唐軍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名節度使集結數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攻破鄴城,但是這個時候唐肅宗開始作妖了。
他開始擔心自己手下的大將們,如果把安慶緒和史思明滅了後,會不會像安祿山一樣擁兵自重,所以他一直沒有下令征討叛軍,也沒設元帥,唐軍雖然人多勢眾卻各自為戰,安慶緒就一直躲在鄴城,也不迎戰,最後因為糧草補給跟不上,又沒有統一指揮,導致了唐軍潰敗。郭子儀被解除了兵權,唐軍和叛軍進入了相持階段。
一直到了唐代宗李豫繼位,叛軍內亂,唐朝才再次集結軍隊,一舉擊潰了叛軍,史朝義自殺,持續了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
唐代宗李豫
安史之亂能持續這麼久,主要的問題還是唐朝內部,從最開始,唐玄宗寵幸奸臣,怠政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戰亂初起,聽信讒言,不瞭解形勢,殺害大將,導致唐軍兵敗;唐肅宗繼位,本來可以平定叛亂,但是對手下將領卻處處提防,沒有統一排程,唐軍再次兵敗,所以才讓安史之亂一直到了唐代宗時期才被平定。
-
6 # 瀚海說史
盛世大唐,因為安史之亂這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而逐漸走下了人人吹捧的神壇,步入漸漸衰敗的境況。很多人都說安祿山多厲害,有英勇善戰的軍隊,為什麼唐朝皇室卻能在僅僅七年間就平定了安史之亂?瀚海就此事來淺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第一、安祿山在安史之亂後一年之餘就被刺殺首先,說到安史之亂,大家腦海裡肯定立馬想到了歷史教科書上的所提到的經典人物——安祿山,事實上罪魁禍首安祿山也就亂了一年之餘的“安史之亂”,在十三個月之後他就撒手人寰了。安祿山的身體在安史之亂之前就已經漸添毛病,在安史之亂後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睛疼痛睜不開,性情暴躁,經常打人,最終他被親信殺死的。
第二、唐朝皇室的各種作死的騷操作延長了安史之亂的期限按理來說,如此一來,安祿山沒了,安史之亂應該能夠更加快平定下來才對,為什麼唐朝皇室還多用了六年來搞定它呢?根據大家推測,如果不是唐朝皇室各種撲朔迷離的操作,要不然安史之亂恐怕僅僅用個三年就能夠平定下來了。
《資治通鑑》記載:太原具言其狀。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未之信也。死於安樂的唐玄宗不信安祿山會造反,直到大勢所趨,他才相信自己的親信安祿山有謀逆之心。到底唐朝皇室有哪些騷操作呢?
其一,在安祿山造反之時,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這使得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安祿山的軍隊多強大,士兵們都是騎在馬背上長大的善戰一員,這讓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抵不住,北京、河北、山西太原、潼關等地都給安祿山的軍隊輕而易舉地侵佔了。然而,唐玄宗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向封常清和高仙芝問罪,令他們二人自殺身亡。群龍不可無首,二十萬大軍沒有人領導,勢必是如同一盤散沙,於是唐玄宗派哥舒翰去往潼關迎戰安祿山。最終哥舒翰出關,中了安祿山的埋伏,潼關失守,安祿山派兵攻佔長安。
其二,唐肅宗懷孕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圖謀不軌,撤去他們的職位了,其後安排一個叫做魚朝恩的太監前往監軍主掌軍事,領導二十萬大軍。然而,二十萬大軍還是如同一盤散沙,逐漸在戰爭中解散覆滅。
其三,唐肅宗沒有給當時唐軍的副元帥李光弼實權,使得他浪得虛名,只能做個空頭領導,手下的人跟他不和,總是窩裡鬥。直到公元762年10月,唐肅宗幡然醒悟,任命太子李適為大元帥,僕固懷恩為副元帥,最後唐軍在他們的運籌帷幄之下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戰亂。
-
7 # 風去了無痕D
十年平定,莫非你還嫌短?正因為叛軍強大,平叛才須耗時近十年。否則,就覆手可滅了。又何須十年?
安祿山的軍隊強嗎?平心而論,確實強!唐王朝當時,國家在編軍隊總兵力只六十萬餘,而安史叛軍兵力就有接近二十萬,這是近三分之一的武裝力量叛亂。所謂叛亂,就是趁朝廷大意,突然發動,以有備打無備,那麼震動天下,席捲南北,亦是理所當然了~
叛軍就是國家北方邊防的正規野戰軍,所以除了總兵力規模強,同時他們的軍事組織制度體系,編制,訓練,武備兵甲等等,全是正規經制之師,與那些雖人多勢眾、卻體制雜亂無度的農民軍,完全是兩碼事。
更要命的是,當時突厥已衰落,蒙古高原上契丹已有崛起之兆,大唐的主要作戰方向,已經從西域又移至北疆,國家的軍事資源,人力物力大多投給了安祿山。大許多軍功貴族子弟也在安祿山部下效命,包括薛仁貴的孫子等~幽州自古出騎士,自東漢起,幽州突騎之名就冠絕天下。故而安史叛軍,可以說是唐帝國野戰軍中最強的騎兵集團。
但是再強的軍隊,也不能逆了歷史潮流。叛軍雖強,也只是一二州的力量。
況唐帝國當時,國力又值極盛時,一以一國之力圧一二州,用十年平叛,那已經是因為統治階級實在已腐朽不堪了,常常首鼠兩端,昏招迭出,。
如果朝廷不干預,放手讓郭子儀,李泌等名臣去幹,或許三二年就徹底平定了。
大唐那時,雖政治已趨腐敗,但總體民心未失,人民還盼著安逸,並不想改朝換代,所以,大多數人不會選叛軍。安史叛亂,雖平叛時間長了些,但是叛軍的最終失敗,是必然的!
-
8 # 能文善武
安史之亂沒有打那麼長時間的,從安祿山正式起兵,到最後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共計七年零兩個月,這就七年多的時間。
先說安祿山的軍隊,其實安祿山的軍隊很強大的,算得上當時唐朝軍隊的頂尖水平,這都是因為安祿山經過長期的準備,部隊訓練有素,而且大部分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可以說算的上是精銳部隊。
但要說為什麼唐朝只用了七年?那我告訴你,要不是史思明的響應、晚年昏庸的唐玄宗和唐肅宗的延誤戰機,早的話只用不到一年就平定了,何必需要七年。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率領十五萬大軍,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直奔長安而來。
史思明的響應:安祿山起兵之後,史思明也開始響應,可以說戰火在唐朝蔓延開來,但是郭子儀此時任朔方節度使,率領軍隊與叛軍作戰,史思明的起兵,也牽制住了一部分前朝的軍隊,給了安祿山很大的空隙,讓他可以直奔長安。
昏庸的唐玄宗:安祿山的軍隊起兵之後先取洛陽,這期間讓各地唐軍讓安祿山打得潰不成軍,但唐玄宗在這時候不是讓封常清和高仙芝組織抵抗,而是先問罪二人,最終讓二人自殺,真可謂自毀長城啊!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導致前方二十萬大軍沒人管理,一時間群龍無首,被迫派哥舒翰去前線督戰,此時的哥舒翰帶病上場,只能堅守潼關,安祿山對他無可奈何,正當安祿山一籌莫展之時,楊國忠卻給他“幫了忙”。
楊國忠勸唐玄宗,讓哥舒翰主動出擊,而哥舒翰知道後,大哭一場,放棄堅固的潼關,去出擊打敵人,真是昏庸啊!
哥舒翰出城後被安祿山埋伏,戰敗被俘,安祿山將其殺死,而潼關也因此而丟。
此時的郭子儀甚至已經將史思明擊敗數次,也迫使安祿山不得不救助,可以說大好形勢卻因為唐玄宗的害怕而破滅,最終選擇逃往蜀地,不久之後,太子李亨登基,郭子儀軍隊不得不班師回朝。
唐肅宗的延誤戰機: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登基,成為唐肅宗,但是他一登基,就耽誤了郭子儀和李光弼直搗安祿山後方的計劃,他沒有選擇讓郭子儀等人出擊,而是班師回朝。這是第一次耽誤戰機。
班師回朝之後,郭子儀等人還是受到了重用的,也取得了很多勝利。而就在此時,安祿山被自己兒子殺死的訊息傳了出來。
安祿山死後,叛軍開始各打各的不在集中,而此時著名的睢陽之戰爆發了,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拖了數十萬叛軍長達十個月之久,此時郭子儀等人認為趁機進攻叛軍,可以結束叛亂。
郭子儀等人迅速出擊,收復長安,逼近洛陽,而叛軍見唐軍勢大,棄洛陽而走,郭子儀成績收服洛陽,而就當唐軍要乘機進軍的時候,唐肅宗卻不下令進攻了,而是自己先遷回長安,最終耽誤戰機。這是第二次耽誤戰機。
再次準備進攻已經是758年,但擔心武將權力太大的唐肅宗,選擇了分權給九位節度使,但為設定兵馬大元帥,只有郭子儀還是一個副兵馬大元帥,當然按沒有人聽他的,更為昏庸的是唐肅宗找來一個太監魚朝恩當監軍。
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唐軍最終不敵叛軍,而史思明也趁機在去洛陽。而魚朝恩誣陷郭子儀,郭子儀被唐肅宗罷了兵權,這是唐肅宗的第三次耽誤戰機。
之後唐代宗繼位,郭子儀又在征討叛軍中大放光彩,再加上叛軍自己內部的矛盾爆發,郭子儀終於抓住機會,利用一年多的時間,徹底平定叛軍。
這場安史之亂,本應該迅速解決戰鬥的,但是被各種原因阻礙,最終拖至七年之久,可以說完全是因為唐朝內部的腐敗。
-
9 # 白衣少年狂
安史之亂的雙方決策層感覺就像是菜雞互啄,明明都有很多機會消滅對方,但是彼此都在接連犯低階錯誤,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絕佳戰機,讓這場本無懸念的戰役變得如此豐富有料。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交鋒,最終朝廷雖然平息了此次叛亂,但是也元氣大傷,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祿山這個人是個軍事天才,也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在審時度勢方面有所欠缺,當然,他的對手唐朝決策層也並不精明。
戰爭比拼的不只是單一的軍事力量,也是後勤補給和兵源的比拼,所以安祿山大軍和唐軍打持久戰必輸,只有閃電戰速戰速決拿下長安俘虜皇帝方能取勝,而這難度很大,再加上安祿山、史思明內部不和,註定了安史鬧劇沒有前途。
然而就是這樣沒有前途的戰爭,卻足足調動了十幾個節度使,以及外援回紇國的軍事援助,整整打了七年,費了老大勁兒才平定。
唐軍打敗安史亂軍本無懸念:
其一,從政治上來看,唐朝雖然因藩鎮割據政治失衡,但是統治根基仍在,內有百官的擁護,外有多數地方節度使的效忠,中央權威尚在,安祿山興無名之師想取代李唐,觸及到了各節度使利益,自然會成為各節度使的眾矢之的。
其二,從經濟上來看,雖然關中的糧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江淮供給,但是唐帝依然可以透過大一統帝國的集權力量從關中、川地湊到足夠的錢糧,而安祿山後勤補給有限,僅靠河北之地無法支撐戰爭的消耗。
其三,從軍事上來看,唐朝的中央軍依託有利地形節節抗擊,將安史大軍牽制在了平原無險之地,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又襲擊安祿山後方,令其首尾不能兼顧,如果不是唐玄宗昏聵令哥舒翰丟掉潼關,安史之亂或早早結束了。
就是有如此大優勢的情況下,唐軍還差一點平叛失敗。
唐軍最終之所以能贏,完全是靠中後期消耗戰以及安史內亂所取勝的,安祿山雖然佔領了洛陽和長安兩京,摧毀了唐朝的指揮中樞,但是卻不足以主動分兵南下掐斷江漢平原的補給線,給了唐軍反擊的機會,最終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都死於非命,其部下歸降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
10 # 朝文社老張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率兵十五萬開啟了近十年的亂世。安祿山和普通起義不同,安祿山並非揭竿而起,而是為了推翻唐帝國,獲取更大的權力和財富。
在很早之前,安祿山就加入了軍隊,而當時他只是幽州節度使手下大頭兵,安祿山沒有背景、沒有門路,但其有頭腦有能力,不久之後他就憑藉軍功步步高昇,直至升至三鎮節度使。
雖說安祿山是個反叛者,但他走的路很紮實,不論是帶兵或是經營權術,罕有人是他的對手。如此悍將帶的兵,自然不會差。縱觀歷史長河,很多情況下,邊防大將並非死於敵手,而是死於朝中小人之手。
對此安祿山有著十分清晰的頭腦,他藉助軍功高升,隨即見到了唐玄宗,他千方百計討得皇帝歡心,討得楊貴妃歡心,這樣他就有了堅實的後盾。所以,安祿山對中央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以唐玄宗對他的寵信,幾乎也沒有人動得了他。
在唐玄宗的寵信下,安祿山勢力越來越大,為了他的皇帝夢,他將軍隊訓練成了私軍,只聽他一人的號令,那些將領對他是言聽計從,有了這樣的軍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在多年的經營下,安祿山的這支部隊戰力很強,對外可以平定外族,對內就是一頭兇惡的貪狼。在很長時間內,唐軍都無法和叛軍正面抗衡,就算郭子儀、李光弼,也需要憑堅城做倚仗,才能逐步剿滅叛軍。
安祿山有如此強悍的軍隊,為何十年就被平定了?
一、唐玄宗錯誤決策,導致潼關丟失
之所以安祿山能起兵造反,掀起滔天巨浪,跟唐玄宗的縱容分不開關係。安祿山打仗很牛,唐玄宗認為其忠心不二,就算有很多人說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跡象,唐玄宗一律不予理會。面對安祿山的要求,唐玄宗全部批准,甚至破例給了他大量空白委任狀,讓他隨意填寫官職。
史料記載“祿山陰有逆謀,於范陽北築雄武城,外示禦寇,內貯兵器,積穀為保守之計,戰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兼三道節度,進奏無不允。”
直到安祿山真的起了兵,唐玄宗才不得不承認事實,派兵去抵抗,而此時已經有些晚了。事實上,唐玄宗早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在他內心,他不想承認,也不想負責。
唐廷首先派出的將領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人經驗豐富,如果使用得當,足以保住關中。然而,由於安祿山的進攻鋒銳難擋,唐軍被迫後撤,封常清、高仙芝來不及向朝廷請示,就退到了潼關。
戰爭每每到了關鍵時刻,那個小人必定會出場,此時出場的就是宦官邊令誠,這位宦官心胸狹隘,小肚雞腸。因為之前曾向高仙芝索賄無果,就恨上了高仙芝。
在唐玄宗面前,邊令誠誣陷封常清、高仙芝無故喪失大量領地,盜減軍糧。晚年的唐玄宗比較糊塗,就聽了邊令誠的讒言,斬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隨即唐玄宗命哥舒翰擔任潼關守將,哥舒翰同樣是一代名將,很清楚封常清、高仙芝被殺的緣由,但他也真的無可奈何,步了前兩位後塵。哥舒翰面對的則是小人楊國忠,而在此之前哥舒翰和楊國忠就有矛盾。
為了殺了哥舒翰,楊國忠將國家利益拋之腦後,強制要求哥舒翰出潼關,和叛軍決一死戰。前文說過,叛軍強大,唐軍不是對手,只要守好潼關,加上叛軍不得人心,時間一長,必定會軍心渙散,那是才是出擊的好時機。
可是皇帝不聽哥舒翰的,只聽楊國忠的,他命令哥舒翰出關迎敵,不出所料,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在靈寶幾乎全軍覆沒,潼關被叛軍攻克,隨後長安也成了叛軍的囊中之物。
二、唐肅宗戰略決策錯誤,延長了平叛時間
如果唐軍堅守潼關,那麼叛軍必定佔不到絲毫便宜,但在唐玄宗的錯誤指揮下,在小人的讒言下,害死了諸位大將,也讓唐軍節節敗退,剿滅叛軍的時間也只能拉長。
唐玄宗逃亡巴蜀,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李亨在亂世即位,從新確立了李唐的權威,組織兵馬抵擋叛軍,著手收復長安和洛陽。
李亨重用郭子儀、李光弼,對叛軍發起一次又一次圍剿,但在巨大的功業面前,李亨也犯了錯誤。李亨的頭號謀士李泌,曾經幫李亨制定過平叛決策,如果命李光弼出井陘,郭子儀入河東,史思明不敢離開范陽,安守忠不敢離開長安,隨後直搗敵軍老巢范陽,便可以迅速解決叛亂。
李泌分析得通透,但李亨急功近利,並沒有採用,李亨先後收復洛陽、長安,但也給了范陽的史思明喘息的機會,從而拉長了叛亂的時間。
三、叛軍首領經常更換,內鬥頻繁
偽燕政權一共存在了八年,一共四任皇帝,這更換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領導層的頻繁更換,只能加快偽燕政權的瓦解速度,沒有一絲好處。
安祿山、史思明是叛軍的頂樑柱,如果安祿山一直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那麼唐廷的麻煩就大了。好在安祿山在起兵不久,身體就每況愈下,身患重病,連眼睛都瞎了,就算安慶緒不殺他,安祿山也活不長久。
叛軍打仗沒有什麼道義可言,他們為了就是利益,安祿山在的時候足以控制他們,但安祿山一死,安慶緒明顯沒有那個能力,這就給了唐軍翻盤的機會。
就連史思明也看不上安慶緒,於是叛軍中就開始搞分裂,隨即史思明趁機殺掉了安慶緒,自己當上了偽燕的第三任皇帝。史思明很能打,手下兵力精銳,但同樣有很多人不服他,一年後,史朝義重演了安祿山的一幕,將老爹史思明也給幹掉了。
迴圈往復,父子相殘,而且是在這麼多短的時間內連續發生兩次,這麼來回折騰,將叛軍的實力折騰沒了,士氣也沒了,覆滅也就成了時間問題。
如果叛軍能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大家眾志成城,是很有可能推翻唐王朝的統治的,但在不停的內鬥和爭權奪利中,他們喪失了機會,便難以成就大業。
參考資料:《舊唐書·列傳一百五十》
-
11 # 江湖小曉生
安史之亂的規模的確相當嚇人。當時安祿山仗著乾爹唐玄宗的喜愛,擔任了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以及河東節度使,因此手握18萬多人。
而當時唐朝10個節度使的總兵力,也只有49萬人而已,其他的防備軍其實沒有多少人。也就是說安祿山一個人,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
他跑出來搞一場大混亂,怎麼都要掀起腥風血雨的。可是安史之亂,只有不到8年時間,便徹底被平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安祿山和史思明,都生了個“好兒子”。安祿山有10個兒子,這其中老大安慶宗是比較有出息的,被留在長安過日子,成為了安祿山穩定唐玄宗的一顆棋子,後來被唐玄宗給活剮了。
此外比較優秀的就是二小子安慶緒了,這哥們性格有些內向,不太喜歡說話。但是騎射功夫一流,是那種武藝卓絕,但是話不多的人。
一般話不多的人,都比較狠。安慶緒就是比較狠的那種人,因為他為了奪取大燕國的權力,狠心把自己的老爹安祿山給宰了。
當時安史之亂的叛軍,其實戰鬥力很強悍。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攻克了洛陽和長安。那趨勢,就是要在最短時間內,給大唐王朝收攤了。
可是大燕國才成立2年時間,安慶緒就按捺不住了,非要把自己那個得了糖尿病的老爹給做了,自己做了皇帝。
你別看安史之亂的叛軍是反叛之人,可人家也是懂得什麼叫做忠義的。因此安慶緒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叛軍內部強烈的不滿。
走到這一步,其實已經註定了叛軍肯定會失敗的,為啥?因為大燕國內部已經是離心離德了,誰還願意給你安慶緒賣命呢?
果不其然,又過了2年,安慶緒就被手下大將史思明給宰了。史思明說起來是為安祿山報仇了,這本來是一件正義感爆棚的事情。可史思明自己也貪戀皇位,居然一屁股坐在了皇位上就不肯下來了。
這再次引起了大燕國其他人的強烈反對,因此叛軍內部還是離心離德,這不是給了唐朝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反撲嗎?
史思明家裡也有很大的矛盾,他有倆兒子,大兒子史朝義,小兒子史朝清。史思明更喜歡小兒子,所以稱帝以後,就把史朝清立為了太子。
這引起了大兒子史朝義的強烈不滿,結果這哥們努力學習安慶緒,在史思明登基2年後,又把史思明給宰了!
你看看,安史之亂這8年時間裡,叛軍就換了4個皇帝,平均每2年消滅一個。還都是父子相殘居多,你讓叛軍拿什麼去跟唐王朝抗衡呢?
二、招降史思明,導致唐朝戰事一拖再拖。史思明這個小機靈鬼,一聽說安慶緒稱帝了,老頭子安祿山被宰了,立刻動起了小腦筋。如果一味地跟著安慶緒,看來是沒什麼好果子吃。
不過史思明多雞賊啊,他才不上這個當,各種藉口推脫掉不說,還站在旁邊,一邊嗑瓜子一邊觀察戰況。
其實史思明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為了吃兩家聘禮,好在亂世活下來。趁著唐肅宗還沒有起疑心的功夫,史思明不僅合理合法地招兵買馬,還私底下跟安慶緒的人馬有來往。
唐肅宗這邊也是壓力山大,一邊要應付強大的安慶緒,另外一邊,還要著手防備剛剛投降的史思明。於是唐肅宗想了個昏招,打算刺殺史思明。
然思明外順命,內實通賊,益募兵。帝知之,以其常事承恩父知義,冀其無嫌,即擢承恩為河北節度副大使,使圖思明。承恩至范陽,羸服夜過諸將,陰諗以謀,諸將返以告思明,疑未有以驗。---《新唐書》
結果被史思明抓住了把柄,他告訴那些投降唐朝的將領們:現在天下還沒有平定,唐肅宗就要收拾咱們了,等到平定了,他還會放過大家嗎?
這下子完蛋了,唐肅宗的這一神操作,使得叛軍們凝心聚力,再也沒有了歸降的意思。此後唐肅宗讓郭子儀帶著20萬人進軍攻打安慶緒,史思明這邊帶著13萬人馬,在一旁觀察局勢。逮到機會以後,史思明便攻破了魏州,在此地自立為王,稱之為大聖周王。
此後史思明和安慶緒的部隊,跟唐朝糾纏了很長時間,唐肅宗當初要是趁著史思明弱小的時候,直接滅了史思明,豈不是沒有這麼多麻煩了嘛!
三、唐肅宗這傢伙疑心病太重了。唐肅宗是怎麼登基的呢?他是在唐玄宗還在位的時候,強行在前線登基的,理由很簡單,登基了方便在前線統一指揮天下兵馬。
這裡有十分充分,說到底就是唐肅宗有私心。因為唐玄宗兒子太多,就算唐肅宗李亨是太子,也不能確保一定可以繼承皇位。
因此只有掌握主動性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因此唐肅宗對皇位特別敏感,現在他兒子李豫在前線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而郭子儀擔任他的副手。
這種搭配讓唐肅宗想起了自己當年的狀況,萬一李豫在前線登基,那自己不就完了?於是這哥們不顧兒子和大將在前線對付安慶緒的事實,強行將李豫和郭子儀給撤了回來。
當時有10路節度使,20萬大軍對付安慶緒,唐肅宗自認為勝算很大。結果卻遭到了慘敗,因為史思明這個時候冒了出來,從而使得安史之亂又拖延了一段時間。
史思明這傢伙看準了時機,趁著唐軍群龍無首的時候出擊,從而幫助安慶緒擊敗了唐軍。這才保證了叛軍暫時的安穩。
總結:安史之亂的時間夠久了。從上帝視角來看,安史之亂的確拖了很長時間。這8年時間裡,叛軍不斷在犯錯誤,如果唐軍能夠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哪裡會需要打8年時間呢?
可惜的是,叛軍在犯錯誤的同時,唐軍也在犯錯誤。比如說唐玄宗在四川,還不斷想要奪權,以此派人去遙控唐肅宗的新朝廷。還有就是唐肅宗對兒子和大將的不信任,也使得戰事一再拖延。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祿山、史思明有“亂天下”之能,卻無“取天下”之略。
安史之亂中,大唐三代統治者昏招連連。擁有不俗戰力的安史集團並不是沒有機會改朝換代。
可是,即便如此,安史集團還是在7年(而非題中的所提的10年)後失敗。
不錯的機會安祿山史思明集團取天下的機會是不小的。
起兵前,安祿山經過長期經營,已經具備了很強的武裝力量。
起兵前,安祿山兼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三鎮兵力達18.39萬,佔當時天下邊兵的37%。
同時,他還兼任河北、河東採訪使,將今河北、山西地區的財政、行政大權也掌握在手。
就在起兵前1年,安祿山有負責閒廄、隴右群牧等使,掌握了大唐最優質的馬匹資源。
有強兵,有巨資,有天下所有優質馬匹資源,安祿山的起點在歷代造反者中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他對面的大唐統治者,則幾乎是他最好的“夥伴”。三代唐皇昏招不斷,屢屢給叛軍“送大禮”。
可是,安史集團雖然製造了巨大的混亂,卻終究無法勝利。
起步失策,使叛軍早早陷入“攻勢頂點”安祿山起兵前,形勢是非常有利的。
儘管大唐在總體兵力上佔據優勢,但精銳多集中在遙遠的邊境。安祿山如果起步得當,完全可以在大唐邊兵回防前,控制天下形勢,完全掌握主動。
起兵前,何千年提出了一個立足於控制形勢的方略。
這個計劃,不急取洛陽、長安,而是立足於控制形勢。
西取靈武,則大唐西北邊鎮兵力沒有可以集結的立足點,被割裂於西北各鎮,力量分散,難以集合成有力的主戰兵團。
中路取蒲關、河陽,則大唐在長安、洛陽根本立不住腳,潼關等處發揮不了作用,無險可守。
以當時大唐在內地的兵力,這個計劃是有不小成功機率的。
即使安祿山不完全採納何千年的方略,至少也應該控制山西,保護側翼。(這一點,他還不如後世的吳三桂)
不過,安祿山急於攻取大唐的政治中心洛陽、長安,決心集中兵力,一路進軍。
儘管叛軍進軍神速,迅速攻取了洛陽,但受阻於潼關,無力西進。
同時,由於安祿山集團未控制河東高地,側翼完全暴露於河東唐軍的攻擊下。
因此,起兵後不久,勝利進軍的叛軍成了一條“死蛇”。
攻則受阻於潼關,而郭子儀、李光弼從側翼的進攻則切斷了范陽與前方的聯絡。
如果不是唐玄宗關鍵時刻發昏,強令哥舒翰出擊,叛亂恐怕連7個月都扛不住!
儘管唐玄宗的昏招使安祿山躲過一劫,但開局的失策卻長期困擾了叛軍。
由於始終未能控制河東,千里縱深變成了千里戰線。
受制於漫長的戰線,叛軍在攻取長安後,既無力繼續向西追擊,又無力以主力兵團南下,控制江淮財賦。
換而言之,安祿山起步的方略,使叛軍早早攻取了洛陽、長安,砸掉了大唐的政治中心,使天下陷入混亂,但卻使自己早早陷入“攻勢頂點”,無力再發展新的攻勢,逐步陷入被動。
無定天下之略,坐失良機。儘管起步失策,但在攻取長安後,安祿山集團仍然擁有不錯的時機。
安祿山急切要攻取兩京,目的當然是為了“示天下形勢”,提高政治地位。
安祿山攻取兩京時,大批唐朝官吏歸附叛軍;而在朝廷西遷後,地方與朝廷聯絡中斷,許多地方官吏仍處於觀望狀態。
如果叛軍像劉邦、李淵一樣施行良政,確實有很好的機會完成改朝換代。
但是,叛軍卻顯示出其無定天下之大略。
叛軍多有擄掠燒殺,而且,叛軍將中原所掠奪的財富統統運回范陽老家。
當初,李淵晉陽起兵,唐軍取長安後,迅速以長安為中心發展,其老根據地太原甚至一度被劉武周奪去也不為動搖。
這才是志在天下的雄主所為。
相比之下,儘管安祿山已稱帝,但他骨子裡仍然把自己當成以范陽為根據地的軍閥。
另一方面,叛軍攻取長安後,“無圖西之意”,沒有繼續向靈武追擊(唐肅宗剛到靈武時力量十分薄弱),使大唐重新整頓了下來。
李泌因此一眼看出了叛軍不能成事。
用李泌的話說,叛軍所作所為,“渠能定中國邪?”儘管叛軍攻佔了大片地區,但願意真心為其效力的中原人,不過是周摯、高尚等數人,其他都是脅從者而已。
李泌因此提出了一個“不出二年”可根除叛亂的方略。
加入唐肅宗真的採納李泌方略,叛亂恐怕照樣撐不了多久了。
儘管唐肅宗最後未實施李泌方略,使叛軍再次躲過一劫,但是:隨著大唐的重新整頓,唐在實力上已重新獲取優勢,叛軍的“襲擊紅利”徹底喪失,已失去了取天下的機會。
內亂頻繁安史集團的連續內亂,則是其失敗最直接的原因。
756年底,低谷中的大唐組織了一次蹩腳的反擊,全軍覆沒;同時,內部出現了永王李璘作亂、建寧王被殺等事件。
這本是叛軍的絕佳機會。
可是,757年1月,就在叛軍處於全盛之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
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後,再出昏招,再次逼反已經投降的史思明,並長達1年未繼續攻擊。
這本是叛軍重整聲勢之時。
但安慶緒又殺蔡希德,使叛軍人心沮喪。
唐軍再出昏招,九節度使圍攻鄴城,不設主帥,結果大敗。
史思明殺安慶緒及其骨幹。
唐軍在邙山之戰,內部意見不一,再次大敗,叛軍佔據洛陽,再逼潼關,形勢復振。
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可以說,大唐帝國夠給叛軍“面子”了,給了叛軍一次又一次機會。
但是···叛軍每次都用一場內亂來回應大唐的“大禮包”。
安祿山、史思明雖然擁有很強的實力基礎。
但是,無論是軍事、政治才能,還是格局,他們與劉邦、李淵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其內亂的頻繁程度,在歷代起事者中,僅次於後世的太平天國。
他們只有亂天下之能,確實沒有安定天下的才幹。這對昏招不斷的大唐統治者來說,是幸事。
只是···同樣拙劣的大唐統治者,雖勉強渡過此劫,卻再不可能帶大唐重回盛世了。
-
13 # 歷史苑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建國稱帝,定國號為“大燕”,自稱“雄武皇帝”。改年號為“聖武”。
東都洛陽丟得如此之快,可見大唐遭受了多大的創傷。當然,也未必都是壞訊息。
第一,如此迅速地攻陷了東都洛陽,這不僅嚇壞大唐朝廷,連安祿山自己也嚇到了。於是他高興得覺都睡不著,自己連夜稱帝后,趕緊封兒子為晉王、鄭王,大將為宰相、御史大夫、中書侍郎等等。總之一句話,大家一起升官發財。
這就好比什麼呢?好比一個乞丐,突然撿到一個金元寶,他第一反應不是去創業,而是選擇先去大吃一頓,這就足夠突顯安祿山的短視與貪婪。正是這一缺點,打亂了安祿山的戰略部署。
而唐玄宗正是得益於安祿山的短視與貪婪,為大唐贏得寶貴的反擊時間。
除此之外,金銀財寶更是充斥了安祿山的內心,消磨了他的鬥志,讓他失去了一鼓作氣繼續進軍計程車氣,給大唐王朝一個喘氣的機會。
第二,安祿山“後院”起火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要知道,安祿山的叛軍能夠像一股旋風橫掃大地,達到勢如破竹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的支援和擁護。
自天寶年間起,皇帝越來越腐敗無能,導致人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安祿山起兵時,正是打著“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旗號,所以一時間,人民熱血沸騰,全都鼎力相助!
人們沒想到的是,安祿山自己登基當皇帝了,而且手下的人更是無惡不作、喪盡天良。
大家頓時醒悟過來,又拿起手中的武器跟這群流氓開始戰鬥。這也就徹底打亂了安祿山的戰略部署,簡直就是亂成一鍋粥。
於是,安祿山雖然戰爭推進得很快,看似摧枯拉朽的迅速席捲了整個華北地區,但就實際的局面上,唐朝的重要城市依然還在李氏家族手上,在他稱帝享樂的時候,唐朝迅速集結了二十萬軍隊。
由於他過快地稱帝,轉瞬間,又跟人民走到了敵對方。所以一時間,很多郡縣紛紛聚集在一起,各地紛紛組織起來遊擊部隊跟他對抗。
所以僅僅這兩個就夠安祿山喝一壺了!
安祿山的結局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後之後視力漸漸模糊,稱帝后沒多久就完全失明,而且他全身長滿塊狀毒瘡,讓他疼痛難忍。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時,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
病痛使得本就失明的他暴躁煩亂,經常對身邊的人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於是日夜伺機想幹掉安祿山。
傳說是正月初五這天夜晚,他與安祿山次子安慶緒,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
安祿山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可是已雙目失明,所以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得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喊罷就斷氣了。
緊接著,幾人在床下挖了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全無哭喪之類的安葬禮儀。
等到一切就緒,嚴莊立即向外宣告,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淫樂宴飲沒有節制,把嚴莊喊為兄長,事無大小都要徵求他的意見。
史家父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安祿山的部下史思明突然發難造反,率軍直接抓捕了安慶緒等人,罵道:“身為人子,卻弒父奪位,天地不容!今天我就代你父討賊,向你要個說法!”。
緊接著,史思明就將安慶緒以及他的四個弟弟和安祿山曾經的老部下一起斬首示眾,安史之亂中的“安”家全部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亂”還在繼續......
隨後,史思明改年號“順天”,自稱“大燕”皇帝,繼續攻打唐朝。
讀過唐史的都知道,這是史思明也不是啥好貨色。因為僅僅兩年後,他的報應就來了,上廁所的時候,光著屁股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了。
上元二年(公元7761年),就在史朝義殺了自己的父親,弟弟後,以為終於能高枕無憂地當他的皇帝時,唐代宗登基,並且大赦天下,同時下了一條號令:
“凡參與叛亂的將領,只要能繳械投降,朝廷全都既往不咎,官復原職。”
此令一出,史朝義陣容立刻崩塌,各地叛軍紛紛投降,最後就剩史朝義一個光桿司令。
公元762年11月,在眾叛親離之下,史朝義率領最後的百餘人北上,準備投靠契丹。結果,逃命的途中,不知道他哪根筋不對,給自己找了一根結實的大樹,把自己掛了上去......
不久,史朝義的腦袋就被送到長安,唐代宗李豫總算是舒了一口氣。至此,這場為期八年的安史之亂到此結束了。
總結下來,安史之亂最終花了八年才平定下來,其實按照唐朝實力,本來是這麼長時間,實在是統治者實力不行啊......
但是,真的結束了嗎?
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回顧一下安史之亂這段黑歷史,絕對是唐朝史上空前絕後的災難!
在這八年的紛爭戰亂中,大唐人口驟減,從八千萬直接銳減到二千萬。從大唐皇室、文人武士、平民百姓,無不遭難!那一片狼藉的大唐國土,即使叛亂結束了,但那人間煉獄般的人吃人場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為止。再看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早早的死在自己兒子手上,可謂是“死得其所”;而接下來的三位繼任者,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也都是家破人亡,可謂是“報應不爽”。而表面上勝利的大唐皇帝們,唐玄宗、唐肅宗到死都沒看到勝利的一天,他們的繼任者即將在那片廢墟上面臨、陽奉陰違、結黨營私、藩鎮割據的混亂天下......結語安史之亂,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END
-
14 # 無懶不賀zzj
安史之亂,其本質意義不過是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一眾軍頭,乘唐朝中樞紊亂、久疏戰爭之機,發動的一次叛亂行動。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奪取更大的地盤、權力和財富。
安史之亂在政治上只提出了一個清君側的口號,而他們號稱要清除的楊國忠也很快就在馬嵬坡之變中被殺,這樣一來就連這點口號也失去了物件。吳三桂的三藩之亂還有個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安史之亂連這都沒有,所以政治上沒有立足點,又造成了國家經濟的大倒退,讓黎民百姓受到了戰亂之苦,所以不得人心,失敗是必然的。
同時,安祿山的叛軍在攻取了洛陽長安後,立刻出現了分贓的衝突。本來麼,一群長期駐守在邊境蠻荒之地的將領和軍人,陡然間闖進了帝國的心臟,金銀子女予取予奪全憑心情,不迅速迷失才怪。這和當年綠林赤眉軍攻下長安後的結果是一樣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叛軍各懷鬼胎離心離德就不可避免了。其突出表現就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往何處用兵,而其實是誰也不想再去拼命了,所以叛軍的銳氣極速下降,也為唐朝新皇李亨整頓軍隊反攻爭取了時間。
如果不是唐朝在用兵上一再的犯錯誤,其實平定安史之亂將更加迅速。
-
15 # 資治通史
平定安史之亂用了十年,只能說時間太長了,根本不能用這個“就”字。但也恰恰說明叛軍力量太強大了,唐朝軍隊根本不是對手。
(安祿山劇照)
安史之亂之所以最終被平定,一是因為郭子儀等將領的不屈不撓,二是因為叛軍接連不斷出現內訌,失去了安祿山這個叛軍領袖。要不然,大唐江山能不能保住都是未知數。
安史之亂事實上延續了八年,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儘管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了,但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驚人。
安祿山叛軍為什麼強大?勇猛彪悍。實事求是地說,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跟遊牧民族的較量,前者負多勝少。一則遊牧民族整天是馬背上的民族,沒有固定的家,他們沒有顧慮。長此以往,養成了狼性,進攻進攻再進攻是他們的座右銘。
這種精神能戰勝一切,摧毀一切,所向無敵。而農耕民族有家有城,做事非常保守,座右銘是防守防守再防守。兩個民族較量,高下立現。
安祿山的軍隊不全是遊牧民族,但是他帶出的兵,有著遊牧民族的風格,戰鬥力極強,唐軍根本不是對手。
戰馬優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騎兵決定勝負;而騎兵的較量,戰馬優劣是關鍵因素。草原上的馬是真正的戰馬,它們生在草原,這樣的環境造成了它們不但有耐力,還有爆發力。
中原地區的馬,受環境限制,就像溫室裡長大的苗苗,根本就沒有野性。
數量寵大。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中央兵力則只有8萬,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不僅地域相連,兵力又是各鎮之中戰鬥力最強,規模達到20萬,實力強大。
領導人能力超強。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軍隊戰鬥力不僅取決於士兵素質,更取決於將領的指揮能力,安祿山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領導人。
安祿山具備了中國歷史開國皇帝的所有特質:驍勇、心狠手辣、滿腹韜略、能屈能伸安祿山母親是突厥人,後來他們脫離突厥向南流浪。沒有背景、沒有人脈,安祿山加入唐朝政府軍之後,只是幽州節度使手下一名默默無聞大頭兵。按說如果在和平年代,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但是安祿山勇敢、機智,跟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總是能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安祿山是一名悍將,但不是個莽夫,心思縝密,精通潛規則。他知道升遷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官員推薦,於是不遺餘力向朝廷官員採訪使(巡視小組巡視員)張利貞、宰相李林甫行賄,讓他們在唐玄宗面前為自己說好話。
他還知道,幹得好不如跟皇帝搞好關係;因為中國歷史上很多戰將都是死於奸臣之手,於是他想方設法討好皇帝,不惜裝憨賣傻給皇帝當乾兒,吃楊貴妃的豆腐,讓楊貴妃給自己“洗三”。
於是,唐玄宗對安祿山有求必應,要什麼官都給,還將自己的親侄女榮義郡主賜給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安祿山起兵後,安慶宗和榮義郡主都被唐玄宗賜死。)安祿山部將英明的唐玄宗哄得團團轉,誰要一舉報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立刻會將舉報者處死。
安祿山智慧超群,深受皇上寵愛的楊國忠都鬥不過他。楊國忠在唐玄宗跟前告狀之後,精通六種語言的安祿山卻哭著對皇上說:“我是外族人,不識漢字,皇上越級提拔我,以致楊國忠想要殺我。”
安祿山為了造反,早就開始囤積糧食、戰馬、兵器和其它戰略物資,為起兵做好了精心準備安祿山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任平盧兵馬使,不久後便開始在范陽郡城北建造一座雄武城,對外說是防禦侵略的,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的,打算以後起兵造反用的。到天寶十四載(755年)起兵造反,安祿山經過了15年的韜光養晦,足見此人非常厲害,將務實、機敏、狡猾、隱忍、毒辣發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大奸若忠、大智若愚,安祿山就是這樣一個大智者;他為了奪取大唐江山,所做的籌劃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有條不紊,叫人細思極恐。如果不出意外,安祿山完全有能力滅亡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安祿山從天寶十四載(755年)起兵反叛,一路所向披靡,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打到洛陽,建立大燕政權。之後叛軍又在潼關之外打敗唐朝名將哥舒翰,在唐太宗不得不跟太子從長安倉皇出逃。
如果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要不了多久唐朝就撐不住了。可是天不絕唐,就在這時候,安祿山死了。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身上長了長瘡癤和毒瘡,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也漸漸模糊,直至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
正常人出現這種情況也會心情狂躁,何況性情殘暴的安祿山?疾病讓安祿山變得更加暴躁,任意對大臣加以懲罰。於是安祿山次子安慶緒,感到迫在眉睫的危機感,聯合他身邊的侍從在至德二載(757年)殺掉了父親。安祿山一死,大唐危機徹底解除。
既然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元兇,他死之後這場戰亂為何又持續了6年多?其實與唐軍指揮混亂失當有直接關係。長安有潼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政府軍嚴守潼關這個關中的門戶,叛軍一時半刻難以得手。但是唐玄宗卻聽信宦官建議,逼迫高仙芝和封常清以及哥舒翰放棄天險主動出擊,被叛軍打敗,天險不復存在。
唐玄宗卻還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毀長城,哥舒翰則在兵敗後被叛軍所殺。接連折損三名大將,政府軍士氣也受到沉重打擊。而叛亂初期,大唐核心地區沒有出色的指揮官,不能有效實施抵抗讓叛軍得寸進尺。
這時候郭子儀、李光弼在外圍進攻叛軍,無法影響大局。直到後來李亨改變策略,讓郭子儀回師打擊叛軍,才一舉扭轉戰局。河北各地在郭子儀大軍的激勵下,紛紛起來抵抗,戰局向著有利於大唐的方向發展,安慶緒被打得落花流水,逃至鄴城。
可是這時候登基之後李亨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失誤,那就是忙著迎接太上皇李隆基,沒有下令乘勝追擊,給了叛軍喘息機會。而且李亨沒有給郭子儀放權,只是讓他擔任兵馬副元帥。
如此一來,大唐政府軍就不能統一指揮,協調行動。儘管有李嗣業、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共同出擊,但是各自為戰、群龍無首,難以對叛軍構成威脅。更有甚者,李亨卻派了一個菜鳥、宦官魚朝恩來當監軍,很難擴大戰果。最後還是老天再次眷顧大唐,讓叛軍又內訌。
乾元二年(759年),曾經殺死老爹安祿山的安慶緒被殺死。兩年後,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從此之後,叛軍成為一盤散沙,郭子儀和僕固懷恩不失時機發動攻擊,叛軍徹底被消滅。在叛軍接二連三出現內訌的情況下,政府軍用了八年時間才平定叛亂。
由此可見,大唐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天下久無戰事,官兵懈怠軍紀鬆弛,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會遇到的問題。
-
16 # 腦指揮眼
首先要更正一下,安史之亂只持續了八年。為何安史之亂只持續八年?要知道,一個政權平定重大叛亂有兩大要素:一是人心,一是人才。安史之亂的爆發並非社會矛盾激化,人民要拋棄唐政權,恰恰相反,當時人民十分擁戴唐政權,安史之亂是突發的政治事件,是上層統治之集團矛盾衝突的結果。所以,安史之亂爆發後,包括胡族人民大多都站在大唐旗幟下抗擊叛軍。如李光弼,僕固懷恩等都成了唐軍的中流砥柱。既使是回紇雖然存著私心,但畢竟也是支援唐軍的。這是唐朝得以迅速扭轉戰局平定叛亂的客觀基礎。第二是唐朝開明的社會環境孕育了大批的精英人才,他們是唐朝平叛的中堅力量。安史之亂爆發後,馬上便湧現出大批人才為朝廷力挽狂瀾。缺統帥,便有郭子儀、李光弼,甚至在皇家內部就湧現出李俶李倓這種傑出人物。缺戰略家,馬上便有李泌出世,缺錢,又很快出現了劉晏,第五琦這樣的經濟天才。得人心,有人才,何事不能成。只可惜唐肅宗只是平庸之才,否則重觀開元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唐朝得人心,有人才,八年平定叛亂。宋朝也人心未散,但沒人才(雖有嶽武穆,但出世太晚,又獨木難支)故此只能撐起半璧江山。明朝失人心,無人才,則只能亡國。
回覆列表
我就有一個劣質的貪狼炮,貪狼靠1到8碎片和出來.而碎片有各種方式獲得,比如連續登陸到200天好象就有一個吧.如果在天工爐合的話 需要 明朝時代週年慶 這7個字 隨即出一個碎片 我覺得你可以把字打亂來合 不要 一定排好.51搞活動 除了慶字 別的多的是 你可以去收 1-2個幸運 換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