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氣東來28956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誌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衝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侷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鑑、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闢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admini4詳細引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