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依是我家的

    1.《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佚名,託名神農,成書於東漢末年,約公元二世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載藥365種,首創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其對四氣、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論述,初步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


    2.《本草經集註》,作者陶弘景,成書於南北朝,約公元500年,載藥730種,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蘇敬等,成書於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載藥844種,開創藥物圖譜文字說明等圖文對照法。


    (日本曾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比歐洲最早藥典早830多年)


    4.《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即《證類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於公元1108年,載藥1558多種,藥後附有方劑以相印證,有學術、實用、文獻價值。


    5.《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1518-1593),成書於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載藥1892種,集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的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貢獻。


    6.《滇南本草》,中國現存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綱目拾遺》,作者趙學敏,成書於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於1803年,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物716種。


    8.《本草求真》,作者黃宮繡,成書於清代,公元1769年,載藥521種,按藥物主要功效進行分類。


    9.《中國藥學大辭典》,作者陳存仁,成書於公元1935年,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收錄詞目約4300條。


    解放後,中藥學發展的概況:


    《中藥大辭典》,江蘇新醫學院,成書於197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藥典以來經過多次修訂,已出版過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訂一次,最新版本為2005年。


    《中華本草》成書於1999年,載藥8980種。

  • 2 # 開朗旭日3r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成書,標誌著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有兩大標誌。其一為《黃帝內經》的出現,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尚待確定,一般認為書中大部分內容系秦漢醫家所作,它系統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藥經驗,後世尊為醫經之祖。全書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收集醫學論文168篇,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診療、養生等,其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用藥等等,奠定了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可以說,今天的《中醫基礎理論》仍然沒有超出它的範圍。


    其二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出現的3部重要醫藥著作,標誌著中醫學獨特理論從理論基礎到臨床實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第一部是《難經》,成書於漢代,相傳系秦越人(扁鵲)所著。全書以提問質疑的形式列出81個問答,稱為“八十一難”。該書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內容,特別是對脈診與針灸闡發較深。補充與發展了《黃帝內經》的某些內容,與《黃帝內經》一樣,成為後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是《神農本草經》,成書約在漢代,託名為神農所著。該書收載中藥365種,按照藥物功能將藥物分為寒、涼、溫、熱四性,酸、苦、甘、辛、鹹五味。並將藥物按養生、延年益壽、治病和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例如該書中提出的麻黃治喘、黃連止痢、常山截瘧、海藻治癭瘤、水銀治疥瘡等記載,早已被臨床證實療效可靠。該書的出現為中醫藥臨床實際奠定了藥物學理論基礎,是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後世本草學一直受《神農本草經》理論與體例的影響。


    第三部是《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偉大的醫家張機(字仲景)所著。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分別討論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前者按六經辨證,後者按臟腑辨證。該書第一次系統總結了中醫藥學的理、法、方、藥,是中國第一部臨床學專著,為中醫辨證論治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醇加酚酞物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