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53109729172

    “一視同仁”見《原人》。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含英咀華”、“同工異曲”、“動輒得咎”、“兼收幷蓄”見《進學解》。 “悲天憫人”、“從諫如流”見《爭臣論》。 “大聲疾呼”見《後十九日覆上書》。 “痛定思痛”見《與李翱書》。 “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熟視無睹”見《應科目時與人書》。 “百孔千瘡”、“一髮千鈞”見《與孟尚書書》。 “不平則鳴”、“雜亂無章”見《送孟東野序》。 “慷慨悲歌”見《送董卲南序》。 “深居簡出”、“弱肉強食”見《送浮屠文暢師序》。 “大放厥詞”、“袖手旁觀”見《祭柳子原文》。 “休養生息”、“混為一談”、“牢不可破”見《平淮西碑》。 “名存實亡”見《處州孔子廟碑》。 “落井下石”、“自以為得計”見《柳子厚墓誌銘》。 “垂頭喪氣”見《送窮文》。 “雷厲風行”見《潮州刺史謝上表》。 “再接再礪”見《鬥雞聯句》。 “蚍蜉撼樹”見《調張籍》。等。 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泰山北斗 這裡的愈說的就是韓愈,典出-《新唐書·韓愈傳贊》

  • 2 # 使用者9397021862136


    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一、出處


    唐代韓愈的《師說》


    二、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三、釋義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從師的傳統,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


    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


    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孔子曾師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 3 # 晴空鶴056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是韓愈在議論文《師說》中的觀點。

    這句話反映了道德知識積累和教學的客觀規律:聞"道"在先,以"先覺覺後覺";攻有專"業",以"知"教"不知"。這句話衝破了漢代重師法家法的舊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師""師必賢於弟子"的舊教條,提出了為師的新標準:"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是一種卓越的見解。

    這句話還包含有"不恥相師",即"相互為師"的觀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學習,向學有專長的人學習,向比自己有長處的人(包括自己的學生在內)學習,含有"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意思。

  • 4 # 大領子032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理解:告訴大家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看一看別人有的缺點自己有沒有。感悟:三人同行,一定有老師在其中,人家的優點,肯定是值得自己學習的老師,人家有缺點的地方是值得引以為戒的鏡子。所以也是老師。要檢查對照自己,是否犯錯,要及時改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做人的準則。


    擴充套件資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 5 # 聰慧菠蘿2X

    《師說》是唐朝文學大家韓愈的文章。文章詳細闡述了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子相師的世態,教肓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全文篇幅不長,但涵義深廣,說理透徹,是很有說服力的好文章。

    《論語》是春秋時其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去世後,記錄孔子一生的言行錄,內容博大精深,最中國文化的核心著作,被譽為華人的聖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票賠了50%了,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