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見卓識糯米7h7
-
2 # 智者貴適意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檯。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
-
3 # 喜洋洋8696
東漢官制,東漢的建立,是西漢舊皇族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新朝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基本上沿習了西漢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沒有多少改變。與西漢比較,東漢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大加強皇帝權力,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權力;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廢除地方軍隊;強化內朝權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權,這一官制對後來的三國官制也有較大的影響。
-
4 # 相生橋上的光輝
東漢的尚書檯有尚書令、尚書僕射(相當於副的尚書令)、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六曹尚書6人(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及尚書侍郎36人。雖然他們的官階不大,但卻是“官小權大”。他們的權力包括:
①選用官吏之權。東漢時選取官員的手段之一的歲舉由三公主考,需要經過尚書的複查。
②彈劾官吏及執行誅罰。由於尚書屬於皇帝的近臣,不在地方任職,所以,在朝堂之上有大臣不合規矩的,尚書可以彈劾他。哪位大臣不合皇帝心意的,尚書也要奉皇帝之命劾奏等等。
③總領百官朝儀及奏事。
-
5 # 使用者3542785320559
東漢由宦官掌權。
這是因為身為女性的東漢太后終究不適宜拋頭露面地處置政務,所以她們往往會坐居中宮、遙控指揮朝堂大臣,此時的外戚和宦官就是太后與外臣們相互聯絡的中間人。尤其是太后身邊的宦官由於常伴太后身邊,他們有時候甚至比外戚更得太后信任,例如東漢末年漢少帝劉辯之母何太后就因為信任宦官張讓等人,而拒絕了其兄何進誅殺宦官的建議。
東漢少帝劉辯之母何太后就十分信任宦官張讓等人!
因為宦官往往比外戚更加接近皇帝與太后,同時宦官也比外戚更加熟悉宮廷生活,所以在東漢末年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圍繞皇權進行政治鬥爭時,宦官集團往往更勝一籌,往往更能取得政治鬥爭的最終勝利。東漢後期兩次轟轟烈烈的黨錮之禍便是宦官集團取得勝利的典型事例(簡單來說,東漢時期的黨錮之禍就是皇帝以詔令的形式宣佈宦官集團獲勝,作為敗者的外戚集團和士大夫集團不僅被皇帝罷官驅逐,而且還都被皇帝限制在其家鄉,不准他們隨意走動)
東漢中後期的宦官集團在與外戚集團和士大夫集團的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後,他們往往會透過制定新的宦官制度以便將來之不易的權力合法化。這是東漢時期宦官集團的聰明之處,也是東漢時期宦官集團能夠長期把持朝政的重要原因。
-
6 # 唐二十一
官名,秦置,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漢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九卿之首
-
7 # 使用者3542785320559
位於九卿之首的是:太常
九卿分別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為九卿之首)、朗中令(領導宮廷侍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少數民族與外交事務)、宗正(分管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賦稅徭役)、少府(負責宮廷財政與皇室手工業製造)。
回覆列表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

什麼是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階官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更好地統治國家,開始設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主持軍事。漢承秦制,也設三公。到了西漢後期,三公分別改名為司徒、司空、司馬。因這這是中央最高官職,權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限制三公的權力,大權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
三公下面設定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興祿勳,典客為大鴻臚,治粟內史大司農。
具體工作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御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