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做夢就從這裡開始


       圖為北鎮古城的中心區域。這座明代李成梁石牌坊算是這座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北鎮,位於遼寧省西部,醫巫閭山東麓,隸屬於錦州市。
       北鎮歷史悠久,遠超出我的想象。從唐堯時起,歷經虞舜、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遼金,元、明、清,民國至今,隨著朝代的變化,北鎮的名字和行政區劃也不斷變化,今天隸屬於冀州,明天隸屬於幽州,後天又隸屬於燕國封地,大後天又屬於遼東郡……幾千年來,北鎮的歸屬一直隨著歷史的推進和發展而變化。直至1914年,這塊素有“幽州重鎮,冀北嚴疆”之稱的土地,改名為北鎮。
       1995年,北鎮縣被撤銷,設立北寧市(縣級)。
       2006年,北寧市更名為北鎮市。

         老照片上的李成梁石牌坊。推測拍攝於1942年之前。
        準備弄這個帖子的時候,我在網上搜到了幾張與北鎮有關的老照片,覺得挺開心。遺憾的是,這些照片沒有出處,也沒有介紹拍攝者是何人及拍攝時間。
        從這張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最接近北鎮古城原貌的畫面。

       上面照片的區域性放大。兩個擺攤的女孩,面露微笑,穿著舊式的棉袍。

        還是那幅照片的區域性放大。三個並肩而行的男人,邊走邊聊。雖然畫面不清晰,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八九十年前北鎮人的精神風貌。

          依然是那幅照片的區域性放大。站在街邊出售農用物資的男人,期待買主光顧他的攤位。 

       李成梁石牌坊。
       這座石牌坊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均為表彰遼東大將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的。
       石牌坊高九米,寬十三米,四柱五樓,全部用淡紫色石料製成。 

       李成梁石牌坊區域性。
       石牌坊的翹梁、通枋及攔板斗拱等製作精美,間飾人物、四季花卉,鯉魚跳龍門、一品當朝、二龍戲珠、三陽開泰、四龍、五鹿、海馬朝雲、犀牛望月、喜祿長壽封侯等浮雕。

        李成梁石牌坊區域性。
       坊額豎刻“世爵”二字,橫額刻有“天朝誥券”及“鎮守遼東總兵官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字樣。
       據介紹,到2001年,這座石牌坊已經存在坊身殘損、地基下沉、坊柱斷裂、樓座破碎的現象。為了搶修這座有四百多年曆史的珍貴文物,遼寧省文化廳和北鎮市政府撥款,由浙江溫嶺一家仿古雕塑建築公司負責修復,讓這座瀕臨損毀的石牌坊獲得了新生。

         李成梁因鎮守遼東功勳卓著,明神宗朱翊均令人立此牌坊加以表彰。那麼,李成梁究竟是何人呢?
       李成梁,字汝契,是明代隆慶、萬曆年間鎮守遼東的大將。少時家貧,四十歲以後,以戰功升險山參將,代理遼東總兵官。他勤於邊事,大修邊備,重振邊務。他用計殺死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實力。多次打敗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擾,鞏固了明朝的東北邊防。但他又居功自傲,奢侈無度,於明萬曆十九年被彈劾解任。十年後又被起用,以七十六歲高齡復鎮遼東,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他死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九十歲。如此功勳,堪稱一代戰神。 
       李成梁有九子或為總兵或為指揮使,或為指揮與參將,時人譽為"李家九虎將"。
       古今流傳與北寧地區有關李成梁的諸多傳說:如“五門出殯”,“百官填墳”、“老罕王與老虎圈”"、“王皋石”等等。

     李成梁石牌坊柱腳前的石獅。

      石牌坊的另一隻石獅。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關於李成梁,史書上有如下記載。
        萬曆朝的邊事一度頗有成效,這有賴於邊關的兩大名將: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在當時,李成梁威名遠遠勝戚繼光。在明將吏貪懦,邊備廢馳的時代,李成梁縱橫北方邊塞四十餘年,前後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強豪,力壓各方北方遊牧部落,拓疆近千里。遼東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並在開原、清河、撫順等地開辦貿易市場,與當地部落建立友好關係。清人作《明史》,對其雖頗有貶低之詞,也不得不承認"然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
        史書上對李成梁的詬病,主要是權力帶來的奢侈與腐敗。
        李成梁的顯赫讓“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他個人則是“貴極而驕,奢侈無度”。明代的政風到萬曆年已經相當衰敗,士大夫們結黨營私,賄賂公行,凡事全靠講人情,攀關係,鑽營有方。李成梁雖位高權重,這方面也不含糊,他以金銀“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其重賕,為之左右”,即便張居正,專權時也受過他的賄賂。《明史》責李成梁“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這話當然有些誇張,不過李成梁當時不僅掌控著遼東軍事,也控制著東北經濟,“軍貲、馬價、鹽課、市賞,歲乾沒不貲”。

          李成梁石牌坊後面有數十塊展板,上面都是一些攝影作品。

         展板上攝影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新老北鎮人,用對比的手法展現了北鎮人的過去和今天。

         北鎮鼓樓。
        鼓樓的臺基為磚砌,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高8米;樓的上部有女牆,中有券門,門洞高6米,寬4.5米;北面有門,內有40級臺階可上樓臺;臺上正中為兩層閣樓,高8米,有梯可攀。
        清末民初曾屢加修葺。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南北兩面新添“幽州重鎮”、“冀北嚴疆”八個大字。

      老照片上的北鎮鼓樓。
        依據上一幅照片的文字提示,可以斷定這幅照片的拍攝年代應該是1929年以後。拍攝者應該是日本人。

         恰巧我的手裡有一幅照片,我拍攝的角度與老照片相近,將其做舊裁剪之後,放在這兒,與老照片對照,竟然產生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效果。 

        北鎮鼓樓原是遼代顯州城南門,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馬永的點將臺,到了清代才改為鼓樓的。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戰爭結束了,昔日的點將臺,變成了為北鎮百姓報時的鼓樓。
        晨鐘暮鼓,按理說古城應該還有一座鐘樓,在北鎮古城沒有見到,查了一些資料,倒是有鐘樓的字樣,但是沒有關於它的下落。

         鼓樓前的石獅。

         鼓樓前的另一隻石獅。

         鼓樓那斑駁的磚牆,似乎在述說幾百年來的風雲變幻。

         北鎮古城又稱廣寧城。廣寧城平面略顯長方形,城牆高11.7米,以條石做基,內石外磚,砌牆以石灰,中填夯土。城牆四隅各設一角樓,東南稱柔遠,西南稱望京,西北稱瞻秀,東北稱鎮朔。有城門五座,東門稱永安,小南門稱泰安,正南門稱迎恩,西門稱拱券,北門稱靖遠。
        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廣寧城的城牆還存在,數年後被人為拆毀,如今僅存部分城牆基礎。

         黃昏時節的鼓樓旁,正在進行一場旗袍秀。貌似有組織的比賽。

         鐘樓有禁止登攀的告示,但是依然有人登上樓頂。
        有些制度,只是對自律的人發生作用。

         色彩鮮豔的旗袍,為古老的鼓樓增添了一抹豔麗的顏色。
        我把這張照片發在了朋友圈,並起了一個豔俗的名字——《古城春色》。

         旗袍秀,是近兩年興起的一種群眾文藝活動,參與者多為中老年婦女。

         作為廣場舞的一個分支,旗袍秀的門檻似乎要高一些,對參與者有身高體態包括形象氣質都有要求,所以不像通常的廣場舞(以《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為代表)那般,只要胳膊腿齊全就可以參加。

       另外,旗袍秀較之通常的廣場舞,更加具備可視性。

        旗袍秀比較常見的標配是旗袍、高跟鞋和一把江南風十足的油紙傘。
       也有像這張圖片一般,表演者手持一把團扇。

         五百年的古城北鎮,似乎一直與刀光劍影相伴。實際上,到了清代,便少有戰事了。間或也有風花雪月的故事和傳說。
        聽說過“香雪海”嗎?千萬別和我說這曾經是一種冰箱的名字。
        香雪海就是一個有趣的傳說——
        乾隆皇帝一生七下江南、四次東巡,幾乎每次東巡都路過北鎮。某年春季,乾隆途徑北鎮,先拜廟後登山,只見閭山腳下的梨花若雲海滾滾,香風陣陣,自己彷彿置身仙境,遂詩興大發,“香雪海”三字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
        就在乾隆沉浸花海遊興正濃之際,忽見一雙綵鳳於人群中驚起,飛向船山一帶。乾隆一時好奇,在梨林中追隨綵鳳前行,一直追到船山西側,見兩隻鳳凰落在山中一農家院落中,院內一貌美如花的女子正在盪鞦韆。此女子見一表人才的天子面帶嬌羞,而乾隆對此女也一見鍾情,想到“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認定此女必為吉祥之人,經人說合,將此女娶回宮中,封為貴人。
        這位北鎮美女姓郎,當地人稱其為“郎貴人”,在距北鎮廟五里路的河窪村西船山上,現在還留有“郎家碑”的遺址。
        一段傳說,信不信由你,姑妄聽之。

  • 2 # 使用者3103700907389

    北鎮古城城門,又稱鼓樓,鼓樓是北鎮的地標建築,在廣寧古城建城之初,曾是古城的南城門。位於原北鎮滿族自治縣縣城中心處,為遼代山東縣城南門,古稱幽州,明洪武年間擴城,稱廣寧府。當時將其作為中間門保留下來,曾作為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點將臺,後改為鼓樓。樓上懸“幽州重鎮”“冀北巌疆”匾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丈量畝的長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