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他的那首《春曉》,可謂家喻戶曉,三歲小孩都能脫口而出。
今天我們來學習孟浩然寫的另一首詩,也是一首五言絕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公元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孟浩然離開家鄉襄陽(今湖北襄陽)趕赴洛陽,辭別好友之後,再獨自遊歷吳越(也就是現在的江南一帶)。
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乘著一葉小舟,遊至建德江時所寫的。建德江,在如今的浙江省建德市境內。新安江流經建德的這一段,又叫建德江。新安江再往下流去,就是富春江,富春江再往下流去,就是錢塘江。
其實,新安江、富春江和錢塘江,就是一條江,呈現曲折的走勢,是浙江省境內最主要的河流,“浙江”也因此而得名。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這一帶,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具有典型的江南特點,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無數的詩人、文人、畫家。
我們來細細品味孟浩然寫的這首《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划動小船,泊煙渚,就是把船停泊在一個霧氣籠罩的江中小島。渚,是指水中小島;煙渚,就是像籠罩著一層煙霧的小島,這個煙霧其實是江中蒸騰瀰漫的水汽。日暮客愁新:日暮,就是傍晚,太陽下山了。
這個“暮”字,古代同“莫”,是個會意字,就是太陽落到草叢裡去了,意指傍晚。到後來,我們的祖先又利用形聲字造字法,創造出了“暮”這個字,替代了原來表示傍晚的“莫”字。日暮時分,是一天當中的一個敏感時間,白天即將結束,夜晚將要來臨,這個時間,倦鳥要歸巢,牛羊要歸圈,人們要回家,四處炊煙裊裊,可孟浩然呢,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無家可歸,只能把小船停靠在江中這個小島邊上,在這裡暫時棲身。你可以想象,此情此景,詩人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呢?
無邊的孤獨與寂寞,無比的冷清與傷感,這就是詩中所說的“客愁”。客,就是指離開家鄉的人。古代的詩人常常稱自己為“客”,比如,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這裡的“客愁”,就是鄉愁。那“客愁新”又說明了什麼呢?說明詩人這種“客愁”,不是今天這個日暮時分才有的,昨天的日暮時分,前天的日暮時分,一個又一個的日暮時分,都可能有過這樣的一種心情體驗。
而此時此刻,瀰漫在孟浩然心頭的孤獨感、寂寞感、冷情感,不就像瀰漫在這個江中小島上的霧氣嗎?
舉目四望,是一片空曠的原野,遠處低垂的天空,似乎比那棵樹還要低。天空怎麼會比樹還低呢?這其實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但細細品味,詩人顯然是在借景抒情,再次渲染表達自己此時那種孤獨感、寂寞感與冷清感。此時此刻的詩人,不就像那曠野之中的那棵樹嗎?
當孟浩然再俯身低頭時,卻發現清澈的江水中已經倒映著一輪明月。在這樣的時刻,也似乎只有這輪明月,可以與他相伴,與他親近了。“江清月近人”這種感受的產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古詩詞中,月亮可以說是一個最重要的意象了,現在你會想起哪些寄情於明月的詩句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空曠的四野,低垂的天空,幾棵孤零零的樹;一江清水,一輪明月,還有一個漂泊在江中小島的遊子。這是一幅多麼有意境的畫面啊!一首詩,通常都會有一個“詩眼”,所謂“詩眼”,就是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那個字眼兒。那麼,這首詩的 “詩眼”是什麼呢?透過剛才的品讀與體會,我們不難發現,就是這個“愁”字!這個愁,是客愁,鄉愁。
不過,照理來說,孟浩然是出來遊山玩水的,也不至於這麼多愁善感的呀!那麼,除了鄉愁,還有沒有別的什麼“愁”呢?
我們不妨結合孟浩然的人生的一段經歷來探尋一番:
孟浩然年輕時發奮求學,也想追求功名,,但數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如願。於是他便留在長安,想再尋機會。據說有一天,在朝中做官的好友邀請他去家裡做客,哪曾想當朝皇帝唐玄宗突然駕臨。孟浩然驚恐萬分,慌忙躲於床底。好友不敢隱瞞,只好據實稟告。唐玄宗就命孟浩然出來相見,並要試試他的才華。孟浩然有感而發,當場吟詩一首。
當他吟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時,唐玄宗大為惱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講就是:你並沒有向我求過官,怎麼能說我拋棄了你呢?簡直是胡說八道,豈有此理!哈哈,這下好了,功名沒有求到,反而把當朝皇上給惹惱了,這後果可想而知。果不其然,孟浩然被逐出長安,放歸老家襄陽。
後來,他在洛陽待了一段時間,然後就開始遊歷吳越一帶,藉以排解人生失意的心情。
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在遊歷吳越期間的代表作品。因此,詩人這份“客愁”,除了遠離家鄉、獨自漂泊的鄉愁,還應當有人生失意、前途無望的憂愁吧。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他的那首《春曉》,可謂家喻戶曉,三歲小孩都能脫口而出。
今天我們來學習孟浩然寫的另一首詩,也是一首五言絕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公元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孟浩然離開家鄉襄陽(今湖北襄陽)趕赴洛陽,辭別好友之後,再獨自遊歷吳越(也就是現在的江南一帶)。
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乘著一葉小舟,遊至建德江時所寫的。建德江,在如今的浙江省建德市境內。新安江流經建德的這一段,又叫建德江。新安江再往下流去,就是富春江,富春江再往下流去,就是錢塘江。
其實,新安江、富春江和錢塘江,就是一條江,呈現曲折的走勢,是浙江省境內最主要的河流,“浙江”也因此而得名。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這一帶,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具有典型的江南特點,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無數的詩人、文人、畫家。
我們來細細品味孟浩然寫的這首《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划動小船,泊煙渚,就是把船停泊在一個霧氣籠罩的江中小島。渚,是指水中小島;煙渚,就是像籠罩著一層煙霧的小島,這個煙霧其實是江中蒸騰瀰漫的水汽。日暮客愁新:日暮,就是傍晚,太陽下山了。
這個“暮”字,古代同“莫”,是個會意字,就是太陽落到草叢裡去了,意指傍晚。到後來,我們的祖先又利用形聲字造字法,創造出了“暮”這個字,替代了原來表示傍晚的“莫”字。日暮時分,是一天當中的一個敏感時間,白天即將結束,夜晚將要來臨,這個時間,倦鳥要歸巢,牛羊要歸圈,人們要回家,四處炊煙裊裊,可孟浩然呢,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無家可歸,只能把小船停靠在江中這個小島邊上,在這裡暫時棲身。你可以想象,此情此景,詩人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呢?
無邊的孤獨與寂寞,無比的冷清與傷感,這就是詩中所說的“客愁”。客,就是指離開家鄉的人。古代的詩人常常稱自己為“客”,比如,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這裡的“客愁”,就是鄉愁。那“客愁新”又說明了什麼呢?說明詩人這種“客愁”,不是今天這個日暮時分才有的,昨天的日暮時分,前天的日暮時分,一個又一個的日暮時分,都可能有過這樣的一種心情體驗。
而此時此刻,瀰漫在孟浩然心頭的孤獨感、寂寞感、冷情感,不就像瀰漫在這個江中小島上的霧氣嗎?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舉目四望,是一片空曠的原野,遠處低垂的天空,似乎比那棵樹還要低。天空怎麼會比樹還低呢?這其實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但細細品味,詩人顯然是在借景抒情,再次渲染表達自己此時那種孤獨感、寂寞感與冷清感。此時此刻的詩人,不就像那曠野之中的那棵樹嗎?
當孟浩然再俯身低頭時,卻發現清澈的江水中已經倒映著一輪明月。在這樣的時刻,也似乎只有這輪明月,可以與他相伴,與他親近了。“江清月近人”這種感受的產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古詩詞中,月亮可以說是一個最重要的意象了,現在你會想起哪些寄情於明月的詩句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空曠的四野,低垂的天空,幾棵孤零零的樹;一江清水,一輪明月,還有一個漂泊在江中小島的遊子。這是一幅多麼有意境的畫面啊!一首詩,通常都會有一個“詩眼”,所謂“詩眼”,就是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那個字眼兒。那麼,這首詩的 “詩眼”是什麼呢?透過剛才的品讀與體會,我們不難發現,就是這個“愁”字!這個愁,是客愁,鄉愁。
不過,照理來說,孟浩然是出來遊山玩水的,也不至於這麼多愁善感的呀!那麼,除了鄉愁,還有沒有別的什麼“愁”呢?
我們不妨結合孟浩然的人生的一段經歷來探尋一番:
孟浩然年輕時發奮求學,也想追求功名,,但數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如願。於是他便留在長安,想再尋機會。據說有一天,在朝中做官的好友邀請他去家裡做客,哪曾想當朝皇帝唐玄宗突然駕臨。孟浩然驚恐萬分,慌忙躲於床底。好友不敢隱瞞,只好據實稟告。唐玄宗就命孟浩然出來相見,並要試試他的才華。孟浩然有感而發,當場吟詩一首。
當他吟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時,唐玄宗大為惱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講就是:你並沒有向我求過官,怎麼能說我拋棄了你呢?簡直是胡說八道,豈有此理!哈哈,這下好了,功名沒有求到,反而把當朝皇上給惹惱了,這後果可想而知。果不其然,孟浩然被逐出長安,放歸老家襄陽。
後來,他在洛陽待了一段時間,然後就開始遊歷吳越一帶,藉以排解人生失意的心情。
這首《宿建德江》就是孟浩然在遊歷吳越期間的代表作品。因此,詩人這份“客愁”,除了遠離家鄉、獨自漂泊的鄉愁,還應當有人生失意、前途無望的憂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