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憂不懼逆流成河
-
2 # 聚U趣
《資治通鑑》可謂代表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不過,《通鑑》又不同於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資治”為目的,講述治國理政之道,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政治史典籍,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史學領域。司馬光生前曾多次為皇帝講讀《通鑑》;從北宋到清朝,《通鑑》一直是帝王經筵上經常使用的歷史教材,因而被梁啟超稱為“皇帝教科書”。時至今日,《資治通鑑》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讀的經典。
今日之中國,距離司馬光修《通鑑》的時代幾近千載,告別帝制已逾百年。《通鑑》事君的價值,早已光芒不再。但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歷史作品也因時代不同而需要不斷反思和解讀。今天重讀《通鑑》,不僅需要重溫那些生動傳神的記載,更應該重視從中汲取歷史智慧的滋養,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首先,不妨將《通鑑》還原到歷史語境當中,正視其“垂鑑資治”的功能,以求“跡得鑑失”。司馬光曾說,歷代史書“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故“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通鑑》的取材及編修秉持了傳統史學“經世致用”的思想。“垂鑑資治”雖不能涵蓋《通鑑》的全部價值,卻是該書最突出的特點。今日讀此書,不宜忽視。
其次,今日讀《通鑑》,應將其置於史學語境中,重視其特有的編纂方式和敘事特色。“歷史”一詞,通常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二是指對過去發生事情的記述和研究。相比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更為重要。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所瞭解的“歷史事實”,都是理解、書寫、闡釋的結果。《通鑑》作為一部編修的史學作品,字裡行間難免帶有書寫者的主觀態度和價值取向,甚至有記載舛誤和評論偏頗之處。當然,其中不少問題已被學術研究訂正。今日讀《通鑑》,一方面應結合學術研究成果,查疑訂誤,以求準確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更應把握《通鑑》編纂歷史的原因、書寫方式及文字背後的政治寄託。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有斷裂,也有延續,歷史的經驗教訓並不因時代久遠而陳舊落伍,經過歲月的滌盪反而歷久彌新。《通鑑》透過對宋以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深切思考,總結了決策、用人、吏治等治國理政方面的得失。這些規律與當今管理各類行政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實有相通之處,不無借鑑價值。同時,歷史長河中,不變的還有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閱讀《通鑑》裡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閱讀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與糾葛,對個人亦是反求諸己的自我教育。
人們常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讀史不僅要知人論事,更要知人論世。否則,讀畢《通鑑》,只知一部帝王將相明爭暗鬥的相斫書,何談資治?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曾說: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作品。就此定義而言,《資治通鑑》確實是一部值得重讀,需要重讀,也應該重讀的經典。
回覆列表
《資治通鑑》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歷史書,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權謀”書,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兵法”書、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心理學”書。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列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鑑》媲美。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鉅著,所謂“史學兩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