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絕對被低估了,一個富4代,成為東漢末年最大軍閥,一定有家庭以外的實力

11
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袁紹實為大漢帝國的真正掘墓人,將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一齊埋葬,最終摧毀這兩根支柱支撐下的漢室皇權,徹底顛覆大漢王朝,這便是大漢帝國頭號陰謀家,袁紹袁本初的用心。

    經過一次次“黨錮之禍”和竭力打壓,世家大族和東漢皇室早已離心。只是東漢士族以儒學傳家和養望,直接對抗皇權,”忠孝義“這關在其意識形態上過不去。所以依託皇權的宦官集團也每每能佔據上風。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精英人才的傑出代表,他弱冠年華就浸淫帝國官場,負天下士族之望幾乎整整二十年。當曹操還立志做大漢徵西將軍的時候,袁紹就已經處心積慮在怎麼終結這個四百年王朝,並取而代之了。其之後一步步策劃,都是衝著這個目標去的。

    開啟士族門閥天下的先驅:袁紹

    漢靈帝死後,外戚集團首腦,何太后之兄長,大將軍何進殺死宦官蹇碩,接管西園上軍後,本已取得持續百年的外戚+士族VS宦官之戰的新一輪對決勝利。

    袁紹定要鼓動其將所有宦官趕盡殺絕,連何太后這等全無政治經驗的婦人都知道不妥,又怎會是任何政壇老手的謀劃?需知是年袁紹可不是二十出頭的愣頭青,而是年近四十歲的中年成熟男子。

    殺盡兩千宦官,看似舉手之勞,可想想東漢王朝百餘年來,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將軍盡折其手,後世大唐王朝大明大王又有多少聲名赫赫的大人物盡敗於此輩,說白了無非投鼠忌器,顧忌其背後的皇權。

    當時汝南袁氏的首腦,名義上是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可是論名望論能力,難道袁隗能高過二十年前的陳蕃麼?陳蕃輕易就被宦官們擊敗了,袁氏卻能將宦官集團一舉剿除,正因他們有一個膽大包天、無視皇權,不惜砸爛一切、哪怕天下因此大亂的野心家。

    宦官首領張讓最後的哀泣:「我等滅絕,天下大亂啊!希望陛下自愛!」確實是一句精準預言,被削除了百年來最得力助手的大漢皇權,已是何等虛弱不堪了,赤裸裸呈現在袁紹董卓這等野心家面前。

    不惜玉石俱焚、快刀斬亂麻一掃而空,一舉就讓宦官集團銷聲匿跡在政治舞臺近五百年,單單此舉就足以讓袁紹擁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了,又豈會是大眾通常印象中的“寡斷”之人?

    袁紹單憑自己所掌控的勢力,其實就足夠對付整個”十常侍”宦官集團,他力主請董卓大軍進京,就是為了把整個中樞朝局徹底砸爛,讓整個天下徹底分崩離析,然後自己起兵,握有討伐逆賊的大義名分,然後去依次掃蕩各地諸侯,最終牢固掌控天下,建立一個全新皇朝,這就是袁紹的真實目的。

    因為從前王莽代漢的前車之鑑,和光武帝劉秀復國的成功範例,所以袁紹才擬定了這樣一條先大亂而後大治的路線,把起家地點放在河北,而非袁氏的大本營河南,最終目的就是效仿和重履劉秀的帝業之路。在袁紹原本的構想中,他也應當一如之前的秦末之漢高祖劉邦、西漢末之漢光武帝劉秀那樣成就帝業,然後開啟一個歷史上嶄新的儒家王朝和士族時代。

    劉邦和劉秀順應當時歷史大勢,是以起兵後勢如破竹無往不利,英才賢士盡皆來歸,一個四年滅楚定河山,一個三年入主洛陽成帝業,既為人和,亦屬天時。

    然而,袁紹的兩面性,便在於他既是深謀遠慮的優秀政客,亦是個優柔寡斷的不合格軍閥。他在大一統帝國的朝堂浸淫太久了。哪怕曹操、劉備和孫權加起來,在漢末朝堂那種遊戲法則,也絕對玩不過袁紹這種職業政客。可作為政客的決斷策劃和作為軍閥的決斷,絕不是一回事。

    史載曹操比漢靈帝大兩歲,袁紹和曹操年紀也大致相仿,他半大輩子謀劃的,都是如何去謀奪漢靈帝這個同齡人的江山。反而對砸爛整個棋局以後,如何重新收拾局面,想的太理想化,或者是相信了兩漢王朝關於劉邦劉秀如何得民心然後得天下的官方記載。

    史書說袁紹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後無數人感懷,其實這正說明他作為亂世軍閥的極大缺陷——搜刮榨取領地最後一點戰爭潛力,用於兼併爭戰,才是一個軍閥的本能。

    而袁紹犯的正是和劉表劉璋,和後世竇建德張士誠一樣的錯誤,臨到最後和曹操的大決戰,仍然根本沒有充分發揮領地動員力,而後來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孫權們,在這點都遠勝於他。這也讓袁紹最終功敗垂成,一腔雄心壯志成空。

    然而我袁紹費盡半生心血,謀劃巨大陰謀,終究成功摧毀了延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開啟了一個持續四百年的新時代:士族門閥天下,因此他亦可算是此後三四百年士族政治時代的揭幕者。即使是笑到最後的河內司馬氏祖孫三代,也只是繼承他遺志,效仿他事業的後輩罷了。從這個角度上,袁本初亦可無憾。

  • 2 # 張政133704202

    所謂成王敗寇,袁紹在很有優勢的情況下敗給曹操,最終滅亡,可悲可嘆。但是不存在低估不低估的說法。首先袁紹自己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他在三國故事的開篇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位置,這說明他的能力不弱。後來他跟董卓發生衝突,離開京城,到冀州以後憑藉自己和家族的威望奪取了冀州的最高權力,又打敗公孫瓚,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被推選為盟主,也說明他威信很高。雖然袁紹的能力強,但是他在具體事務中卻屢屢失誤:十常侍亂政的時候,他本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平亂,可是他卻召外藩入京,直接導致了東漢王朝的實質性崩盤;董卓廢立皇帝揹負罵名,他不引以為戒,還要另立皇帝,結果也遭到眾人反對,不了了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他是盟主,卻不思進取,日置酒高會,還約束不了部下,諸侯們不去打董卓,自己先互相打了起來,最終不歡而散。前期的一些錯誤不足以致命,那麼後來袁紹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強大的敵人,曹操。在官渡,兩人發起了一場決定各自命運的戰爭,誰贏誰就可能主宰未來的局勢。結果袁紹失敗,而且一敗塗地,再也沒能翻身。所以說袁紹沒有被低估,他確實能力很強,但是他碰到了能力比他更強的曹操,失敗也就無可避免。

  • 3 # 廣陵太守

    我是廣陵君!

    袁紹這個人,並不是三國演義所講的的那樣,外寬內忌,聽不見意見!第一件事,就是三國亂世前奏,漢靈帝奄奄一息,何進準備滅了宦官集團,軍隊都調進宮了,就因為何太后不同意,遲遲不肯下手,袁紹就勸何進,大丈夫做事,不能猶猶豫豫,今日事急,應該當機立斷!時間一長,走漏了風聲,事就不好辦了!雖然後來何進被宦官騙進宮裡殺掉,但是從這裡看出,袁紹並不是一個庸人。

    還有曹操東征徐州劉備,劉備抵擋不住,向袁紹求援,電視劇裡說,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了,拒絕了,一個編劇敢寫,一個導演真是敢拍啊!坐擁幽州,幷州,青州,冀州四州的大軍閥,會為了小兒子生病,曹操主力出征徐州之際,放棄大好機會偷襲許昌?簡直是笑話。還有很多人信,也是醉了醉了。劉備有五萬大軍,坐擁一州之地,袁紹真實的想法是,劉備怎麼的也能抵抗一個月之久,到那時,自己出兵,曹操軍隊疲憊不堪,一擊致命。結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劉備半個月都沒擋住,就兄弟三人失散一方。從側面也說明了,曹軍戰鬥力是很強!

    再說下,當初曹操問袁紹,天下紛爭,你以後有什麼打算?袁紹就說了,若有機會,當蕩平河北,一統幷州幽州冀州青州。依據太行山,大海,黃河險阻爭霸天下。看看這話說的,是一個平庸能力說出來的嗎?曹操的那句,任用天下之人的智力無往不利?話雖沒錯,但是沒有強大的利益共同體,誰會跟著你?

    我是廣陵君,下期聊。

  • 4 # 王俊傑猛

    袁紹好謀無斷,念小利而忘大義,三國對袁紹的描寫,基本算是照顧了袁紹的面子。

    許多人認為,袁紹佔據青幽冀並四州,怎麼說袁紹也應該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其實不然。

    董卓亂政,袁紹拔劍怒斥曰:汝劍利,吾劍不利乎? 這是袁紹最高光的時刻。

    當時還沒有科舉,世家把持了天下,無論誰當君主,都離不開世家的支援。擦舉和推薦,是當時入仕的最廣泛的途徑。

    袁紹單槍匹馬來到渤海,登高一呼,從者如流。就連冀州牧韓馥,都自認是袁家的門生。

    袁紹的門閥地位,為袁紹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然,袁紹也是有本事的,擊敗黑山軍,擊敗公孫瓚,都是袁紹能力的體現。

    官渡之戰,是中 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但官渡之戰並不是袁曹爭雄的決定性戰役。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擁有絕對的優勢,袁紹治下,無論人口還是糧草,都遠遠勝過曹操。

    只是,袁紹突然死了,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沒有處理好。袁譚,袁熙,袁尚互相爭鬥,河北實力被迅速內耗乾淨,最終,曹操統一了北方。

    如果袁紹不死,袁曹爭雄很難說哪一方必勝。

    曹操雄才大略,個人能力遠超袁紹,但是袁紹畢竟樹大根深,曹操很難徹底擊敗袁紹。

    袁紹依仗的是家族的影響力,他個人能力算是中平。

    袁紹,不算雄主,但也不算庸主。

    袁紹就是個有很多資源的官 三 代而已。

  • 5 # 端木建

    三國演義裡寫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對部下“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

    三國志裡寫“有姿貌威容”,又評曰“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袁紹是因為政治原因被黑,還是確實無才?

    總體上來講,極度被低估。

    甚至一度有可能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因為漢末第一導演袁紹謀篇佈局了非常精妙的189年東漢皇權大崩塌。

    由於地盤太大,名聲太響,他的下屬裡,來自各個州,各個派系,各個大家族的謀士、武將都有。。。

    導致這些人肯定不可能擰成一股繩,全心全意為他老袁家出力。很多精力被放在對其它派系的傾軋上了。。。

    荀彧、郭嘉也在袁紹那兒待過,為什麼要走,還不就是認清了這一點。荀彧的四勝論裡說袁紹“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沒辦法,手下人心眼太多,袁紹沒法不疑啊。。。

    像曹老闆這邊,就不一樣了。。。武將大多是曹家、夏侯家的本家兄弟,以及幾個沒啥根基的降將。

    文臣前期以潁川派為主,其它地方的幾個,賈詡、程昱都很低調。。

    沮授:“主公,這是取禍之道啊。”

    袁紹:“你懂個卵子!當家三年狗也嫌!!!”

    “如果我讓你和田豐、審配去,後人就會說:袁紹疏離沮授這樣的賢臣,身邊就只剩下些郭圖、逢紀這樣的馬屁精。”

    “如果我讓郭圖、逢紀、許攸去,後人就會說:袁紹重用小人,不讓賢人擔任地方大員。”

    “如果我讓顏良、文丑、淳于瓊去,後人就會說:袁紹竟然用武夫擔任地方官,真是昏庸。”

    “你看看,曹操只信任自家人,四方都督大多都是自己人。有人拿這事說他嗎?後人大多都只說:曹操這也是沒辦法嘛,我們要諒解他。那我這樣做的時候,那些人又在哪裡呢?”

    “你看看,曹操後來派夏侯淵防守漢中,夏侯淵撲街,大家基本都把鍋丟給夏侯淵,說夏侯淵是個弱智,說黃忠多麼多麼厲害。我派淳于瓊防守烏巢,大家都說我識人不明。TMD淳于瓊可是“西園八校尉”啊,帶隊偷襲烏巢的可是曹操啊。”

    “你看看,曹操後來派于禁去支援樊城,關羽打出個“威震華夏”,大家都說于禁是個菜雞,關羽好厲害好厲害的。我派顏良去打白馬,大家就說我用人不當,顏良一介莽夫才被關羽偷襲得手的。”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TMD打輸了官渡之戰。在那些人眼裡,我就是個失敗者。他們就會選擇性無視我牛B的地方。我做的所有決策都是錯的。當然啦,私刻公章這件事我確實做的不對。”

    這,我只是抖個機靈而已。

    授諫辭曰:“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紹曰:“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

    授出曰:“禍其始此乎!”

    袁紹集團派系林立,讓自家人出鎮地方也並無不妥。

    但是袁紹讓袁譚出繼,讓各子出任地方。擺明了就是讓袁尚繼位。

    而沮授認為不能立嫡以愛,更不能讓這些競爭者都有足夠的力量爭奪儲君之位。

    袁紹這個人也是有很混賬的時候,例如引董卓進京、指使手下殺害公卿大臣、殺害臧洪等等;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例如不迎奉天子、不能搞定自己集團的內部問題、不能安排好後事、官渡之戰失誤連連、殺害田豐等等。

    但是一個雄踞四州的人,你說他一點本事都沒有,那也太看不起他了。有時候我認為他的一些決策應該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例如不聽田豐、沮授的諫言,發動官渡之戰。是不是袁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時不我與,在自己狀態還行的時候完成奠基之業?還是他想把蛋糕做得更大,好讓自己手下那些在派系鬥爭中落於下風的人也可以分配到利益?

  • 6 # 瘋言說史

    在我看來正好相反,袁紹被嚴重高估了。

    漢靈帝組建西園軍,袁紹擔任中軍校尉,除了太監蹇碩外,就沒有人比他大了。說明天子沒有低估袁紹;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說明諸侯們沒有低估他;

    割據河北,無數文臣猛將來投,得到四州擁戴,漢家天下三有其一。說明文人士子甚至普羅大眾沒有低估他。

    為啥所有人,都這麼看重袁紹?大概就是這個四世三公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天下人都把結束亂世的希望壓在了袁紹身上。這還能叫低估嗎?

    設定西園軍,本就是天子為了向外戚奪權,袁紹卻和何進搞在了一起,還出了個調外兵進京的昏招,這算名不符實吧;

    坐擁盟主高位,進可討董以居興漢第一功,退可拉攏諸侯割半壁江山。結果一通亂糟糟之後,聯盟瓦解於無形,這也算名不符實吧;

    迎奉天子,多好的機會啊。一個金光閃閃的人形圖章就擺在那裡,袁紹卻棄之不顧。這得算名不符實吧。

    官渡之戰,兵力遠勝曹操,結果好牌打的稀爛,被曹操燒了糧草。兵死一大片,將降一大波。這還算名不符實吧;

    類似的事蹟還有很多,抽幾條來說下。可以說從天子到庶民,無一不是對袁紹給予厚望;但袁紹本人卻大大辜負了這個重託。

    故而,我認為:袁紹沒有被低估,恰恰被嚴重高估了。

  • 7 # 小灰LX

    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了。

    大家談三國總是忽略人物的年齡,袁紹是東漢人,袁紹202年去世,生年不詳,之前有大神做過考據,可以借鑑:三國志武帝紀記載:191年,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也就是說袁譚,袁熙已經成年,漢朝以男子滿20為成年,因此袁熙在191年已滿20歲,而袁譚出生在171年之前,袁熙出生在172年之前。以男子當父親16歲為生理下限的話,最保守的估計下,袁紹應當出生於155年之前。袁紹字本初,而146年的年號是本初,而且只用了1年,紹的意思是繼承,《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以此可以推論袁紹取字本初是因為本初年出生繼承父親,可以推斷袁紹可能出生於公元146年。遊戲裡面估計得更早,在141年。而袁紹次子袁熙大了曹操次子曹丕15歲。

    他的資歷,應該和劉焉劉虞皇甫嵩盧植等人算是一代人,有人說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小時候有過一起偷新娘的記載,可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其可信度見仁見智。曹操曾經給自己的兒子娶了袁譚的女兒,如果曹操將袁紹視作同輩,豈不是亂了輩分?

    袁氏亡於內訌,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如果袁紹二子併力,曹操是沒機會的,曹操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一度想先拿下荊州。袁紹之所以風燭殘年發動官渡之戰,不過是不想貽賊子孫而已,想在自己生前解決心腹大患,只不過由於立儲之爭,內部已經出現分裂,官渡之戰,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內部整合沒有做好,亡與內部鬥爭。

  • 8 # 雲夢澤8886

    被低估了,但又是性格使然。

    縱觀三國英雄,曹操、劉備、孫權。論家世,論實力,論影響,誰也比不了。袁紹四世三公,學生和舊部滿天下。抓了一手好牌,卻讓他打爛了。

    一、禮賢下士卻不能識人,多謀而不善斷。

    郭嘉最早也是依靠於袁紹,卻不能被重用,轉而投奔曹操。《三國志》原文: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袁紹,只知道禮賢下士,卻不知道用人的關鍵,多謀而不善斷。

    二、表面寬容有雅量,內心猜忌狹窄。

    官渡大戰時,田豐獻計與曹操打持久戰。計策未被採納,以擾亂軍心之罪,而入獄。官渡之戰失敗後,有人對田豐說,主公未採納你的建議而失敗,現在失敗了,你一定可以被重用。田豐說:如果大軍能夠勝利,我能活命。現在失敗了,我恐怕要死了。袁紹回來後,對左右說:“我沒有聽從田豐的話,果然要被他嘲笑了”便把田豐殺了。

    三、立幼而不立長,引起袁譚與袁尚的矛盾。最後被曹操分而制之。

    袁紹的失敗,成就了曹操,為別人做了嫁衣。可惜!可嘆!

  • 9 # 大王喵歷史

    袁紹在歷史上評價是不怎麼好,但就事實來說,袁紹是很厲害的一個人。

    第一,就是他是一個很有膽量的人,當初董卓之亂佔領洛陽的時候,控制了滿朝文武大臣,董卓就說他要換漢獻帝上位,有沒有人不同意的?袁紹說,我不同意,董卓說“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就說:“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把到一橫,就走了。可見他的膽量之大。

    第二,在整個袁紹生平中,雖然他是四世三公的一個官二代,但是袁紹是他父親袁縫和一個丫環生的,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他是很沒有地位的,被大哥袁術也看不起,所以他後面也是白手起家統一的河北。而且公孫瓚也曾評價過袁紹,“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可以看出,袁紹在軍事謀略方面也是奇才。

    第三,就是除了官渡之戰外,基本就沒有打過敗仗,有長勝將軍的稱號。

    至於袁紹為何官渡之戰會失敗,除了許攸叛逃,被曹操燒糧草之外,還有就張郃與高覽兩名大將臨陣倒戈曹操,陷入困境,最後失敗。

  • 10 # 歷史戲語

    袁紹被低估確實如此,以他的實力和影響力,遠比曹操強,然而最後卻成就了曹操。其中被低估的實力,只是沒有得到很好的啟用,再一個是袁紹雖心懷大志,但做事沒有帝王之之式。

    四世三公的榮耀,帶給他的是空前的影響和獨大的實力,在其人生的路上,已經是巔峰之上,認為天下沒有誰能敢和他爭。殊不知和他爭天下的多了;自己家族的袁術算一個,曹操一個,公孫瓚一個,當然不止這幾個,只是實力懸殊,無法和袁紹比,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已。

    袁紹在年輕時,有遠見之識;在何進和十常侍爭鬥時,袁紹就提出直接進宮斬殺。而何進不聽,反而被宦官所殺。袁紹振臂一呼,率軍殺入,那氣魄猶如在世之神將,大漢之救星。然而孤軍難擋董卓的大軍,成果反被董卓一手摘了。袁紹容忍不了董卓的暴行,直接慫董卓,當然後果是自己逃老家。那份剛氣可以說讓天下人為之動容。

    正是因為袁紹前有顯赫的身世,後有自己的品質,才有了日後雄霸一方的大諸侯。

    袁紹也識人才和用人才,不然怎麼可能成就一方霸主之位?公孫瓚是個厲害的主吧,都被袁紹滅了,可想袁紹之才了。

    那麼在和曹操的爭鬥中,明明自己數倍強於曹操,為何會輸?

    軍力來說,袁紹兵強馬壯,戰將比起曹操來說,各有強弱。

    地盤來說,曹操就沒法比,這就很明確的告訴曹操,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曹操扛。

    謀臣來講,袁紹手下的沒有一個會弱於曹操,只是自己作為主公來說,如何用好每個謀士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袁紹比曹操差了不止一個點。袁紹也不願意輸給曹操,可是他就是有點看不起曹操,因為曹操是什麼人,天下人知道。總覺得自己不需要用曹操那般下作,自己還痴迷在顯赫的身世和當前舉世無雙的實力中。看來天下都是袁紹的,怎麼打都是他的,這也許就是他的想法吧。

    這些想法一旦有了,再強的實力都已經開始變得不堪一擊了。袁紹不以為然,反以為是。那再強的實力又如何?就算低估了袁紹的實力,沒有帶頭大哥的清醒頭腦,都是不堪一擊。

  • 11 # 透過影視知歷史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官渡之戰等事件上,袁紹的一些操作被讀者誤解,從而使讀者低估了袁紹的真正能力。下面我就為大家來分享一下我所瞭解的袁紹。

    呂思勉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歷史上的軍事都是非常嚴謹的,都不具有戲劇性,而且各種謀略計策都是軍事機密,作為平民百姓,是很難知曉其中的細節原委我們讀書的人,就要用心去發現,去閱讀。”那麼我就接下來說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董卓影視劇形象

    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一本萬利

    其實在古代,沒有掌權的皇帝並沒有演義裡面說的那麼強的號召力。比如王莽末年,起兵反王莽的,真真假假的劉邦後人,除了劉秀之外還有好幾個呢。都是假託人心思汗,所以起兵的都要推戴漢朝的子孫,或假託漢朝的後代,用來增加號召力。其實哪有這一回事?要是人心真個思漢,為什麼王莽建立新朝時,只有幾個姓劉的和一個翟義之外,再沒有人起為漢朝哭泣呢?

    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所以在董卓亂漢之初,袁紹和韓馥就準備立劉虞為皇帝,用以對抗董卓的朝廷。按照古代慣例來說,漢獻帝也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僅是被董卓扶持上位的。正兒八經的皇帝漢少帝劉辯已經被董卓弄翻。而孟德能用一個並非名正言順的皇帝號令天下,是因為“率百萬之眾”自身足夠強大,治內清明,善於用兵,在建安元年,漢獻帝回到了洛陽此時孟德的勢力範圍距離洛陽比較近,再加上董承為孟德消除洛陽城內勢力的敵對態度,讓孟德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袁紹勢力此時在河北山西,此時與洛陽遠隔黃河天險之外,想要渡河迎接漢獻帝也是不可能。兵戎相見卻又內部不穩定,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結合這麼多原因也可以說,不是袁紹失策。他也是有頭腦的。

    官渡之戰並非優柔寡斷,坐失良機,實在是不得已為之

    我們來看下時間軸,建安三年曹孟德破呂布之後,開始計劃北進攻打袁紹。而此時的袁紹正在和白馬義從的公孫瓚打得正酣,直到建安四年春,才把公孫瓚勢力消除。緊接著張楊的部下楊醜將其殺害,結果楊醜卻被眭固消除,轉而投誠於袁紹。袁紹此時正在抓緊時間整頓內部派袁譚守青州,袁熙守幽州,高幹守幷州,抓緊時間整合兵力,一刻也不曾停息。此時曹孟德卻不給他機會,在建安四年八月,進兵黎陽分兵官渡。欲攘外必先安內,曾經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就提出過。袁紹此刻也是這般想的。故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與孟德的交鋒時間。

    三國演義中,曹孟德收降將

    也是能力超群,招納賢士 重才能

    袁紹是生在四世三公的家族沒錯,可惜他卻是庶生,袁術才是嫡生,漢靈帝時期,他和曹孟德同是八校尉之一,大將軍何進 被張讓等人騙進宮內之前,袁紹就警覺的提醒何進,不要進宮,這裡面有陰謀,可惜何進不聽,最終喪命。也是袁紹將禍亂朝綱的宦官全部誅滅。與曹孟德共起義兵逐董卓,而後破韓馥,平公孫瓚,最終幾乎統一北方,這全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打出來的一片天地,不能說袁紹能力差。恰恰證明了他的能力強悍。

    官渡之戰後,寧死不屈的沮授原本是韓馥的謀士,袁紹聞其名氣,特拜訪他,請他為袁紹出謀劃策。沮授也因此覺得託付良主了,為袁紹提出了沮授版的“隆中對”,至死都心想著袁紹。

    寧死不降曹孟德的沮授

  • 12 # OH看人生百態

    別他媽捧袁紹了,袁紹的長處是善於羅織名聲,所以賢才群聚,但是也有不少大賢到袁紹那熱熱屁股就走人的,袁紹呢,水平來說,及格偏上一點,最多就是個中等生,所以那些想幹大事兒的人其實是看不上他的,這就是為啥袁紹硬實力最強,但是超一流人才並不願意歸附。

    再說一點,程昱這個人,劉岱請他,不去,曹操一來,自己哈巴狗一樣主動就去了,這個人眼光毒辣,在曹操最窘迫的時候,要不是程昱荀彧替曹操拖著,那就真的啥都沒了,曹操最窘迫就是張邈陳宮叛,地盤就剩三個城,袁紹此時又丟擲橄欖枝,阿瞞啊,跟著哥幹吧,曹操已經都動心了,硬是給程昱攔回來了。

    為何呢,摘下來這一段自己品嚐吧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

    太祖乃止。看到了嗎,程昱說的清清楚楚,袁紹這個狗b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但是呢,智不能濟,這才是硬傷,袁紹是有大志而無大能的人,他沒有爭雄天下一統四海這個層面的能力。所以袁紹的能力,我最多給他八十分,中等生而已,所以袁紹乾乾公孫瓚還行,真想縱橫天下,難。

    為啥官渡之戰末尾張郃高覽叛降曹操,因為袁紹真的是智力有限,在得知烏巢被偷襲之後,袁紹想的竟然是換家,估計這裡,張郃徹底絕望了,因為你袁紹兵多糧廣,曹操他缺糧啊,兵也少,他的老巢沒你的老巢值錢那,袁紹愣是能玩出換家,舍大就小,所以,還說什麼呢,有大志而無大智,這就是袁紹!所以他幹不過曹操,別說曹操,換成孫家人,他也幹不過,換成劉家人,他照樣幹不過,因為他的上限,就擺在那。

  • 1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袁紹是漢末三國中被嚴重低估的人,他因為官渡之戰的失敗被冠以好謀無斷、志大智小等評價,但是實際上即使是官渡戰敗後,袁紹實力依然尚存,他在公元202年突然病死後,諸子內訌被曹操各個擊破,儘管如此曹操在袁紹死後平定北方依然花了五年之久,袁紹若不死勝負還真未可知。

    袁紹出身名門,四世三公,但是此人絕非紈絝子弟,他奪取冀州的謀略堪稱神來之筆,而覬覦冀州的公孫瓚率領精銳部隊南下,袁紹在與其對戰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公孫瓚的實力很強大,有一萬騎兵和二萬多步兵,受演義影響不少人認為漢末三國時代諸侯們兵力很多,其實在當時能出動一萬騎兵的諸侯屈指可數,董卓入京也不過靠的是三千鐵騎,呂布和曹操大戰所仰仗的核心騎兵也不過數千,公孫瓚南下部隊的實力是勝過當時袁紹的。

    袁紹兵力只有二萬多,騎兵不過千人,河北諸郡紛紛歸附公孫瓚,在一次大戰中袁紹被公孫瓚2000騎兵圍住,袁紹當時不過數百步兵,但是在袁紹奮力率部死戰下,二千騎兵一時之間居然拿這幾百人沒有辦法,後來援兵趕到借了殺敗了公孫瓚的騎兵。

    之後雙方交戰互有勝負,經過數年血戰,袁紹在198年徹底攻滅了公孫瓚,佔據了幽州。

    袁紹當政期間,他轄區內的民眾生活的很不錯,加上控制的地盤相對受戰火和黃巾之亂的影響較少,所以當時不少人都認為袁紹最有可能統一天下。

    當時諸侯中名聲最好的就是袁紹,著名歷史學家方詩銘對袁紹的評價非常到位,他說:

    出生于于世族的袁紹,再加上他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叱吒風雲,雄據一方。儘管後來支援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併,有的背叛投降,最後使袁氏政權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

    而在袁紹病死之前,曹操並未敢大舉進攻,雖然河北一些州郡在官渡之戰後反叛,但是很快就被平定了。

    袁紹最大的失誤是在立儲上猶豫不決,又讓諸子分領各州,這在他活著的時候問題不大,而他不在之後諸子內訌讓曹操撿了大便宜。如果袁紹晚死幾年,那麼以曹操當時四面受敵的窘況,袁紹再次南下攻打曹操也不是沒有可能。

    除了官渡之戰這場大敗,袁紹在之前的戰役中幾乎是無往不利的,說白了袁紹被後人如此詬病確實有點不公,袁紹死後河北百姓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這是有史料記載的。

  • 14 # 史海鉤沉

    我認為袁紹並沒有被低估,祖上四世三公不說,一開始當軍閥,就佔據著天下最為富庶的地方,那種高度那種起點,說難聽點,劉備、曹操、孫權等人就是拍馬也難以望其項背。

    一、擁有半個天下,卻不能知人善用。

    我們都知道曹操有兩個非常厲害的謀士,一個是郭嘉一個是荀彧。這兩個人為曹操爭霸三國都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之才能比之諸葛亮龐統也不遑多讓。

    二、富有半個天下卻不知進取。

    說實話讀三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創業初期的袁紹那是有錢有錢要人有人,可是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條件,他不去爭霸天下,卻硬是坐在那裡看著其他三股勢力雄起?

    尤其是曹操,袁紹竟然給了曹操好幾年的時間來練兵,儲備實力。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說袁紹被低估了,那我確實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官渡之戰我就不細說了,大家都很熟悉,開戰之初,袁紹一方擁有絕對優勢,隨著戰爭的進行,勝利的天平才逐漸向曹操一方傾斜。

    以絕對的優勢戰敗,袁紹確實也是個牛人。

    可是官渡之戰,是陸軍與陸軍之間的戰爭,兩相對比之下,袁紹差曹操遠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女方工作,男方在家照顧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