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乘風勿忘初心

    唐朝有直接文化交流的國家

    01、與北韓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早在公元前十餘世紀,中朝人民的交往就非常頻繁,後來中國的文化典籍如五經、四史、玉篇等,在古北韓曾廣泛流傳。到了唐朝,兩國的友好關係進一步發展,雙方貿易非常發達,北起登州,南達楚州、泗州,西至長安,都有新羅(北韓古國)商人的足跡。


    由於貿易的頻繁,唐政府在長安設立新羅館,專門接待新羅商人。唐代宗初年,歸崇敬出使新羅,在途中,新羅人攜帶資帛搶購唐朝貨物,這充分說明中朝兩國經濟關係的密切。


    另一方面,在唐朝外國留學生中,新羅人最多,他們回國以後,對傳播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留學生歸國以後,多任高官顯職,並根據唐朝法制改革了本國的禮儀和法律,模仿唐制劃分全國行政區為十二道,設立科舉制,透過考試選拔官員。他們還設定了醫官、律令、算學、通文、刻漏博士,廣泛研究中國的天文、曆法、 醫學、文史典籍等。


    另一方面,新羅文化對唐朝也有一定影響。“高麗樂”傳到內地以後,受到華人民的歡迎,後來成了唐朝國定的“十部樂”之一。


    02、與東南亞


    唐代的扶南,後被真臘統一,所以又稱真臘,就是今天的高棉。公元3世紀,吳國曾派康泰、朱應到達扶南,由於他們二人的建議,改革了扶南的風俗。南梁時期,從扶南來了幾位高僧,其中著名者是伽婆羅,他通曉多種語言,在中國譯了11部佛經。


    貞觀六年(632),真臘派使者到唐,唐太宗很高興,回賜了大量禮品。唐中宗以後,真臘劃分南北兩部,北部稱陸真臘,又叫文單。開元時期,其王子帶使者至長安,玄宗封他為果毅都尉。代宗時期,真臘送來馴象11頭。唐政府封其使者為試殿中監,賜名賓漢。真臘南部稱水真臘,憲宗時曾派使者來唐送犀象等物,唐以錦絹等物回贈。


    越南(林邑)是中國南方的鄰邦,早在數千年前,兩華人民即友好往來。東漢時期,中國的鐵器、銅器和陶器就傳到越南。他們的著名學者士燮,曾留學洛陽,研究《尚書》、《左傳》,後來任交趾太守四十多年。越南學者姜公輔,曾在唐朝考中進士,並在長安擔任高官顯職。總之,中越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友好的。


    03、與西南亞


    西南方面的印度、巴基斯坦,唐朝稱為天竺,早在兩漢時期, 兩國就存在著貿易關係。到了唐朝,印度半島沿岸,常有唐朝商船往來。當時從天竺輸入的,主要是胡椒、寶石、珍珠、棉布、椰子 等。唐朝輸出的,有絲織品、麝香、青瓷、銅鉞、樟腦等。


    公元7世紀,中國發明的紙,經中亞傳到天竺,後來造紙技術也傳到那裡。由於天竺人學會了中國造紙法,所以從八九世紀以後,天竺便結束了用貝葉和桲樹皮寫字的時代。


    天竺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他們的先進文化,也傳入唐朝。太宗時期派人向天竺學習用甘蔗熬糖法,從此中國學會製造砂糖。到了代宗時期,又學會製冰糖。


    另一方面,天竺的數學、天文學也傳到唐朝。當時著名學者有迦葉、瞿曇、拘摩羅三個家族。


    瞿曇曾編制《經緯歷》,高宗時期,李淳風的《經麟歷》和《經緯歷》並行於世。武周時期,瞿曇悉達編譯了《九執歷》,是一部影響較大的歷法,當時曾被民間採用。著名天文學家張遂編《大衍曆》時,曾參考過《九執歷》。


    天竺的拘摩羅,曾為《大衍曆》提供一個推算日食的計算方法。由於天竺曆法曾吸取希臘曆法的理論和方法,張遂透過學習天竺曆法,間接吸取了希臘的歷法知識。


    天竺國的數學也傳入內地,因為瞿曇悉達編的 《開元佔經》保留天竺數學 的數碼和圓弧的畫法、弧的正弦等知識,從而使唐朝數學家學習了天竺的大 數記法。


    此外,佛經裡關於度量衡的細微單位(如塵、埃、渺等),也被引入中國數學記數法。


    在醫學方面,天竺的外科手術、整骨科,以及眼科,對唐朝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至於文學藝術,由於佛經的譯述和宣傳,唐朝出現一種新文體一一變文。變文就是俗講的話本,這是一種夾敘夾唱的文體。由於它是以廣大人民作物件,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所以其內容逐漸脫離佛教而更多反映現實生活。


    此外,天竺音樂也被唐人吸收,成為國定“十部樂”之一。同時天竺的琵琶七調也傳入內地,對中國古代音樂產生一定影響。


    在中印、中巴的友誼史上,雙方高僧的來往,起了橋樑作用, 其中貢獻最大的有玄奘和義淨等。關於玄奘的活動,我們前面已經專文介紹,這裡著重談談義淨的活動。


    義淨(635-713),俗姓張,字子明,河北范陽(今河南省懷來、永清、北京市房山東和長城以南地)人。八歲入齊州(山東濟南市、歷城、章丘等縣)土窟寺為僧,勤學好問,孜孜不倦。


    咸亨二年(671) , 義淨率領弟子善行等,乘波斯商船,由廣州出發,從海路西行。這年冬天他到了室利佛逝(蘇門答臘)。義淨在這裡學習梵文和經論,準備到天竺。第二年,他得到室利佛逝王的資助,在六月下旬到了馬來半島南端的末羅瑜國。


    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義淨從末羅瑜國西行,十餘天后達裸人國(今孟加拉灣的尼哥巴群島)。第二年二月八日至印度半島東海岸的耽摩立底國,義淨在這裡住了一年。上元元年(674),從這裡西行,訪問摩揭陀國的著名寺院那爛陀寺和莫訶菩提寺。


    義淨在那爛陀寺住了10年,向著名高僧寶師子和智月等人請教。當時除了求法以外,還進行翻譯工作,《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和《一百五十贊佛頌》六卷經,都是在這裡翻譯的。義淨的工作對溝通中印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垂拱元年(685),義淨離開那爛陀寺回國,途中他在室利佛逝期間,寫了《南海寄歸內法傳》和《西域求法高僧傳》,記錄他在海外各國的見聞和海外高借事蹟。這兩本書和《大唐西域記》 相似,都是研究古代印度和東南亞歷史的寶貴史料,至今仍被各國曆史學家所珍視。


    在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裡,有兩章介紹天竺醫學知識,提到患者常用少食的方法來治療,這和現代的醫療原理是符合的。同時他在書中還提到天竺僧人的衛生習慣,如散步、淋浴、疏牙、活舌、食前洗手等,這些習慣一直被印度僧侶所保持。


    西南亞另一友好國家尼泊爾,早在公元5世紀,東晉高僧法顯就到過那裡,他是外華人訪問尼泊爾而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個人。到了唐朝,雙方關係更加密切。住在加德滿都谷地的尼瓦爾族,在8世紀下半期,便透過印度輸入中國紙和造紙技術。現在尼泊爾造紙的原料,還是用瑞香科植物的纖維,和8世紀吐蕃人所用的造紙原料是相同的。


    唐代中國與尼泊爾最親密的時期,主要是在公元7世紀前半期。貞觀十三年(639),玄奘到達天竺,又由天竺進了尼泊爾平原巡禮佛跡。他到過現在尼泊爾的白塔瓦爾附近地方,參拜了釋迦牟尼父母的宮殿遺址,以及佛的誕生地,參觀了佛在太子時與人角力的地方,瞻仰了佛剃髮為僧和傳道的遺址。最後玄奘到了現在尼泊爾的伽悉亞地方,即當時的拘屍那揭羅國,朝拜釋迦牟尼在婆羅樹下逝世的聖地。


    貞觀十八年(644),衛尉丞李義表奉命出使印度,道經加德滿都谷地,曾受國王那陵提婆的熱烈歡迎和殷勤款待。貞觀二十一年(647),那陵提婆遣使到達長安,帶來大量當地產禮品。高宗永徽二年(651),那陵提婆的兒子尼利那連陀羅繼位以後,又遣使入唐,贈送土特產品。


    洛陽人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尼泊爾和印度。李義表和王玄策出使後,中國高僧到尼泊爾的人數更多了。


    04、與西亞、東南歐


    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早在西漢時期,中國的使者就到過安息(即波斯)。唐高宗在位時,大食進攻波斯,唐政府曾發兵聲援,波斯暫時失敗,其王子俾路斯投奔唐朝,唐政府留他住在長安,並授以官爵。當時兩國貿易關係也很密切,波斯港口經常有唐朝商船停泊,同時波斯商船也常到廣州。長安、揚州、廣州、楚州、交州、泉州等地,都有波斯人居住,他們開設“波斯 店",經營各種商業,有一些人長期在唐朝生活。


    另一方面,波斯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而且南北兩路在此會合,現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就是唐朝絲綢路上一個重要的轉運站。中國的絲綢、工藝品、文物輸入波斯以後,再向西方轉運。


    大食,也稱哈里發帝國,是回教教主穆罕默德建立的。在唐朝時期,大食的國勢甚強,他們北佔中亞,南侵天竺,西據北非,並屢次打敗拜佔廷。永徽二年(651),開始與唐通使。唐玄宗時期,又派使者送良馬寶帶等。


    由於大食的勢力已經侵入中亞,昭武諸國受其壓迫,當時石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請求唐軍支援,派往支援石國的唐將高仙芝反倒掠奪石國。


    石國王子和大食在怛尼斯(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伏龍芝州)聯合打敗高仙芝,俘虜部分唐軍,其中有造紙工人,大食利用他們在撒馬爾罕設立了造紙廠。後來,又在班達(今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地設立造紙廠。中國的造紙術又從大食傳入埃及和歐洲,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隨著兩國商人的往來,大食的藥材也輸入中國,主要有乳香、沒藥、血竭、真球、木香、蘇合、香油等。與此同時,大食醫生也來內地,其中著名者有李摩珂、李珣等人。

    拜佔廷也叫拂秝,又稱東羅馬。過去中國的絲織品,曾透過波斯傳到拜佔廷。貞觀十七年(643),拜佔廷遣使來唐,送來赤玻璃、石綠、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信答聘,並回賜禮物。唐玄宗時期,他們多次派使者到長安,並且贈送獅子和羚羊。同時拜佔廷的雜技和醫學也傳入中國。

  • 2 # 心醉流年

    中埃加強文化交流的意義有: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2、有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加強相互瞭解,發展同世界各華人民的友好合作關係,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3、有利於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中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

    4、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5、有利於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斷,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6、有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與時俱進、促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9的因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