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夏小米的媽媽

    矢志不渝,逐夢星辰大海。在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高度,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為世人開啟了瞭望地球的望遠鏡,同時也為華人打開了一扇望向太空、望向更廣闊世界的窗。

    “神舟”回家團圓,是最好的中秋禮。

    今天,我們歡迎航天英雄回家,同時向千萬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致敬!仰望星空、探索蒼穹,讓我們一起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 2 # 華家麗

    瞭解了太空生活中的飲食:

    在太空吃飯的規矩比地面複雜得多

    明白了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睡覺:

    在太空睡覺,就不能遵循地面早起晚睡的習慣,在太空艙內睡覺是不分晝夜的,只能按鐘點機械地安排睡眠。太空人睡姿奇特,一般睡在特別的小床上或固定在窗壁上的睡袋裡。

    在太空中如何洗臉、刷牙、理髮、洗澡:

    用特製的免衝型洗髮液洗髮;一般用溼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擦幾下,然後用溼毛巾將牙齒擦乾淨,刷牙就算完成了。理髮必須兩人合作

  • 3 # 來看世界呀

    宇航員不小心飄離太空飛船,想要自己回到飛船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太空中沒有任何可以給宇航員借力的東西,宇航員只能憑藉自身攜帶的東西回到飛船。

    宇航員開展太空行走的時候,一般是用繩子把自己綁在飛船上,這是最簡單的防止自己脫離飛船的方式,為了防止意外,和高空工作一樣,至少兩根繩,可交替連線飛船,因為飛船一般都保持非常快的速度,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中稍微用力就會讓自己迅速脫離飛船。而在航天史中,人類也開展過無繩太空行走,但是卻乘坐著一個裝有24個液氮推進器的小型飛行器,用推進器控制自己的方向,避免使自己過於遠離飛船,留下了人類航天曆史上最驚心動魄的畫面之一。

    宇航員自身攜帶的東西,大概只有宇航服了。現代宇航服尤其是艙外服外部有一些管線,有背攜式生命保護裝置,但根據查到的資料,現在的艙外服似乎是沒有推進裝置的(不確定),宇航員估計也有保護自己的特殊訓練,不會發生脫離飛船的事件。在艙外活動的時候,宇航服的裝置都不能脫離,要不然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分鐘以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是飄離飛船這樣的事,大概需要拼一拼了,將宇航服放氣,或者去掉一個部件迅速向反方向扔,或許能將人推回飛船。

    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很多次艙外活動,還從沒發生過宇航員脫離飛船的事件,在未來估計也不會發生。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航天員在太空中出艙後,如果不小心漂離了太空飛船,該如何回到飛船上面?

    這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所以宇航員出艙有兩個保險措施,一是系一條安全繩,而另一個選擇則是使用噴氣座椅......但無論是那個方案都無法解決一不小心這種問題!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只能飛船變軌去營救了!!

    艙外行走作業時的安全繩,暗紅色在宇航員腰間的就是!這種成本是最低的,在飛船本體上作業時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並且艙外到處都有設計掛安全繩的結構,從頭到尾環繞飛船....當然宇航員出艙也千萬記得首先把這個掛鉤給掛上,否則一不小心就是千古遺恨啊!

    所以下次你如果有機會去太空的話,切記....抓牢扶手,綁好安全繩哦!

    噴氣座椅另一種艙外活動工具,它可以在比較大範圍內機動,比如要繞著飛船做檢修或者來回於另一艘附近軌道的飛船時這個絕對是首選!

    比如像這種NASA測試過的行走裝置,使用的是高壓氮氣作為動力,很明顯它是有使用範圍的,氣體用完了或者故障了就瞎了......

    各位應該還記得《火星救援》馬特的飛船即使到了軌道最高點卻依然無法和“赫爾姆斯”號回合,最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割破手套洩出宇航服裡的氣壓作為推力最終與美女回合.....因此在極端情況下割破手套噴氣不妨是一個選擇!但這時間很短,因為宇航服裡的氣體本來就不多,而且壓力也不大!並且失壓後人體能維持的時間是很短的,除了最後一搏意外,實在難以確定命運如何!

    當然三種方案中,安全繩是最保險的,而最後則是置於死地而“後生”,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能不能生還實在是個未知數.....而噴氣座椅則成本實在比較高,所以現在用的最多的還是安全繩!!!

  • 5 # 科學黑洞

    一般來說航天員出艙一定配戴“安全繩”的,如果出意外不小心漂離,自己是沒有辦法回到艙內,只能等待同伴救援。飛船大多數都在地球軌道400公里以下的區域,雖然在這裡大氣極其稀薄但還會有少量的氣體存在,也就是說會有摩擦力。如果航天員不小心漂離了飛船,那麼他自己是沒有動力裝置的,只能看著自己的速度不斷地減小變軌最終跌落在大氣層化為“光與熱”。

    但是這樣的情況一般都不會發生,宇航員出艙不想飄出去的話就需要佩戴安全繩,即使飄出去了也會被拉回來。除此之外宇航員出艙還可以揹著噴氣揹包,裝滿液氮可以手控去各個方向噴射應用反作用力達到太空行走的目的。

    像電影《火星救援》中最後女宇航員背太空噴氣揹包、帶著牽引纜索(安全帶)去救人。如果飄離了飛船還無法救援只能在太空中掙扎了…

  • 6 # 科學探秘頻道

    太空中雖然不受重力制約,但是也有致命缺陷,即太空中沒有受力的地方。

    在地球上我能可以依靠雙腿走路,在太空中我們雙腿運動的再厲害,也走動不了半分。所以太空中除了藉助外力進行移動外,靠內力基本行不通。當然有人抬槓,說放屁不行啊。我想說的是,這當然可以,但是放屁不是隨時都能放的,而且放屁和屁量不大,很難活的持續的速度和足夠大的速度。當然了,如果是經過專業訓練,屁量足夠的人,或許可以依靠這項技能。

    另外比較靠譜的太空移動技術就是攜帶一個噴氣瓶,透過噴氣瓶進行速度和方向控制。還有利用安全繩,一般宇航員太空行走時都會繫上一個安全繩,即便飄的距離遠了,透過安全繩也可以再次返回飛船。如果既沒噴氣瓶,也沒安全繩,那就靠放屁吧,或者等著其它宇航員來救你。

    總之,太空脫離飛船是個非常危險的行為,奉勸各位屁功不行的,千萬別這麼做。

  • 7 # 艾伯史密斯

    答:主要靠宇航服和飛船相連的安全繩,如果沒有安全繩,那麼漂離飛船的宇航員,具有一定危險性。

    宇航員會因為裝置檢修或者科學實驗,從而走出太空艙活動,叫做太空行走。

    因為少了飛船堅實外殼的防護,所以太空行走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其中一個危險就是宇航員脫離飛船後無法回到飛船,但是也有一定辦法應對的,比如下面幾種。

    安全繩連線

    一般情況下,宇航員在進行太空行走時,會用一根安全繩把自身宇航服和飛船連線,這樣在自己失去著力點時,可以藉助安全繩回到飛船上。

    早期的宇航服技術條件有限,太空行走時的安全繩一般做成臍帶式,可以為宇航員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保障,現在太空行走的宇航服,一般都不採用這種方式,因為臍帶式對距離有限制。

    推力宇航服

    現在太空行走用的宇航服,都是攜帶獨立的生命維持系統,給宇航員提供氧氣、壓力、溫度等等,甚至還帶有推力系統。

    比如美國太空梭上用的太空行走宇航服,就帶有24個氮氣推力器,宇航員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自身姿態,並且可以在完全脫離飛船的情況下,還能安全回到飛船。不過推力器的氮氣量是有限的,如果脫離飛船軌道太遠,那麼也可能導致無法回到飛船。

    這種情況下,宇航員只能想盡辦法,用最大速度扔掉能扔的東西,然後藉助反衝力,把自己推向飛船;迫不得已時,只能放掉部分呼吸系統用的氣體,就如在電影《火星救援》中,男主角的操作一樣。
  • 8 # 宇宙探索

    一般情況下,宇航員在飛船外執行任務或者進行太空行走時,都會有安全繩的保護,一端連線著飛船,只要不出意外,宇航員總能透過安全繩回到飛船內!

    但是如果安全繩意外脫離飛船,宇航員不小心獨自離開飛船漂浮在太空種,該怎麼辦呢?如何回到飛船上?

    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非常小,即使出現也不會飄離飛船很遠。

    第一種方式,很容易想到的,靜等自己的隊友救援。宇航員到飛船外肯定穿有宇航服,都會攜帶一定量的氧氣,同時還會有通話系統,可以透過呼叫其他宇航員的方式求救,正常情況下都不會有問題的,畢竟即使出現意外脫離飛船也不會太遠!

    當然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宇航服本身帶有推力系統,可以在太空中自由行走一段距離。就像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面的宇航服那樣,利用太空服的推力系統回到飛船內,不過這種推力系統只是輔助作用,行走的距離也是有限的!

    最壞的結果就是沒有隊友的救援,同時宇航服也沒有推力系統,那麼只有做最後的一搏,儘可能多的扔掉可以扔掉的東西,朝著飛船的反方向扔,利用反作用力嘗試回到飛船,必要時選擇釋放氧氣產生反作用力。因為太空幾乎真空,不用太大的力量就有可能讓你回到飛船!

    如果所有方法都沒成功,恭喜你,即將成為一個真正的太空人,孤零零地漂浮在浩瀚的太空中,很快就會因氧氣耗盡而死亡!不過如果是在環地軌道,你不會一直漂浮著,因為太空中十分微小的阻力經過時間的積累也會讓你的速度慢下來,然後墜入到大氣層中,就像一顆隕石在天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向人們宣告你最終的歸屬!

  • 9 # 智慧黑科技

    太空行走是所有航天科技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看是簡單的開艙、出艙,簡單的行走,似乎很簡單,為什麼大家都如此重視這一成果?

    太空行走的重要意義

    宇航員上太空就是一大挑戰,然而在太空實現出艙,更是難上加難,並不是大家日常的開門出去走走那麼簡單。

    實際上在天空中外出行走的危險十分的高,首先在太空那樣的真空環境下,人類出艙隨身攜帶的氧氣是十分有限的,宇航服需要攜帶大量的氧氣,供給宇航員所需的氧氣。

    在太空中飛船往往都是加速在高速飛行,並非固定在地球上空那麼簡單,宇航員在高速飛行的飛船外行走,他的每一步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沒有抓穩飄向太空對宇航員來說,基本上不可能返回到飛船上的(別拿科幻電影作對比)。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太空行走的是前蘇聯的宇航員,乘坐“上升-2”飛船上太空,宇航員實現在太空中待了24分鐘,其中12分鐘人是漂浮的,有幾次離開飛船距離達到了5米。他完成太空行走,標誌人類可以離開飛船,艙外行走。

    2018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在如今的科技下,兩名宇航員執行太空行走任務,主要工作更換髮生洩漏的外接冷卻部件,並且完成攝像頭安裝。看似簡單的任務,兩名宇航員完成任務整整花了6.5小時。

    根據統計,國際空間站每天圍繞地球旋轉16圈,截止到2018年已經實現太空行走達到210次。雖然全部都是100%完成任務,但是背後的危險是無處不在的,如果安全鎖脫落,宇航員將會怎麼辦呢?

    宇航員落入太空會怎麼樣?

    這雖然只是一種猜測,但是在研究人員的推演的時候,這種事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為了確保宇航員外出,並能安全地返回,宇航員專門設定了安全繩。為的就是讓宇航員在危險情況下,透過安全繩能拖住宇航員。

    但是,在太空總有安全繩不能抵達的地方,宇航員寫下安全繩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為了保護飛船能安全正常的執行,宇航員一定會選擇冒險修復,在電影裡都是卸下安全繩,自己爬過去修復,在沒有安全繩的輔助下,宇航員是非常可能落入深空。

    宇航員落入深空,一般情況下還是穿著宇航服,隨身攜帶的氧氣還能供給宇航員的生存,但時氧氣是有限的的,續航遠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選擇自救,爭取能重返飛船。

    宇航員是如何自救的?這種情況下宇航員自救完全只能依靠宇航服,宇航員的宇航服,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件衣服,其功能也是十分強大的,備註裝備噴氣式的揹包,該裝置有氮氣壓縮裝置、供氣系統、噴漆推進裝置、電子控制系統、溫度維持系統和供電系統等等。

    宇航員在脫離飛船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可以作為輔助的情況下,這個揹包是最佳的求生工具。宇航員啟動該裝置,透過噴氣裝置反作用力,推進宇航員加速靠近飛船。

    如果宇航員這種情況下,都不能趕上飛船,進入到飛船內部,宇航員將會在太空漂浮,真空環境下,宇航員將會因為缺氧窒息而亡。在宇航員死去後,宇航員將會出現脫水等情況,最終成為太空漂浮乾屍。

    在太空因為沒有氧氣,乾屍將會在太空中持續漂浮。難道宇航員就會這樣持久的漂浮嗎?實際上在太空中還有一種細菌叫厭氧菌。他們將會慢慢的分解人類的肉體。只是分解的速度太緩慢。

    最終漂浮的宇航員,要麼墜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成為灰燼,要麼被劃過的小行星撞的稀碎。

    因此,太空行走是人類科技進步的重要里程碑,為後來的宇航員的太空任務奠定基礎,宇航員在太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在地球上反覆的學習和練習,這樣才能保證宇航員在太空中遇到危險如何自救才是最主要的。

  • 10 # 陽明新學

    這有兩個途徑:一是透過操控艙外宇航服自救;二是等待同伴前來營救

    宇航員太空行走

    一、操控艙外宇航服自救

    現在的艙外宇航服在設計的時候,是考慮到了這個因素的。像這次天宮空間站配備的新型“飛天”艙外宇航服,其實就是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技術上非常複雜,除了生命維持系統之外,還可以為宇航員提供推力,調整姿勢。

    如果發生意外,艙外宇航服的這個功能將是宇航員自救的最後希望,透過調整推力,使得自己向太空飛船靠近,然後回到太空飛船。

    宇航員太空漂流

    前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進行了人類的首次太空行走,但這次讓他差點回不去了,只不過這次是因為宇航服膨脹的問題,好在他冒險開啟排氣閥讓宇航服瘦身,才得以有驚無險地回到了“上升2號”飛船

    二、等待同伴的相救

    如果發生了意外,飄離了太空飛船,自己又無法自救,最後的希望就是同伴前來相救,這種情形在現實中還沒有發生過,但在一些科幻大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一般都是同伴繫著長長的安全繩,利用宇航服的推力來到你身邊,然後可以透過繩子的拉力,回到太空飛船

    繫帶太空繩的宇航員

    這種方式需要很高的技巧,而且人也不能飄得離太空飛船太遠,否則繩子不一定夠得著,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有這樣救人的鏡頭。

    三、氧氣量決定救援時間

    宇航員飄離太空飛船後,自身宇航服的生命維持系統中,氧氣的含量是有限的,一般能支撐幾個小時的時間,像中國的“飛天”艙外宇航服,可以支援宇航員在艙外活動4小時以上

    “飛天”艙外宇航服

    而在艙外太空活動時間記錄由美國宇航員吉姆·沃斯和蘇珊·赫爾姆斯創造,他們一共在艙外活動了8小時56分鐘,那就意味著宇航服的氧氣系統可以支撐8個多小時

    所以不管是自救還是同伴營救,宇航服中攜帶的氧氣量是關鍵,只有在這個時間內,自救和營救才有意義。

  • 11 # 小狠解讀

    航天員在太空空間站出艙後,飄離了太空飛船,用滅火器推進,從而回到太空飛船上面。現實中可行不可行呢?

    太空電影《地心引力》女主手持滅火器,太空推進自救。

    現實中在太空,恐怕一般用不上滅火器推進,我想原因有3點:

    1是滅火器太大,耽誤太空出艙的行走步伐,和程序任務.2是滅火器在太空飛船上面也不算多,太空飛船上也不富裕啊。3是,滅火器也不是專業太空漂流用的裝備,方向不好控制。

    滅火器推進的方式,看來頂多是特殊情況下,航天員對付用用,真用來實踐怕是不科學。

    那航天員飄離了太空飛船,都用的什麼方法迴歸飛船的呢?在這之前,咱們先看看航天員為了安全出艙,都做了什麼準備工作吧:

    航天員從太空飛船出艙 前,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其實航天員太空出艙行走,危險不次於懸崖上面跳舞。所以,早在太空飛船裡面,航天員更應該,小心做好出艙前的準備。

    而到了太空飛船外面,航天員則要提防一系列太空危險因素:特別是安全繩子和太空碎片的隱患。

    否則,航天員在太空飛船艙外漂流太遠,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掉入太空深淵。誰的內心都不想看見這局面。

    所以,航天員一般在太空飛船出艙前,要進行2-3小時的太空行走預案,包括:太空出艙路徑安排,航天服的檢測,腳踏板,安全繩,以及空間站輔助機械臂等等的故障測試等等,防患於未然。

    另外,也有航天員飄離太空飛船的意外處理預案。畢竟,在太空中如果航天員安全繩斷裂,漂流到了宇宙上面。不僅航天員的生命難以存活,更意味著太空行走的任務失敗,畢竟任重道遠嘛。

    航天員在太空艙外行走,會遇到哪些導致太空漂流的危險隱患呢?

    一般是2種情況會導致,航天員在太空艙外漂流的危險發生:

    1965年3月18日,列昂諾夫與指令長帕維爾·別列亞耶夫(Pavel Belyayev)一同乘坐(Voskhod-2)太空飛船,升空並出艙行走。卻因航天服膨脹變形,衣物纖維變得堅硬差點漂流太空之中

    1是人為操作或者失誤導致的安全繩索破裂脫落等等:比如航天員事先沒有檢查好安全繩,導致安全繩的脫落破裂。宇航服膨脹變形損壞,失去控制等等。

    另外,太空飛船外艙機械臂出現故障,也無法協助太空行走的航天員返回飛船。還有其他的儀器儀表故障,在宇航員出艙後延遲卡頓,甚至方向誤報等。都可能造成宇航員在太空行走失控漂流。

    2016年4月,一塊極小的太空垃圾碎片擊中了,國際空間站上的Cupola對地觀景臺玻璃,造成了一個直徑7毫米的裂紋。在國際空間站20年的執行時間裡,由太空垃圾造成的傷痕可謂時有發生。

    2是,航天員在飛船外作業時,遭遇的太空突發意外事件:

    比如:太空垃圾碎片的襲擊(太空碎片的飛行速度普遍在7000米/秒以上,是狙擊步槍子彈速度的7倍左右),真空壓力導致身心精神壓力大,遭遇外星不明飛行器等等吧。

    這裡著重要說明的是,安全繩不小心脫落,宇航員飄離太空空間站或飛船的情況,這是現實中航天員太空艙外行走,存在的極大隱患,也是相對容易發生的飄離危險。

    航天員在安全繩脫離下漂流,如何能儘快迴歸飛船或太空空間站?

    這時,航天員應該保持心理情緒上鎮定,不該慌亂手足無措。大部分經過太空模擬訓練的航天員,是可以保持內心鎮靜的。以求再次利用現有條件,迴歸太空飛船或空間站。

    這時航天員有2種選擇。1是利用身邊現有航天裝備,如開啟製氧氣壓閥門,利用太空真空阻力小,反推回到太空飛船。或者,使勁向飛船反方向扔出物品,以期在微重力的太空,獲得一個反作用力加速。

    2是,配備專門針對航天員,太空漂流用的太空噴氣裝備。之前像美國的太空飛船,有些會配備太空噴氣揹包。而到現在,太空噴氣裝備更持續升級優化了。

    上圖中宇航員右手拿著的,像帶罐子的氣槍一樣的物件,便是手提式太空機動裝置HHMU,是美國一種投入太空使用的艙外機動裝置。罐內是壓縮空氣(有的是氮氣)。

    另外,特殊情況下,什麼裝備和東西該利用,也都利用上了。如文章開頭《地心引力》裡面女主,上述條件都沒有,只好掏出太空空間站內的滅火器,上下左右調好方向,利用滅火器的推力回到太空飛船艙內。(現實中可行與否不知,但應該有點科學道理。)

    還有一部電影的女主,卸掉宇航服胳膊的保護套,直接暴露手臂在太空環境裡,利用氧氣推進迴歸了太空飛船。但太空的溫度,輻射射線和血液在真空的壓力,使她壞死了一隻胳膊。好在生命可以繼續存在。(現實是否可行,真假也難以驗證)

    航天員上述太空自救,如果沒效果如何處理?還有其他方法嗎?

    如果宇航員有隊友,可以讓隊友使用太空空間站的機械手臂,輔助漂流的航天員迴歸太空飛船艙內。這需要航天員漂流的距離不太遠。假如太空漂流距離太遠,隊友也幾乎無能為力。

    那如果太空漂流的太遠,又沒隊友該怎麼辦呢?這時,宇航員要呼叫聯絡,太空地面指揮中心了。試一試地面指揮上有何解救方法,這也是無奈之舉。

    比如,航天員飄離自己的空間站或者太空飛船已經看不見了。地面指揮會告訴宇航員,其他太空飛船,或者別國空間站的座標位置,或者地球衛星之類可以暫時棲身之所。伺機讓航天員重回太空飛船之內。

    但由於地面指揮中心在地球上面,對於太空飛船鞭長莫及。對於太空艙外之事也只能排程,告知航天員備用解救方案。所以,凡事還是要依靠航天員自己。

    但航天員在太空飛船艙外,其實能做的已經不多。既要提防太空中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碎片襲擊,還要對抗太空失重旋轉,找不到方向感,以及深淵般的太空黑暗和心理壓力,航天員生存希望是很渺茫的。

    寫在文末:

    航天員在進行太空行走時,主要預防安全繩子的脫落飄離。如果航天員與太空飛船飄離的距離近,可以要求太空飛船艙內的隊友,用太空臂等設施幫忙救援。

    如果航天員實在飄離的太遠了,會先自救,同時聯絡地面指揮中心給予幫助。看看能否登上別的空間站或衛星自救。同時,航天員還要提防太空碎片撞擊,改善身心壓力,以期生存下來。

  • 12 # 洪光Edwin

    宇航員飄離了太空飛船,如何回到飛船裡面?

    相比於同樣讓人難以探索的海洋,茫茫宇宙,人們總是為其瘋狂,從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成為行走太空的第一人,到目前為止,前前後後總共有37個國和地區、上百名宇航員,完成了上千次的航行任務。完成的任務,從觀察地球到把國旗插上月球,甚至正籌劃著把國旗插到銀河系外,對於無邊無際的宇宙,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去瘋狂探索。

    但是,對於真空的太空,令人好奇的同時也是非常恐怖的,即使是保護措施齊全,沒有發生任何太空意外,人在太空呆久了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和輻射,太空處於失重狀態,人的肌肉和骨骼質量減少,血壓降低,血液減少20%左右等。那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宇航員飄離飛船會怎麼樣,又該如何回到飛船裡面?

    宇航員不會不小心脫離飛船:

    到目前為止,雖然有不少人因為太空任務而殞命,但通常都是發生在上升和返回的途中,沒有人真正因為宇宙意外事故而命喪太空,更沒有網上說的有人永遠地留在了太空,還即將飄離太陽系。

    在太空探索史上,發生宇宙事故最嚴重的一次也是人類第一次行走太空的時候,但他也並沒有脫離宇宙飛船,列昂諾夫的身上有一根安全繩,長度是5.3米,一直把他死死地拉在飛船的周圍,即使是睡覺也不會飄走。只是由於早期航天服的一些問題,前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在太空活動12分鐘後回艙時,突然發生意外,宇航服迅速膨脹變大,導致阿里克謝·列昂諾夫的宇航服膨脹到190釐米,超過了艙門斷面直徑120釐米。

    最後列昂諾夫不得不做出一個最壞的操作,他打開了洩壓閥釋放宇航服裡面的氣體,包括氧氣。其實這個操作是真的危險,一旦出現差錯,列昂諾夫就會真的成為第一個太空行走的人,也是第一個人丟命太空的人,估計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慶幸的是他成功了,雖然在這210秒的時間內,可把他嚇得不輕,阿里克謝·列昂諾夫心理生理上都受到了難以想象的折磨,他的體重減少了數公斤,每隻靴子裡都積聚了3升汗水。但總歸是完成了這次驚險的任務。

    這是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應該被所有人銘記。

    脫離了飛船還有噴氣式揹包:

    如果你最後還是不小心脫離了飛船,例如遇到了隕石撞擊把安全繩切斷了,還是有機會可以自救的,宇航員去到太空除了要繫結最簡單安全有效的安全繩,還會背上一個噴氣式揹包。這種黑科技內建高壓氮氣,有24個可控制的微型噴嘴,調整前進方向,甚至可以後退操作,從而讓宇航員擁有短暫的飛行能力,只要距離太空艙不遠,就能自己飛回來。

    1984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就向人們展示了噴氣式揹包,他們在外太空利用揹包可以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可以旋轉、左右搖擺等,不得不佩服這些先驅們的勇氣,換做是我絕對做不了。當然,我也不能和宇航員比,宇航員畢竟是萬里挑一的,優中選優。

    另外噴氣揹包的生命維持系統還能供給宇航員7小時消耗,最大前進速度可達13.4米/秒。只要你沒有離空間站很遠,並且沒有失去理智,在太空動來動去,肯定是可以回到飛船裡面的。如果無序地動來動去就另說了,例如做了個兩個後空翻,你可能就永遠這麼翻滾下去了。

    當然了,如果眼看過了個把小時了還沒有回到宇宙飛船,而且飛船離自己也越來越遠,這時最好就是開啟洩氣閥對著飛船反方向洩氣,這樣能更快回到飛船。其實,除此之外,《宇航員太空自救手冊》還提到了另一個更冒險的自救方法,釋放氧氣瓶裡的氧氣,比開洩氣閥能更快加速回到飛船,當然具體怎麼操作,宇航員們一定很清楚,我們不用知道。

    如果真的脫離了飛船,宇航員會怎樣?

    如果真的到了這種無法自救也無法被救援的地步,那麼宇航員就可以好好多看地球幾眼,順便把想說的話告訴隊友或者地面的聯絡人員。隨著幾小時後宇航服的氧氣越來越少,你會聽到自己大口呼吸的聲音,然後一切又歸於平靜。宇航員正式成了一顆真正的“人類衛星”。

    地球軌道:

    如果你出事時是在地球軌道附近,那麼你不會離開你愛的愛你的藍色星球。你會在在地球周圍飄行數個月至幾年的時間,最終在大氣層阻力、太Sunny壓、太陽風以及潮汐能等的作用下,執行軌道高度不斷下降直到最終墜向地球,在大氣層化為灰燼。

    太陽軌道:

    如果你出事時在太陽軌道上,那麼宇航員最終會成為太陽的一顆極小的“人造行星”,一直圍繞著太陽轉,並最終墜向太陽。當然了,由於宇航員以及宇航服都是地球上的物質,宇航員多半在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先被宇宙射線以及太Sunny壓、太陽粒子流分解的一點不剩,轉換成小分子物質散落在宇宙的各個地方,成為宇宙的塵埃!

    中國3位宇航員:

    雖然宇宙十分危險,一旦發生一點預料之外的意外,那麼對於宇航員來說是致命的。但是,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沒有什麼困難能夠阻止我們探索宇宙的決心,未來,只會有更多的國家更多的人飛向宇宙,飛向遙遠的木星,甚至飛向銀河系的中心。

    2021年6月17號,中國就有3名宇航員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並拍下了下面一張張唯美的圖片,他們是勇敢的,是我們的英雄。我們應該銘記他們,他們分別是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以及湯洪波。

    最後,祝所有正在太空以及即將踏上太空的宇航員都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並返航。他們是人類的驕傲。他們的一小步,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步。

  • 13 # 高侃

    航天員如果不小心漂離的飛船,回到飛船上的方法有很多,但前提條件是宇航員還活著。

    2006年,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把一件廢棄的航天服改造成一顆臨時衛星,隨後丟出空間站。

    航天員改造的這件航天服被稱為“航天服衛星-1號”,經過重新設計後成為一顆臨時衛星,也是歷史上最怪異的衛星之一。

    航天服衛星-1號由宇航員比爾-麥克阿瑟和瓦萊麗-圖拉爾丟擲空間站,他們正準備進行為期6個小時的太空行走。

    當時俄羅斯宇航員認為應該將廢舊的航天服改造成有用的衛星,這件俄製“奧爾蘭-M”宇航服中安裝了無線電發射器、全球定位系統接受器、語音合成器、幾個感測器和三節電池。

    在經過簡單的改完之後,宇航員還把“衛星服”塞滿了廢舊衣服,把它支撐起來,讓它看起來像個人的模樣。

    丟到太空中以後,這顆臨時衛星使用6種語言向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愛好者進行廣播,很多國家的學生記錄下“航天服衛星-1號”播放的資訊。

    但是因為沒有動力源,航天服衛星1號在環繞地球飛行幾周後出現故障,在堅持了兩週以後,這顆臨時衛星墜落地球大氣層,最後在澳洲南部上空燃燒殆盡。

    假如航天員在太空出艙後,如果不小心漂離了空間站或飛船,會怎樣呢?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太空行走,為什麼要在太空行走。

    什麼是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又稱為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裝置、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

    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阿里克謝·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阿里克謝·列昂諾夫進行了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鐘,從而成功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的出艙活動,這次太空出艙活動使理論付諸實踐,從此真正打開了太空的大門。

    太空行走的意義

    以蘇聯為例,1965年3月蘇聯航天員阿里克謝·列昂諾夫第一次由“上升”2號飛船飛出艙外時,其目的有兩個:

    一是在載人航天活動中進行一次技術性的突破,

    二是使蘇聯在航天技術方面走到了美國前邊,在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而今,而太空行走主要有六大用途:

    一是在太空組裝、擴建空間站;

    二是在太空維修、維護航天器;

    三是回收、維護與釋放衛星;

    四是完成一些科研任務;

    五是進行緊急太空救援;

    六是載人登月和載人登火星等。

    美國曾透過太空行走修復了剛一發射上天就出現重大故障的“天空實驗室”空間站,使它“起死回生”,還透過太空行走5次維修“哈勃空間望遠鏡”等衛星,使它們延年益壽。

    所以,太空行走(出艙活動)是人類探索宇宙必要的方法,可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並不是人,而是一隻狗。

    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不是人,而是一隻狗

    在蘇聯載人航天之前,由於技術不成熟,航天器都是單程的,所以沒有辦法讓航天員進入太空,而是為了驗證太空飛行的安全性,1957年11月3日,蘇聯首次將活物發射上太空,而當時唯一的“宇航員”是一隻名叫萊卡的狗。

    雖然目的是為了測試人類太空飛行的安全性,但是對於萊卡來說卻是一次毫無疑問的自殺之旅。

    萊卡是一隻雌性流浪狗,是衛星發射前一週從莫斯科大街上撿回來的,為了讓萊卡儘快適應太空旅行,針對它做了很多太空訓練。

    太空訓練包括長時間站立不動、習慣營養膠餵食、穿太空服、被放入就如在發射中的火箭的模擬器、搭乘離心機模擬火箭發射時的高加速度,並逐漸縮小籠子,這一切都是為太空艙的限制做好準備。

    萊卡升上太空的訊息曝光後遭到了巨大的國際輿論譴責,對此蘇聯媒體稱:“我們熱愛狗狗,萊卡的犧牲不是為了表現殘忍,而是為了全人類。”

    一名官員在2002年洩露了真相:萊卡在起飛後幾個小時內就因恐慌和過熱而死亡。

    五個月後,萊卡乘坐的飛船在重返大氣層時被燒燬。

    因為萊卡的犧牲,讓蘇聯科學家收集了很多重要的資料,為今天的航天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改善方向,如今人類能在太空行走,也要感覺萊卡的光榮犧牲。

    隨著幾十年後,人們不但可以翱翔在太空之中,甚至可以在太空中行走,都是科學家們努力的結果,那麼,太空行走難嗎?

    太空行走:榮耀與危機並存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即將作為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人而載入史冊。

    當氣閘艙的空氣被排淨,他開啟艙門,但苦於手邊缺乏可利用的操縱裝置,列昂諾夫出艙以後用手推了一下把手,結果在絕對失重漂浮的情況下,他就快速地轉起來,導致他的身體被供氧軟管纏住。

    雖然他費了很長的時間才將身體擺正,突然他發現自己的宇航服膨脹得像個氣球,他趕緊想回到飛船上,可是由於宇航服太胖了,他擠不進過渡艙門了。

    想到自己可能永遠飄在太空,列昂諾夫不禁冷汗橫流,心律一下達到每分鐘190次。

    最後,他把宇航服的壓力降低到危險極限才勉強鑽回飛船,從發現宇航服膨脹到關閉艙門前後不過210秒鐘,列昂諾夫的體重卻一下減少了幾公斤,每隻靴子裡都積聚了3升汗水。

    由此可見,太空行走雖然沒有發生過死人的事件,但太空行走絕對是一件危險的工作。

    另外,艙外環境十分惡劣,必須使用複雜而可靠的出艙活動系統來克服空間環境的影響,如果出艙活動系統中某個重要部件出現故障,就有可能危急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而一旦宇航員漂離了飛船,後果不堪設想,這種時候,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宇航員返回到飛船上。

    太空行走的形式

    宇航員在出艙前,都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更換宇航服,還有一些出艙時的工具,當宇航員發生漂離的時候,這些工具就能第一時間把宇航員送回飛船,而航天員的出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臍帶式,一種是自由式。

    1、臍帶式

    採用“臍帶”式進行出艙活動時,航天員會透過一根“臍帶”跟載人航天器相連。

    這條“臍帶”有兩個作用:

    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員在艙外所需要的氧氣、壓力、冷卻工質、電源和通訊等都是透過“臍帶”由載人航天器提供的;

    二是起保險作用,防止航天員漂離載人航天器太遠而回不來。

    帶子一般不超過5米,可以保證帶子不會繞在一起,所以“臍帶”式出艙活動都不會離載人航天器太遠。

    由於臍帶不能過長,所以航天員只能在飛船附近活動,如果航天器走遠了則容易使臍帶纏繞,從而發生意外。

    2、自由式

    為了讓宇航員更便捷的出艙活動,科學家後期發明了一種可以裝在航天服背後的行動式環控生保系統。

    航天員出艙後與飛船分離,由於身穿艙外用的航天服,揹著行動式環控生保裝置,以及太空機動裝置,航天員可到離飛船100米遠處活動。

    實際上,艙外航天服及行動式環控與生保系統是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它保證人的周圍有適合的壓力,有通風供氧,有溫溼度調節,使航天員在服裝內正常生存,並能進行太空作業。

    可以說,航天員在出艙時,運用了任何一個方式的行走,最終都可以回到飛船上。

    萬一宇航員不能回到飛船上,後果不堪設想

    太空行走,雖然是做了充足的準備,但凡事無絕對,在太空中有太多的未知。

    相對更安全的應該還是臍帶式行走,就算宇航員被空間雜物撞擊,連結宇航員和飛船的繩子還在,能快速拉住繩子返回飛船。

    而自由式的雖然靈活,但是當被空間雜物撞擊後,宇航員很可能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漂離。

    在高速漂離甚至旋轉的情況下,就算有助推器,還是有可能超過飛行的最大行程,一旦超過了最大行程,宇航員只剩下7個小時等待救援或自救的時間。

    在7個小時內,宇航員可以選擇恆定在一個位置,等待著飛船繞一圈回來,但是絕對的飛行軌跡很可能讓宇航員摸不著。

    另外就是等待地面派人太空搜救,這種機率不是很高。

    如果7個小時沒有得到救援,航天員就會因氧氣耗盡而活活被憋死。

    宇航服一旦失去了保護作用,就要面臨零下幾百度的超寒氣溫,一瞬間就會被凍成冰人,在幾個月的漂流中,最後會被地球引力捕獲,隨後落入大氣層,燃為一片灰燼。

    除此之外,太空處於真空狀態,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溫度變化很大,太陽照射時溫度可高於100℃,無Sunny時溫度可低於-200℃,同時存在各種能傷害人體的輻射。

    所以,一旦漂離了飛船,不能在7小時得到救援的話,對於宇航員來說,只剩下恐懼和死亡。

    結語:

    中國自主研製的機械手臂,已經徹底解決了航天員會漂離空間站的問題。

    機械臂就像一個大人的雙手一樣,時刻保護著中國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這一切,都是科學家和航天人艱苦奮戰得來的,我們足矣為此驕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西北最亮的星是什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