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把頭條當百科書
-
2 # 飄零198691001
越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族群,由於聚落紛繁,漢文古籍中,將他們稱為“百越”,百越族系因此而得名。現在的布依族、侗族和水族,在文化淵源上互為同源民族,而且,他們都是古代越人之後裔。
秦漢時代,百越各部散居在珠江下游的濱水地帶。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對南越用兵,為了軍糧運輸和兵員補給方便,修築了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從此,沿湘江和灕江長駐軍隊戍守,逐步形成了眾多的漢族居民點。早年定居在湘江和灕江沿岸的百越各部,逐漸受到漢族居民點展拓的影響,曾與秦軍發生多次武裝衝突。被秦軍打敗的百越各部被迫溯江向貴州腹地展拓,他們的分佈重心也逐步轉移到都柳江、洪江和清水江中游河谷地帶。古越人的這些部落,就是貴州今天侗族和水族的先民。
古越族早期建立的地方政權——夜郎
沿珠江干流分佈的古越族各部,進入貴州腹地更早。據《史記》載,公元前三世紀以前,他們已經溯源進入了北盤江河谷,並在北盤江河谷建立了一個地方政權——夜郎。漢武帝對南越用兵時,曾經派人與夜郎聯絡過。南越平定後,漢武帝正式封夜郎首領為王。這一部分百越部落與今天的布依族文化淵源關係十分密切。
公元前三世紀的古越族,是一個典型的濱水民族,他們靠水上捕魚和陸上的狩獵採集為生。為了適應水上生活的需要,其習俗也形成了一系列相應的特點。他們斷髮紋身,居住在幹欄式的住房中,這種住房是將木樁打進江湖底部。然後,在木樁上架設住屋,進出房舍憑藉舟船或樓梯。古越族的這些習俗,對今天的侗族、布依族和水族習俗都有著深遠的潛在影響。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六世紀,漢族的政治中心偏處北方,與古越族各部的關係不很密切,這期間有三件事表明漢族與百越的聯絡交流:
其一是東漢光武帝即位時,夜郎舊部曾派使臣上表東漢朝廷,表達願意歸順的意願。《後漢書》記載這一史實時,提到了龍、付、董、尹等大姓,這些姓氏也是今天布依族的大姓。
其二是東漢初年,馬援對安南用兵,曾繳獲了大量的銅鼓,這是南方民族使用銅鼓的最早記載。今天,布依族和水族仍然酷愛銅鼓,正是古越族這一文化特徵的遺風。
《魏書》《僚傳》對當時的僚人習俗有詳實的記載
其三是《魏書》中有《僚傳》,對當時的僚人(即越族的後起族名)習俗有詳實的記載。《僚傳》明確地告訴我們,溯源深入貴州的古越人各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僚族。僚族的習俗,除了承襲百越習俗以外,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比如酷愛吃狗肉,人的姓名以“阿”字開頭,他們能夠潛水用刀刺魚等等。這些習俗,在今天的布依族和水族中仍能明顯地看到。
公元七世紀,唐朝統一了全國,貴州的僚族各部紛紛表示歸順,唐朝政府將他們的領地設定為州郡,仍用僚族首領為地方官。當時主要的僚人部落有:東謝、西趙、牂牁(zāngkē)、南謝等。據《舊唐書》載,當時僚族已經按家族關係結成了眾多的聚落,將山區的河谷壩子開闢為稻田,並掌握了插秧技術;他們舉行婚禮時,要用牛和酒作聘禮;生病時要舉行宗教儀式驅鬼療病;他們愛銅鼓,把擁有銅鼓視為權力的象徵;他們的居住特點仍然是幹欄式住房。由於當時稻田農業的發展還十分有限,因而,必要時還得進行狩獵和採集,以補充糧食的不足。
唐代,僚族將山區的河谷壩子開闢為稻田,並掌握了插秧技術
十世紀時,北宋統一了全國,黔中地區的僚族曾派使臣到開封朝貢,並帶去了一個牂牁歌舞隊。據《宋史》記載,當時黔中的古僚族被稱為“番”。按照家族聚落結成的“番”有很多個,其中最出名的五個,合稱“五姓番”。必須指出,“番”按當時的漢語讀音,應讀為“播”,這個字是布依族自稱的音譯。《宋史》將黔中各部合稱為諸番,標誌著漢族已把他們看做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不再視為僚族的一個部分,因此,“諸番”這一名稱的出現,標誌著布依族這一民族的確定。
由於宋代在布依族地區仍然實行羈縻統治,凡是與朝廷沒有發生朝貢關係的,當時的漢族政權不可能瞭解,也不可能在文獻中反映出來。《宋史》所載的“諸番”,僅是當時布依族的一個部分,即今布依族中自稱為“布依”的支系。(未完待續)
回覆列表
水族和布依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他們的飲食文化,服飾,民居民俗都差不多。應該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