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其實己經很好了

    全新系統“四神之力”中的“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大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在遊戲中,它們自身攜帶特別的屬性,以屬性石的模式亮相,發揮著各自強有力的作用。並且這四大屬性在遊戲中展現為迴圈相剋的模式,即玄武克朱雀,朱雀克白虎,白虎克青龍,青龍克玄武。玩家可選擇給裝備賦予四神之力中任意一種屬性效果,這也決定了你會遇到與之相應的敵對。

  • 2 # 費玉山

    人生難免命歸西,

    明志何惜戀此軀?

    聖主若能心意轉,

    九泉含笑死亦值。

  • 3 # 秋雨專欄

    屈原與水倒真是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先祖高陽為水神,被貶流放多走水路,作品所描多為水景,最終死亡,也選擇投水。

    水成就了屈原,屈原也把自己獻給了水。寫到這裡,其實屈原為什麼選擇投水,原因就基本說清楚了,為更好理解,我再詳細說說。

    楚地有水崇拜的傳統

    楚地水崇拜由來已久,大量考古出土文獻材料也表明楚人十分崇拜水,湖北荊門郭店所出的楚竹書《太一生水》,首章就是“太一”“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

    在楚地中,對水神的崇拜不只一位,有江、漢、睢、漳四神,還有“江”“大水”“漢女”“湘君”及“湘夫人”“淮河”“曲池”等,可見在楚地,水崇拜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傳統。

    屈原有戀水情節

    屈原在《離騷》裡自稱為“帝高陽之苗裔”,高陽即顓頊,顓頊是水神。《雲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四篇作品,都與水神有,在《思美人》《漁父》《九歌·河伯》中,水的意象萬千“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浮江淮而入海兮”“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等等。

    最玄的是屈原多次提到彭咸、伍員,而這兩個人的命運終歸都是水,“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聞”。這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屈原被貶多從水路

    屈原被貶途中大多是水路,當然與楚地在長江流域多水有關,也有屈原的個人選擇和愛好。《涉江》寫到經鄂渚,渡湘江,經枉渚,入漵浦。從所經過的地方來看,多是河口、渡口、江、湖,《哀郢》寫到郢都,上洞庭,背夏浦。

    還有,《漁父》寫於江畔,《九歌》《九章》是被貶沅湘流域時所作。

    《漁父》表明沉江心跡

    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歷數自己一生遭遇,就表明了必死決心。在《漁父》中,更是寫明: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有文人的高貴,他無法想象讓自己如玉一般高潔的思想、靈魂去接觸汙濁的外物,而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腹。“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總結:偶然中的必然

    在那個爾諛我詐、是非顛倒的戰國時期裡,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只能在遼闊的荊楚大地,獨自徘徊,臨水流涕,抱石沉江。

    水滋養了屈原,屈原也是把自己的潔白之軀還給了水,完成了一個超越紅塵的輪迴。

  • 4 # 夏雨風

    屈原以死諫來喚醒楚王,做到了生不能盡力丶死也要盡忠計程車大夫情操。

    華夏文明孕育了無數愛國精英,有屈原般死忠之士,有荊軻般赴湯蹈火的俠客,有蘇武般忍辱負重的義士,有挺身而出護主的勇士樊噲,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相諸葛亮,等等。

    屈原不貪生怕死隱居山林,而是選擇了蹈海亦英雄的壯烈捐軀。

    這是一種悲壯的英烈之路,這是一種以死報國的獻身精神,幾千年來激勵華夏志士仁人不成功丶便成仁的大無畏氣概,可與日月爭輝,可與江河永存。

    魏徵犯顏直諫,文天祥誓死不降,海瑞抬棺上朝,譚嗣同堅守不逃:中國之所以屢屢改革不成功,蓋因為無人去獻身。今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笑對死亡!

    正因為有屈原般民族英雄丶愛國志士的驚天地丶泣鬼神的壯舉,中華民族才能五千年來幾遭磨難而不倒。人民感念屈原公,傳統節日中的唯一記念偉人的55端午節,年年永遠祭拜,賽龍舟丶包棕子,永遠銘記在心丶發揚光大!

  • 5 # 王也9494

    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

    從春秋初期到戰國後期,屈氏家族經久不衰的名望,一直處於楚國的貴族階層,歷經屈重、屈完、屈到、屈建,這個家族已經漸漸走向了沒落。直到屈原降生,屈氏家族又添了一把興旺的薪火。

    屈原自幼博聞強記、飽讀詩書,修煉了一身的絕技,恪守、自持,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愛這香草般潔淨的身體,愛河流、疆土、花朵和果實,楚國是他此生唯一的祖國,唯一的故鄉,是他的天堂。

    屈原心懷遠大的抱負,憑藉著家族的身份,弱冠之年的屈原作為屈氏家族的嫡子,輕易步入楚國最高權利機構,陪伴楚懷王讀書學習,懷著共同的興邦擴土的政治理想,與楚懷王“成言”,黃昏以為期,一生合作,消滅強大的秦國,實現旺楚統一中國的宏圖大志。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熊槐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涉政之初,他也開明勤政,任用了屈原、昭滑、田忌、靳尚等賢才,軍事上、經濟上也小有成就。北伐魏國,攻城奪地;東滅越國,拓境江東,一個日漸強大的楚國傲立於戰國群雄之間。屈原也不辱使命,他巧用戰術可以退敵,機智善言建立友好邦交,積極獻計獻策推動“美政”改革,制訂並出臺各種法令。一切都那麼順風順水,似乎,輕而易舉,屈原就翻越了一座峰頂。

    這時候的楚懷王稱霸天下的胸懷壯志,身為左徒的屈原,站在權利的中央,目光如炬,他看到了楚國朝堂之上的癥結,為了楚國更加強大,他要亮劍,亮出改革、變法的利劍,向那些腐朽的舊貴族、貪官汙吏、瀆職無為者。

    彼時彼刻的楚國內政,已是千瘡百孔,朝廷的許多官員,身居要職,卻昏庸無度、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屈原開始推行一系列的變法,這動了腐朽貴族的乳酪。屈原變法、改革最堅強的後盾乃楚懷王熊槐,可是,彼時,他的眼裡、耳裡,充斥著對屈原的讒言,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妃鄭袖,他們向無毒無公害的屈原露出一顆一顆有毒的牙齒,伺機而動,一口斃命,而那些詆譭的辭令,是慢性毒藥,一點一點侵蝕著楚王的內心,楚懷王胸懷壯志的大腦終於麻木了,他對變法開始閃爍其詞,進而產生幻覺,屈原才華蓋主,功勞蓋世,若心生歹意,豈不是為虎作倀?

    楚懷王開始疏遠屈原。大臣們不停地讒言、誹謗,鄭袖溫柔的枕邊風,都讓這個楚國的君王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他的眼裡那個與他蘭臺侍讀,共商國策的屈原漸漸地出離了他的視線,那個與他有著“成言”盟約的屈原,在張儀的唆使下,以靳尚舉報向張儀索要白玉璧不得,而伺機報復,反對秦楚合盟的屈原,就這麼被他精忠護衛著的楚王降罪了。

    屈原被罷黜左徒之官,逐出宮外。

    從三閭大夫到左徒,又到三閭大夫。他不怨恨,唯有深入骨髓的遺憾,他無力報國啊!第二年,公元前304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但他仍然心存希望,覺得楚懷王不過是一時被奸人矇蔽。

    憂國憂民的屈原,一腔的忠烈,一腔的悱惻,化作洪鐘大呂的千古絕唱,落在紙上,成為楚國不滅的魂魄——《離騷》。九死不悔的一顆赤心,依然懷抱幻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當楚國再一次大敗給秦國後,楚懷王終於明白,他的楚國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強大,六國聯縱,才是千瘡百孔的楚國唯一出路。他力排眾議要重新開始結盟齊國,楚懷王終於想起了屈原。屈原出使齊國,為楚國迎來了又一次生機。

    深感危機的靳尚等幾位主張親秦的大臣,在張儀的唆使下,為楚懷王編制了一張又一張誣陷屈原的大網,透過這些網眼,楚懷看到的是心胸狹隘、恃才傲物、圖謀不軌的屈原。

    楚懷王受他命中的剋星張儀、揶揄帝位的子蘭、佞臣靳尚、寵妃鄭袖的蠱惑、洗腦,一步一步將自己帶向生命的滑鐵盧,出使秦國,被秦王扣留,後輾轉流離如喪家之犬,最終客死異鄉,成為天下的笑話。

    屈原再一次被流放。

    屈原憑藉他出眾的才華和品格,得到流放地百姓的愛戴,這時候的他讀書、寫詩,遠離朝堂的紛爭,過著怡然自得的日子。屈原在流放的那些年寫下了偉大的文學作品,表達他的希望、悲憫和憂慮。屈原的一生都在等待,等待他的“美政”開啟楚國興旺發達的大門。

    白起攻破郢都,已經六十二歲的屈原眼看著國破家亡,宗廟陵寢被焚燒,政治理想徹底破滅。一個為理想而活的人,註定也會被理想而滅。他以為他的楚國亡了,再沒有活下去的動力,悲憤之下,抱石投江。
  • 6 # 笑看風雲在際

    屈原生不逢時才致使懷才不遇,最後只能以身殉理想。

    一、出身是世家大族,卻想要變法。

    屈原的出身並不低,是楚國有名的世家。春秋戰國時期,世家大族掌握著社會上絕大多數的資源,並且地位名聲是為君者很難撼動的。屈原一直以來的理想就是想要幫助楚國發展,成為戰國霸主並屹立不倒。於是他在朝堂上特別提倡變法,主張官場要職讓位給更有能力的人,即任賢;主張皇權集中,解除世家大族一直以來對君王權威的限制;還主張賞罰分明,有功有過得按律法確定。

    屈原的變法在現在看來沒什麼可出挑的,但在戰國時代,這可切切實實觸犯了世家貴族的整體利益,畢竟在科舉制創立前,官位通常是世襲。世家貴族為了家族欣榮,必須保證朝廷中有一定數量的官職由本族人擔任,光是任賢一項就夠世家大族們氣憤不已了。因此,屈原的官路異常艱難,實現理想的前途一片黑暗。

    二、楚懷王不識千里馬,屈原的報國理想終成泡沫。

    屈原的宗族知道他的變法後,紛紛鄙棄他,屈原簡直是背腹受敵,外有勢力龐大的世家集體圍攻,內有族人的暗箭。如果此時楚懷王能理解屈原並一直支援他,屈原也不會落得傷心欲絕的地步,也不會對楚國的前途、自己的人生感受到絕望、楚懷王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君王,他有治國的想法,因為他初期還是很信任屈原的。但無奈楚懷王的獨立思考能力太弱,經常受到周圍小人的攛掇,深陷在馬屁精們營造的虛假環境中。面對屈原系統性的變法策略,他好似看不見並且逐漸厭棄屈原,誰讓屈原不能像小人一樣奉承呢。

  • 7 # 我愛自然我愛笑

    根本點在於他想以自己活生生的生命來喚醒人們的愛國精神和愛國意志。所以,他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讓人們永遠紀念。

  • 8 # qzy祁

    屈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本想為蒼生請命,為朝廷盡忠。怎奈造化弄人,世事與初心相悖。楚國君王親小人遠賢臣,不愛江山,愛聽小人進讒言。打壓排擠忠臣義士,屈原又秉性耿介率直,得罪不少朝廷權貴。遭到政敵的陷害攻擊,被楚王流放到偏僻之地。

    汨羅江今尚流淌,靈均卻已歸天堂。

    屈原恨昏君之無能,恨時運之不濟。深知自己此生難以改變時局,難以再贏得皇帝信任,不可能再為朝廷使用。屈原本想回歸田園苦度餘生,但他以死來表達對楚國的摯愛之心,以死來警醒昏君。他義無反顧地跳入汨羅江,洗刷儘自己一生的冤屈,也留給後人除了無比敬仰外的一個大大的問號。華人的傳統思想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很多人報以惋惜之情,流下千古之傷心淚。正是屈原君之死,讓我們感喟我華夏祖先的至死不渝的忠貞節操乃是華夏民族繁衍至今亙古不衰的精魂。 屈原君千古流芳,屈原君萬古長存,屈原君永遠鮮活地躺在史冊上,屈原君和他的離騷已經融入華夏民族的血液。君不見,汨羅江上龍舟蕩,長江黃河奔遠方嗎?

  • 9 # 愚叟釣淺灘

    我認為不是他不想歸隱山林,而是無隱可歸。試想:前有貪婪的強秦,後有腐朽的楚國昏君,奸臣,哪容得下他那剛正不阿的忠實之人?正是在面臨國破家亡之際,空有一身正氣,空有一腔為國為民的熱血,只有一死以明愛國之心。

  • 10 # 生活中的法律知識

    屈原是貴族,出身高貴,他高風亮節,著名詩人、政治家,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因為才華出眾,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他提倡“美政”,屈原欣賞賢能的人士,法律意識很強,希望嚴明法度,對外主張抗秦。屈原因為遭到別人的詆譭,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

    生命是寶貴的,一個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尤其是作為貴族的屈原,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我認為主要是屈原的心死了。屈原對國家滅亡感到絕望。屈原是一位愛國的詩人,對於國家懷著深沉的愛意。我們不理解屈原的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當時一定很無奈,他當時在江邊有沒有猶豫,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我是屈原我就不會自殺了,我要採取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會選擇歸隱山林。因為楚國雖然亡國了,但是百姓還在。屈原應該活下去,多為百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 11 # 半支蓮6

    屈原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文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悲情的詩人,最終結局自沉汨羅而死。題主問: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呢?這與他的志向有關。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關於屈原的記載最早的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因為屈原在楚國滅亡前就被流放,其事蹟並沒有計入楚國的正史。司馬遷透過研讀屈原的詩歌,特別是《離騷》,從詩歌中感知屈原的情感、志向;又實地考察,尋找屈原的足跡,並尋找到賈誼憑弔屈原的地方,感念二人相似的“忠而被謗”“美而遭妒”的人生遭際,為二人合著《屈原賈生列傳》。

    司馬遷說:

    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國之棟樑,奸佞當道,報國無門

    透過《史記》我們知道,屈原與楚王同姓,是楚國貴族。並且具有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的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受楚懷王的器重。

    但屈原的才能受到了小人的羨慕嫉妒恨,他們向楚懷王進讒。懷王居然昏聵到近小人,遠君子:

    王怒而疏屈平。

    後來屈原在《離騷》裡訴說自己的遭遇,如同後宮佳麗遭到嬪妃們的嫉妒: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屈原被停了左徒的職務,降為外交使臣。即便如此,屈原依然不忘為國分憂。

    懷王看不清秦國吞併六國之心,受邀到秦國與秦王會面。屈原聽說後不顧一切力諫:

    “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但這時懷王已經不再信任屈原了,在令尹子蘭的攛掇下去了秦國。如屈原所料,一去不復返,客死秦國,為天下笑。

    屈原忠言不被信,本已憂憤之極,可誰知真正的厄運降臨到頭上。子蘭為了轉移華人的指責,把懷王留秦的責任推到屈原的頭上,向其兄長、繼任的楚頃襄王進讒。同樣昏聵的頃襄王不問青紅皂白,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區,使他徹底脫離王庭。可憐屈原縱有愛國情、報國志,強國策,又與何人說?

    《離騷》明志,九死未悔,以身殉國

    流放期間是屈原的創作高峰期,在《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中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與對祖國的之情。

    最能表達屈原志向的是《離騷》。詩歌從自己的身世、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輔佐楚王的貢獻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決不同流合汙的政治態度與“九死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

    戰國末年,各國爭雄,有識之士奔走於各國之間,像屈原這樣的人才去任何國家都是座上賓。《離騷》也流露了離開與糊塗難捨的思想矛盾。最後終於不忍心離開自己的祖國,決心以死來殉國的志向。所以,在這個時候屈原就下定決心,與楚國共存亡。

    當屈原聽到秦將白起攻下郢都的訊息,屈原與楚國共存亡的志向付諸行動了。

    司馬遷動情地描寫了屈原的形象: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流放十幾年後,心如死灰,形容枯槁,與當年那個那個“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風流倜儻的屈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司馬遷並沒有讓屈原就這樣孤獨地死去,而是設計了一個與“識時務”的漁父對話的情景:

    漁父見到屈子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落魄到如此地步?”屈原曰: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說服屈原:“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不會被時事所制約,而是應該順應時事的發展。舉世皆濁,為什麼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為什麼不分享酒的甘醇?為什麼要懷瑾握瑜,自命清高,而自找流放之苦呢?”

    屈原決斷地答道: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寧可懷瑾握瑜而死,也不會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汙!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懷石而縱身一躍,決不偷生!

    屈原這一躍,兩千多年後,感動了一位詩人,他用《七絕·屈原》濃縮了屈原的才情與精神: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詩人讚賞《離騷》是抨擊黑暗的“殺人刀”,具有極強的戰鬥威力,勇敢地刺向邪惡勢力。

    “艾蕭”,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蘭”,即申椒和蘭草,為芳香植物,比喻賢德之士。

    詩人怒斥小人當道,以“一躍衝向萬里濤”再現屈原決絕的最後一跳。

    對!這位歌頌屈原的詩人就是毛主席。

    屈原是毛澤東從少年起就鍾愛屈原的楚辭,敬慕屈原的為人。1913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有一本課堂筆記《講堂錄》,前11頁是毛澤東用顏體恭恭敬敬地用小楷抄錄的《離騷》《九歌》全文。

    1949年毛澤東向著名俄國漢學家費德林介紹說:“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麼,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他還說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華人的腦海裡。”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頒佈了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他們是:中國的屈原,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拉伯雷,英國的莎士比亞。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毛主席把屈原推向了世界,與莎士比亞、哥白尼比肩。

    這就是屈原,他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清潔節操,萬古流芳,與日月同光。

    反觀今日,我們更應該向屈原學習,摒棄汙化祖國,出賣靈魂的各種文化糟粕,讓愛國主義文化發揚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冷笑的人是一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