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碁小
-
2 # 使用者6216140282047
不是純糧食酒,是勾兌酒,GB/T 22045-2008 地理標誌產品 瀘州老窖特麴酒
本標準規定了瀘州老窖特麴酒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範圍、術語和定義、耍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與標誌、包裝、運輸、貯存。 本標準適用於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批准保護的瀘州老窖特麴酒。
-
3 # 極客臥虎藏龍
答:45度白酒500毫升是一斤。酒和水的密度最為接近,一般而言,五百毫升的水是一斤,那麼五百毫升們白酒也就是一斤。如果是油就不一樣了。如汽油一千毫升是0.72公斤,即1.44斤。所以,體積和重量的轉換還要看物質的密度,那樣才計算得更加精確。
-
4 # 職場影視達人
第一招:看執行標準(1)固態法白酒的執行標準: GB/T10781.1(濃香型)、GB/T 10781.2(清香型)、GB/T 26760(醬香型),指純糧釀造的好酒。(2)固液結合法白酒的執行標準:GB/T20822,白酒中一部分為酒精酒,一部分為糧食酒。 (3)液態法白酒的執行標準:GB/T20821,以食用酒精為酒基消費者可以從執行標準上判斷出您所喝的酒是糧食酒,還是酒精酒。如果發現酒的執行標準是糧食酒的執行標準,而瓶中的裝的卻是酒精酒,就可以以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起訴廠家。第二招:手搓法 取幾滴白酒放在手心裡,然後合掌使兩手心接觸用力摩擦幾下, 純糧白酒生熱後發出的氣味清香,且留存時間比較長;酒精勾兌的白酒則相反,只有香精味,不僅聞起來沖鼻子,氣味很古怪,而且留存時間很短,很快就沒有味道了。
第三招:看酒花把酒瓶倒過來搖晃,觀察酒花變化,酒花密集且消失緩慢的是優質酒,酒花少消失較快的則為劣質酒。第四招:空杯法 將酒倒入酒杯中然後把酒倒出,聞空杯香而嗆的是酒精勾兌酒,十分鐘左右再聞酒杯無酒香味是酒精勾兌酒。有糧香味、酒香味、糟香味的是釀造酒,香氣保留時間越久越濃釀造酒的含量就越高。
第五招:加水法 酒精勾兌的酒加入水不失光,純糧食釀造的酒則出現失光、渾濁的現象。這個是十分正確的,本人親自試驗過。這是因為糧食酒中某些物質在低度酒中溶解度減小,從而析出,造成失光混濁;而酒精中這類物質甚微,所以加水後不會混濁。
第六招:加鹼法 用氫氧化鈉,也就是大家平常說的燒鹼。把要檢測的白酒與燒鹼以50:1的比例放入試管中,也可以用我們平常家中的可以加熱的杯子,然後放入熱水沸騰幾分鐘就行了。如果是糧食釀造的白酒,試管內的白酒會變成黃色。如果顏色很淡那就是純糧酒不純,含有酒精勾兌成分。不變色為純勾兌酒,因為勾兌酒遇到燒鹼不會起化學反應。
第七招:燃燒法 取適量白酒倒入杯中,點火,待火熄滅後,觀察剩餘酒體。酒體渾濁的是糧食酒,酒體清澈的是酒精酒。因為 純糧白酒除酒精成分外,還含有酸酯等成分,酯不溶於水,所以呈渾濁狀。 亦可品嚐/嗅剩餘酒體,純糧釀造的白酒在乙醇被燃燒以後剩下的是糧食的發酵物,有曲香味和酸酸甜甜澀澀的味道;而 勾兌白酒燃燒後剩下的都是化學勾兌成分,有一股騷味。 華夏曆史3000年以來,歷朝歷代的古聖先賢釀酒的首選材料都是純糧,而純糧釀造的酒有一點跟酸酯分離的裸體酒很有相似之處“它們的酒液都是渾濁的”,所以歷史上經常把酒稱做為——濁酒。 到了元朝才出現了蒸餾酒,但釀酒工藝還是在純糧之中加入大麴、小曲或麩曲,然後在窖室中進行發酵,到了一定程度後糧食中的糖分會轉化成乙醇,酒漿初成後再進行過濾,入酒甑蒸餾。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鍋,形狀像個大蒸籠。在鍋中燒水,將加了曲精之後的酒糟放入到蒸鍋裡,用鍋爐往蒸鍋裡壓住蒸汽。乙醇的沸點是78.3度,而水的沸點是100度,所以在用蒸汽加熱的過程中,水還沒有沸騰,乙醇就已經先沸騰了,這樣就可以將酒從酒糟裡蒸餾出來。乙醇蒸汽會順著鍋蓋上面的管子上行,經過冷凝後就得到了蒸餾酒。這就是傳統白酒的釀造工藝和原理。
-
5 # 歲坊老宋
題主,我家是釀酒的,我給你說的清楚一些吧。
首先純糧食酒也分很多的概念,比如說純糧固態,純糧半固態,純糧液態,其實純糧液態已經食用酒精的工藝沒區別了。因此我們講純糧酒都是固態發酵純糧酒和半固態純糧發酵酒。固態發酵純糧酒茅臺,五糧液,汾酒都是採用這個工藝。發酵的時候呢,裡邊的含水量很比較少,糧食保持蒸熟的固體,而半固態呢是培菌的時候,在入窖發酵的時候,加上跟發酵糧食等重或1.5倍的水一起發酵,這兩種工藝出的酒都不錯。
然後發酵好了,蒸餾出來就是原漿酒,原漿酒,從六十五六度到七十五六度都有。之前1987年之前中國的白酒基本上都在六七十度,而50來度都算是低度酒了,汾酒算是高度酒,五糧液也是高度酒,而茅臺當時只有55度,因此算低度酒,在傳統老人的認知裡邊酒的度數肯定是越高越好喝。
後來1987年3月國家在遵義召開了一個基本上所有跟釀酒企業有關的一個會議,史稱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因為當時糧食供應出現一個比較危險的情況。所以國家就倡導喝低度酒,當時的原文是倡導酒廠出55度以下的低度酒。因此我們現在看的54度,55度,53度,52度等,都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53度這麼好那麼好,這純粹是一個國家政策導致的結果,跟這個度數酒好或者不好,沒有一丁點兒的關係。
同時原漿酒降度的時候有一個特性,低於48度之後它會渾濁,而渾濁之後怎麼辦?那就要過濾將渾濁去掉,去掉這的這些渾濁本身都是香味物質,因此只要將都到48度以下且經過過濾的酒,它的香味兒都會有損失,造成酒體寡淡不好喝,那怎麼辦新增香精香料。
因此有句老話叫做低度無好酒,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題主說的多少度是糧食酒多少度都有,但是沒有經過過濾,沒有經過新增的糧食酒,那只有50度以上了,精準點說是48度以上。
這個度數段兒不需要過濾,比較原汁原味兒。
到這裡我就可以跟你說一段行業裡邊公開的秘密,那就是現在三清一水做的酒口感跟純糧食酒一般已經非常相仿了,辨別的手段造假的手段都在不斷的升級,因此你說多少度是純糧酒這種說法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只能說在純糧酒當中48度以上的酒是比較好的,不需要任何新增,原汁原味兒,喝起來還不錯。
-
6 # 釀酒那些事
如果只是問多少度數以上是糧食酒我可以明確告訴你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有白酒都是糧食酒,包括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他們的區別簡單的說只是工藝不同而已,全部都是用糧食釀造的,但是糧食酒不等於純糧酒,包括茅五洋之內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所有品牌瓶裝商品白酒都不是純糧酒,全部都是透過人為新增化學劑勾兌的糧食酒而已,為什麼?
一款合格的白酒必須透明無渾濁,各項有害物質不能超標,並且需要統一的酒精度和口感,但是由於釀酒的特殊性導致不同批次釀出來的酒口感不同,甚至不同的發酵窖取出來的酒口感也不同,所以大批次上市就必須透過新增其他物質來平衡口感達到一致的目的
另外很多大企業現在基本上很少自己釀酒或者自己根本不釀酒,而是透過收購小企業小作坊的基酒,但是不同地方的基酒口感完全不同,甚至很多小酒企為了出酒率根本不會在取酒過程中掐頭去尾,導致白酒中的有害物質超標,這時這些大企業必須把這些基酒透過過濾吸附來去除有害物質,但是在過濾吸附過程中往往白酒中的有益酯醇被一起去除掉,導致白酒失去原有的風味,這時就必須透過化學新增劑來新增彌補,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大企業要重點突出白酒有害物質超標話題,其實在傳統工藝流程中嚴格要求蒸煮前的原料清洗和復蒸,徹底的發酵以及取酒中的掐頭去尾完全可以把所有有害物質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最後還有一點,只要是糧食酒當酒精度低於48度以後白酒會渾濁,所以低於48度的白酒絕對是需要過濾吸附的,也就是需要新增勾兌的
回覆列表
方法:
一是看包裝,包裝上註明GB\T10781就是固態法,也就是純糧食釀酒。包裝上註明GB\T20822就是固液法,是純糧食酒和酒精勾兌的,包裝上註明GB\T20821是液態法,就是純酒精加香料勾兌的。
二是直接觀察,用一點清水到入白酒中,白酒變白且渾濁的是純糧食酒,沒變化的是勾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