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驛站裡的一杯茶

    秋天初秋、中秋、晚秋三個階段。秋天一共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中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至立冬結束。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等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 2 # 那些舊時光

    清明和十月一上墳,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麼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這天,外出的遊子會趕回家中,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掃墓之前,人們會準備好祭品、紙錢等。掃墓的時候,一定要給墳上清除雜草,並且給墳墓進行修整。

    如今,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清明節如今已經成為踏青出遊、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北方農村將寒衣節和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親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範喜良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在長城內外廣為流傳。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農曆十月初一這天,便被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

    這也與傳統社會的農業生產有關。一般清明節開始是農事繁忙的時候,十月一之前這段是秋收季節。因此清明到十月一這段是農忙季節,閻王爺怕鬼驚擾了百姓生產,所以,清明後就把鬼收鬼,十月一農事結束後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過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後再去燒紙,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趕在清明之前去上墳。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後,鬼才被放回來,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墳,鬼也收不到錢了。因此,十月一以後才去上墳的的說法。

    結語:新社會的清明節和十月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祭拜是一種思念逝去親人的方法,掃墓的時間大可不必有太多侷限,選擇合適的方式祭拜即可。無需拘泥,無關封建。

      

  • 3 # 二哥拾影

    早清明,晚十一,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人給先祖上墳祭拜,通常會有三個時間點,第一個就是春節,也就是農村過陰曆年的時候,這個時候農村人是接先祖回家過年的,報道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事,而且男女上墳的日子也有講究,幾號到幾號是孝男上墳,幾號到幾號是孝女上墳,媽媽說了好多次,但是我從來記不住。人們肯定是會在過年之前去上墳的,沒有人過了年之後再去上墳。

    第二個就是寒衣節,也就是陰曆10月1,城裡人也提前給先祖掃墓,或者在地上畫個圈,在十字路口掃墓,現在提倡鮮花祭祖了,而農村人卻很少提前,10月1日是給先祖送錢送棉衣的時候,因為過了10月1日天氣也會慢慢的變冷。

    第三個就是清明節,我小時候姑姑上墳的時候總是要大哭一場,哭的人好傷心,就感覺以前的人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一樣,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節掃墓的時候,農村人都會拿著農具,因為這個時候天氣慢慢的變暖,墳上的雜草叢生,一定要用農具將墳上的雜草除去。

    那麼為什麼清明節要提前呢?農民在這個時候也要下地勞動了,莊稼地裡的活也很多,以後也很少有時間再來祭拜,大家都選擇提前上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我們看到的一種離別之意,也就是說清明節後,人們便沒有時間再來進行祭拜,也算是一個分別的節日,因此會有婦女在墳間哭泣。

  • 4 # 關山聽風

    清明節和十月初一都是民俗上的四大祭祖節之一,只是到了今天,清明節不但名氣上比十月初一要大,還被列為中國法定節日。

    古代民俗上的四大祭祖節,民間又稱鬼節,分別是三月三上祀、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又有說法是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十月十五下元節。

    早清明

    早清明,意思是就清明節祭祖掃墓要趕早,必須在清明節前,過了清明節這天,就不算數了。現在有的地方依然是這種風俗,有的地方甚至一定要是清明節前兩天完成祭祖掃墓。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是寒食節,按民間習俗是不能祭祖掃墓,而有的地方正對清明節也不能祭祖掃墓。

    然而,這只是一些地方的說法,由於清明節是由中國古代在春天裡的三個節日,即上祀節、寒食節和清明節融合而成,各地的清明節對這三個節的風俗各取所需,於是就形成了各地風俗上的千差萬別。如有的地方強調早清明,但有的地方則是講究“前三後四”,即清明節前三天和後四天都是祭祖掃墓最佳時間。還有的地方既實行“前三後四”,同時也講究“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也就是說,逢農曆二月的清明節,可以等清明節過了後才祭祖掃墓,而逢三月的清明節,則要提前在清明節以前祭祖掃墓。有的地方則非常注重清明節這一天的祭祖掃墓,稱為“正清明”,認為這天可任意動土給墳添土,不用選日子,百無禁忌,而有的地方則禁忌在清明這天祭祖掃墓。

    中國民間清明節的風俗的多樣性,決定了“早清明”只是一部分地區的風俗。

    (古代寒衣節祭祖)

    晚十月一

    十月初一,古代民俗上稱之為稱寒衣節、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民間還有地方稱為鬼頭日。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的習俗不分南北,但在習俗上也有差別。如有的地方在十月初一這天要到墓地祭祖,叫墓祭,而有的地方則不上墓地,在家裡祭祖,稱為家祭。

    十月初一稱寒衣節,古俗在這一天,因是進入冬天,天氣漸寒,人們擔心在冥界的祖靈缺衣服穿,在祭祀的時候,除常備的供品外,特意做冥衣供燒掉,叫送寒衣,後來發明了紙,就用紙做冥衣焚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地方認為,只要祖靈在冥間只要有錢就不愁買到不到衣服,因此,就把燒冥衣改成了焚燒包袱,也就是把冥錢用紙做成類似信封一樣紙袋子,正面寫了祖先的姓名和寄包人的姓名,後面寫了一個大大的“封”字。

    古代對十月初一祭祖要求很嚴,必須在這一天要完成,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後,不然就是對祭祖沒有誠意,也會被別人笑話。傳說,在唐朝時,因唐太宗開金口,十月初一的祭祖只要在十月初十前完成,就能作數,從此,民間就有了“晚十月一”的說法,即十月初一的祭祖時間可以推遲。

    (寒衣節,為逝去的先人送衣保暖)

    到後來,有的地方依然有十月初一祭祖風俗,而有的地方把十月初一祭祖提前了,與中元節合併。燒包袱的習俗也放在了中元節,這些地方十月初一的祭祖就不是可以推遲的問題,而是這個節日全由中元節承擔,從此這些地方的十月初一祭祖風俗也就徹底消失了。

  • 5 # 狼君子見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早清明,晚十月一”這就俗語的本意,指的就是兩個祭祀祖先的日子,即公曆4月5日的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是眾多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中的兩個。

    魯迅先生曾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這句話指的本是活著的人要記住生前做出貢獻的人,那做出貢獻的人就白死了。但普通人對社會、對國家可能沒有作出重要貢獻,記住這些人就要由後人來完成,而這一重要的過程就是祭祀。

    清明節這一稱呼,在秦漢之時就已經出現,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傳統八節之一,是踏青,祭祀祖先的節日。寒衣節由西周時期的臘祭節發展而來,主要祭祀為國戰死的將士,給他們的妻子兒女送上寒衣,度過冬天,漸漸地被稱為寒衣節。

    ①“早清明,晚十月一”這個風俗習慣,也在節日的發展中生成。在最初,“早清明,晚十月一”中的早晚,指的是一天中的早晚,即清明節掃墓要早上,十月初一祭祀要在晚上。

    這一習俗的由來,與古人的陰陽觀念有關,清明是春天,屬陽;寒衣是秋天,屬陰。屬人活著是在陽間,死後要到陰間,祖先想要接受後代的祭祀,需要在陽氣弱陰氣盛的時候,所以選擇了這兩個時間段。

    ②不過只是習俗形成之初隨之而來的習慣,隨之時間的發展,很少的地方還保留這一習俗,而是換成了另外一種解釋,即清明祭祀要早幾天,十月初一祭祀要晚幾天,以示對先祖的尊敬。

    所以準備祭祀祖先的後人們,就要在清明節到來之前,早早地祭祖,給即將關閉在地府中的祖先準備一直到中元節吃食錢財,要不然祖先會受餓。

    而到了寒衣節,由於在此之前地府關閉,祭祀祖先的話祖先也收不到,所以就要在十月初一之後祭祀,當天或者晚幾天都沒有關係。

  • 6 # 春秋驛站

    馬上又到清明節了,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前兩天,二哥電話裡還和我商量回老家祭祀的事。說實在的,每年的這時候,心裡都有一些欲盡孝,而親不在的傷感。

    據說,清明這天一般來說,都是要下雨的,恰如陰鬱的心情及悲痛的眼淚,正像唐朝詩人杜牧《清明》一詩中所描繪的景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

    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

    在一年中,除了清明是祭祀先人的重要節日,還有後半年的農曆的十月一日,也是是傳統習俗的“鬼節”,又稱“十月一”,二者並稱為民間最重要的兩個“鬼節”。

    雖說都是祭祀先人,儀式卻有所不同。據說,清明節祭祀要提前一天,而十月一則可以延後祭祀。

    為什麼早清明呢?清明以後,農事活動繁重,人們要忙著田間耕種,為了不耽誤農時,所以要提前祭祖燒紙,讓陰間的鬼魂安心,不會出來紛擾陽間,稱為關鬼門。

    而十月一呢?那時秋收基本結束,人們沉浸在收穫的喜悅之中,農事活動也輕閒下來,這時燒紙祭祀,就是把鬼門開啟,讓先人共同享用勞動果實。

    除此之外,清明節提前燒紙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清明相連的寒食節。

    寒食在冬至後105日,寒食共有3天,而清明節在冬至後的第108天。不過,現代寒食節基本已經併入清明節。

    寒食節的典故很是悲傷。春秋戰國,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自然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有功之臣,可是介子推卻淡泊名利,拒絕封賞,悄悄地帶著老母隱居綿山,不肯入仕。

    晉文公為報恩情,不知誰出了個主意,竟要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沒成想,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燒死了。

    晉文公悲悔交加,十分難過。為紀念介子推,下令他們母子遇難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得動煙火,只能吃生冷食物,即為寒食節來歷。

    因為是清明節前一天,人們便與清明合二為一,提前祭祀也就名正言順了。

    那麼,晚十一又有什麼說法呢?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駙馬秦懷玉的兒子秦英,失手把囂張跋扈的詹太師打死了。這詹太師的女兒可是李世民的愛妃,哪裡肯善罷甘休,非要秦英給自己的父親償命不可。

    正當秦英被推到午門問斬之際,秦英的母親也就是晉陽公主趕到,救子心切,哭鬧不止。這下子李世民左右為難,畢竟都是皇親國戚,何況秦英武藝高強,前方戰事吃緊,殺了確實可惜。

    後來,只好赦免了秦英死罪,發配前敵將功折罪。同時,還為詹太師建了一座豪華墳墓,清明十一都會親自帶人前往祭祀。

    也許是國事繁重,有一年過了十月一,他竟然忘了這檔子事兒。當看到詹妃獨自落淚時,才恍然大悟,暗暗叫苦。為了安慰難過中的詹妃,便隨口講了十月一晚上墳的說法兒。

    你想啊,皇帝是金口玉言,全國臣民哪裡不敢遵從行事,至此以後,早清明晚十一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

    綜上所述,不管是早清明,還是晚十一,都是人們祭祀和懷念先人的表達方式,根本不用過於糾結。只要善待自己的家人,好好的生活,若是先人地下有知,也會心慰的。你說對嗎?

  • 7 # 悅學越樂

    清明節祭祖我們都知道,“晚十一”也和掃墓、上墳有關,但是這個“十一”指的是十月初一寒衣節。

    早清明

    清明節祭祖、掃墓都要提前上墳。老人的說法是:清明是一年農事的開端,農民開始幹農活。清明掃墓祭祖叫做關鬼門,農民都要忙著幹農活分身乏術,就提前祭拜把“鬼門”關了,同時也關住那些鬼魅了。

    “關鬼門”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過了清明,農忙就開始了,正是春天播種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很忙,所以沒有時間“看望”已故的親人,這才有了“早清明”的說法。

    因為清明是過了正月之後的第一個節日,所以“早”也有這個含義。

    晚十一

    農曆十月初一是“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在這一天要祭奠先亡之人,稱為送寒衣,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寒衣節,與清明節和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寒衣節要過後上墳。根據老人的說法是,十月初一秋收已經忙完了,到了農閒的時候,農民要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放它們去享燭拾錢、吃飯拿衣。

    今年的寒衣節在11月15日,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冬季,秋收結束,農民也就不忙了。所以就要抽時間去祭拜已故的親人。

    “晚”這裡又可以理解為“之後”,也就是在寒衣節之後,大部分人會選擇在寒衣節當天。

    (圖片來網路)

  • 8 # 胖妞的喜樂人生

    再過半個多月就到十月初一了,按照我們傳統的習俗,要給先人上墳燒紙,送寒衣。農村有句老話“早清明,晚十一,”下面我們說一說這句老話的意思。

    “早清明“是指到清明節要上墳祭祖,清明是一年農事的開始,農民們要開始幹農活了,大家忙著幹農活分身乏術,農民們在清明掃墓祭祖意思是關鬼門。在我們這裡都是提前幾天或清明當天掃墓祭拜,把鬼門給關了。

    “晚十一“是指到十月初一,農民秋收忙完了,農閒有時間,大家就要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了,一般都是農曆十月初一晚上幾天上墳祭拜。

    這種傳統習俗主要是告訴後人要緬懷先人,孝敬親長,傳揚優良傳統。

  • 9 # 野秋

    清明節和十月一,是人們上墳燒紙祭拜先祖的節日。是從老輩人延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由來已久,而且各有講究。

    早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踏青節。清明節成為人們祭拜的節日,是受另一個古老節日“寒食節”的影響。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遭逢內亂,岀逃避禍。歷經十數年的顛沛流離,身邊只有大臣介子推追隨左右,同甘共苦。

    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後來重耳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而介子推卻選擇歸隱綿山。為逼迫介子推復出,晉文公下令燒山,介子推拒不岀山而被燒死。

    晉文公有感於介子推的高風亮節,下令這一天舉國禁火寒食,以寄對忠臣志士的哀思。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由於時間較近,慢慢兩個節日相容在了一起。這也是清明祭拜,要趕在清明節之前的原因。

    晚十月一

    “十月一”這裡指的是農曆的十月初一,這一天又被稱作“寒衣節”,是人們燒紙祭祖的節日。

    從時間上計算,十月初一是冬季的開始。從這一天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天氣會非常寒冷。人們習慣上在十月初一過後,燒紙祭拜送寒衣,是怕已故親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吃苦受寒。主要原因是,農活已經結束,時間有了空餘。

    燒紙上墳是我們懷念先祖的傳統方式,也是我們的民族習俗,它的初衷是教育後人不能忘本。

  • 10 #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們所說的早清明,晩十月一,是指人們上墳掃墓的時間。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我來回答。清明時節,萬物復甦,農民也進入農耕時節。農民忙了,就顧不上祖先們的衣食住行了。所以,清明以後,就要把他們收回去。為了不妨礙自己幹活種地,當然是儘早的上墳,把他們的瑩地修好,給足他們紙錢,讓他們早點歸去。到了十月一日,農活已經忙完,人們開始進入冬閒。人們就開始想到了祖先,就想著要把他們放出來,透一下氣。但是,人們為了不讓他們過早出來,給世人造成不安,所以,燒十月一的紙就要晩一些,晩點把他們放出來,免得找麻煩。所以,人們清明節燒紙,一般都會燒在清明節以前。尤其是新墳,更會燒早一些,免得他們在外興風作浪,無人管束。而到了十月一日,是放鬼的日子,則是越晩越好。新的墳頭,當然會更晩,免得出來早了,禍及人類。當然,這都是封建迷信,不足為信。其實不管是清明節還是十月一,都是孩子們祭奠親人的日子。只要心裡有老人,儀式早晩高低,都是不足為怪的。

  • 11 # 平安是福152552271

    清明節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逝去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逝者的思念之情。

    早清明 :清明節要提前上墳,老輩們的說法是,清明節上墳在12點以前,上了墳才能回來吃飯,清明節是一年農事的開端,農民開始了幹農活。

    晚十一 :如果是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燒紙錢的話,則要吃了中午飯,過後才要上墳,燒紙,送寒衣,一般在九點到十一時為宜。十月初一秋收已經忙完了,到了農閒的時候。這就是“早清明,晚十一”的具體說法。

    當然清明節各地上墳掃暮習俗各不相同,紀念才是最好的懷念!

  • 12 # 霞光主婦

    好的,主婦來答!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講一個傳說故事!

    東漢明帝時,有個窮秀才叫尤文一,儘管他三更燈火五更雞,可當時還不興科舉考試,由於沒有門路,還是不能入朝為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投在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由於尤秀才聰明過人,又頗有文才,很受蔡倫的器重,不久就得到了蔡倫的真傳。

    回到家之後,他靠造紙來娶妻生子,日子倒還過得下去。可當時的文化人畢竟是太少了,縱使他造的紙再好,可市場名限,又不常出左思那樣能讓“洛陽紙貴”的大才子,所以漸漸地日子過得艱難起來。

    為此,尤 秀才長吁短嘆,漸漸地茶飯不進,臥床不起,在清明前幾天竟然閉上眼睛死去了。左鄰右舍知道了這個訊息,都過來幫助料理喪事。當著眾鄉鄰的面,秀才的夫人哭著說道:“咱們家境不好,沒有什麼可以陪葬,就把這些紙燒了給你做陪葬吧!”

    於是一家人輪番著給秀才燒紙,等燒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

    這下子可把人們嚇傻了,大家都以為尤秀才詐屍了,一個個跑的遠遠的,只有他的夫人留了下來。

    尤秀才對夫人說:“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閻王老爺把我放回來。”夫人就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呀?

    尤秀才說:“是你們燒的這些紙救了我。這些紙燒化之後,到了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買通了閻王爺,閻王老爺就把我放回來了。”

    眾人一聽,原來這秀才是真的活了,不是詐屍啊!於是眾人歡天喜地,就又燒了不少紙。

    這件事傳出之後,一個有錢的富翁把尤秀才找去,對他說:“我家用金錢陪葬,不是比紙值錢的多嗎?”

    尤秀才說:“您不明白,這金銀是人間所用的,決帶不到地獄去,不信,員外可掘開祖墳,那些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毫沒動。”

    富翁一聽,倒是有些道理,便在他家買了些紙回去。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尤秀才造出的紙開始供不應求,真的成了“洛陽紙貴”,不久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豪。

    秀才臨終前,將他的子孫們叫到床前,告訴了他們實情:原來,他當時並不是真的死而復生,只不過是為了多賣紙,自己設下的一個計策而已。

    就這樣,清明前、甚至家裡有人去世時給死人燒紙的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

    當然,這只是一個後人編的故事而已,不足為信。

    一,為什麼會有“早清明”一說呢?

    關於“早清明”燒紙,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自古以來,清明節是已故之人的節日。既然要過節,陰間也和陽間一樣,需要購置很多物品,買東西就必須要花錢。

    所以,為了使已去世的老人在陰間過得舒坦,子孫後代就要提前掃墓,燒一些紙箔之類的“錢”,讓在九泉之下的老人大大方方地過好清明節。

    第二,俗話說,“過了清明冷十天,脫了棉衣換成單”,清明過後就是穀雨了,“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農忙就在清明之後逐漸展開。另外,如果清明節之後去,田地的莊稼長起來了再去,會傷害莊稼苗,這在農耕時代也是不明智的。

    為了不耽誤農事,就需要趁清明前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了卻自己的心願。

    第三,按照迷信的說法,清明就是關鬼門。所謂的“鬼關門”,就是在清明這天,閻羅殿裡的小鬼就要將門封上了,到了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再開啟。在鬼關門之前,必須將祭祀先人的供品送到墳前,燃燒紙錢,才能讓先人在陰間收到。否則的話,去晚了一旦關上了門,先人就無法收到。

    第四,受寒食節影響。

    寒食節也叫“禁菸節”、“百五節”,與清明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

    從時間上看,寒食節是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五個日子,因此也叫“百五節”,為清明節前一二日。最初,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但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而既然在寒食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並且距清明節又只有一、兩天時間,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在清明前祭祀燒紙的習慣。

    我個人認為,形成“早清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於第四點,即寒食節的影響。

    二,關於“晚十一”之說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稱為寒衣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又稱為“十月朝”、“祭祖節”等,在民間又被稱為“鬼頭日”。寒衣節起源於周代,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

    在這一天,北方人便會到自家的墓地進行祭掃,用以紀念已故的親人,同時還會給已故的親人墳頭上燒一些紙錢。

    首先,跟“早清明”相似,在農耕時代,主要是為了愛惜莊稼。

    農曆九月的時候,農田裡的莊稼還沒有收割完畢,而祖墳一般都處在莊稼地裡,一幫人到墳上燒紙祭祀,既踩蹋莊稼,又容易引起火災。

    另外,農活未完,有些離祖墳較遠的人要遠道前去上墳,一來一往也會耽誤農時。而到了十月初一或十一以後,農活基本上可以忙完了。

    其次,既然十月初一為“寒衣節”,故名思義,上墳祭祀就是為先人送寒衣。俗話說“春捂秋凍”,意思是秋天到來時儘量凍一凍,不要天一涼就套上棉衣。如果早早地給先人送去紙錢,讓他們添衣禦寒,反而對他們沒有好處。

    再次,在北方某些地方,並不是將中元節視為“鬼開門”,而是將“十月一”看作是鬼開門之日。與清明節相反,鬼開門之時,祭祀先人早了,往往門還沒開,先人收不到祭品。

    後記

    其實,關於“早清明、晚十一”,還可以這樣理解:清明節上墳的最佳時間是在上午,十月一上墳多在下午——這是“早”與“晚”的另一種理解方式。

    我個人認為,清明祭祀祖先,並不是重在於表面形式,而是重在於自己的內心的情感,重在於活著的人能恪守祖訓,能有不愧先祖的行為。

    清明、十一等祭祀祖先,就是為了發揚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這不僅是一種懷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傳承。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但願我們都能夠飲水思源,不忘先祖遺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通寬頻29元是什麼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