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5579436133620
-
2 # 倚桑58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論古代行仁政的國君,也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仁。」,因此能夠「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仁政的落腳點是令老百姓豐農足食,五十者可以衣帛,謂之豐衣;家畜蕃殖不失其時,七十歲可以食肉,養生喪死無憾。百姓無饑荒之虞,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人民知書識禮,是謂理想國。
-
3 # 使用者1022732637656
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僅在梁惠王一章就數處提到:“五畝之宅,樹之桑,五十者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徉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我們不防把這段文字看作是孟子對理想社會的描繪,也可以說是孟子的理想國。
如果我們仔細看待這段文字,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對理想社會的兩個標準: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的標準是“黎民不飢不寒”。精神的的標準是“謹徉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兩千年前孟子這樣描述他的理想社會: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雖然時隔兩千多年,但是我們看到他理想的社會兩個方面:豐富而良好的物質基礎,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個理想就算在今天也是熠熠生輝的。孟子的理想國在他的有生之年沒有實現,那麼在尊崇他兩千年來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實現了嗎。仔細想想,作為華夏的子孫後代,雖然把他老人家稱為“亞聖”,那是給他一個名分,但是卻並沒有把他老人家的理想放在心上,這從中國封建歷史上的變幻的烽煙中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就算是在今天,有很多人又何嘗記得自己的老祖宗呢?好像歷史並沒有在前進中讓人們也隨著前進,有些人在歷史的車輪之外,他們的做法就像是蠻荒野人,甚至過之而無不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理想社會的基礎,但孟子時處戰國,是最為兇險的一個年代。有了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孟子才能想到理想社會。所以完美的社會是兩者並存的。要想讓孟子的理想社會實現,那必須十個人裡面有十個人是孟子,孟子的理想社會是依靠統治者實行仁政建立起來的:經濟上關注民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人倫規範和對人民進行教化,在政治上得民心。.各諸侯國都在想著如何一統天下,溫和的儒家思想是無法實現他們的目標的,儒家只適合在太平盛世是使用,因此孟子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