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酸包果

    定論:制度和君主相得益彰,但更多的還是在於人,所以也就是運氣好。

    秦國在春秋時期到秦孝公時期一直都沒有對中原的諸侯形成太大的威脅,即使是秦穆公這樣優秀的君主在向東的征伐中也討不到什麼好處,更別說秦穆公死後了。所以秦孝公算是真正讓秦國崛起於諸侯的君主,他任用商鞅,完成變法使得秦國一躍成為了霸主,一連串的措施使得秦國國內穩定,軍隊實力暴漲。秦人從此摩拳擦掌,惡狠狠的盯著中原衰落的諸侯。

    秦惠文王:上位立馬就殺了商鞅,這可以說是報一報自己太子時期的怨氣,但是更多的應該是緩解國內壓抑的氛圍,秦孝公可以高壓推行秦國改革,秦惠文王不行,所以把商鞅祭旗。國內氣壓降低,但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殺商鞅可以,變法照舊使用,秦惠文王是個明白人,秦國需要商鞅的變法。否則以他和商鞅額恩怨,完全可以全盤否定,把變法連根拔起,後來王安石的變法不就是這樣麼?所以秦惠文王也是厲害的君主。

    秦武王:“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史記. 秦本紀》,武王死的奇葩,但是抱負一點也不低,沿用變法,跟進改革。

    結尾:秦孝公給秦國繼位者打造了一輛裝甲車,六代以來的子孫們駕駛著它碾壓四面八方的敵人,但是我們不能說功勞都是這輛車的,駕駛者才是根本,畢竟開這輛車來壓自己人也是槓槓滴,但是秦國國君沒有一位這麼幹過,這就是秦國的運氣。要問秦中國人為什麼沒有這麼幹?我覺得就像房子裡處處挨挨擠擠,窗外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何必家裡蹲,把跑車拉出中原諸侯的土地上賓士不是更爽?秦國沒有國內的動亂一是國家大腦有能力,很聰明,搞不動;二是在國外搞事情比國內搞更划算。國君是這麼想的,大臣是這麼想的,全中國人民也是這樣想的!

  • 2 # 河北農村小哥

    是因為商鞅變法。

    變法後的秦國就像現在的美國,所有人依法辦事,朝野自行運轉。就像美國的聯邦政府有的時候兩黨斗的太厲害了就被迫關門了,但是政府機關和老百姓階級照常過著日子自行運轉。

  • 3 # 鳴史

    秦國自秦孝公之後,出現很多明君,確實是因為制度的原因,這一制度就是依法治國的制度。

    從秦穆公到秦獻公這段時間,秦國在當時那個亂世之中是飽受欺凌的,即便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的國力也不足以和東方六國抗衡,當時秦中國人口不多,老人和孩子都是戰場上的常客。

    從秦孝公之後,因為商鞅變法的原因,秦國的國力才有所增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以法律來治理國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士兵百姓,都需要遵循法律,這讓秦國有了制度上的保證,而這一保證是秦孝公之後代有明君的最大基礎。

    當時商鞅就對秦孝公說,秦國要想東出,統一六國,必須一直遵循法度治國。因為法度對君王能夠有所約束。即便後世之中出現了一個渾噩的君王,但是法律制度還是存在的,這就能夠保證國家正常運轉。

    所以,秦國最後能夠統一六國,能夠不斷走向強盛,這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並不是因為秦國運氣有多好。從秦孝公之後,確實出現了秦昭王這樣的厲害帝王,雖然商鞅被秦國舊的勢力絞殺了,但是商鞅制定的軍功制度是一直存在的。

    這一制度對軍事的積極作用非常大。無數平民百姓通過軍功勞得到升遷,他們的榮譽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斬首的多少,這就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這也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 4 # 南朝居士

    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秦莊襄王在位三年,秦武王在位三年,他們哪裡明君了?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一大半時間是打醬油的,算是賢明的吧

    不能說,秦孝公開始,秦國用了六代人統一天下,你就說六代人都是明君吧?

    秦國能統一天下,跟君主關係不太大,而是天下亂了五六百年,有大一統的趨勢了,而秦國地理優勢更優越一點。

    你可以看下歷史,宋朝以前基本上是誰的關中誰得天下,可以看出地理優勢多麼明顯了。

  • 5 # 河東來

    秦國發揮作用主要是“盜賊文化”,以“殺戮”、“劫掠”為首要目標,而且從秦孝公開始搶了六代,由於打下可以吞併六國的基礎。

    “長平之戰”為什麼秦軍要“坑殺”俘虜,那是因為如果要養活他們,“劫掠”就失去了意義,也難以維持。

    這個與近代的沙俄作為典型的海盜國家,現代的美國作為典型的陸盜國家,思路基本相同。

    秦國運氣好是因為他每一次“劫掠”都有斬獲,沒有做無用功。

    至於他的制度建設,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卻不是根本適用的,因為他的基礎是必須有可“劫掠”的物件,由於天下一統,面臨搶無可搶的情況,從而引起王朝的早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佰為什麼要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