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累力乏
-
2 # 曲江家學
這個和七月十五中元節的酬鬼神的民間信仰信仰性質比較濃厚有關,而中秋節這方面的意味就淡了許多了。
對於傳統農村社會而言,酬神祭祀等方面的活動通常是最重要的大事,就拿我的故鄉閩南地區為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一般有四個:
首先是春節,這個大家都知道過年嘛,但是其實過年和春節習俗的起源就是和農業社會秋收冬藏之後的酬神祭祀天地有關,比如在閩南正月初九就是所謂的“天公生”。包括貼春聯、放鞭炮放煙花這些也都和酬神有關。
其次是清明,這個和掃墓祭祖有關——除了有的地方掃春分、有的地方掃冬至。
再來是所謂的“佛生日”、“封建日”,這個日子一般是全村供奉的被稱為“境主”的神明的生日,要請戲班子來搭臺唱戲,家家戶戶都有辦宴請客,這個同樣和酬謝“境主”神的保佑有關。也有的地方把這一天叫“做普度”的。
最後就是您問題提到的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和清明只祭掃自己的先人不同,民間信仰中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認為我們是和鬼神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的,而人獨得天地之靈氣眷顧而存在,要懂得不僅要謝神,還得酬鬼。而七月十五這一天是讓眾鬼得以享受人間煙火的日子,或者說整個七月都是這樣的日子,所以在閩南地區也有的中元普渡是選擇在七月廿九這一天的。
相對的,中秋節比較有酬神祭祀元素的就是祭拜月神了,而月神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本就很淡薄了,更何況這種祭月,後來漸漸地被文人化為賞月活動了,就更脫離了民間信仰的元素了。
但是中秋賞月這種相對人文化的活動,其實是很適合市民市井生活的,所以在市民生活大大發展的宋朝,中秋的各種風俗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記述宋代市井生活的筆記小說《東京夢華錄》、《夢梁錄》等書中就有很多關於中秋的諸如遊花燈、飲桂花酒、猜燈謎等一系列街市習俗活動的記載。
即使到了今天,你也會發現,通常都是城市生活中關於中秋的活動比較熱鬧,而農村就沒那麼重視了。比如在閩南地區的都市廈門,中秋博餅已經成了一種當代特色的極其普遍的民俗活動了。
這個區別其實就如綜上所述,和農村社會生活有更多酬謝鬼神的元素而市民生活往往比較注重人文化的活動有很大關係。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回覆列表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在河南開封,七月十五和正月初三、清明節、農曆十月初一是全年四個固定的民間傳統的鬼節,是後人祭奠祖先的日子,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活著的兒女祭奠去世父母的日子。在這四個節日裡,兒女只要不在外地,不論閒忙都要抽出時間到去世的父母墳上燒紙送錢,以安慰亡靈。所以,我們這裡重視七月十五要勝過中秋節。究其原因,主要有個方面:
一是時間允許。七月十五是初秋時期,農村只有佔少數比例的春播作物成熟,按農村的說法是還不太忙,有足夠的時間支配,父親或母親已不在人世,傳統的祭奠日,必須要去。到了中秋節,各種莊稼都成熟了,正值農忙季節,中秋節雖然也是傳統的團圓節日,但收莊稼對家庭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況且農村人親戚相距都不遠,平時見面機會也很多,中秋節沒有必要非固定時間串親。二是感情的側重。七月十五是祭奠去世父母的傳統日子,作為兒女,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終身難忘的,從感情上說,有什麼事情比給父母上墳還重要呢!中秋節不一樣,走親戚早一天晚一天都無所謂,特別是出門女兒,如果父母健在,當然會在秋忙中抽時間去看望父母,如果父母不在世,走孃家的慾望就沒那麼強烈了。
三是現在這種傾向更明顯。七月十五上墳祭祖已成了農村人的習慣,在這一天,不論是否是雙休日,都會安排一下手中工作,請假回去燒紙,單位領導也能體諒,人之常情,有假必準。中秋節就不同了,過去生活困難,喜歡走親戚是為了吃一頓飽飯,過一次嘴癮,現在的人都不願走親戚了,抽空開車把禮物送去就算完事,如果沒有了父母,讓子女代表自己到舅家串個門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