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華夏民族中一直享有“文聖”的稱號,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只不過武名被他的文名所掩蓋,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其實,孔子不僅臂力過人,而且武藝超群,對於軍事也頗為精通。
首先,從孔子的基因講起,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身材魁梧,驍勇善戰,以軍功升為陬邑大夫。《左傳》中記載:晉國組織魯、曹等諸侯聯軍攻打倡陽,倡陽守軍開城門而暗地設定懸門,引誘敵人部分入城再放下懸門,企圖採用圍殲的辦法。關鍵時刻,叔梁紇挺身舉起沉重的懸門,直到入城的聯軍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
有這樣一個勇武的父親,孔子當然也有所繼承。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孔子不僅身材魁梧,力氣也大得驚人。《列子》記載:“孔子勁,能招(扛舉)國門之關。”也就是說,他一人能把閂城門的木槓舉起來。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三歲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這樣悲慘的經歷也磨練了他的個性和身體,使得他對身體建設也十分重視。
其次,在周代凡貴族子弟,都要受六藝教育。作為陬邑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時代,無論是透過鄉校還是自學,習得六藝是毫無疑問的。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的禮儀,也是天子選賢納士的必考科目之一。孔子的“射藝”,在當時就很有名,《禮記·射義》載:有一天舉行“鄉射”,孔子“射於瞿相(地名)之圃,觀者如堵牆”,可見其射藝之精。在先秦的“武藝”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而孔子在這方面,堪稱“飛毛腿”,《淮南子》稱他“足躡郊(狡)兔”——跑得非常快連兔子都抓得到。
在孔子的諸多“武藝”中,駕車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嫻熟的一門。駕車,在今天看來似乎與“武藝”無關,但在兩千多年前,它卻是文人必修的“六藝”之一,名曰“御”。如同“射”一樣,“御”也是周禮之一。《孔子家語》稱他“御狂馬不釋策”,他自己也曾說過:“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得知,孔子的確文武雙全。
《論語》中記載了一則事例,孔子聽別人說他博學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強項,便與弟子商議選一藝來展示專長。在射箭、駕車之中,孔子經權衡而選定駕車,可見其駕馭戰車的本領比射箭更強。駕馭戰車是一項十分專業化的軍事技藝。春秋時期因以車戰為主,戰車在崎嶇的道路和地形複雜的原野上賓士、戰鬥,駕馭者技藝高低,直接關乎將士的生死和戰爭的勝負,放到今天擅長車戰計程車兵類似於現在的“特種兵”,所以有著十分繁難的技術要求。孔子出於對其的重視和對自己駕車能力的肯定,才選擇了駕車。
孔子不僅武藝超群,在軍事上也很有遠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奉行“善文事的人必須懂得軍事,善武事的人也必須要有文化知識”的道理,軍事知識與禮樂文獻知識要融會貫通。
當齊國“陳恆竊國”篡位時,正處於古稀之年的孔子再三請求魯國討伐齊國,因為齊、魯戰事頻繁,並且魯國屢次遭受強鄰欺辱。而陳恆弒君、齊國內亂,正是魯國改變受欺負被動局面的難得機遇。孔子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鄭重其事地再三請討。他精闢地分析道:“陳恆竊國、篡位弒君,實乃冒天下之大不韙,遭道義譴責的同時,遭諸侯軍事幹涉的可能性也極大。只要魯國堅決伐齊,透過外交努力,獲得諸侯響應當不是難事,勝算很大。”
孔子不僅擅長個人的搏鬥,也對軍事有著自己的理解,加之其在文化、文學和思想領域的突出成就,可謂是文武雙全了。
孔子在華夏民族中一直享有“文聖”的稱號,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只不過武名被他的文名所掩蓋,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其實,孔子不僅臂力過人,而且武藝超群,對於軍事也頗為精通。
首先,從孔子的基因講起,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身材魁梧,驍勇善戰,以軍功升為陬邑大夫。《左傳》中記載:晉國組織魯、曹等諸侯聯軍攻打倡陽,倡陽守軍開城門而暗地設定懸門,引誘敵人部分入城再放下懸門,企圖採用圍殲的辦法。關鍵時刻,叔梁紇挺身舉起沉重的懸門,直到入城的聯軍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
有這樣一個勇武的父親,孔子當然也有所繼承。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孔子不僅身材魁梧,力氣也大得驚人。《列子》記載:“孔子勁,能招(扛舉)國門之關。”也就是說,他一人能把閂城門的木槓舉起來。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三歲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這樣悲慘的經歷也磨練了他的個性和身體,使得他對身體建設也十分重視。
其次,在周代凡貴族子弟,都要受六藝教育。作為陬邑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時代,無論是透過鄉校還是自學,習得六藝是毫無疑問的。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的禮儀,也是天子選賢納士的必考科目之一。孔子的“射藝”,在當時就很有名,《禮記·射義》載:有一天舉行“鄉射”,孔子“射於瞿相(地名)之圃,觀者如堵牆”,可見其射藝之精。在先秦的“武藝”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而孔子在這方面,堪稱“飛毛腿”,《淮南子》稱他“足躡郊(狡)兔”——跑得非常快連兔子都抓得到。
在孔子的諸多“武藝”中,駕車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嫻熟的一門。駕車,在今天看來似乎與“武藝”無關,但在兩千多年前,它卻是文人必修的“六藝”之一,名曰“御”。如同“射”一樣,“御”也是周禮之一。《孔子家語》稱他“御狂馬不釋策”,他自己也曾說過:“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得知,孔子的確文武雙全。
《論語》中記載了一則事例,孔子聽別人說他博學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強項,便與弟子商議選一藝來展示專長。在射箭、駕車之中,孔子經權衡而選定駕車,可見其駕馭戰車的本領比射箭更強。駕馭戰車是一項十分專業化的軍事技藝。春秋時期因以車戰為主,戰車在崎嶇的道路和地形複雜的原野上賓士、戰鬥,駕馭者技藝高低,直接關乎將士的生死和戰爭的勝負,放到今天擅長車戰計程車兵類似於現在的“特種兵”,所以有著十分繁難的技術要求。孔子出於對其的重視和對自己駕車能力的肯定,才選擇了駕車。
孔子不僅武藝超群,在軍事上也很有遠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奉行“善文事的人必須懂得軍事,善武事的人也必須要有文化知識”的道理,軍事知識與禮樂文獻知識要融會貫通。
當齊國“陳恆竊國”篡位時,正處於古稀之年的孔子再三請求魯國討伐齊國,因為齊、魯戰事頻繁,並且魯國屢次遭受強鄰欺辱。而陳恆弒君、齊國內亂,正是魯國改變受欺負被動局面的難得機遇。孔子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鄭重其事地再三請討。他精闢地分析道:“陳恆竊國、篡位弒君,實乃冒天下之大不韙,遭道義譴責的同時,遭諸侯軍事幹涉的可能性也極大。只要魯國堅決伐齊,透過外交努力,獲得諸侯響應當不是難事,勝算很大。”
孔子不僅擅長個人的搏鬥,也對軍事有著自己的理解,加之其在文化、文學和思想領域的突出成就,可謂是文武雙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