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里馬142533000

    誠就是誠實,信就是信用,誠實守信,是不分家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他就沒有了做人的根本,他就不配為人類,咱們中國這麼強大,靠的就是自古以來的誠信,坦誠,遵守信用,才會獲得更多的朋友,才會有更多的合作伙伴,誠和信缺一不可,所以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把誠信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我們相處才會越來越和諧。

  • 2 # 使用者6504339491825

    誠”與“信”的辯證法


    “誠信”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誠實,守信用”。所謂“誠實”,即人的言行和內心思想一致,為人處世不說謊、不虛偽;所謂“守信用”,即對他人要做到“信”,透過大家共同締結契約、制定法律來對群體進行共同約束,不食言、不違約,遵守共同的約定。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與“信”並不是一個合一的概念。“誠”的概念早在先秦《尚書》中就出現了。《尚書·太甲下》中有“神無常享,享於克誠”的記載。此時的“誠”主要指人們對鬼神、祖先的信任。後來“誠”逐漸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孟子看來,“誠”不僅是天道本體的最高範疇,而且是做人的規矩和要求。從中國傳統思想淵源看,“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會教化和價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環境中形成,是對個體思想品德、內在修養的要求,即“內誠於心”。


    “信”同樣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從字形分析,“信”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們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也逐漸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發展成為純粹的道德規範。在儒家學說中,“信”是“仁、義、禮、智、信”倫理“五常”的重要內容。孔子曾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孔子認為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喪失了做人的起碼資格,是不能在社會中立足的。孟子也認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儒家將“信”作為朋友交往的重要原則。“信”的涵義一般分為兩種:其一,“信”為真實;其二,“信”為不欺詐、不虛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的涵義主要是指在市場行為中的信用、信譽和社會交往中的恪守承諾。可見,“信”強調的是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和普遍要求,即“外信於人”。


    由“誠”和“信”的不同內涵和表現可知,二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係:“誠”是內因,“信”是外因;“誠”是修德,“信”是立命;“誠”是自律,“信”是他律。“誠”是“信”的根本、基礎,“信”是“誠”的結果、歸宿,二者相結合共同組成了誠信的基本含義,即誠實、真實、守信、無妄之義。同時,“誠”與“信”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當“誠”發展到一定程度、擴充套件到一定範圍,“信”便會成為更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49回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