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2407743844

    1、低頭不用問,問得復何為。——出自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2、可惜金堤地,栽之徒爾為。——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詩八首》

    3、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出自唐·孟郊《勸學》

    4、不知當路草,芳馥欲何為。——出自唐·崔塗《琴曲歌辭·幽蘭》

    5、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出自魏晉·曹植《贈白馬王彪·並序》

    6、未達善一身,得志行所為。——出自唐·杜甫《詠懷二首》

  • 2 # 雅墨109522561

    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 孟郊:《遊子吟》)

    2,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唐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唐 杜牧:《歸家》)

    5,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6,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初唐 宋之問:《渡漢江》)

  • 3 # 風雅宋

    鳥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終遺言中,動人心魂者比較常見。今天就分享一些給大家。其他答主已言及者,風雅君不再重複,特別動人的,列其名便可,不再展開。

    0.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英國劍橋郡的好友家中與世長辭。他留給人間的最後一句話是——“請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最深刻的哲學家,也是最特立獨行,最奇葩古怪、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他出生於猶太富豪家庭,對金錢財富卻極度排斥,對家人也頗有微詞,把鉅額遺產贈送給他人,支助了一大批藝術家和文學家,現代主義大詩人里爾克便是被支助者之一。他一生經歷豐富,10歲時,他曾造出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當時的人生理想是成為物理學家。後來,他又立志成為工程師,先後在柏林和曼切斯特學習機械工程和航空工程空氣動力。

    [維特根斯坦]期間,又對數學產生了興趣,繼而改學數學,經弗雷格介紹,他成了羅素的學生。不過,他不是個尊師重道的好弟子,羅素對他讚譽他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他卻認為羅素無知,根本無法讀懂他的學位論文,之前那位推薦他的大數學家弗雷格,則是“一個字也看不懂”他的《邏輯哲學論》。研究過一段數學和哲學後,他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徹底解決了哲學問題”,就放棄了哲學研究。

    後來這位奇葩,又參了軍,後來又幹過木匠、園丁,晚年之時,才有意重新進行哲學研究。可惜,他很快就掛了,享年62歲。

    0.不過,沒有你,我的靈魂還能存在嗎?沒有你,我還能幸福嗎?不能;我不離開你,我要等著你。美德雖使我們在世上分離,但將使我們在天上團聚。我懷著這美好的願望死去:用我的生命去換取永遠愛你的權利而又不犯罪,那太好了;再說一次:能這樣做,那太好了!

    ——盧梭《新愛洛依絲》中,女主朱莉臨終時寫給男主聖普樂的書信。兩個熱愛著對方的人,卻因為現實和家庭阻力不能夠結合。女主本以為結婚生子後,就能忘記男主,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後來她抑鬱而死,死前,給男主寫了這震撼人心的書信。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歷史故事,女主的名字就是愛洛依絲,男主是中世紀法國哲學家阿貝拉爾(1079~1142) ,他們的故事,可能更悽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

    0.“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垓下歌》。

    這首《垓下歌》,見載於司馬遷《史記》。不少人認為,此歌乃司馬遷所作。縱然屬實,而此歌卻極其符合項羽的身份遭遇,蓋世英雄,窮途末路,再也無法陪伴和保護心愛的女人,此情何其哀,此恨何時已?

    0.蘇格拉底在獄中遵照判決飲了毒鳩,仰面躺下靜等死亡,死前的一剎那突然解開臉上的遮蓋物,對守在他身邊的最親近的弟子說:“克里託,我還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公雞,千萬別忘了。”

    ——載於柏拉圖《斐多篇》。被稱為哲學化身、青年導師的蘇格拉底,本來可以繼續活著,他可以承認“錯誤”,也可以在弟子們的協助下越獄,然而,他堅決不屈服,也絕不踐踏城邦法律。最後,被他熱愛、也曾熱愛他的雅典人判處死刑。最後的遺言,竟然如此平實,好像一個貧窮但卻非常愛護聲譽的鄉村老漢,實在讓人困惑。於是,後人對這句遺言,作出種種解說,然而,似乎沒有被公認的“正確答案”。或許,說這句話時,蘇格拉底只是作為將死的、借人公雞卻不能自己償還的凡人蘇格拉底,並無多大深意了。而許多人則堅信,這種解讀俗不可耐,把蘇格拉底拉低到庸人的水準了。

    0.“吾兒須知,豆腐與花生同食,有火腿味。”

    ——金聖嘆臨刑前說的最後一句話。金聖嘆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古怪、最幽默,最可愛、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了。可惜,他生錯了時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激起蘇州士人憤怒。金聖嘆與百餘位士人到孔廟聚集,借悼念駕崩不久的順治帝,發洩積憤,請求時任江蘇巡撫朱國治罷免任維初之職。朱國治反而誣告“諸生倡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並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其時,清朝有意震懾江南士族,又逮捕金聖嘆等七名士人,在南京(時稱江寧)會審,嚴刑拷問,後以叛逆罪判處斬首,於七月十三日行刑,這邊是歷史上著名的“哭廟案”。

    金聖嘆不似呂留良,有諸多反清言論,其死深冤,有關他臨終言行的傳說有很多種。這是其一,切合他莫名其妙的詼諧氣質。另外,據說,他曾作有臨終詩:

    “天悲悼我地亦憂,萬里河山帶白頭。明日太陽來弔唁,家家戶戶淚長流。”

    據說,金聖嘆被劊子手砍頭後,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開啟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

    這位奇葩真是都死都不該幽默本色。都懷疑他去閻羅殿後,可能把十代閻羅戲耍得找不到北了。

    可惜,此等人物,不得享其天年。金聖嘆傳世文字,最受人重視的是對《水滸傳》和《西廂記》的評點。

    0.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以“謀反”罪,判於咸陽街市上腰斬。臨刑前,他回頭對將要一起被殺次子說:“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同從上蔡東門出去,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於是,父子二人相對痛哭。

    狐死首丘,李斯將死之際,想到了故鄉上蔡,而之前,他的老師荀子曾告誡他,月滿則虧,盛極則衰,凡事不可過滿,自己卻貪戀富貴和權力,終至死於非命。

    0.嵇康行刑之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並希望讓嵇康到太學任教,可惜司馬昭等人已決意殺死嵇康。臨刑之前,嵇康神色自若,跟平時一般。他看了看太陽下影子,知離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請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彈了一曲《廣陵散》。奏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準想跟我學《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而今以後,《廣陵散》恐怕要失傳了。”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魏晉名士的傑出典範,他的死亡,與其再三不理會司馬懿家族的拉攏有關。最後司馬昭借呂安案,處死嵇康。而嵇康臨終一曲《廣陵散》,成了歷史的絕唱。魯迅先生特別欣賞嵇康,曾經手抄嵇康作品,在文章中再三表彰嵇康的人格與風格,並惋惜中國歷史上像嵇康這樣的人太少了,中國似乎也總是難以容忍嵇康這樣的人。

    0.林覺民《與妻書》。

    其他答主已言及,此處不展開。

    另,林覺民的有個哥哥叫林長民,他有個女兒,名叫林徽因。對,就是“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林徽因,讓徐志摩、金嶽霖等人著迷,最後嫁給梁思成的林徽因。

    [康德]

    0.康德臨終前,他的弟子把給“三大批判”放在老師病榻的書桌上,希望老師看著自己的鉅著,無憾而終。康德盯著這幾部書,不禁潸然,喃喃道:“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一個孩子,該有多好!”

    這位享譽世界、被贊為“可能超過卻絕不可能繞過”的大哲學終身未婚,臨終之際,卻出此言。這讓一切為了理想而犧牲塵世幸福的理想主義者,久久不能平靜。

  • 4 # 曹立麗1970

    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魄。

    這是明末清初少年英烈夏完淳的絕命遺書。字字泣血,力透紙背的悲涼與凜然正氣,光耀千秋!

    夏完淳,字存古,號小隱。祖籍浙江會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年輕的少年英雄,就義時年僅十六歲!夏完淳出身於書香世家,其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夏完淳早慧且生有至性,擅詩詞,才思敏且儀容端,若在盛世,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翩翩少年!但家國不幸,生逢末世,明亡,清入關。亂世中,他目睹了恩師陳子龍與父親壯烈殉國,加之從小耳濡目染的正統教導,儒家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他拋棄了那份現世的安穩,毅然投入反清復明的鬥爭中。在刀光劍影裡輾轉南北,在血雨腥風裡漂泊不定。幾經抗爭,但終究失敗而被捕入獄。入獄後,洪承疇、降清的明朝大小官員輪流勸降,少年夏完淳不為所動,提筆寫下了“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的絕筆。不久,少年英烈從容赴死,立而不跪,點點碧血化千秋文章!

    夏完淳的一生,短而烈,忠純孤勇。文筆非一流,但其字裡行間英氣磊落,慷慨悲壯大有曹魏之美!中華千年,江山如畫本是英雄血寫成。夏完淳,一個錦繡少年,在最美的的年華,告訴你什麼是“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壯烈情懷!壯哉,我少年英烈!

  • 5 # 楊角風發作

    我來談談譚嗣同跟老婆李閏的愛情故事吧,譚嗣同臨刑前不僅留下了絕命詩,其實還留下了一封絕命信!

    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把自己的寶劍交給了大刀王五保管,這把寶劍是有名字的,叫“鳳炬劍”。

    除了這把“鳳炬劍”外,譚嗣同還留下了兩把自制的琴,一把叫“雷殘琴”,一把叫“崩霆琴”。這兩把琴也是他跟妻子李閏的心愛之物,在他赴京變法之前一夜,兩口子曾燈前對彈。隨後,他攜帶著這兩把琴,外加那把寶劍,毅然赴京變法,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一、

    若沒有那場變法,那麼譚嗣同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形象,或許是佛學家、是俠客、是詩人、是藝術家。

    是的,譚嗣同真就是這麼一個奇男子!

    本出生於官宦世家,全家都受益於科舉,唯獨他對科舉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科舉;本是一個異常激進的人,年輕的時候卻潛心修禪,甚至完成一部哲學大作《仁學》;本以為是一介文人,沒曾想還曾經仗劍走天涯,武學造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

    之所以譚嗣同會變成如此矛盾的個體,我(楊角風)覺得,跟譚嗣同幼年的遭遇脫不開干係。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雖然也曾做到過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這麼大的官。但是他對子女卻很寬容,而且對待子女的成長缺少自己的主見。

    但譚嗣同的母親徐五緣卻不一樣,她對譚嗣同的教育問題很是看重,平時也不苟言笑。他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裡面,曾詳細記載了幼時的他跟母親的關係,以及母親的性情等內容:

    “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曲詳盡……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

    譚嗣同一方面也想跟母親撒撒嬌,另一方面又得故作堅強,這種內心跟外在表現的矛盾,形成了激烈碰撞,對譚嗣同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作用。

    二、

    比如,在譚嗣同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為大哥結婚的事,回老家待了一年,臨走前囑咐他:

    “戒令毋思念!”

    一個七歲的孩子,心裡並不願意跟母親分離,但內心卻倔強得很,送行時母子倆人也是互相倔,誰都不說話:

    “拜送車前,目淚盈眶,強抑不令出!”

    但是,等母親真的走了,小小年紀的譚嗣同因為太過思念母親,接連生了好幾場大病。等到第二年母親回來,問起生病的事,是不是因為思念母親導致?

    譚嗣同仍然倔強地回答不是,這讓其母親徐五緣,既心疼又欣慰:

    “此子倔強能自立,吾死無慮矣!”

    所以,譚嗣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本身就倔強,死不認輸,他的一身傲骨也源自於此。

    等到了十二歲那一年,他的母親因為回家省親,結果感染了瘟疫,回京後也感染了譚嗣同的長姐和長兄,三個人也因此接連喪命。就連譚嗣同本人,也在床上躺了三天不吃不喝,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活了過來。

    這之後就是譚家二姨太太當家了,譚嗣同在家中更是沒有安全感,這種不安直到成家後都沒有消散。他也多次跟妻子李閏寫信,擔心二媽(二婆婆)刁難,強調要節儉:

    “惟必須節儉,免得人說嫌話耳!”

    三、

    母愛這邊缺席,父愛又常不在,故譚嗣同跟兄弟們關係很好,可惜他的兄弟大都不長命:

    “餘夜讀,聞白楊號風,間雜鬼嘯。大恐,往奔兩兄,則皆撫慰而嗬煦之。”

    後來他跟大刀王五的關係如此之好,甚至結拜成異性兄弟,也恰恰是譚嗣同特別重視兄弟情的原因所在!

    經歷了母親和長兄去世之後,譚嗣同開始崇尚武學,在十三歲的時候甚至寫下這麼一副相當中二的對聯:

    “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

    譚嗣同並非僅僅是說說罷了,而是真的就去學武了,他拜過很多人為師。比如拜過胡七為師,胡七也是晚清著名武術家,貫習通臂拳,形意拳,太極拳,擅使鐧和雙刀;他也跟著父親的部下學過騎馬射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英勇善戰的騎兵;後來他還拜大刀王五為師,學習劍法以及單刀,後來不知咋搞的,倆人又成了把兄弟……

    曾創作過《潘金蓮》、《忠王李秀成》、《關不住的春光》等劇本的劇作家歐陽予倩,他祖父曾教過譚嗣同文學,他評價譚嗣同:

    “他喜歡技擊,會騎馬,會舞劍,我曾看見他蹲在地上叫兩個人緊握他的辮根,一翻身站起來,那兩個人都跌一跤。”

    甚至他還跑去甘肅父親的駐地,跟西域人一起騎馬逐獵,頗有飛將軍李廣的風範。

    四、

    若沒有後來的戊戌變法,譚嗣同可以當劍客,可以當文人,可以研究佛學,而不是以維新派的身份記錄史冊。

    譚嗣同在十八歲的時候,奉父命,跟湖南觀察使李篁仙之女,名叫李閏的女子結了婚。他跟李閏的愛情故事,甚至可以比肩梁山泊與祝英臺、白娘子跟許仙、牛郎跟織女。當然那些愛情故事都涉及到神話傳說,而譚嗣同跟李閏確實是人間的愛情。

    譚嗣同跟李閏在一起15年,異常恩愛,堅持一夫一妻,不讓老婆纏腳,也不納妾,還講究男女平等。

    譚嗣同自制“崩霆琴”和“殘雷琴”,經常跟妻子兩個人對彈,李閏也支援丈夫積極參與變法。不知道,後來得知譚嗣同命喪於此後,李閏有沒有後悔過,有沒有像王昌齡寫的詩那樣: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李閏也是一個相當有文化,有才學的女子,譚嗣同死後,她從“忍死須臾待杜根”這句話中,提取兩個字,更名“庾生”,以此紀念亡夫。後來還多次寫悼念詩悼念譚嗣同,辛亥革命之後,她還曾任瀏陽女子學校名譽校長。

    譚嗣同被殺,並非是因為他追逐功名利祿,而是完全為了民族興亡而慷慨赴死: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五、

    譚嗣同入獄後,寫下了一首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關於兩崑崙是誰,我們之前也講過,流傳最廣的說法,也是梁啟超所說的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若是從譚嗣同自身來講,兩崑崙也可能是指他自己,或者再加上一個唐才常。

    唐才常跟譚嗣同是老友了,倆人在長沙時務學堂時,就並稱為"瀏陽二傑"。譚嗣同死後,唐才常異常傷心,逃亡到了日本,再後來回國組織起義,被捕後在獄中寫詩:

    “剩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

    而譚嗣同明明可以逃走,他偏偏不逃,靜等被抓,他的妻子李閏也買通了獄卒,跑到獄中跟譚嗣同見了最後一面。

    夫妻二人一見面,淚如雨下,李閏也不理解自己的丈夫為什麼不逃,也非常遺憾自己沒有給譚嗣同留下子嗣:

    “結婚這麼多年,咱還沒有子嗣,是我對不住你!”

    譚嗣同聽妻子這樣說,先是嘆氣傷心,嗚咽淚流,隨後苦笑一聲:

    “如今這世道,多一個孩子,多一個奴隸而已,不要也罷!”

    就這樣,譚嗣同從容赴死,在菜市口,面對百姓的不理解,投雞蛋啊,扔石頭啊,他還昂首挺胸: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六、

    實際上,我們只知道譚嗣同行刑之前,作了詩,喊了話,卻不知他還給妻子留下了一封訣別信:

    “閏妻如面:

    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蓮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鳥,比翼雙飛,亦可互嘲。願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殤兒與我,靈魂不遠、與君魂夢相依,望君遣懷。

    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這封信如今讀來,仍然讓人淚流滿面,也足可見譚嗣同跟妻子李閏的感情之深。

    譚嗣同被抓前,一再拒絕大刀王五的苦勸,也拒絕日本使館的協助,執意不逃。入獄時將“鳳矩劍”贈給了大刀王五,後來這把劍跟大刀王五的那把青龍偃月刀一起被煉了鋼鐵。而譚嗣同的那把“殘雷琴”也留了下來,現藏於故宮博物館,但是“崩霆琴”從那之後,就不知下落了。

    譚嗣同是第五個行刑的,用的鈍刀,足足砍了30多刀才斷氣,可以說他是受到了極大的痛苦,可惜全程硬是哼都沒哼一聲,真是條漢子。

    妻子李閏後來寫詩悼念譚嗣同:

    “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李閏在以後的日子裡,每逢譚嗣同的生辰、忌日都會焚香燃燭、祭奠亡人。而且常常寫悼亡詩,據統計從譚嗣同離世到李閏離世,這30年間,一共作了200多首詩。

    這些詩連同譚嗣同的遺物都放在樓上,並封住門,30年間不為人知。直到李閏去世後,人們才發現了這些東西,時過境遷,多年過去後,我們能找到現存的李閏悼亡詩也就只剩幾首了……

    李閏六十歲生日那天,康有為和梁啟超給她送了一塊匾,上書“巾幗完人”四個大字。只是,娶了五六個小老婆的康有為是不會理解,沒有譚嗣同的“雷殘”和“崩霆”,再也奏不出和美的絃音……

    以上為回答!

  • 6 # 木木文學

    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絕筆信——《與妻書》,在這封絕筆信中,林覺民委婉地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情和對祖國深沉的愛。很多人讀到這封絕筆信,都被其深深打動。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全文很長,有興趣可以自行查詢。

    林覺民烈士寫下這封絕筆信時才24歲,這個時年24歲的年輕人,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妻子深情的告別,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以從容的心態平靜地迎接生命最後的時刻。

    作為先驅者,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幸福英勇就義,他無疑是偉大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寫下這封信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會泛起漣漪,想到那個默默守護自己的女人,想到自己未出世的孩子。

    而陳意映,作為一個普通的女人,她當然希望家庭美滿,家人平安。但是她同樣是英雄的妻子,像平常人家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都是奢望。

    她無法阻止丈夫東奔西走,甚至最後為國捐軀,而只能在背後默默地支援,默默地牽掛,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雖然她沒有丈夫的灑脫和決心,但她同樣有著高貴的愛國情懷。

  • 7 # 快樂柑桔VI四嫂

    我們小區的老王太太今年都八十多歲了,老伴去世很多年了,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還不到30歲的時候就是白血病去世了。

    前幾天老太太查岀來了肺癌晚期,已經沒有治療的價值了,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就想起了她那當年改嫁的兒媳婦和被帶走的孫子了。小縣城不大,打聽了幾個老鄰居就找到了。兒媳婦早就改嫁他人,又生了一個女孩子。帶走的那個孫子都30多了,也已經結婚生子了,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把繼父當親爸爸。

    老太太和兩個女兒找上門來,又是哭又是鬧的,勾起了兒媳婦痛苦的往事也是不停的哭,攪得現任家庭雞犬不寧的,現任丈夫把老太太和兩個女兒給趕出去了。小區裡的老人知道這件事後都罵這娘仨,是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

    當年她兒子和兒媳婦是高中同學,自由戀愛結婚的。老太太不同意,整天在家指桑罵槐。兩個姑姐也是從中挑撥,偏巧兒子又性格軟弱,一個勁的勸說媳婦忍讓。沒想到沒幾年男的就查岀了白血病,沒幾個月就去世了。臨死前給媳婦兒寫下了遺書。大致內容就是,XX愛妻這幾年委屈你了,你也知道我媽我姐是什麼樣的人。我恨自己沒有好好的保護你。如今我要死了,沒有了我,這個家肯定容不下你,遇到合適的你就往前走一步吧!千萬別找個像我這樣窩囊的男人,一定要找個能保護你的男人。

    應該是一邊哭一邊寫的,紙都是溼了又幹的,皺皺巴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手機字型怎麼突然變成白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