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26315728500

    知道,乾隆是他登基那一刻開始,定下來的年號,他本人必然是知道的。

  • 2 # 香雲蓋

    乾隆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歷朝歷代年號命名就像人起名字一樣,追求好的寓意。以乾隆年號為例,雍正皇帝去世,其子弘曆繼位,會與相關大臣協商制定自己的新的年號,以便表示一個新的開始,因此乾隆皇帝自然知道自己叫乾隆。

  • 3 # 一二土幹千萬

    乾隆並不叫乾隆,乾隆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弘曆,乾隆是乾隆皇帝的年號。乾隆肯定知道自己的年號是乾隆。因為皇帝的年號是登基時就定了的,而不是死後封的,本人都知道。清朝的皇帝,一個人一個年號一直到老死,時間長了,大家就不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年號,把年號當成了名字。

  • 4 # 喲呵bjhc

    乾隆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雍正在位時乾隆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曆於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 5 # 菸酒閣小學士

    古代皇帝駕崩歸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國頭等大事。和每個人的利益相關,訊息會在最短時間內傳播到帝國每個角落。

    古代皇帝駕崩,由內廷第一時間通告在京官員,官員立即去哭拜、告別。同時朝廷昭告天下:全國停止一切喜慶活動;民間停止嫁娶、國家停止除戰爭相關外的重大工程建設。

    國不可一日無君,一般當日就安排太子繼位。如果先皇未立太子,會由朝廷重臣商議出新皇人選,報請太皇太后、皇太后批准後,火速請儲君即位,一分鐘都不能耽擱。

    改朝換代的訊息,透過帝國的行政體系,快速向各藩國、諸侯、省、州、縣、鄉傳播。

    先皇駕崩和新皇即位的訊息,同時由都城向全國擴散:官衙、城門、集市、交通要道張貼安民告示;農村透過鄉、亭、村、保等行政體系文書、口頭形式傳遞。

    古代百姓對改朝換代的訊息是非常關注的:除了停止一切民間喜慶活動外,新皇繼位會頒佈一系列政策:犯新皇諱者立即更名;大赦天下釋放監獄犯人或減免他們的罪行,死囚基本會免死。

    另外新皇可能會免除百姓當年的徭役甚至稅賦,以示新皇帝皇恩浩蕩、澤披萬民。這些政策與百姓生活休慼相關,無法忽視。為避劉邦老婆呂雉名諱,民間“雉”一律改名為野雞。

    新皇帝的名(姓不用管)要告示天下,凡與新皇帝同名(包括諧音)的人名、官名、地名等要改名,這叫避名諱,否則是犯大不敬之罪。

    對於皇帝名字,也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一旦說話遇到應該避諱的字了,要改讀或換說,稱為“讀白”;而要寫到應避諱的字了,要按規定採取空字、缺筆 改字的方法,稱之為“寫白”。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弟弟趙匡義為避皇諱,改名字中的匡為“光”, 就成了趙光義。康熙皇帝名為愛新覺羅.玄燁,為了避玄燁的諱,把當時的玄參改為元參、唐朝李玄霸改為李元霸。

    新皇登基後第二年元旦,新皇會改變紀元年號,稱為建元(在位皇帝改年號叫改元)。

    明代以前的皇帝會多次改元,如唐玄宗就用過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所以習慣上我們不叫先天皇帝、開元皇帝、天寶皇帝,而使用他的廟號唐玄宗。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立下規矩:規定一個皇帝只使用一個紀元年號。人們才開始使用紀元年號稱呼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檢,建元年號崇禎,他被稱為崇禎皇帝。

    建元和改元是和每個人相關的,所以天下百姓記不到皇帝廟號、諡號,但一定記得皇帝年號、姓名(當然大多數人不會寫)。一是避諱;二是記住時間。如現在有的老人還使用民國XX年。

    至於極端惡劣環境下的偏遠地方,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不知道朝代更替、不知道皇帝是誰,這樣的例子也是有的,不過極少極少。《桃園園記》只是烏托邦的夢想而已。

  • 6 # 歷史雜貨鋪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想必是站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的確古時候的通訊並不發達,中國歷史上,這些大的王朝領土可不小,一時之間肯定不會全國各地都知道這則訊息,一般都是大臣率先知道皇帝駕崩,之後也是他們率先知道新皇帝啥時候登基,百姓肯定不會第一時間知道。

    正常情況下來說,新皇帝登基是有一套禮儀制度的,有專門的人負責這件事,基本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禮部在負責,禮部的職責之一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昭告天下,儘量讓訊息傳到朝廷的每一個角落。一般都是透過行政體系來傳播,一級一級的往下面發,收到訊息的人要在所在轄區張貼告示。

    其實一般情況下,百姓很快就會知道,老皇帝駕崩了,新皇帝即將登基,民間關於這種事,其實傳播的非常快,別以為誰當皇帝都和百姓沒關係,其實百姓是非常重視這件事的,因為他們平時也能聽到一些關於皇室的訊息,比如說哪個皇子善良仁愛,哪個皇子比較不好,他們也希望下一個皇帝能是個好皇帝。

    古時候幾乎每個朝代,新皇帝登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大赦天下,古代很多人犯了重罪,直接上山為匪,等到大赦天下的時候這些人都會回來,一般來說新皇帝登基,他還會免去當年的徭役,甚至於有人免去賦稅,這可都是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所以說百姓還是很關心這些事的。

    皇帝也希望百姓能夠儘快得知自己登基了,無論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都是如此,所以說百姓當然知道有新皇帝,以及他的名號,話說回來古時候也有些地方是與世隔絕的,這些地方是真的有可能不知道這件事。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必須知道啊!

    尤其大一統時期的皇帝,全國老百姓都必須知道。

    很簡單,因為之前老皇帝死的時候,全國不得舉辦婚嫁,不得開展娛樂,不得營建新建築。

    侯寶林有一個相聲《改行》講的雖然是笑話,但是卻都是事實。

    在過去,皇帝死後,百日之內必須”遏密八音“,所謂”八音“者,指的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如此一來,唱戲的,說書的,唱大鼓的,玩雜技的都必須改行歇業。

    這些江湖曲藝人士最是四處亂跑,因為職業關係,四鄉八鄰都有熟人,他們自然會把訊息傳播四方。

    至於他們怎麼知道的,當然是衙役官府告訴他們的啊,嚴令不準營業。

    至於官府衙役怎麼知道的,當然是驛站的功勞了,朝廷每年花費那麼多錢養著驛站,可不只是為了楊貴妃買荔枝的,全是用來傳播重大情報和各種行政命令的。

    一國之中,還有比換皇帝再大的事情了嗎?

    京城換了皇帝這麼大的事情,驛站早就一站一站外挖外傳了,各級官府要做的事情很多。

    各級官僚除了哭拜祭祀之外,首先要辦理大赦事宜,免除賦稅等等,還有新皇繼位,有些犯名諱的字也要改。

    關於這些,為了顯示皇恩浩蕩,是要張榜公佈的。

    這個與老百姓也是密切相關的,萬一誰的村子名稱犯了諱呢?萬一縣城的名稱犯了新皇帝的名諱呢?

    都是需要改名字的。

    當然順理成章也知道了新皇帝的名諱了。

    至於說延後性,那一定也是會有的,畢竟過去的訊息傳遞速度要比現在慢一點。

    漢哀帝因為身體有病,信了夏賀良改年號病會好漢朝會更好的蠱惑,在建平二年六月份改年號為“太初元將”元年。

    改改年號就治病就朝廷?

    當然沒有效果了,完全的胡說八道,漢哀帝他的身體還是繼續不好,病的越發沉重了、

    於是,漢哀帝當機立斷,到八月份把年號又改回了建平二年,所謂的“太初元將”這個年號只用了不到三個月。夏賀良被罵了個狗血噴頭,治了個重罪。

    遠在西北的居廷(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地區)就不知道這回事,錯過了這一個“太初元將元年七月”,在那裡出土的漢簡中公文寫作裡依然是“建平二年七月”。

    按照道理說,六月份就改元了,那裡還有建平二年七月,應該是太初元將元年七月才對,就是因為有延時性,長安的漢哀帝變的太快,所以造成了居廷的辦事官員們出了這個錯誤。

    但是,換了皇帝這回事,早晚還是會傳過去的,畢竟人死不能三個月後復生不是。

  • 8 # 夜羅郎

    新皇帝登基,肯定召告全國,各地的百姓很快會收到訊息,至於如何傳遞訊息,在古代自有它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各級的驛站,上一個驛站快馬加鞭傳到下一個驛站,每個驛站所在的地方立刻張貼公告,州到縣、縣到鎮、鎮到鄉,一級級地傳遞,公告一貼,再經人一傳,事無大小都知道了,何況是換皇帝,肯定到處歡聲雷動。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傳遞方法,甚至更快,那就是飛鴿傳書。不過,正事一般以官方驛站為主,飛鴿傳書純屬偏門路徑。比如接到飛鴿傳書的地方官,雖說搶先一步知道了訊息,但不敢先貼公告,要等驛站訊息到來才會張貼。有些是大山阻隔的村鎮,透過飛鴿傳書同樣很快知道新皇帝上任的大喜事,往往百口傳開,個個都知道了,然後才看到官方張貼公告。

    所以,古代雖說沒有電話、不能上網,訊息傳遞同樣很快,快到什麼程度?你想想鴿子的飛行速度有多快,它們和驛站一樣的道理,各州各縣都有專門傳遞的站點,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假如是三百里,那鴿子只需要一個小時便飛到了。這等於一天傳遞六千六百里,最遲三天便可傳遞全國每個州縣。

    換新皇帝這種特大事件,各地百姓自然知道得清清楚楚,皇帝年號會立刻更換,而且每家每戶都要慶賀一番。新皇帝也想全華人知道他上任,會大赦天下,犯了事的罪人也會被放出來。

  • 9 # 尚宮女史

    在資訊和交通如此發達的現在,國家領導人換屆幾乎是在結果出來的瞬間就能在全球範圍內公佈,而世界各地的人們,只要透過網路,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知道結果,這樣的便捷和迅疾是過去所不能想象的。而現在的人更很難想象,在車馬很慢、資訊閉塞、沒有網路和電視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知道皇宮中的皇帝已經換人了的呢?

    要知道皇宮中的天子離百姓實在是太遠了,很多皇帝甚至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都城,更沒有幾個皇帝會微服私訪,他們多數尤其是守成之君,自登上皇位之後的生活就已經註定了,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中間的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流程來走,這一點在明朝尤為明顯。

    那麼,如此被保護起來的、失去自由的皇帝,對百姓來說是極為陌生的。似乎哪個皇帝在位,對百姓來說都沒有什麼不同,反正都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新皇登基,百姓又是否會知道呢?

    自然是知道的,要知道這可是國家大事,即便與百姓離得很遠,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是皇帝管轄範圍內的土地和臣民,就都是皇帝的,自然皇帝更替這件事不可能讓百姓置身事外。

    我們知道古代的資訊傳遞很慢,交通系統更是不能和現在相比,但並不意味著古代沒有成熟的資訊運輸系統,要知道皇帝能統領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能保證指令下達到全國各地,必然有一套可行的資訊傳遞辦法來連線全國各地的官員系統,只要為官的、為吏的知道了新皇登基這件事,底下的百姓也就知道了。

    而古代用來傳遞資訊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驛站。古代歷史上的驛站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已然是組織嚴密、等級分明、手續完備的成熟運輸系統。驛站又分為驛、站、鋪三部分,各個部分各司其職,保證了國家各個方面的各種運輸。

    比如驛通常是官府接待賓客以及安排官府物資的一個運輸組織,而站則多為軍事所用,用來傳遞重要的文書和軍情。至於鋪則多為地方政府領導,用以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州縣之間往來的文書即透過鋪來傳遞。

    驛、站、鋪透過四通八達的驛道來實現資訊的傳遞,這就構成了完整的驛站制度,皇帝則透過這個驛站進行資訊採集、指令釋出與反饋,以保證整個國家在皇帝的統治之下,驛道上從來不缺揹負文書袋匆匆賓士的驛卒。

    隨著驛站制度的成熟,甚至還有相應的處罰制度,比如唐朝時期就制定了很嚴格的處罰條例,驛馬的死損和減少,以及驛卒的減少,驛長都要接受處罰,或者賠償或者杖打。

    而驛卒則必須在經過驛站的時候換馬,不換就杖打八十,換馬是要保證速度,倘若文書晚到一天,就杖打八十,晚兩天就是杖打一百六十下,以此類推,甚至可能被流放,倘若延誤的是緊急軍情,則處罰更重,等等,這都保證了資訊傳遞的快速有效。

    自然,新皇登基的訊息也透過驛站傳遞到全國各地,保證皇帝的子民都能知道坐在皇宮裡的皇帝是誰。只不過透過驛道傳遞訊息會有滯後性,天子腳下的百姓自然會很快知道新皇帝是誰,而越偏遠的地方,百姓知道的越遠,但也不會太晚知道,至於像海昏侯劉賀那種只做了27天皇帝的情況,可能偏遠地區的百姓壓根就不知道有這麼個皇帝。

    驛站傳遞新皇登基自然是最官方的一種辦法,各地官府知道後,會貼告示或者透過別的手段昭示百姓,讓百姓都知道新皇登基這件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式也能知道新皇登基。

    比如說國喪,一般新皇登基是在先君去世之後,皇帝去世時國喪,天才臣民都要服喪,雖然每個朝代對此規定的時間都不一樣,不多但凡是皇帝的子民,都要服喪,清朝時期,規定的服喪時間是27天。

    在服喪這件事上,大部分都是要求全國各地的官員,官員品級越小,服喪需遵守得越少,到了百姓則更低,但再低,也是有要求的,比如順治帝去世之後,就有這樣的要求:“音樂、 嫁娶,官停百日,軍民一月。”

    百姓一般不需要哭喪,但需要穿素服一段時間,婚姻嫁娶和宴會等在一段時間之內是要叫停的。國不可一日無君,先君既死,自然新君當立,百姓也就自然知道這件事了,再加上官府的告示,天下臣民哪還有不知道的?

    當然,也有一些新皇登基並不是因為先君去世,而可能是太上皇退位了,比如乾隆皇帝。所以這個時候就不能看國喪了,還是要以驛站傳遞來的文書為準。

    除了國喪,還有很多形式可以知道新皇登基這件事,比如改元、大赦天下、避諱、稅賦等等。

    新皇登基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一般就是大赦天下,各地監獄中的罪人,除了那些十惡不赦或者其他不在赦免之內的外,其餘的都會釋放,還有那些在逃的人員也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回到家鄉,既往不咎,這自然也能百姓知道皇宮換了主人。

    不過,需要明白的是,新皇登基一般會大赦天下,但大赦天下並不代表著一定是新皇登基,這隻能算作是一個參考。

    還有就是避諱,古代皇帝的名字一般都要進行避諱,比如趙匡胤登基之後,其弟趙匡義就改名趙光義,再比如雍正帝即位之後,他的兄弟們都將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倒是十三爺胤祥因為和雍正帝極為親近,雖然他的名字一度被改為允祥,但在他去世之後,雍正帝又下令將他的名字改回胤祥,這樣的待遇在清朝是獨一份的。

    避皇帝諱在古代歷史上是處處可見的,但凡新皇登基,臣民都要避皇帝諱,甚至避皇帝先人諱,除非皇帝沒有格外要求,否則避諱是必須存在的。

    這些都能告訴百姓,有新皇登基了,而改元和賦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百姓知道這件事,一般新皇登基,都要改元,但須知,改元這件事也並不一定,很多皇帝用好幾個年號,因此這隻能算作一個參考。

    還有就是賦稅,一般來說新皇登基,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免部分賦稅,只不過這同樣不太靠譜,很多時候,減免賦稅這件事或許百姓壓根就不會知道,也得不到這個優待。

    綜上,新皇登基這件事,不論遠近,百姓都是會知道的,只不過時間的早晚而已,這其中最重要的官方渠道就是驛站,再可以透過大赦天下、避諱、國喪、改元和賦稅等方面得知新皇登基這件事,當然,這些都只能從側面讓百姓知道新皇登基知道這件事。

  • 10 # 歷史風物誌

    答案是肯定知道的,古代皇帝無疑是整個國家關注的中心,無論是英明還是昏庸,無論是真正掌握朝權還是傀儡皇帝,他在整個國內都是備受關注的。就如同現在的名人,一言一行都被人們關心,尤其現在資訊時代,即使某些一兩萬粉絲的UP主發生些什麼事都可能上熱搜,古代雖然資訊傳的慢,但不代表資訊完全閉塞。

    天子腳下無疑傳播的最快

    京城或者說都城作為皇帝所在城市,又是朝廷的中樞,和皇帝的關聯非常的密切,而新皇帝登基要麼發動了政變要麼就是前任皇帝駕崩,無論哪種動靜都小不了。首先沒有不動刀槍就能成功政變的,即便是宋太祖黃袍加身,估計也少不了動刀子處理政敵。至於說前任皇帝駕崩正常的交替政權,一般也不會是太突然的發生,大多時候前任皇帝的身體都會出現徵兆,這種資訊都是繼任者和皇權競爭者擊破頭想要知道的,只要有人的地方資訊就會流通,前任皇帝身體不好很可能就是皇權更迭的前兆,這些資訊只要出了皇宮就會入同江水入了黃河,一瀉千里,就如同那句成語“三人成虎”,說的雖然是隻謠言的危害,但也可見人傳播資訊的速度是很快的。

    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都城,來來往往的客商肯定是絡繹不絕,這些不僅僅是經歷、政治上的交流,也是資訊的交流,古代交通速度多快那麼資訊就能傳播的多快,雖然不快,但也有一定的傳播速度的,只要不是在深山老林幾十年不出門的人,都能知道一些。

    前任皇帝的葬禮都是大操大辦,也是加快資訊傳播的原因

    古代皇帝的死被稱為國喪,已經是當國家大事辦了,我們可以看一下古代皇帝葬禮的大概。以宋太宗為例子,《宋會要》記載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駕崩,首先他的遺詔宣講給文武百官聽,遺詔內容包括對自己的一個大概的自述和喪禮的要求之外,就是表示讓優秀的皇太子宋真宗繼位。而皇帝的喪禮是按照有標準的方案來執行的,如穿著、飲食、行為舉止甚至言辭都有要求,這個要求約束的不僅僅是皇室的人和那些文武百官,還要求到軍隊、百姓。史書中記載宋朝皇帝死後要求軍人、百姓

    我們現在普通人的身後事大概三至五天就操辦完成,宋太宗的葬禮從三月二十九日開始,一直到八月還有相關的儀式。再看宋朝皇帝送葬的隊伍的隊伍,《宋會要》記載:

    其中的意思是如果按照所以的禮令來執行,要用一萬八千九百三十六人,這樣龐大的隊伍隨便乾點什麼,一人一個屁都能臭一整條街,只要它出現就讓人們知道舊皇帝死了有新皇帝登基了。還有就是明朝朱元璋的葬禮,朱元璋在他的遺詔中寫道

    大致意思是他死了傳位給朱允炆,天下的人哭三天就好,不要耽誤民間嫁娶,地方上的藩王不要來奔喪。這其中也說明一點,明朝的時候正常情況下皇帝死了是會通知各地的藩王是否要進京參加儀式。無論是不是要參加,都會通知到地方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了,地方上也是要按照國喪的規格辦事的,不然很容易被御史告狀的。

    官方途徑也會快速的把訊息傳播,還有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更迭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大動靜葬禮讓民間傳播以外,官方也會用官方的途徑把訊息迅速的通知到各地方上面,所謂的皇榜也好或者告示或者官邸(古代也叫邸抄、邸鈔、朝報、條報、雜報、宮門抄、轅門抄),總之古代是有自己的官方公告資訊的方式的。早在漢朝就有“報紙”出現,實際上我相信即便秦朝也有自己的方式,《西漢會要》記載各地方上要有“通奏報”即傳達君臣之間的訊息的,唐、宋時期有進奏院專門傳遞地方與都城的資訊,明朝更是有《天變邸抄》,其記載了1626年北京王恭廠大爆炸到現在已經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了。而邸抄內容定好後會讓驛遞(可以理解為快遞員)用步遞、馬遞、急馬遞、水運第等多種方式向各地傳送,還有一種制度叫擺鋪制度,大致的作用就是重要的非機密的資訊允許傳抄、複製,並允許用邸抄的名義在社會上發售。

    有報紙就會讓古代讀書人迅速的知道朝廷的各種事情,古代皇帝在老皇帝死的那一刻雖然已經以接班人的身份稱帝,但真正登基是會舉行一個盛大的登基大禮的,前面的喪禮轟轟烈烈,後面的登基大禮浩浩蕩蕩,這樣的動靜讓全華人知道也只是一個很短的時間罷了,而且自漢武帝之後古代新皇帝登基一般都會改年號,而日常使用的銅錢還有很多的器物也會跟著改,如清朝的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只要是用這些東西的,基本上想不知道出新皇帝了都難。

  • 11 # 船長趣談

    中華帝國時代皇帝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是帝國的頭等大事。大多數的中華帝國皇朝都會立太子,一旦皇帝去世,太子就會立即登基為新皇帝。新皇帝會把先帝去世,自己登基的訊息迅速通告全國。大臣與京城百姓肯會先知道,然後訊息傳遍各地,天下百姓就都會知道。

    一,大行皇帝去世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君臨海內四十八載,於茲享國最長,夫復何憾?……皇太子聰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尚其修身勤政。親賢納諫。以永洪圖。……各處總督、鎮邊、三司官地方攸緊,不許㹡去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幷土官,幷免進香。詔告天下,鹹使聞知。(明神宗遺詔)

    老皇帝去世前(死後一般稱為大行皇帝),都會召集太子與親信大臣,囑託太子好好治國,親信大臣好好輔佐新君。他的親信大臣會草擬遺詔,對他的一生進行總結與宣佈新君人選。老皇帝去世後,新皇帝就會把大行皇帝的遺詔迅速公佈,顯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同時下令全國舉喪,表示自己的哀傷與對先帝的孝順。

    老皇帝去世的訊息先由新帝與親信大臣知道,然後整個皇宮的妃子、宮女、太監、侍衛知道。然後訊息會傳遍整個京城,京城的大臣與百姓全部知道,然後訊息逐漸擴散,整個天下的官員與百姓都會知道。

    二,新帝即位

    太子成為新皇帝后,會命令親信大臣迅速草擬即位詔書,然後舉辦正式的即位大典,釋出即位詔書。新皇帝會公佈新的年號,在明年正式改元,同時也會命禮部議定先帝的諡號、廟號,然後給先帝上諡號、廟號。

    新帝即位的訊息會跟先帝逝世的訊息一樣,會迅速傳遍天下,由於中華帝國領土遼闊,整個帝國的民眾知道訊息肯定會有時間差,京城的官員與百姓先知道,然後朝廷會將訊息迅速告知各個地方的官府,官府再通知當地百姓。

  • 12 # 小約翰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而百姓作為被統治的物件,新皇帝登基之後,百姓不能不知道。

    皇帝統治靠的就是權威,新皇帝整出的動靜越大,樹立的權威越高。過去沒有電視和廣播,皇帝出現在百姓跟前的頻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難得的露臉機會。

    如果不是搞政變,正常情況下,新皇帝的登基,往往是伴隨著老皇帝的駕崩。

    婚喪嫁娶對百姓來說也是大事,對帝王更是如此,這也是展示帝王特權的機會。

    皇帝死了肯定要全華人民都知道,讓大家哀悼他,不管百姓心裡是否樂意。

    所以皇帝在駕崩之後,在京官員和王公貴族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以便根據治喪委員會的安排,前去哀悼。

    皇帝駕崩的訊息也會在極短時間內,傳遍全國。將訊息透過驛站傳遞地方各級官員那裡,以佈置全國哀悼活動。

    訊息傳到縣一級部門之後,然後會透過地方基層官員,如保長、甲長等挨家挨戶告知村裡百姓,並且在村鎮到處張貼告示進行告知。

    昭告天下的目的,是全國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唱戲唱曲的,歇業休息;開業典禮的,也要推遲;娶媳婦嫁閨女,必須延期;孩子出生,當然不能延時,不過喜面暫時不能吃;甚至全國美女都要素雅,不能化妝,更不能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反正禁忌很多。有段相聲就諷刺說,皇帝死的那幾天,紅色的東西不能露面,甚至連紅蘿蔔都不能賣。

    總之一句話,皇帝死了,不管你心裡高興不高興,都要裝作不高興的樣子,都要哭喪著臉,正是:山川垂首,江河默哀。

    國不可一日無君,一般來說皇帝駕崩的當日就要由顧命大臣安排太子繼承皇位。

    但是新皇帝登基儀式要等老皇帝的喪事辦妥之後再進行,一般都是在一個月之後,選擇良辰吉日進行。

    這時候,改朝換代的訊息,就像皇帝駕崩訊息一樣,透過驛站和高階權力機關,告知全華人民。

    跟皇帝駕崩一樣,新皇帝登基也有跟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百姓不能不知道。

    比如新皇繼位要改元,也就是要使用新年號。這樣一來,全國百姓在經濟訂立契約、文書的時候,落款日期就要用新的年號,如果不注意寫錯了,就可能產生法律糾紛。

    再比如,皇帝登基之後,皇帝的名字就成為忌諱,給孩子起名不能跟皇帝名字重複,也不能諧音;即使叫了幾十年的名字,如果跟皇帝名字相同或者諧音,也不能再叫;甚至死去的人,犯了忌諱也要改。

    比如康熙皇帝名字叫玄燁,從康熙登基之後的以後很長時間裡,有“玄”字的出現的成語都要改,“天地玄黃”一直都寫為“天地元黃”。“洪憲皇帝”袁世凱登基之後,老百姓在正月吃的元宵,因為有袁被消滅的意思,就要改稱“粉果”或者湯圓。

    更典型的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人物,家喻戶曉的月宮美女嫦娥,原來的名字叫姮娥,因為跟漢朝皇帝漢文帝劉恆的恆字諧音不得不改稱嫦娥。

    如果不知道新皇帝名字,犯了禁忌,那就是大逆不道,是滅九族的事,吃不了兜著走,百姓哪怕把自己親爹名字忘了,也不能不知道新皇帝是誰。

    新皇登基是件大喜事,普天同慶,皇帝一般都要象徵性的降低或者免除百姓當年的徭役甚至稅賦,以表示新皇帝關心百姓、皇恩浩蕩、澤及萬民。讓百姓擁戴。

    新皇帝登基對關在監獄了裡的犯人來說,也是大喜訊,因為新皇帝一般都要大赦天下,他們的苦日子就到頭了。

    除了政治犯,大多數罪犯的刑罰都會被免去,皇帝會命令官員將犯人從監獄裡放出來,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們回家跟親人團聚。

    總之,新皇帝登基是天下第一大事,也是跟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件事,百姓不想知道也不行。

  • 13 # 帝胄

    新皇帝登基意味著先皇已經駕崩,無論是大行皇帝駕崩還是新皇帝登基那都是國之大事。大行皇帝國葬、新皇帝登基都是要詔告天下的,老百姓會看到當地衙門張貼的告示,全國上下臣民也會禁止娛樂為大行皇帝服喪的。例如: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正月十一日清宣宗旻寧在圓明園慎德堂駕崩,傳位於皇四子奕詝(即咸豐皇帝、清文宗)。

    (圖為道光皇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圖為道光皇帝親筆傳位詔書)

    (圖為道光皇帝親筆詔書影印件)

    新皇帝叫什麼那自然以傳位詔書為基準,登基後會定年號、會頒佈詔書敕命天下,屆時老百姓同樣會知道新皇帝是誰。

    (圖為咸豐皇帝,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圖為清朝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歷來新皇帝的繼位都是國家大事、宗室大事,這就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傳統制度。至於說年代久遠還有很多皇帝的登基歷史及相關文獻有所缺漏,那這就有待歷史專家、學者、考古學家等相關人士來進一步完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角叫蘇字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