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18012516628

    都江堰故事:李冰顯聖

      二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是個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技術專家。他領導成都平原上的各族人民,鑿開離堆,在岷江的江心築起一條大堰,還開挖通向成都的柏條河和走馬河,建成了規模宏偉的都江堰。從此都江堰以它源源不絕的流水,灌溉成都平原的數百萬畝農田,禾稻年年豐收,人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李冰在生為民興利除害,造福後代,建樹了不朽的功勳。他在昇仙以後,還念念不忘百姓的災痛疾苦,經常顯聖,保衛成都平原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據傳,宋開寶五年八月,成都西北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頓時,千里岷江,波濤洶湧,黑浪滾滾,席捲而下。滔滔洪水已經鑽進府江(今走馬河),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也快要被沖毀了。永康軍(今灌縣)知軍文寶和許多百姓,見此情景,都憂心忡忡,惶惶不安。正在萬分焦慮之時,忽聽驚波怒濤之中,轟轟隆隆,尤如打雷一般。又遠見江中湧起浪高十丈,一根好像大木材一樣的東西,隨著連天波濤漂了下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蠎蛇,頭翹著,身子橫起,攔在都江堰上。

      當天夜裡,都江堰上人聲喧天,火把無數,任憑颳著狂風,下著暴雨,那火影也不熄滅。老百姓只聽到鬧騰了一整夜,不知發生了什麼亊情。

      第二天天剛亮,老百姓到都江堰一看,只見一條沙堤巍然屹立江中,那洶湧澎湃的洪水,馴馴服服地沿南江流入新津江口。再到祭祀李冰的“李公祠”一看,祠內插的彩色旗幟皆溼淋淋的。後來,百姓聽說嘉州、眉州(今樂山、眉山)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水災,而府江卻沒有漫堤,成都安然無羔。才知這是李冰顯聖,保祐平安。

  • 2 # waynesun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洩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

  • 3 # 歲月都江堰

    《灌縣老故事》是一部介紹都江堰山川、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具可讀性、珍藏性,於2018年由團結出版社正式出版。

    主管:都江堰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顧問:馬及時

    主編:馬萬林 文潔

    執行主編:趙家明

    運營總監:田園

    編委:楊旭兵 高秀群 劉萬香 餘國利 瞿飛

  • 4 # 沐玲是我

    去年,國家水利部官網公佈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排名為首的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無需多言。再往下看,數到第四個——李冰,成都都江堰的建造者。

    成都號稱天府之國,在西漢以前,陝西關中一帶才是“天府之國”,過去的四川水旱災害十分嚴重。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甚至用“人或成魚鱉”描寫其慘狀。為什麼同樣的地方,給人的印象如此天差地別呢?又要說回李冰了。

    李冰是戰國時期的秦華人,精通天文與地理。有一年,村裡下了十多天的雨,鄉親們愁眉不展,雨再不停莊稼會爛。過了幾天,李冰看了看天告訴大家現在可以出門了,大夥兒不信,沒過多久天真晴了。人們驚奇不已,原來李冰能看雲識天氣。

    據說,李冰在自家院子裡插了很多竹竿,以此觀察太陽的執行規律,還在房頂裡開了天窗,看月亮是怎樣執行的。長此以往,積累了豐富的天文、氣象知識,可以預知天氣。

    不到二十歲的李冰,已經讀了萬卷書,將要開始行萬里路,走遍了秦國的山山水水,特地去涇水與渭水那裡瞧了瞧,研究它們如何流入黃河,怎樣澆灌關中平原,怎麼做到涇渭分明的。又去洛陽參觀大禹修建的治水工程,還出國去楚國的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一帶)遊玩。有一天,他看到當地正在舉行遊泳比賽,立馬報了名,讓南方人見識見識北方人的水性。

    比賽規則是,從左岸游到右岸,再從上游游到下游,看誰耗時最短。李冰同志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拔得頭籌。其他選手很是吃驚,因為楚國是水鄉,人人都是游泳高手,沒想到被北方小子打敗了。李冰覺得拿到冠軍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他從小水性就好,不過有件事在他意料之外——遇到了貴人。

    當時觀眾席上有個秦國高官叫田貴,他主動結識李冰把人家一頓猛誇,誇著誇著誇成了好朋友,田貴說秦國正是缺人才的時候,希望他為國效力,李冰正想一展身手,就跟著他回國了。

    李冰生逢其時,戰國時期秦國最重視水利,因為它想兼併天下,必須要搞好農業,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還有軍事的原因。在古代,打仗要運輸糧草,靠陸地運輸很不方便,走水路則省時省力不費錢。

    在范雎和田貴的推薦下,水利專家李冰被秦昭襄王派到蜀郡做蜀郡守(省長),當時成都水旱災害頻繁,民不聊生。李冰走馬上任,到了成都開始實地考察,遍訪民情做研究。

    經過了解,李冰發現蜀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但流經成都平原的岷江雖然水量豐富,卻不利於灌溉農田。原來,蜀郡的成都、灌縣(今都江堰市)一帶是大平原,平原周圍是高山峻嶺。岷江發源在蜀郡西北部終年積雪的岷山上,上游坡度很大,到了灌縣附近卻很平坦。一到夏天,山上積雪融化,河水暴漲並沖瀉而下,湍急的江水突然進入平原地帶,落差過大,水勢洶湧,常常沖決堤岸,氾濫成災。江水從上游挾帶來大量泥沙,淤積後抬高河床,加劇了水患。特別是灌縣西南的玉壘山,阻礙了江水東流,更使得此地水患嚴峻。在西邊鬧洪災的同時,東邊卻因缺水而常常發生旱災,頻繁的水旱災害嚴重危害農業生產與人民的生活。

    李冰總結了古蜀先人的治水經驗,認為治理水患宜疏不宜堵,他決定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點上建造都江堰。

    他邀集了很多治水經驗豐富的百姓,準備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氾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時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漩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經過八年的努力,都江堰終於建成了。它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造福於四川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米7是多少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