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西小木魚

    葉名琛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葩人物。他很有才,考取進士後仕途順利,官至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葉名琛被俘,他自詡"海上蘇武",被俘到印度後為了尊嚴絕食而亡。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晚清軟弱無能,列強入侵,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為其殖民地,先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葉名琛是兩廣總督,但是他也無法阻擋英軍的炮火,並且當時的朝廷也不主張和英軍開戰。1856年爆發了“亞羅號事件”,葉名琛逮捕了12名英國水手,後來迫於壓力釋放了這些人,英國方面借題發揮開戰。戰爭初期葉名琛也取得了小勝利,但是上報後卻遭到痛罵,朝廷希望和談。咸豐帝甚至指示:“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讓他“上不可辱國體,下不可開戰事,以息兵為要。

    當英軍圍住廣州城後,要葉名琛投降,葉名琛這個時候的行為就很奇葩了。他不抵抗,不逃跑,也不投降,就有了六不總督的稱號。廣州被英軍攻陷後,葉名琛沒有逃跑,被俘虜了。

    當地人覺得清政府重臣被囚禁很稀奇,都跑來觀看,所以才有了“葉名琛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的說法。葉名琛這個時候還是很有民族氣節的,當知道自己覲見英國女王無望後,內心非常失望。這個時候從廣州帶來的糧食已經吃完了,他堅決不吃英中國人提供的“異鄉粟米”。1859年4月9日,葉名琛絕食而死。英中國人敬重他是“一個英勇、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擁有這麼一個父母官而驕傲。”於是將葉名琛遺體放入棺中,外裹鐵皮運回廣東安葬。

  • 2 # 擒史皇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儘管打了一場敗仗,被迫開了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了,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了仗,他們的事就更多了。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而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逼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家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應付洪兵的圍攻,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但是,碰上了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了。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儘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儘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儘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中國人發現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啟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了。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許可權,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瞭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中國人、法中國人還是美中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了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家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只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中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中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了,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了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了城牆,修復了炮臺,重新裝備上了大炮,而且還招募了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了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了很高的賞格,懸賞英中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麵包房裡下毒,只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了,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了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了大烏龍。明明克里米亞戰爭英法戰勝了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了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了,就在官衙裡,被人家逮了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了,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門都跑空了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中國人的到來。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了。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家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了俘虜,名聲也會大壞。在中國,傳統是不待見俘虜的,所謂不待見,主要是自己人不待見。當年,力戰力竭而被俘的李陵尚且遭到滿門抄斬,何況別個?所以,時人譏笑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直到今天,這個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丑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只能是當俘虜了。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了俘虜,被抓到了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了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當事的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了俘虜的葉名琛,在英中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了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了要見英國的遠征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了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只要見到了英國國王,他有機會說服人家。

    葉名琛是後來歷史上眾人眼中的怪物。其實,他就是一個那個時代所能做得最好的王朝官員。他的作為,比起破城之後的廣州將軍穆克德訥和廣東巡撫柏貴,要好到不知多少倍。這兩個寶貝,在英法聯軍佔領廣州之後,居然在聯軍的卵翼之下繼續任事,成為名副其實的漢奸政府首腦。但是,偏偏這倆寶貝,皇帝沒有怪罪,後來的史家也沒過多地批評。反倒是這個葉名琛,名聲大壞,惹後人笑了又笑。

    在今天看來,葉名琛的確有點可笑,他跟他的皇帝一樣,始終沒有走出天朝上國的幻覺。即使現實令他頭破血流,做了俘虜,他還是走不出來。在他負責五口通商事宜的幾年中,他始終將維持朝廷體制和尊嚴放在第一位。不大樂意見那些前來交涉的夷人,即使不得不見,也不能在兩廣總督的衙門裡,因為,不知道該給人家開哪個門,決不能用敵體之禮,那就意味著他跟外國的使節,平起平坐了。在他眼裡,始終認為對於英中國人來說,可以跟他平起平坐的,只有英國國王,偏偏英國國王,又不肯屈尊前來。

    有實力的人,自大一點,人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根本打不過人家,不堪一擊,卻依舊撐著高人一等的架子,未免讓人哭笑不得。但是,在那個時代,能清醒地意識天朝的衰落,古老的中國,終將被帶入西方世界的人,有嗎?根本就沒有。即使後來的洋務派好漢,辦洋務求中興,也未必能清晰地意識到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

    葉名琛不怪,甚至也談不上迂腐,在那個時代,那個位置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員,大概也只能這樣。後來的人,其實沒有資格笑他。

  • 3 # 常棣tandy

    這個事件要從1856 年的『亞羅號』(Arrow)事件說起。

    1856 年,三國公使再次提出重新修訂和清廷達成的各項條約的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許作一些合理的小變動,然而,在廣州的葉名琛頑固地拒絕談判, 即使細小變通也不容許,堅稱如予夷人一寸,彼等或進一尺。美國特使伯駕(Peter Parker)不願退讓,於是獨自試圖前往北京。 在上海,中中國人阻止了他繼續北上的努力。在這種狀況下,外國、 尤其是英國逐漸不耐煩了,即使是那位生性平和的包令也被迫向 倫敦報稱,需要用戰艦來擴充套件和改善英國與中國的關係。

    而隨後發生的『亞羅號』(Arrow)事件恰好給了英中國人以戰爭的口實。『亞羅號』是一艘三桅帆船, 裝備歐式船殼和中式帆篷的混合船 舶;它由一位居於香港的華人 所擁有,並已向英國香港皇家殖民地當局登記,以防備中國官府無力剿滅的沿海海盜。 1856 年 10 月 8 日早晨 8 時到 8 時半之間,當『亞羅號』懸掛英國國旗停泊在廣州城外時,4 名中國官佐和 60 名兵丁登上該船,聲稱要搜 尋一個臭名遠揚的海盜,據稱這名海盜就在船上。

    他們拘拿了 12 名華人船員,在混亂中,英國國旗被扯下。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Harry Parkes)受包令(時任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指示,於 10 月 12 日強烈抗議中國方面 侮辱英國國旗,並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拘捕船員。他要求以後尊重英國國旗、釋放全部 12 名水手,並在 48 小時內由兩廣總督出具一份書面道歉。葉名琛嚴詞否認當時船上有張掛任何國旗,並 質問該領事為什麼干預一樁由中國巡捕在一艘停泊於中國港口及中中國人所擁有的船上拘拿中中國人的案件。

    葉名琛當時並不知道,在事件發生之前,『亞羅號』的登記業已過期,否則他肯定 還要加上這一條。包令本人的觀點是『在執照過期以後可以不給予法律上的[英國之]保護』。但是,香港的一條法令規定,如果過期發生在船隻出海期間,登記將繼續生效直至其返回香港。根 據這條法令,巴夏禮堅持『亞羅號』在停泊廣州及返回香港以前 仍受英國保護,而在中國水域的任何英國船舶都是英國領土,享 有完全的治外法權。

    巴夏禮認為葉名琛的答覆不能令人滿意,於 是下令扣押一艘中國水師船以作賠償要挾。在相持良久之後,葉名琛於 10 月 22 日放回了 12 名船員,但斷然拒絕道歉。10 月 23 日, 西馬海軍上將(Admiral Seymour)率英國炮艇駛入內河轟炸廣州 城。除 10 月 26 日星期天宣佈為停火日外,炮轟以侮辱性的規律持續不斷:每 10 分鐘轟擊葉名琛的衙門一次。

    28 日,忍無可忍的葉名琛下令對蠻夷發動全線進攻。英中國人在 29 日衝進他的衙門,群情激 憤的廣州民眾在英國軍隊面前完全無能為力,民眾在 12 月 14 日 和 15 日焚燒了外國商館以發洩怒氣。

    在倫敦,反對黨嚴厲批評巴夏禮和包令又一次將英國拉入一 場對外戰爭。1857 年 3 月 3 日,格拉斯頓(Gladstone)在國會誇張地宣稱:『你們已把一個領事變成了一個外交家,而這位搖身 一變的領事的確將揮灑自如地指導英國,去全力對付一個毫無防禦的民族之芸芸眾生。』 在下議院,反對黨成功地以 263 票對 247 票否決了政府的提案。巴麥尊下令重新選舉國會,並在選舉中強調捍衛英國榮譽和海外利益的重要性,最後以 85 席的優勢 重返國會。在他的對華政策得到確認之後,巴麥尊派遣自 1846 年起一直擔任加拿大總督的額爾金勳爵(Lord Elgin,1811-1863 年)出任全權代表兼征討中國的統帥。

    法國政府利用 1856 年 2 月在廣西省(該省尚未對西方開放) 發生的傳教士馬賴神甫(Abbe Auguste Chapdelaine)被殺一事, 決定派一名有三十年經驗的資深外交官葛羅男爵(Baron Gros)率 一支部隊參加英國的遠征軍。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這次英法的行動,但它們派出了代表參與『和平的示威』。

    英國給額爾金勳爵的訓令要求是:(1)對英國臣民所受傷害予以補償;(2)在廣州和其它口岸履行條約規定;(3)賠償英國臣民在最近動亂中遭受的損失;(4)外交代表長駐北京,或至少英 國公使有權定期訪問北京,以及英國全權代表獲得與北京的中方大員直接打交道的權利;(5)修訂條約,以便將商務擴充套件到諸大 河沿岸城市。

    外交大臣克拉蘭敦勳爵對額爾金強調,他的主要使 命應是使貿易擺脫現有的束縛;另外,由於葉名琛的行為究竟是反映他自己的排外情緒還是出於北京的旨意尚不能確定,故通過 外交代表與北京直接交往也極其重要。法國給葛羅男爵的訓令要求大體相同的事情,包括擴充套件商務、自由傳教,以及在北京派駐 外交代表。

    美國所派的全權代表是列衛廉(William B.Reed),他是一位來自費城的政治家,曾在州政府任職,並在賓夕凡尼亞州大學 教授美國曆史。他被授意要輿法中國人和英中國人和平地合作,但應向中中國人表明,美國對中國沒有任何領土或政治圖謀。

    美國給他 的訓令要求是在北京常駐外交代表、開放新的口岸、降低國內關 稅、宗教自由、清剿海盜,以及將條約利益擴充套件到所有文明國家。 另一箇中立的國家俄羅斯派遣了海軍上將普提雅廷(Putiatin), 他將在中中國人面前裝作與英法干涉者沒有牽連,並強調中俄之間 的長期友誼。但他暗中卻扮演在滿清帝國與歐洲列強之間的調停 者角色,以防止這個王朝崩潰,使政治重心從中國北方轉到中國 南方,這種重心的轉移如果實現,將使英中國人得益。

    額爾金勳爵於 1857 年 7 月 2 日抵達香港,但卻發現『印度兵變』(Sepoy Mutiny)需要他分派一部分軍隊前往該國。在完成 印度使命後,他於 9 月返回香港,接到了克拉蘭敦勳爵要他攻佔廣州的授權。隨後,為確定與法中國人聯合行動的細節拖延了一段 時間,但到 1857 年 12 月初,部隊已集結待命了。12 月 12 日, 額爾金與葛羅要求葉名琛明確同意直接談判並支付賠償,葉名琛置若罔開。

    12 月 24 日聯軍的最後通牒期限到了,仍未得到葉名琛的答覆,英法軍隊於 12 月 28 日猛攻廣州城,俘獲了葉名琛, 把他囚禁於英國戰艦『無畏號』(H.M.s.Inflexble)上。英國 人不久發現這個行動使這艘戰艦不能投入戰鬥;於是將他運往了 加爾各答,一年後他死於該地。

    英法盟軍建立了一個管理廣州城 的委員會,以巴夏禮為負責官員,而日常事務則留待滿人巡撫柏貴處理。這個傀儡政權維持了三年,直到 1860 年達成最後條約安排才告終,它或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

    聯軍輕取廣州表明了葉名琛沒有作任何加強城防的努力,據說他相信占卜,在戰爭即將開始時時被告知英夷將在十五天後離去,於是他 便不作任何長期抵抗的準備。在他垮臺後流傳下面的一句話,以 諷刺他處理國事的方式:『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走』。

    實際上,葉名琛並非是人們想象的傻瓜,他是一個頗有心 計的政治家,他的執拗是內心之不安全感的偽裝。葉名琛知道軍 事上中國無法抵抗英國,如果他動武而挑起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他將會像林則徐那樣以流放結局;相反,如果他執行一項撫靖政策,他又將招徠皇帝的不悅、公眾的譴責、顏面丟盡甚至於被流 放,就像落在琦善和耆英頭上的命運一樣。

    身處兩難境地的他便 採取了袖手旁觀的姿態,同時板起一副對洋人冷淡、傲慢且極度 藐視的面孔。在私下裡,他卻指望這些惟利是圖的蠻夷不會以犧 牲其商務為代價而延長這種動盪局勢,最終他的迷信和失算之代價是被俘、流放和客死異鄉。

  • 4 # 客者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允許英人五口通商,得派領事於五處,專理商假事宜。於是在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處,都紛紛建立起了領事館,但是,最先和讓人接觸的廣州城,卻碰到了地方的強烈抵制。

    當時英中國人派兵船闖入珠江口內,要求履行耆英的答覆,但是,徐總督祕密召集珠鄉團練,先後到達10萬多人。他們紛紛駕著小船為攻英船,明確的宣告廣州城不可侵,十萬人的歡呼叫喚,氣勢震天,硬生生的把英中國人給逼退了。而葉名琛是整個過程中的二把手,此事件中他積極策劃和執行,為此他也和英中國人結下了樑子。不折一兵,不發一矢,中外綏靖,可以久安,實深嘉悅!所以葉名琛被封為一等男爵。

    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當中國廣東水師千總樑國定登船查禁海盜,卻剛好碰上此船的登記過期了,在一系列的勘察下,發現此船是一艘走私船。其實,此船是被一名葡萄牙水手告發的,在葡萄牙人知道此船是艘走私船的時候,他們本就想打算扣押下亞羅號,但因為此船離的早沒有扣押成功,所以就向中方告知。

    亞羅號從澳門到達廣州後,樑國定接到報告此船上有海盜,他當即帶領著水手上船緝拿全部14名水手,其中包括兩名海盜。他捉拿了12名水手回去,留下了兩名,而等水手走後,狡猾的肯尼迪突然在船上掛起了米字旗。

    在經過一系列的交談後,葉名琛為了不引發戰事決定退讓,他當天答覆可以釋放除了海盜以外的10人,他親自解放且送到英國領事館,但堅決不道歉。而此時的英中國人無心再談,拒絕接受人員,炮轟廣州城,第2次鴉片戰爭爆發了。當時不管葉名琛有沒有道歉,英中國人照樣炮轟廣州城,而拒絕道歉只是一個切機,剛好為英中國人炮轟廣州城有了一個好藉口。

    六不策略

    戰爭開始後,葉名琛知道根本抵擋不住英中國人的進攻,所以當時他採取了一個非常異樣的策略,不攻擊、不防守、不講和、不逃跑、不投降、不求義的姿態,任由英中國人拿下了廣州城。

    因為當時南方的絕大部兵力都被抽調到鎮壓太平天國的前線去了,英國是趁虛而入,就算想抵擋英國的入侵也只是逃避擋車,白白犧牲而已。所以“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此後葉名臣得名“六不總督”。

    葉名琛被抓後,他被擄到停泊在香港英艦“無畏號”上,被俘的葉名琛並沒有受到羞辱,他在船上始終保持著一種凝然的氣節。軍艦上的所有軍官都對他很尊敬,偶然在艦上也有人對他脫帽敬意,他在船上漂泊了48天后,被送往了印度。

    而到達印度後,葉名琛也不像其他俘虜一樣受到虐待,他們只是把他軟禁到一套院子裡面,除了禁止他的自由外,就沒有做出其他的舉動。

    葉名琛被軟禁過期間,有時候有些印度人出於好奇翻牆壁上看看而,在好奇心下印度人可能是今天看一看,明天看一看,最後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下,才有被捉到印度展覽的說法。

    葉名琛本以為有機會去見英國國王,跟英國國王訴說一番,但英中國人根本不理他,葉名琛軟禁到印度之後,就已經不理他了。而此時的葉名琛監製被俘沒意義後,就絕食就絕食了結了生命。

  • 5 # 汗青正浩

    說起中國受洋人踐踏的現實,人們總會想到光緒、溥儀等晚清皇帝。但這肯定不是清朝命運的開始,乾隆過後的清朝基本就氣數將盡了。嘉慶推倒了和珅救不了國,道光節儉一輩子同樣救不了大清。鴉片戰爭讓洋人看準了大清這塊肥肉,至咸豐國運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完全無可奈何了。

    奇人葉名琛,身材高大,卻不修邊幅,身為兩江總督,獨當一面,洋人對他恨得牙根癢

    其實,當時肯定不只是咸豐憎恨洋人,但凡有點愛國之心的人,對洋人都心存仇恨。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廣總督葉名琛。

    說起葉名琛,真是讓人稱奇。人家家裡比較有錢,當然這絕不是從他的職位中賺來的,因為就葉名琛本身來說,他不算是個貪腐之官員。但是他非常節儉,道光對此深為滿意。

    據說葉名琛身高約有一米八,可惜這樣一個好身材,讓葉名琛給糟蹋的:終日穿著髒不拉嘰的衣服,甚至還會生蝨子。這形象,真的怎麼想都讓人覺得大清氣數已盡。

    最為主要的,葉名琛是兩朝老臣,在道光時期就很受道光看好,到了咸豐時期,同樣受到咸豐的青睞。所以,葉名琛前半生的官場生涯是極順的。

    葉名琛雖然做兩廣總督並不怎麼落好,但對洋人卻是一點也不媚外,甚至總與洋人過不去,讓洋人恨得牙根癢癢。

    這當然與咸豐對洋人反感有關,他告訴葉名琛,最好把洋人都止於城外。於是,葉名琛貫徹很深入:能不讓洋人進城的就不讓其進來,能不進行交涉的,就直接不要理會。什麼五口通商,運轉不靈就隨他去吧。

    如此一來,洋人抓狂了,中華大地的市場可是好不容易才開啟的,一下被堵在外面,不是得不償失了嘛。所以就想著通過修改條約來應對,可惜葉名琛根本就不理會洋人,加之咸豐不可能接受修約,他就乾脆當沒這個事了。

    不管洋人怎麼對葉名琛做工作,那就如同肉拳打棉包,沒一點動靜。再加之國內一些反洋人的活動,比如對神父神馬的刺殺,葉名琛全睜一眼閉一眼,根本不追究。洋人對葉名琛那叫一個恨呀,一聽他的名字幾乎就要暴跳如雷。

    亞羅號事件爆發,葉名琛被推到風口浪尖,洋人用盡方法,多次抓其不獲,沒想到他最後竟然自己送上了“門”

    其實,洋人如果能不動武,他們也不願費這事來打打殺殺的。但遇到葉名琛這樣好壞不聽的主兒,他們原本的不可一世被當成了空氣,怎麼能不想著出口惡氣呢。

    1856年,廣東水師接到舉報,說亞羅號商船掛英國旗停泊於黃埔。按規定,不管什麼船入泊港口都要降旗。廣東水師馬上去查了,結果發現執照是過期的,當場將12箇中國水手抓了起來。

    這也就是當時鬧得沸沸洋洋的亞羅號事件,當時英國方面要求葉名琛出面送還水手,並賠理道歉。但事情發生了兩天,葉名琛才下令放掉9個水手。

    洋人當然不同意,這時又發生了洋人居室被焚燒的事件,致使廣東十三行全部被毀。英國公使包令傳信給葉名琛:如不速為彌補,自飭本國水師,將和約缺陷補足。

    洋人方面深知葉名琛愛拖延,難說話,就借題發揮了:越日日中不如約,即攻城。這就是要動手的意思了,逼著葉名琛解決事件。

    但葉名琛認為可以放了12個水手,但道歉一事沒必要,這明明就是一起公事公辦,又沒什麼錯。所以,他拒不同意道歉。

    這下洋人找到藉口了,馬上開動炮火,將廣州城門轟開。本來是想抓葉名琛的,可他早提前躲了,所以洋人撲了空。

    此後,葉名琛此時還不意識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只是對廣州城進行了修復,同時還下令:殺一名洋人者,賞銀三十元。

    更甚者,葉名琛還花了鉅額僱傭費,讓人去香港等地刺殺英中國人。只不過用的毒藥是砒霜,據說人家吃下去引起嘔吐,卻並沒有死掉。這下毒技術,實在有待提高呀。

    及至英法聯合逼“宮”,葉名琛守不住了。洋人一進廣州城,馬上就衝向官衙去抓葉名琛。沒想到,這一次葉名琛竟然沒有跑,反而是穿戴好官服,坐在大堂上,就等著英中國人到來呢。

    原來,葉名琛竟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要求被帶去英國,要親自見英國女王,來交涉兩國之戰爭的事,他自認為肯定能說服英女王。這有些太天真了,洋人哪有那麼好說話呀。

    葉名琛的心理陰影是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被人當成動物,放在大街上任人蔘觀,最後竟然還保持蘇武的精神

    被俘的葉名琛倒也沒受太多委屈,洋人讓他穿著自己的官服,還讓他帶上了自己愛吃了食物,以及幾個僕人。這個俘虜的待遇不錯,連最基本的捆綁都沒有。

    坐上洋人的船,葉名琛一度以為自己要漂洋過海去英國了。可他沒想到的是,人家的船隻直接開去了印度,在加爾各答停泊。

    這些洋人也是夠損的,給葉名琛特別做了一個透明的房子,將其放在裡面,然後放於人多的地方,任人隨便觀賞。且寫上一塊牌子:清國公爵,被俘至此,免費參觀。

    對一個國家來說,這是絕對的侮辱,對一個人來講,又肯定是人格的最大羞辱。但此時的葉名琛卻完全無可奈何了,好在他並沒有受多少影響,甚至該幹嘛幹嘛。

    過了一段時間,葉名琛又被遷到了托裡貢的一處住宅,他依舊保持著自己日常讀報,寫詩的常規。同時,還會念唸佛經。

    但身邊人認為,他作為一名朝廷大員,被俘總不是個好事。所以,在寫詩的時候,最好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葉名琛覺得有道理,於是便給自己取了個筆名:海上蘇武。

    可惜的是,蘇武出使那麼多年都沒有餓死,但他葉名琛的糧食在四十八天之後就吃完了。為了做到真正“不食周粟”,他開始絕食。

    當然,很多人都說,其實他不是真的不食周粟,只是因為知道了自己永遠不可能看到英國女王,永遠也沒機會與之交涉而失望了,反正已經再無顏回國,於是選擇了絕食自殺。

    其實,現在想來,當時葉名琛的絕食是他認為的最好結果。一個一品大員,一位封疆大吏,城都沒了,他若還苟活,那就要被人笑死了。

    只是葉名琛想不到,在他被俘的那一天,其實皇帝已經將其視為死人了。所以當遺體被送回國後,並沒有得到皇帝任何的撫卹,家屬也沒受到任何安撫,只是草草埋葬。這對一個一品大員而言,實在過於冷淡了。

    有人說葉名琛是“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因為這種怪舉動,讓他形象很不好看。可就當時的社會現實又能讓他怎麼樣呢?他縱不怕死,奈何國家實力不如人,只是嘴硬管什麼用呢?還是那句話:沒有能力,就要受氣。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人也罷,最重要的還是得加強實力,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 6 # 鐵錘文史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要認清一個人的真面目是很難的,活在身邊的人,我們尚且很難看清底細,更何況那些生活在歷史書冊中的古人呢?

    葉名琛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兩廣總督和五口通商外交大臣,看起來位高權重,實際上是一個被架在火上烤的倒黴蛋。晚清的時候,但凡到了兩廣地區當高官,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我們對於葉名琛的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充足的史料造成。沒有充足的史料,是因為1858年1月5日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之後,不但擄走了葉名琛,也把他的所有公文資料全部帶走,現在這些歷史資料全部儲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裡。

    那麼,葉名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鐵錘參考了一批相關史料和論文,包括海外史學家黃宇和查閱了大量史料之後出版的著作《兩廣總督葉名琛》(這本書讓人們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葉名琛),給出如下判斷:

    葉名琛,是一個觀念落後,迷信愚昧,恪守教條,但是不失民族氣節的封建官僚,他的所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既有不實的流言,也有個人無奈的抉擇。葉名琛的命運,是腐朽晚清大時代下的悲哀。

    首先必須要說明,葉名琛被俘虜之後,從來沒有被別人當做猴子一樣供人觀賞。

    鐵錘還要說的是,當時革命導師馬克思在給報社撰寫的社論裡,也正面評價了葉名琛。

    馬克思在1857年為英國《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社論的時候,評價時任兩廣總督,帶兵和英法聯軍作戰的葉名琛,認為他表現出“心平氣和,冷靜沉著”的風度。

    當時有人編造傳言,侮辱葉名琛是“六不總督”,也就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果真如此嗎?

    第一個問題:葉名琛“不戰”嗎?

    不是不戰,而是戰敗!

    首先大家要明確當時大的歷史背景,是所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當時帝國列強要求重新修條約,謀求更大的在華利益,被清政府拒絕之後就開始找碴子搞事情。最後1856年英中國人在廣州搞了一個“亞羅號”事件,法中國人在廣西找了一個“馬神甫事件”,最後英法聯軍合擊廣州,燃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

    當船堅炮利的英法聯軍來到珠江口,把大炮對準廣州城門,命令葉名琛開放廣州的時候,葉名琛手頭有哪些軍事力量可以支配呢?一萬名散兵遊勇和團練,一群雜牌軍,正規軍在哪裡呢?正規軍被朝廷抽調到江浙一帶跟太平天國軍隊作戰。手頭沒有正規軍,葉名琛只好安排這些散兵遊勇搞起了游擊戰和騷擾戰,同時發起了人民戰爭的動員令,他承諾,無論是誰,只要殺死外國侵略軍,提頭來官府,一顆洋鬼子人頭獎賞大洋30元。後來他甚至還安排團練兵勇混入香港,往英中國人的麵包房裡面投毒。這些騷擾戰雖然無法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是也讓英中國人頭疼不已,當時就連香港總督兼英國駐華公使包令的夫人都中了毒。1857年,包令因為軍事和外交上的不力被撤職。

    提供這些細節是想證明,葉名琛不是沒有打,而是被打敗了。

    第二個問題:葉名琛“不守”嗎?

    不是不守,是守不住。

    前面說了,當時葉名琛手下那波殘兵敗將,手頭使用的還是大刀長矛這樣的中世紀冷兵器,英法聯軍使用的已經是近代的熱兵器。聯軍使用的來複槍,射程已經是遠達1200英尺。英法聯軍打擊葉名琛這頭的團練遊勇,是典型的降維打擊,不對等戰爭。別人是楊強陽怕,你是大刀長矛,你讓葉名琛怎麼守?

    換孫子、吳起、諸葛亮過來一樣守不住。

    第三個問題:葉名琛“不和”嗎?

    這是真的,葉名琛始終沒有求和。

    不投降,是晚清皇帝給前線官僚劃下的高壓線。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毫無擔當的道光皇帝就給下屬定過“規矩”:

    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開邊釁。

    道光皇帝要前線對抗洋人的大臣,既要保住大清朝的面子,又不能主動跟洋人開戰。很明顯,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每一個被派到廣州的高階官員,最後都下場悽慘。

    林則徐是主戰派,皇帝一開始也很贊成,可是等吃了敗仗之後,又把所有黑鍋都扣到林則徐身上,認為他辜負了聖意。林則徐走後換了投降派琦善,結果琦善簽訂了條約又被道光拿下,認為他喪權辱國,讓大清失去面子,判了一個死緩。

    葉名琛做了兩廣總督,前輩的遭遇是他活生生的教材,他哪裡敢求和?

    後來廣州城被聯軍攻破,總督府其他人全部跑的一乾二淨,只剩下一個葉名琛。葉名琛穿上了正式的大清官服,靜靜地等待英法聯軍到來,被押到香港的“無畏號”軍艦上之後,葉名琛也沒有喪失一名大清官員的威儀。

    第四個問題:葉名琛“不降”嗎?

    是的,沒有投降。

    正是因為他不投降,才給腐朽透頂的大清國保留了一塊遮羞布。相比之下,他的同僚,一位滿族官員,廣東巡撫柏貴,一位蒙古族官員,廣東將軍穆克德納,都選擇了投降英法聯軍,做了傀儡。

    第五個問題:葉名琛“不死”嗎?

    不,最後他選擇了絕食而死。

    中國的封建士大夫把殉國視為一種榮耀,不管是陸秀夫還是文天祥、史可法,在他們的言行之中都明確的表達了一點。就算那些沒什麼大用的文臣,也講究一個“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那麼葉名琛身為堂堂兩廣總督,被洋毛子俘虜之後,為什麼不來個縱身一躍,跳海自殺,保全名節報答君王呢?據介紹,葉名琛被押解上英國軍艦之後,他的僕人曾經用手指點了下面的大海,示意主人跳海殉國 ,可是葉名琛卻沒有做。後來他告訴僕人,自己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聽說這次有希望面見英國國王,他聽說英國國王是一個深明大義的賢君,所以希望當面和英王溝通,換取和平。此前他還讓僕人採買了一批中國的糧食。可是等到他被押解到加爾各答之後,他才知道覲見英國國王無望,而且自己帶來的糧食也已經吃光。葉名琛表示,自己無顏吃外中國人的糧食苟活於世,於是選擇了絕食自殺而死。

    首先,葉名琛面對英法聯軍,表現的自負而無知。亞羅號事件之後,英法聯軍都要打到了家門口,葉名琛還淡定的在校場觀看將士騎馬射箭。別人把事件報告給他之後,他若無其事的說:沒關係,等到天黑他們自動就會撤退。甚至於聯軍侵入省河,搶劫沿岸商鋪的時候,他還認為敵人是虛張聲勢,告訴手下人“我已經看穿他們的底細了”(我已悉其底蘊,絕無生變)。

    其次是愚蒙落後。葉名琛迷信扶乩預測,在廣州建立了長春仙館,供奉呂洞賓和李太白的神位。只要有重大決定,他都會請神扶乩,讓神仙給他做決定。實在是荒唐。就連被俘虜到印度的時候,他還隨身攜帶了一本《呂祖經》,每天唸誦不斷。只可惜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也沒有神仙出來為他排憂解難。

    其三是不知國際形勢和外交規則。葉名琛始終認為英中國人在廣東沿海挑起事端,是因為這些英軍擅自行事,英國國王是愛好和平的。實際上戰爭正是國王的意志。如此誤判大局,怎能不輸。

    當然了,說到底,葉名琛的悲劇是晚清時代的悲劇,落後就要捱打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葉名琛苦苦效忠的朝廷,卻把他當做了替罪羔羊,林則徐如此,琦善如此,葉名琛同樣如此。葉名琛被俘虜之後,皇帝怎麼說的呢?就怪這個葉名琛不會辦事!

    “此次夷情猖獗,原因葉名琛剛愎自用,辦理乖謬,以至夷人激憤”。

    然後,為了討好洋人,皇帝還要落井下石。

    “葉名琛辦理不善,朕已將該督革職。可見一秉大公,該夷當知感悔”。

    這個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皇帝處理林則徐,琦善、伊里布的手段如出一轍。這些臣子,遇到這樣一個落後的時代是一個悲哀,遇到一個這樣沒有擔當的皇帝,是更大的悲哀。

    回到題目中描述的,外中國人像看猴子一樣觀賞葉名琛,這是一種汙衊,不但是汙衊了葉名琛,也是汙衊了中中國人。事實上,在被關押的48天裡,葉名琛始終保持著中國官員的尊嚴,《香港紀事報》一名記者在船上採訪過葉名琛,他說:偶爾有人上船,都向葉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葉名琛被俘之後,英中國人柯克曾經採訪過他,後來他在《中國》一書中,認為葉名琛是一位“可敬的中中國人”。相比之下,皇帝顯得更加的可恥。

    最後我想說的是,晚清時期,中國的落後是不爭的事實,清朝政府的腐敗是不爭的事實,清朝官員整體素質落後於時代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還需要做客觀的判斷,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沒有必要,人云亦云的給古人抹黑更是糊塗。

  • 7 # 歷史小跟班

    清朝開始走向衰敗後,百姓和官員的日子都不好過,社會也不再穩定。葉名琛是當時朝廷有名的大臣,地位高還擔任過很多重要的職務,官至大學士!

    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集愛國和誤國於一身,還有著“海上蘇武”的稱號。

    當英法聯軍打過來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惹敢出面抵抗。但當英軍要求駐紮廣州的時候,以葉名琛為首的官員一直都沒有同意,還聯合民團堅決抵制。在他們的堅持下,終於保住了廣州的太平。

    葉名琛因為這次的功勞,被冊封為一等男爵,之後的為官之路也是順風順水,一直獻身於與外國侵略者的對抗之中,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

    由於一個錯誤的決定,聯軍又一次開始了進攻,這一次他們沒有能防守住,廣州被攻陷了。

    葉名琛作為抵抗者的領導人,慘遭俘虜,被英軍押解到了一艘軍艦上。最初並沒有什麼異常事情發生,甚至船上的一些官兵和水手還會向他行禮。

    葉名琛非常放心,認為這些人不會對他不利,甚至還向身邊的人說:抵達英國見到他們的女王后,自己解釋清楚就能夠獲得自由。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艘軍艦的目的地是印度。原本他甚至已經想好了面見女王時的臺詞,可在面對一群黑人之後,他的底氣全部散盡。

    英軍並沒有傷害他,但卻讓他坐在一個玻璃房中,身上穿著官服,外面還立著一個牌子,寫著“清國公爵”。

    這樣的處境對於葉名琛來說,無意識極大的侮辱。於是在困境之中,他選擇了絕食,短短八天就離世。在他的遺體運回家鄉後,家人也只是將他草草安葬。

  • 8 # 人皆可為舜禹

    我們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清朝時期能夠勝任一品大員的真的是少之又少,他之所以能夠當上兩廣總督必然有著他厲害之處,經過我所查詢的資料,清朝時期總共有八位總督(這個數字是不包括清末沒有設立的東三省總督),而這些掌握著很多實權的封疆大吏。

    按照排名的第一位的是直隸總督,他所管理的區域有包括我們的首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這些地方,排名第二位的是兩江總督。第三位的是兩廣總督。而我們今天主要要討論的是兩廣總督這樣一個職位,因為我們問答中雖提及道的這個人物就是當這樣的一位清朝官員。

    而我們問題中的這個人之所以能夠穩坐兩廣總督的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在於他在坐鎮兩廣時期他雷厲風行的鎮壓當時爆發在他所管轄的領域裡面的人所爆發出的農民起義,我們中間很多人都知道他在第二次在鴉片戰爭的表現,不進行反抗,他只是會一味的拖時間了。

    而他的倒黴之處,也許是他自己決定自己也能夠像自己偶像的人一樣,他對於態度的強勢,也就讓他在鴉片戰爭失敗之後,被英中國人強行當作俘虜被捕獲,在印度中被很多人當猴子觀賞。

  • 9 # 金兔歷史

    在清末,作為清朝九位封疆大臣之一的兩廣總督,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不好當。其原因並不難理解,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兩廣總督往往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經常需要和外中國人打交道,這就意味著會有無窮無盡的麻煩。

    話說,1849年,英中國人要求進入廣州城,而這是《南京條約》裡沒有的。時任兩廣巡撫的葉名琛認為條約一旦簽訂,就應該永遠守信,不應該再有任何實質性的改動。

    於是,在葉名琛的指揮下,廣州各地紛紛組織鄉勇,全力以赴做好守城的準備。時任英國海軍司令的柯利爾得到下屬的報告,說有成千上萬的農村武裝進入廣州城,形成“人自守衛,戈矛耀路,鑼鼓震天”的局面。

    面對這種情況,英中國人派了幾艘鐵甲艦,準備直接把時任兩廣總督的徐廣縉拿下,在衝突即將爆發前,葉名琛糾集了此前訓練的十萬鄉勇乘坐小船包圍了英中國人的鐵甲艦,藉助這十萬人的洶湧呼聲,竟硬生生嚇跑了英中國人。道光皇帝得知後喜出望外,說:

    說起葉名琛被俘,還得說起1856年的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商船,船主為了走私方便,規避大清水師的檢查,於是就把這艘走私船登記在了英屬香港。

    1856年10月8日,時任廣東水師千總的樑國定接到報告,說有一個叫樑明太的海盜竟大模大樣以水手的身份出現在亞羅號上。

    葉名琛態度強硬,雖釋放了水手,但拒絕賠禮道歉。於是,10月21日,英軍司令西馬糜釐率船攻擊珠江兩岸的炮臺。至此,兩國正式處於戰爭狀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葉名琛還針對英中國人的後勤展開攻勢,香港雖是天然的良港,但位置特殊,嚴重依賴內地輸送的生活必需品。而當時香港最重要的補給來源是新安縣,於是,葉名琛就讓新安縣士紳陳桂籍負責這一次行動。

    陳桂籍回到新安縣後,立即召開全縣士紳大會,決定停止對香港的一切供給。

    葉名琛的這一系列舉動,讓當時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叫苦不堪,也讓待在香港的英中國人大為恐慌,成批的英中國人逃往澳門避難。

    1857年10月,額爾金率援軍進駐香港。

    看了英軍指揮官馬糜釐的報告後,額爾金深感葉名琛是一個很難對付的軍事將領,於是就打算繞開葉名琛,直接找大清的皇帝。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當時葉名琛將勝利的訊息上報朝廷後,咸豐不僅沒嘉獎,反而訓斥葉名琛,說他不應該輕啟戰端,應該和英中國人談判,所以也就沒給葉名琛軍費。而因為實施貿易戰,鄉紳們失去收入來源,所以也很難負擔訓練和僱用鄉勇的開支。

    得知這一情況的包令,立即將情報告訴給額爾金,於是,額爾金放下原本的計劃,直接出動軍隊攻打廣州城,因為當時廣州城的兵力過於薄弱,於是很快就被英中國人拿下。

    英中國人本來想把葉名琛關在香港,但想到葉名琛曾向香港派過大量間諜,因擔心葉名琛被就走,於是就將葉名琛轉移到印度。

    不過葉名琛被當成猴子供人蔘觀的事情倒沒有發生,當時英中國人比較尊重這個對手,不僅沒有難為葉名琛,一些英國軍官在見到葉名琛時還會脫下帽子表示敬意。

    而到印度後,葉名琛也只是被關押在一套院子裡,有些印度人出於好奇,就翻到牆壁上去看他,以訛傳訛下,就有了葉名琛被抓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蔘觀的說法。葉名琛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時間,最後因為自己帶來的食物吃完了,就選擇絕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 10 # 草木皆史

    兩廣總督葉名琛

    清朝末年,兩廣總督,一品大員,葉名琛。光聽官職,就知道是個大官,當然了,葉名琛之所以能夠上位,除了咸豐的寵愛之外,他確實深諳官場之道,除了能夠左右逢源之外,最大的優點便是心狠手辣,在職期間,鎮壓了多起起義,手段相當血腥。可以說,葉名琛的升官之路是踏著鮮血的。

    粵人憾其誤國

    1856年到1857年之間,葉名琛靈活運用戰術,並沒有讓英國列強佔到什麼便宜,或許葉名琛是想要靠著戰爭的勝利來報國的。想不到咸豐得知他勝利並沒有進行嘉獎,反而怪罪他輕易動手。所以此時的葉名琛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也導致後來廣東人怪罪他,許多人對於葉名琛的對敵策略的評價則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1857年的十月份,額爾金爵士率領援軍進駐香港,敵我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此時的葉名琛沒錢沒人,於是註定的敗局到來了。

    葉名琛不是所謂的貪官,在清朝末年的官場,想要左右逢源,想要為國為民出一份力是很難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葉名琛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無奈之處。沒有任何歷史人物應該被臉譜化,葉名琛若不是被統治階級所拋棄汙衊,其實和曾國藩等人並沒有差距,同樣的精通官場之道,同樣的心狠手辣,同樣的有一腔愛國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武二人組”當中,歷史上有很多,哪一個組合是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