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鍋職業經理人

    毛澤東很重視也極善於識別幹部,為此,他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練就了一雙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他常用歷史上劉邦、曹操的典故教育全黨,要“唯才是舉”“人盡其才”。他多次講:領導幹部要明白“善用物者無棄物,善用人者無廢人”。如何識別幹部,在他看來,一是“不但要看幹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幹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即要對幹部的社會關係、經歷和工作表現作全面歷史的分析,而不能以點掩面、以偏概全。二是在實踐中識別和考察幹部。“應當在長期的群眾鬥爭中,考察和識別幹部,挑選和培養接班人。”三是依靠群眾。識別和考察幹部必須走群眾路線。幹部好還是不好,有何特長和能力,群眾最有發言權。

    毛澤東以上用人原則,最典型地體現在周恩來身上,主要源自他對周恩來的長處極為洞悉。遵義會議前,周恩來在黨內的地位高於毛澤東。遵義會議後,周恩來成為毛澤東的主要助手。其後的40餘年二人一直維持著這種肝膽相照、心有靈犀的合作關係格局,究其因,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抱負使他們走到一起,由相知而相互信賴及智慧互補。毛澤東認為周恩來“是個好人”,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也從不拉幫結派,而且精明能幹,辦事極負責任。於是,毛澤東統籌全域性,著重於戰略設計,周恩來負責具體組織和政策的執行。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周恩來還有意識地使自己主要扮演執行者的角色。加拿大學者切斯特·朗寧在《中國革命年代回憶錄》中寫道:“周自己沒有個人野心。他在毛身上,看到作為領導人應具備的品質,而這些品質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一個人深深紮根於中國的農民階層,並已為導致現代革命的變化獻身,只有這種變化,才能使國家現代化和挽救中國。在周身上,毛看到對事業全心全意獻身,準備做任何犧牲的一個聰明過人、寬容大量、第一流的組織者和政治家。他在周身上看到鼓舞別人獻身革命的卓越才能,而這樣的革命能把中國從外國壓迫和內部一蹶不振的狀態中挽救出來。”遵義會議後毛澤東被推舉為黨和紅軍的實際最高領導人,這決非偶然。對從事武裝鬥爭的政黨來說,軍事才能是決定誰成為領袖的最關鍵因素。周恩來就是最早把毛澤東當作一個軍事天才來看待的。1932年10月寧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受排擠,周恩來卻盡力爭取讓他留在前方指揮作戰。周恩來在給中央局的電文中說:“澤東積年的經驗多偏於作戰,他的興趣亦在主持戰爭”,“如在前方則可吸引他貢獻不少意見,對戰爭有幫助”。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我軍文武二人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是陳毅、粟裕。

    陳粟相識於南昌起義餘部轉戰途中,陳老總時任團政治指導員,粟總為五連指導員,歷湘南起義,兩人隨朱老總上了井岡山。此後十年,二人罕有來往。

    1938年,江南指揮部成立,一支隊司令員和二支隊副司令、代司令搭班子,陳任指揮,粟任副指揮兼參謀長,兩人開始搭檔。文友不要被他倆表面的職務所迷惑,兩人正好互補,陳長於政工,負責統戰、人事、思想等政治工作,粟主管作戰、訓練等軍事工作。陳老總知粟總能者多勞、事務繁雜,曾贈粟總對聯一副“輕裘緩帶羊叔子,食少事繁諸葛公"。兩人搭夥,各用所長,於是黃橋決戰我蘇北指揮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陳粟聯手殲滅李守維八十九軍,翁達獨四旅,最終以七千之眾殲敵1.1萬,新四軍傷亡900人,此役後新四軍奪回華日抗日領導權。

    兩人暫時分開,華野進入後陳毅時代。華野殲滅國軍及土匪247萬人。陳粟和林羅、劉鄧一樣,堪稱黃金搭擋。

  • 3 # 虛穀子金濤

    縱觀中國歷史,文武二人組合,能改變歷史程序,促進社會發展的最佳二人配置組合,非朱毛二人莫屬。

    朱德南昌起義失敗後,帶領僅剩的800餘人,幾經沉浮展轉,最後來到井崗山與毛主席匯合。

    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失敗後,重新考慮起義部隊的生存與發展,經過激烈的黨內鬥爭,毛主席堅持放棄攻打大城市的想法,到農村去,到能夠隱藏自己修養生息,發展壯大隊伍的大山中去,於是帶領不足千人的秋收起義部隊剩餘人員,來到了井崗山。

    在這裡他得到了修養生息,發展壯大,並且迎接朱德的部隊來到井崗山。從此朱毛紅軍就在井崗山誕生了,朱毛這一文一武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絕配。毛這一文,能治國安天下。

    朱這一武,能仗劍平天下。

    二人搭當從井崗山開始,一直配合墨契,完成了井崗山五次反圍剿,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完成了八年抗日戰爭,又完成了四年的解放戰爭,最後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新中國。直至1976年,他們先後去世,才完成了他倆一生的最終組合。

    這一文一武的一對組合是天意還是人為,沒有誰能講的清,就是大歷史學家也看不懂,這麼完美的一對組合。

  • 4 # 喬江寶

    眾人對於商鞅的政治家身份可能都是認同的,卻不知道商鞅也是一個軍事家,他其實有很高的軍事素養,對兵書戰策也有很高的造詣,曾寫過《戰法》和《兵守》等文章,對戰法和防守、攻略頗有研究。並親自帶領秦軍東渡黃河,迅速攻進魏國,包圍了魏國舊都安邑城,魏軍救援無力,安邑城向商鞅領導的秦軍投降。

    公元前352年,也就是秦孝公十年,商鞅被孝公任命為大良造,這是秦國的最高官職,權力集相國與將軍為一身。如果沒有在軍事領域的研究,商鞅是無法制定出殘酷但卻行之有效的軍功制度,使秦軍成為統一中原的虎狼之師。

    之所以將軍功劃分的如此之多,之細,既是增加獲取軍功的難度,也是激勵士兵做戰的勇敢性,和激極性。

    在看看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對後世的影響:1、完善行政區。商鞅把秦國的小鄉小邑及村落整合為縣,全國共分為四十一個縣,每個縣都設定縣令、縣丞、縣尉之職,分別管理縣裡的民事、軍事,而且這三個職務都由國君任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力度,提高了集權統治。

    2、廢井田,開阡陌。其宗旨是“以盡人力墾闢,棄地悉為田疇"。在古代,農業就是國家的命脈,是進行戰爭的有力保障。由於秦國本就處於中原邊緣地帶,地廣人稀,商鞅就從三晉引進勞動人口,並分給田地與住宅,這樣既增加了秦中國人口,又削弱了魏、韓、趙三國的兵源力量。商鞅又頒佈法令,鼓勵開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數量,任由百姓耕種。

    所以說,沒有秦孝公和商鞅的銳意進取,變法從新,就沒有一個強大的秦國。後來的贏政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消滅六國,一統江山。

    也正是商鞅的變法使秦以後的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其很多秦代的社會制度,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力巨大。也包括我們現代的生活,多少都有那個時代的影子。

  • 5 # 林子說歷史

    我們古代的歷史,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稱。其中有名的文武組合也不在少數。可真正對我們古代歷史,帶來的變化最大的,只有戰國時的秦孝公與商鞅君臣。原因有:孕育第一次統一、開起集權朝代歷史、兩千年皇朝起點。

    孕育第一次統一這一點,說的是當時的秦國,後來之所以能第一次統一天下,他的起點就是由商鞅變法。

    這次的變法是秦孝公時,重用商鞅開始的。變法成功,使秦國迅速強大,成為當時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也因此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所以這是第一點原因。

    開起集權朝代歷史這一點,說的是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朝代,他的起點是由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的。

    在此之前的夏、商、週三朝,都是分封制王朝。而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廢棄了老舊的分封制,開起了新的中央集權時代。

    而最後秦國還一統成為秦朝。所以這是第二點原因。

    兩千年皇朝起點這一點,說的是秦國建立的秦朝,是第一個皇朝,他也是由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始的。

    在秦朝之前的夏、商、周,最高領袖稱為王。而自秦朝起改稱皇帝,且他能如此,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奠定的基礎。所以這是第三點原因。

    綜上所述古代歷史上的文武二人組當中,只有秦孝公與商鞅君臣,對我們的古代歷史,帶來的變化最大。因為他們:孕育了第一次統一、開起集權朝代歷史、兩千年皇朝起點。

  • 6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但是,創造這一偉業的奠基人苻堅,不可否認他有披堅執銳之力,比那個殘暴的苻生也精明許多。而它的謀士王猛,更是在前秦帝國建立和擴張中立下了不朽功勳。具體來說有這幾個方面:

    由輕視漢人,變學漢文化

    應當說,五胡南下的這段歷史,按住其它不表,單說文化上,包括前趙以及建立後趙的石勒和石虎,雖然也學習漢文化,但把漢族的地位置於最底層,這才導致了所謂的冉閔的復仇。

    而苻堅和王猛兩個“好基友”,一個負責攻城拔寨,一個負責治國安天下。更不可思議的是,大家都讚揚王猛的謀略,其實人家“武功”也厲害,後燕的滅亡就是王猛的功勞。

    苻堅聽取了王猛的建議,特別包容境內鮮卑、羯族、羌和漢族的生活習慣,甚至有點縱容。不過,苻堅和王猛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團結各民族,堅決打擊叛亂者。

    而前秦善待漢族,重用士人,使得前秦地區的百姓紛紛歸附。這都是民族融合的典範,是後世的楷模。

    才疏學淺,煩請指摘!

  • 7 # 歷史微點

    從古至今,哪個朝代中都有一些出類拔萃的文臣武將,輔佐君王,開天闢地,建功立業。這些將軍、謀士人數眾多,但都有其代表人物。張良、韓信就是漢高祖劉邦眾多開國元勳的傑出翹楚,這“文武二人組”也為大漢的創立,做出了極為特殊的重要貢獻。

    劉邦起兵後,張良投奔到他的帳下,並憑著自己傑出的才幹,獲得重用,成為劉邦的主要智囊。

    劉邦按張良的見意,立南韓公子韓城為王,這樣師出有名,便於招兵買馬,攻城掠地。在先攻下咸陽後,又聽張良之言,在咸陽城內秋毫無犯,駐軍城外審時度勢。項羽設下“鴻門宴”,張良施巧計讓劉邦全身而退。

    項羽血洗咸陽火燒阿房宮後,封劉邦為漢王,偏居巴蜀,張良謀劃之後,讓劉邦暗度陳倉,佔領三秦之地。然後又向劉邦諫言,大肆封賞韓信等將領,並依靠他們,開始與項羽爭奪天下。

    張良以其出色的智謀,協助劉邦奪取天下,更難能可貴的是,大功告成後,張良認清形勢,激流勇退,歸隱山林,從而避免了鳥盡弓藏的下場。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德才智勇,淡泊名利的張良,是我們後人學習的典範。

    韓信

    韓信也是南韓貴族後裔,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從小志存高遠的他,生活坎坷,青年時期無所事事,到處蹭飯吃,還遭受“胯下之辱”,投奔項羽以後被無視,再投劉邦還是不得重用。多虧蕭何慧眼識珠,極力舉薦,才被劉邦登臺拜將,得以大展身手。

    但韓信居功自傲,驕縱跋扈,缺乏韜光養晦的修養,所以擁兵自重的他,被劉邦所忌,兔死狗烹的悲劇重現在他的身上,最終,韓信慘死於呂后的手裡。

  • 8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說到文武組合,一般只會出現在戰爭時期,和平時期是不會有什麼文武組合的,畢竟,文和武定義就不一樣,文官是議政論證,管理和治國,國家能否繁榮和富強靠的是文官的治理,武將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並對外拓展。

    歷史上的文武組合也不片面的說就是二人組合,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自古文武就是分工不同而的,要說哪兩個合作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大,我覺得是李斯和王翦組合,原因就是兩人都是幫助始皇帝一統江山的最大功臣,正是有了這兩人,始皇帝才成為千古一帝,中國才在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的統一。

    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和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和其它武將略有不同,王翦屬於有勇有謀的智將,計策方面他設計讓趙王捉拿魏齊,最終讓魏齊走投無路,自刎而死,還在秦王8年平定長安君之叛亂,並且幫助始皇剷除呂氏,最關鍵的是王翦父子是幫助秦始皇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滅六國他獨佔其五。

    名相李斯的功績就更為世人所熟知了,他所制定的策略到現在都還影響著我們,首先廢除分封制,把權利集中到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制度,徹底廢除了諸侯國制度,這一制度沿用了兩千多年,其次,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讓之前各國不同的文字貨幣等形成統一,有效的促進了統一後各國難以交流的情況,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做法,就算在今天,統一文字,語言都還是好多人口多,民族多的大國都在做的事情,就像我們在推廣普通話,到今天還沒有100%推廣完成,我們的鄰國印度更是可憐,全國320種語言,就算推廣英語作為官方交流語言,到現在也只有20%的推廣率,所以可見李斯的厲害之處。

    所以,他兩一文一武的組合,也就幫助始皇帝完成統一大業,而且影響持續到今天!

  • 9 # ss123451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角關係是精彩演譯,有正向和反向。將帥相和,排除萬難,將帥不和不堪設想。這是《易經》三合局理論,當將帥不和時,必須有一方主動讓賢,重新組合才能擺脫危機,這是人的相容性修養原則。偉人三人組都有強大的母性包容力,同時擁有強大剛毅。歷上最好的組合。三個佳青少年時困難逆境。所以人生是一逆一順,早逆的順是理想模式,少年順境則下半場失敗。當我們順境時要適當放棄享受,投入逆境中,以救得日後更大的成功。失敗與成功是人生一對。錯折教育才是成長的主要部份。

  • 10 # 齊人一一梳柳風

    "文武二人組合”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有很多,但是,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變化最大的,非毛主席和周總理莫屬,在中國現代史上,毛澤東和周恩來兩個偉人,是一種很特殊的合作關係。兩人才華出眾又風格各異,長期合作,又和而不同。毛主席大氣磅礴,開天闢地,周總理縝密嚴謹,滴水不漏。毛主席於黨於國,功比天高,周總理為國為民,竭盡綿薄。這個組合舉世無雙。只因為有了這個組合、才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生活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的中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使一個貧窮落後,任人欺負的中國,變成了強盜們害怕的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打著真愛名義騙取男生的錢買奢侈品的女生最後得到什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