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喃捻
-
2 # 風趣孔雀r2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唐宋八大家是大家對唐代和宋代著名散文家的統稱,他們這些人或是聞名青史的詩人,或是在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
從我們開始接觸古詩詞或文言文開始,唐宋八大家的名號就如雷貫耳。這其中像是蘇軾,韓愈,歐陽修,王安石這些人,他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詩作,在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本中都能夠找到他們的作品。
在“唐宋八大家”中,最特別的大概要數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了。蘇洵是蘇軾、蘇轍二人的父親,唐宋八大家八個席位他們父子就佔據了三席。
-
3 # 獨釣寒江雪147990327
唐宋八大家唐朝主要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是中國唐朝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詩人散文家等等,他首次提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柳宗元唐朝詩人散文家,宋朝時期歐陽修文學家詩人,王安石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曾鞏文學家詩人,還有三蘇蘇轍,蘇洵,蘇軾等等。
-
4 # 許先生520
分別是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其中蘇家父子兄弟就佔了三個,人稱“三蘇”。唐宋八大家的源來是由於明代有人將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寫成了一本書,故而才有了唐宋八大家。
-
5 # lihongwei01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人。唐朝有韓愈和曾鞏。宋朝有蘇軾,蘇洵和蘇撒父子三人和王安石,歐陽修,柳宗元等。他們的作品對中國古代文學影響深,佔有重要地位。王安石歐陽修憂國憂民,立先變法,尋求強國方法。蘇軾三父子作品廣泛,多寫江山景色。
-
6 # 使用者1282394612630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八位詩歌和散文創作大家。這八位中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六位是宋朝人。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轍與蘇洵父子三人被後世稱為“三蘇”,三蘇中以蘇軾成就最高。。
-
7 # 濁酒一杯望盡天涯路
唐宋交替時期,即五代十國時期,這時期最出名當屬李煜,其最為人傳誦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當然,還有韋莊,羅隱,貫休等,抱歉,我只熟悉李煜
-
8 # 使用者劉葉生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代表作:《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等。
蘇軾代表作:《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韓愈代表作品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柳宗元代表作:《江雪》、《溪居》、《漁翁》、《小石潭記》。
回覆列表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1、韓愈
韓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2、柳宗元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3、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號穎濱遺老。與父蘇洵、兄蘇軾並稱“三蘇”。
“轍”者,低調、務實、甘於負重,成人之美,正合厚德載物之意。蘇洵以此字為沉靜厚重的次子名之,是寄望於他不慕榮利、精誠守拙,步步為實、不蹈虛空,用紮紮實實的腳印說話。

5、蘇洵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工於書法,氣韻有餘。
6、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7、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8、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曾鞏能出名,正是因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
據說他寫的文章一出來,就被人拿去傳抄,不到一個月就流傳天下,讀書人手抄口誦,唯恐落到別人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