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瀚海狼煙紅旗卷
-
2 # 船長趣談
匈奴、鮮卑、契丹等族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沒準你就是他們的後裔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朋友就是他們的後裔。
一,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
《史記》記載匈奴是大禹的後裔,夏朝滅亡後逃到漠北成了匈奴。戰國時期匈奴首次出現在歷史舞臺,多次與燕趙發生衝突。
秦漢多次與匈奴作戰,使得匈奴臣服。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北匈奴西遷歐洲,南匈奴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主中原,後來融入漢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十六國時匈奴因為曾與漢朝和親,曾改姓劉,所以漢族中部分姓劉的應是匈奴後裔。
二,鮮卑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魏書)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周書)
《魏書》記載鮮卑拓跋部是黃帝之後,《周書》記載鮮卑宇文部是炎帝之後,所以鮮卑是炎黃結合的後裔。
鮮卑在漢朝時登上歷史舞臺,魏晉南北朝時入主中原。北魏時孝文帝實施改革,鮮卑逐漸融入漢族。隋唐的皇族都有鮮卑血統,隋唐時鮮卑人已經被視為漢人,徹底融入漢族。孝武帝改拓跋姓為元姓,所以漢族中許多姓元的應是拓跋鮮卑之後。北周皇姓宇文,所以漢族中姓宇文的不少都是宇文鮮卑之後。
三,契丹
庖牜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遼史》
《遼史》記載契丹是炎帝之後,也有遼人說是黃帝之後,所以契丹是炎黃結合的後裔。南北朝時登上歷史舞臺,五代時契丹建立大遼。遼朝威震漠北,比北宋在歐洲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在希臘語、俄語中稱中國為契丹。
遼朝實行漢化很深,許多契丹貴族都會漢語。金朝時契丹漢化更深,逐漸融入漢族。到了元朝,契丹人已經被視為漢人。遼朝時耶律阿保機因為仰慕蕭何,曾讓自己的妻族、母族改姓蕭,所以漢族中部分蕭姓應是契丹後裔。
-
3 # 李時針不懂歷史
中國古代曾遭遇過多次遊牧民族入侵,亂世之中,也誕生了諸多的民族英雄,如霍去病、衛青、戚繼光、岳飛等,這些人都在和遊牧民族不斷的交戰中出現的。說到底,中國古代作戰的遊牧民族僅僅只有兩個:一個是匈奴,另外的一個是蒙古,不管朝代如何劃分都是在和這兩個民族打交道。
華夏興起於黃河流域,在當時把比自己文明程度低的人稱為蠻族,這些蠻族包括“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在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生活著這些相對而言比較落後的民族,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對於他們的蔑稱,但是卻忽略了,他們是遊牧民民族,再加上沒有具體的相關材料,很難確定他們的原生地究竟在哪?
另外沒有文字記載,這也成全了他們能夠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位置不確定。即使在現在的所擁有的文獻當中也很難發覺他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他們或許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他們自己的歷史,由於地點多次變遷,使得這些遊牧民族分成了幾個族系:東胡系,通古斯系,匈奴系,突厥系,羌藏系。
族系實際上就是諸多氏族的合稱,有著許多的聯盟以及大小的部落。這些部落之間時常有著戰爭出現,我們所說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實際上統一的是整個蒙古氏族。
秦皇漢武時期,經常發生衝突的遊牧民族是匈奴。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採取了以暴制暴的策略,派出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將匈奴驅趕到了函谷關以北的地區,在此基礎上還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建起了秦長城,其目的便是建立起依託,從而杜絕小股匈奴騎兵的侵擾。
只要匈奴敢越過這一道防守線,面臨的就是如狼似虎的秦軍將士,再加上商鞅變法的獎勵軍功使得這些將士更加期盼戰爭。隨著秦朝的覆滅,楚漢之戰的爆發,使得匈奴不斷髮展壯大。在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對於日漸強勢的匈奴使得漢高祖劉邦不斷採取和親政策,使得一部分匈奴逐漸漢化,成了漢朝的一員。
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對匈奴發起了一輪輪的進攻,將匈奴驅逐到天山以北,使得匈奴傷筋動骨不敢有半點逾越。隨著民族交融的不斷加深,使得匈奴不斷融入其他民族,直到消失。
五胡時代,少數民族政權不斷崛起,漢人地位一降再降急劇減少。在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巨大推力之下,出現了很多民族英雄,胡人和羯人快要滅族,很多少數民族也退出了中原。在這期間是的少數民族和漢人不斷結合,少數民族不斷漢化。中國歷史上的隋朝實際上不全是漢人建立的政權,而是漢化以後的鮮卑人所建立新生政權。
作為蒙古,這是一個有著龐大戰鬥力的少數民族,也是除卻匈奴之外又一強大民族,隨著蒙古族新一代首領成吉思汗的誕生,使得蒙古族在遍地開花,蒙古族打下的地盤非常廣大,佔據了世界一半的領土面積也不為過。
也就是這樣使得蒙古族的傳承除了中國之外還有俄羅斯等地區,整個歐洲都有著蒙古族的身影。但是隨著民族大融合的出現,使得這些人不斷被同化,形成了不同的種族。
後記古代與中原地區發生戰爭的少數民族不多,總的來說就只有匈奴和蒙古。但是在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民族大融合成了一種世界發展趨勢,使得這兩大民族逐漸地合併包容,形成了新的民族。在歐洲的有些國家都有著這兩大民族的影子。
-
4 # 無硯齋
這題有意思?
那些少數民族演進到今天,或改頭換面或蹤跡全無,均能查到下落。但本人畫字艱難,若長篇摘錄只為人云亦云,何趣之有?
莫若償試一下換個角度看歷史,卻看結果如何?①漢族歷來不講開疆擴土,唯崇尚對外陸鄰友好、對內誓與歪邪做鬥爭,孔儒文化即是如此。
秦是例外。好動不靜,官民不事太平享樂。講遠交近攻,不講是非善惡,怒稱為虎狼之邦,非我同源。
②漢人也講分合,只兄弟間的爭鬥。絕不欺侮弱小臨邦,今日"一串小葡萄"懸掛域外,即是鐵證。還有"番王貢品″一說,雖過千年都感有趣稀罕。
④也就是一眾少數民族不安本份,不斷侵略漢族領土、推翻漢族政權。鬧得漢族人民不能享受和平盛世,不得不臥薪償膽奮發圖強,最終不斷驅逐胡虜蠻夷,然後接薦盛世和平。
⑤只是,各少數民族最終由於底蘊不夠還政於漢的同時,還送上了自己的領土族人。
招誰惹誰了,這是?漢人說。
⑥面對不斷擴大的版圖、增加的人口、新中國的國號,我們認為,已然是一國了、中華民族了,還提那些幹嘛?
⑦但是,孔漢文化傳承至今。
結論⺀利害! -
5 # 中庸的胡醫生
生命是陰陽之間中庸的結果。
中庸是生命世界萬善之源。
人類進化之正道,就是順中庸天道而行。
順中庸天道而行者,昌;
逆中庸天道而行者,亡。
越中庸的物種,進化水平越高,越優秀;
越極端的物種,進化水平越低,越劣等。
華夏民族之所以萬年來能一直不斷傳承並發展,那是因為華夏民族以"中庸天道"獨尊。
而蠻族之所以"滅了一批又一批、一直在推倒重來",那是因為它們在逆中庸天道而行。
-
6 # 荷葉村夫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敢說,古代消失了小數民族,其實大多數就是我們今天的漢族!眾所周知,漢族有優秀的漢文化。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出的大多是小數民族,合在一起,小數民族大多漢化成漢族!所以,漢族人就越來越多,佔98%以上的華人都是漢族人;小數民族人只有2%。小數民族人大都減到漢族裡去了。漢族本來就是一個文化民族。其次,小數民族也有互相融合的現象。特別是元朝,居然只將華人分成四等,實際上也就是四個類別。什麼民族不民族,在元朝統治者看來來就是四類或四種: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漢人;四、南人。多少小數民族人成了蒙古人或漢人?那麼,具體一點說,匈奴人到底哪裡去了呢?漢朝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降漢,全部漢化成漢人。北匈奴一直與漢為敵,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東漢竇固竇憲北擊匈奴,將匈奴逐出了亞洲板塊,最後到了東歐平原。有人說變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但證據也不是很充分。鮮卑人絕大部分被北魏孝文帝改革漢化了,絕大部分鮮卑人就是今天的漢族人,小部分融入其他小數民族。契丹人建了遼朝。滅亡後,大部分漢化,小量西遷,建立北遼。現在全伊斯蘭化。不復存有獨立的民族。還有部分可能融入蒙古等小數民族。突厥人變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回答供參考。
-
7 # 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匈奴在漢武帝時期被衛青霍去病帶兵打敗以後分裂成北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在東漢時期被竇固帶兵擊敗後逐漸西遷,後來在阿提拉帶領下建立匈奴帝國,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崩潰後餘部退回南俄草原,部分留在匈牙利、保加利亞、退回到南俄草原的匈奴人被當地民族同化。南匈奴在五胡亂華時,大部分死於戰亂一部分漢化,一部分被鮮卑族同化,到隋朝時候已經沒有匈奴蹤跡了。鮮卑族在唐朝整體漢化到了唐朝晚期已經難尋鮮卑族了,留在塞外的鮮卑族一枝演化為成現在的錫伯族。契丹族大部分漢化,部分加入蒙古族,留在草原的演化成現在的達斡爾族。
-
8 # 混跡於人世間的胖子
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契丹,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再也找不到這些民族的影子。
匈奴應該是這三個民族中最輝煌的民族了,在歷史長河中存在的時間最長,對世界的影響也最大。就比如現在的匈牙利就自認為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土耳其人也上杆子追認匈奴為祖先。只不過無論是匈牙利人還是土耳其人,其實都不是匈奴人。真正的匈奴人早已經泯滅在了歷史之中。在中國,對匈奴的最後記載一直持續到了五胡亂華,之後隨著各個遊牧民族以及漢族在北方的廝殺,整個北方陷入一片混亂,更加沒有人來記錄歷史了,從此匈奴也就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鮮卑人原來是匈奴人的奴隸,後來隨著匈奴人的衰弱,鮮卑人也開始翻身奴隸把歌唱,特別是在五胡亂華的時期,鮮卑人最終笑到了最後,建立了強大的北魏帝國。鮮卑人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主動開始了漢化程序,皇室本來是姓拓跋的,但從孝文帝開始就改姓元了。只不過隨著北魏內部的混亂,並最終爆發了內戰,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而後隨著漢人勢力在北方的崛起,東魏和西魏也滅絕了,變成了北周和北齊,最終讓漢人楊堅統一了天下,這就是隋朝。而鮮卑族在這個過程中就徹底地被同化成了漢人,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基本上沒有人再自稱是鮮卑人了。
契丹人則是來自於東北的一個民族,崛起於東北的大山之中,在唐朝初年開始嶄露頭角,只不過由於實力過於弱小,一直是唐朝或者突厥的附庸。而等到唐朝滅亡,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契丹人趁機建立了大遼,並且從石敬瑭手中獲得了幽雲十六州,從此契丹成為一個強大的半遊牧半農耕的王朝。契丹在長期的歷史中,對中原王朝造成了龐大的壓力,只是後來隨著女真人的崛起,遼國被女真人滅了個乾乾淨淨。在金國時期,契丹人也是被女真人壓迫的一個少數民族,所以等到蒙古人崛起,契丹人毫不猶豫地就投到了蒙古人那邊。之後在蒙古帝國的建立過程中,契丹人也是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然而隨著元朝的覆滅,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還生活在中原的少數民族採取同化政策,再加上契丹人害怕遭到報復,所以紛紛穿漢衣、說漢話,生活上也遵守漢人的習俗。絕大部分契丹人從此就成為了漢人,少部分則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
-
9 # 鐵錘妹妹的哥哥
隨著民族大融合的逐漸深入,許多古代曾經威名赫赫的民族,都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題主所說的匈奴,鮮卑,契丹,在中國古代,都曾經是風雲一時的民族。尤其是他們的興衰,對中原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民族大融合的程序中,這些民族政權擴散到世界各地,其中,進入中原的那一部分,都逐漸地被中原民族同化,尤其是被漢民族同化,以至於最終徹底失去了他們本民族的特色,最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另外,我們要承認,他們的融入,對中原文化起到了刺激發展和擴大內涵等重要作用。
匈奴匈奴,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其出名的民族政權,大約公元前三百多年,匈奴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政權規模。當然,匈奴的全盛時代,還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後的公元前176年至前128年,這時對應的中原王朝,大約也就是西漢漢文帝到漢武帝的時期。
漢武帝對於匈奴人的消亡,應該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但是匈奴人像打不死的小強,到了秦末漢初,又逐漸強大起來,並屢次進犯中原,滋擾邊境線,甚至一度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帶領下,威風凜凜,在窮兵黷武的行動中,漢朝終於把匈奴打散,以至於匈奴從此退居漠北,並徹底分裂。
此後,匈奴對於中原文明的影響力雖然不及當初,但仍然是相當難纏的問題。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還趁亂建立了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但是,這種匈奴人遷移和擴大的結果,是讓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深。
另外,在匈奴分裂後,有一部分匈奴人走向了歐洲,並建立了歐洲大陸上風雲一時的匈人帝國。其最知名的領袖阿提拉,在448年至450年,帶領匈奴人將版圖擴充套件到了極盛,領土東起自鹹海,西至大長。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匈奴人從此也徹底逐漸消失在亞歐大陸上。
鮮卑中國北方的鮮卑族,來源於東胡,東胡在秦漢時期,被匈奴打散,分裂為烏桓和鮮卑。這以後,鮮卑作為一個民族聯盟,一直遭受著匈奴人的奴役,一直到匈奴人被漢朝打散,鮮卑民族才逐漸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並逐步佔有了匈奴舊地。
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後活動在燕國東北。秦漢時為匈奴擊敗。以後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鮮卑族,最初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古代遊牧民族,屬蒙古語族,也就是說著蒙古話。據研究,他們是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他們的存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中原文化影響相當大。
金庸筆下的慕容家族,就是鮮卑族後裔。大名鼎鼎的拓跋魏,也是鮮卑族人的政權。北周宇文家族,建立了北周政權,他們也有著鮮卑血統。不過,大約到隋唐時期,鮮卑族基本上已經全部融入到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民族中,走向了消亡。
契丹族契丹,英語叫Khitay。
在俄羅斯語中,“中國”的發音,就是“Китай”,意思是“契丹”。從這裡可以看出,在俄羅斯的某種文化概念中,中國就是契丹,契丹就是中國。這是因為契丹王朝所統治的地域範圍,主要在今天中國東北部地區,與俄羅斯接壤。
契丹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屬於半農半牧民族,這與東北地區的土地地質條件和環境氣候有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
唐朝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野心勃勃,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後來終於統一了契丹各部,並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即可汗位。九年後,即神冊元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這就是契丹大遼王朝的由來。
此時,中原文明中,由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也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在中華大地上,這一對政權幾乎同時出現,又幾乎同時滅亡,非常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研究、比較比較。
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出手不凡,迅速統一了女真各部,在黑龍江哈爾濱建立了金朝。這個金朝也相當厲害,直接滅掉了契丹大遼王朝,更是讓大宋王朝被迫南遷,偏安一隅。以至於南宋的恥辱故事,成為歷代文人唏噓感嘆的愛國題材。
當然,滅掉了大遼和北宋的金朝,他的輝煌也沒有持續多久,比他更加強大的蒙元王朝迅速地當頭澆滅了金朝的旺火,金人統一天下的野心也隨即擱置。這樣,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努爾哈赤,金人才又重振雄風,這是後話了。
在金軍的進攻下,112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俘獲,契丹遼朝主體滅亡,內部勢力分散各地。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疆額敏縣葉密裡城稱帝,史稱"西遼"。
此後,西遼契丹又逐漸成長起來,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不過好景不長,1218年,大蒙古國又一次出擊西遼,自然又是石頭碰雞蛋,西遼滅亡。至此,契丹遼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融合在其他民族當中,銷聲匿跡。
-
10 # 軍都弩
匈奴族在西漢時期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兩部分,其中南匈奴歸順漢朝,並與漢朝共同攻擊北匈奴,之後逐漸內遷,在西晉末年以漢朝後裔名號改姓為劉,趁西晉內亂攻滅腐朽西晉,但是在後續的北朝胡人互相殘殺中大部消失,其中最後的匈奴部落被鮮卑族政權攻滅,鮮卑族軍隊採取的措施是徹底毀城滅族。
至於北匈奴,被西漢與東漢政府聯合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東胡政權反覆攻殺,例如陳湯,班超,竇憲等多次的致命襲擊,不得已向西遷徙,消失於中國版圖和史書記載,傳說北匈奴最後殺入歐洲並迫使日耳曼人西遷,開啟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運動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但是北匈奴卻因內亂而最終被日耳曼人擊潰滅亡。
拓跋鮮卑族政權在五胡亂華之中笑到了最後,併成功得消滅了其他胡族政權,手段極端恐怖殘忍,例如對南匈奴是徹底的屠殺,對其同族慕容鮮卑也是毫不手軟,加之慕容鮮卑政權天生喜歡窩裡鬥,而拓跋鮮卑則相對團結,因而慕容鮮卑最終被拓跋鮮卑族滅;拓跋鮮卑政權南遷洛陽之後高層貴族逐漸漢化,而留在北方的底層鮮卑族人逐漸邊緣化和卑微化,之後釀成嚴重內亂。
北方底層鮮卑族士兵發動六鎮之亂,洛陽鮮卑朝廷無法鎮壓,不得不籠絡更北的柔然人幫忙,此外還下放權力給各地豪強組織人馬共同鎮壓六鎮叛亂,這就導致與東漢鎮壓黃巾起義相同的後果,叛亂被鎮壓了,軍閥割據也就形成了,直至鮮卑朝廷被強暴的地方軍閥架空,甚至整個朝廷太后加大臣數千精英被軍頭爾朱榮整體投入黃河淹死,洛陽鮮卑政權刺殺了軍閥頭目爾朱榮,卻無法制止其部下的攻擊。
爾朱榮部下為爭奪地盤,各自擁立鮮卑傀儡皇帝,北魏因此分裂,之後又各自殺掉傀儡皇帝自立,其中鮮卑化漢人高歡控制的地盤鮮卑族人口多,勢力強不斷攻打西魏北周,漢化鮮卑人宇文泰控制的地盤鮮卑族人口少,不得已採取聯合關隴漢族豪強勢力的辦法增強兵力,並賜關隴漢族豪強以鮮卑族姓氏的辦法加以籠絡,之後漢人勢力強勁的北周扭轉局面,攻滅鮮卑族人佔優勢的北齊,一舉統一北方,之後關隴漢族軍事實力派楊堅發動政變,一舉篡奪北周皇位,建立隋朝,大興屠殺鮮卑族人,之後剩餘的鮮卑人逐漸漢化。
至於契丹族,由於遼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壓迫過重,例如勒索海東青,和其他土特產,甚至包括性勒索,糟蹋女真族良家婦女,導致黑水女真極端仇視,並隨之發動叛亂,起兵反遼,遼國皇帝大怒進而出動大軍進剿,但是在女真族軍事天才加大薩滿完顏阿骨打的鼓動下,女真族軍隊多次以少打多,並殲滅了契丹族軍隊主力,女真族人對契丹人極端仇視,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時期最終滅亡遼朝政權,並順帶著把北宋攻滅。
至於契丹族人口由於之前的惡行則遭到了女真族軍隊的瘋狂報復,參考滅宋後女真人對北宋皇族包括北宋皇族婦女的殘暴行為,契丹族人口和尤其是婦女的境遇肯定比北宋皇族還要殘酷悲慘,之後北方殘餘的契丹族主體逐漸消失並與漢族融合;有一隻契丹族軍隊向西逃跑,進入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西遼國,強盛了一段時間,但最終滅亡於內亂和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西征手段也是極端血腥暴力的,這部分契丹族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至於黑水女真族的最終結果,參考黑水女真對待契丹族的手段,蒙古族政權也是這樣對待黑水女真族政權的,所謂一報還一報,但是三百年後長白山地區女真,即建州女真族崛起,消滅了各種蒙古部族政權,採取了上層聯姻編旗,不服者直接剿滅,傳輸喇嘛教麻醉蒙古部族,強迫大批蒙古族男子出家,隔絕蒙古與中原漢地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使蒙古部族愚昧化。
導致蒙古族對天花霍亂花柳病等只能採用喇嘛唸經的愚昧方法去治療,而最後喇嘛也染病死去的極端悲慘後果,此外清朝還在蒙古地區大肆徵集青壯年當兵,參與對準格爾,南明,明末農民軍,白蓮教,西南各族政權如大小金川甚至緬甸的作戰,後面還有對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太平天國的作戰,損耗極端嚴重,至清朝滅亡蒙古部總人口按照馮玉祥的說法,因為各種疾病,清朝徵調,當喇嘛出家的損耗,甚至不足五十萬,這是一種高效率的軟刀子殺人的減丁政策。
-
11 # 閆廣鑫
兩個命運:
1、從北方西遷歐洲,靠著跟中原王朝的鬥爭經驗,去對西亞、歐洲各國進行降維打擊,然後作威作福。最大的代表就是北匈奴了,掃蕩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
2、向南融入漢族,被徹底漢化,比如姓元的鮮卑人、南匈奴、高句麗的扶余人等等。
-
12 # 史學大咖
大多數在上千年的民族融合中融入了漢族之中!簡單舉幾個例子說一下吧!
東漢年間的南匈奴內附大漢被置於代郡,西晉末年先後建立漢(前趙),夏等割據政權。後相繼滅亡後再無關於匈奴的記載,也就是說從那以後匈奴就完全融入了漢族!
五胡亂華後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方後積極漢化最終歷隋唐兩代後完全被融入漢族!
契丹族從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起始見於史書記載,後經隋唐兩代的逐步發現壯大其首領耶律阿保機於916年建立遼(契丹),1125年被金滅亡,其餘部雖先後建立北遼,西遼等後繼政權但除耶律大石的西遼存在時間長在西域有影響力外其他只是曇花一現!西遼滅亡後其民族大部融入今新疆的各少數民族之中!而其故地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則融入了漢族或蒙古族、回族等些少數民族之中!
總之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還是契丹如今絕大多數都被融入了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中!
-
13 # 絮絮叨叨聊歷史
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漢和帝年間被竇憲擊潰,不知所蹤。有人說是現在的匈牙利,缺乏證據。南匈奴漢化較大,如劉聰等都精通儒學,北涼的沮渠氏都注重漢學。鮮卑自孝文帝后全盤漢化,陳慶之去過一次中原,感覺到文明程度不在南朝之下,可見漢化程度之高。隋唐貴族基本都是鮮卑或者混血,除了身體看不出和漢族區別,漢化程度無可爭議第一。契丹當然漢化程度較高,但不能和鮮卑比。
-
14 # 一週一本書
中國自古以來就擁有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個朝代的邊疆地區,傳統上的說法,人們分別將這4個方位上的少數民族稱為東夷、西狄、北戎、南蠻。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一直對中原地區的漢人帝國有著巨大的威脅,甚至蒙古族、滿族還曾建立了統一的元朝、清朝,統治整個中國。其他王朝時代,也有不少少數民族政權雄踞一方,對中原王朝的統治帶來極大壓力,比如活躍於漢朝時期的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還有宋朝時期的契丹族。
這些民族政權強盛一時,後漸漸衰落,隨著中原王朝軍事實力的不斷強盛,逐漸為中原王朝所兼併,成為王朝的邊疆地區,當地的人們也逐漸與漢族人通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方面逐漸漢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匈奴被漢朝打敗後,逐漸分裂,一部分人西遷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東歐部分國家的祖先,比如土耳其等。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的遊牧民族,趁著五胡十六國內亂之際,鮮卑於386年建立了北魏政權,到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對本民族大舉實行了漢化,到王朝滅亡的時候,鮮卑人已經完全漢化,成為了漢人。
契丹族建立了強大的遼,與南宋建立過著名的“澶淵之盟”,後統治集團內部不斷分裂,最終被東北崛起的女真族取代。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匈奴、鮮卑、契丹都是曾經稱霸草原的遊牧民族,只是他們稱霸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遊牧民族,都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最為重要的是,三個遊牧民族一度都被漢化,只是漢化的程度不一樣。
三個遊牧民族之中,匈奴出現的時間最早,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也最長,鮮卑其次,契丹最晚,存在的時間也最短,其中匈奴與鮮卑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是共存的,但是後來先後消失了,三個遊牧都建立過政權,不過後來都滅亡了,其中匈奴亡於羯族人,鮮卑亡於隋朝,契丹亡於蒙古。
一、匈奴按史書的記載,匈奴就是華夏後裔,《史記》上說匈奴是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的後裔,夏朝滅亡時,有個叫淳維的夏桀後裔帶著族人逃到了北方草原,從此脫離了華夏,與不斷與原本就生活在北方的部落進行一系列的融合,同時與華夏進行了數千年的紛爭。
匈奴族
由於北方的地理環境,匈奴養成了遊牧的特性,也就是說匈奴從夏朝末年就開始存在了,一直到西晉末年,存在了1900多年,匈奴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從秦朝末年到西漢中期,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此時的匈奴處於不斷地擴張期。
匈奴在鼎盛時期,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打敗了東胡、吞併了樓煩、趕走了月氏、侵襲了漢朝的河套地區與月氏的河西走廊,並用武力臣服了西域諸國,其勢力範圍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黃河河套地區,只可惜匈奴遇到了更為強盛的大漢王朝。
匈奴與漢朝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漢武帝時期,派出衛青與霍去病率軍大敗匈奴,使得漠南漠北無匈奴王庭,並打通了河西走廊,開闢了絲綢之路,到了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由於權力鬥爭,出現五個單于爭位,並且分裂為南、北匈奴。
漢匈戰爭
南匈奴以呼韓邪單于為首,投降了漢朝,北匈奴以郅支單于為首,最終被漢朝西域都尉甘延壽、陳湯所殺,餘部遠走中亞,消失在中國歷史之外。
到了東漢時期,依附於漢朝的原南匈奴再一次因為權力鬥爭而分裂為南、北匈奴,以日逐王為首的南匈奴再一次稱臣東漢,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被東漢的竇憲、耿秉率軍打敗,一部分人被殺,餘部再一次遠走中亞,再一次消失在中國歷史之外。
而留在漢朝邊境依附於東漢的南匈奴一直就是東漢的附庸,三國時期的匈奴依附於曹魏政權,曹操還把匈奴分為五部,到了西晉時期,匈奴大量內遷,與漢人雜居,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期,匈奴人劉淵起兵反抗西晉,劉淵去世後,漢趙政權終於在313年攻破洛陽,316年攻破長安,徹底滅亡西晉政權。
漢匈和親
劉淵是匈奴人,之所以用漢朝國姓,就是因為此時的匈奴已經漢化一半了,漢朝滅亡後,匈奴皇族自認是漢朝公主之後,便改用了劉姓,劉淵是冒頓單于的後裔,是於扶羅的孫子,劉淵所建立的政權也有一個漢字,除了敬仰漢文化,他們也自認是漢朝的繼承者。
劉淵的政權以匈奴人為主,除此之外還有羯人和漢人,漢趙政權的最後一任君主劉曜因為猜忌羯人石勒,後被石勒打敗,漢趙政權也被羯人為主的後趙政權滅亡,這一年是公元329年,劉淵、劉聰、劉曜都是匈奴人,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是匈奴人最後的政權,漢趙滅亡後,匈奴人流落各地。
那麼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主要有三個去處:
1、融入漢族。
絕大多數匈奴人是融入漢族了,從西漢開始,不斷有匈奴人投靠漢朝,比如霍去病時期,匈奴休屠王與渾邪王率領數萬部眾投靠了漢朝,休屠王有個兒子叫金日磾,還成為漢武帝的託孤四重臣之一,這兩個匈奴部落數萬人,改漢姓,生活在漢地,並與漢人通婚,就直接成為漢人了。
匈奴騎兵
在漢朝與匈奴數百年的戰爭與融合中,不斷有匈奴人投靠漢朝,與漢族人融合,即使漢朝滅亡後,匈奴也沒有忘記漢人,連匈奴皇族都改為漢朝國姓“劉姓”,並且劉淵所建立的政權也叫漢國,雖然匈奴政權最終被羯人政權所滅,但部分匈奴人還是融合了漢人。
2、融入鮮卑與烏桓。
還有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鮮卑,東漢時期,匈奴沒落,鮮卑開始崛起,東漢時期的匈奴再一次分裂,南匈奴依附於東漢,而北匈奴則勢力進一步衰弱,在東漢、南匈奴以及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越來越弱,被竇憲大敗後,一部分逃到中亞了,另一部分被鮮卑人征服,臣服鮮卑,也就融入鮮卑人了。
另一部分匈奴人投靠了烏桓,烏桓與鮮卑同祖不同族,在東漢時期興起,烏桓多次跟隨東漢一起與匈奴和鮮卑作戰,白狼山之戰,烏桓主力被曹操打敗,餘部融入了鮮卑,而匈奴與烏桓和鮮卑都彼此融合,他們的後代被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在南北朝時期在河套地區還建立了胡夏政權,後來被同為鮮卑人的北魏所滅亡。
匈奴融入了鮮卑
3、逃到了中亞與其他民族融合了。
匈奴人還有一部分逃到了中亞,一次是甘延壽與陳湯殺死郅支單于後,北匈奴餘部向西逃走,有人說400年後在歐洲大陸稱霸的匈人就是匈奴人,還差一點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但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
另一次是竇憲、耿秉大敗北匈奴時,北匈奴餘部逃到了中亞的康居國和烏孫國,康居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烏孫國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這一部分匈奴人後來的去處史書就沒有記載了,大概是融入了當時的民族吧。
二、鮮卑鮮卑的祖先來自東胡或者東夷,《後漢書》與《三國志》上記載鮮卑是東胡的後裔,東胡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從商朝開始就生活在中國北方,戰國時期,東胡與趙國、燕國多次發生戰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曾打敗了東胡,戰國後期的趙國大將李牧也打敗過東胡,趙國的騎兵中也有部分東胡人。
鮮卑人
《晉書》上說鮮卑人是有熊氏部落的後裔,有熊氏就是黃帝的部落,如果屬實的話,鮮卑人也是炎黃後裔,《國語 晉語》中說周成王大會諸侯時,鮮卑首領與楚國國君熊繹一起負責守望火種,說鮮卑來自東夷,所謂的東夷,就是生活在東方的非華夏部落,東夷的部落很多,存在的時間也很長,從夏商時期,東夷就有部落存在,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併入華夏。
所以鮮卑與華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西漢時期,匈奴最為強大,東胡曾經被匈奴征服,成為匈奴的別部,匈奴衰弱後,東胡也崛起了,不過分裂為鮮卑與烏桓等部落,到了東漢時期,鮮卑與烏桓相繼強大起來。
東漢中期,鮮卑臣服於東漢,並與東漢一起打敗了北匈奴,北匈奴餘部逃到中亞後,鮮卑開始接收了匈奴的地盤與部分族人,開始在草原上強大起來,東漢晚期,鮮卑部落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並與東漢發生戰爭,一度擊敗了東漢軍隊,這是東漢時期鮮卑唯一的一次強盛。
鮮卑騎兵
檀石槐去世後,鮮卑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主要有步度根和軻比能兩大勢力,軻比能勢力越來越強,幾乎要統一鮮卑,諸葛亮北伐時期,還派人聯絡軻比能一起攻打曹魏,此時的中原處於曹魏政權統治期間,曹睿時期,幽州刺史王熊派出刺客韓龍刺殺了軻比能,鮮卑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隨後的幾十年間,鮮卑一直處於發展期,並分裂為很多部落,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禿髮部、拓跋部、段部、乞伏部等,一共有36個部落,有些史書上記載為46個部落,如此多的部落,鮮卑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西晉時期,涼州鮮卑部落首領禿髮樹機能發起聲勢浩大的反晉起義,大敗晉軍,先後殺死了晉朝的三任涼州刺史,最後司馬炎派出文鴦、馬隆等將領率軍打敗了禿髮樹機能。司馬炎去世後,先是楊駿弄權,接著是賈南風亂政,然後是八王之亂,最後是五胡亂華,引發了北方的混亂。
五胡亂華
先是匈奴人劉淵起兵,建立了漢趙政權,他的繼任者滅亡了西晉,然後漢趙政權又被羯族人石勒為首的後趙政權所滅亡,再之後,後趙政權被漢人冉閔為首的冉魏政權所滅亡,而冉魏政權又被前燕政權的慕容儁所滅亡,慕容儁就出自鮮卑部落慕容部。
五胡亂華時期,直到前秦政權的符堅統一了北方,才短暫和平,符堅是氐族人,但在淝水之戰,符堅敗於東晉,北方再次陷入混亂,此時在北方建立政權鮮卑人的主要是鮮卑慕容部,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後燕政權,慕容泓與慕容衝在關中建立西燕政權,拓跋圭在代地建立了北魏政權。
公元394年,西燕政權被後燕所滅亡,北魏又打敗了後燕,北魏用了幾十時間,到後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到孝文帝拓跋宏時期,北魏遷都洛陽,開始大規模漢化,整個南北朝時期,是鮮卑人最強盛的時期,而北魏則是拓跋鮮卑最強盛的時期,佔據了整個中國北方,並建立政權長達一百多年。
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
拓跋鮮卑漢化後,皇族把姓都改成了漢姓“元”,北魏末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只能算傀儡拓跋部鮮卑政權,後來,東魏被北齊代替,西魏被北周齊代替,北周是宇文部鮮卑政權,北齊是漢人政權,北周滅亡了北齊,最後,隋朝代替了北周,統一了整個中國。
從此之後,鮮卑人為主體的政權不存在,那鮮卑人去了哪裡?
鮮卑族融入了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
以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來說,雖然是鮮卑人為主體,但基本上就是個大雜燴,其統治區什麼人都有,有匈奴人、鮮卑人、羯人、氐人、羌人、漢人,這是民族大融合,五胡與漢人不斷通婚,北魏皇族連鮮卑姓氏都放棄了,改為漢姓了,皇族還帶頭與漢人通婚,彼此間已經融合了。
北魏遷都洛陽並漢化
到了隋朝統一天下後,其政權內部也有為數不少的鮮卑人,唐朝取代隋朝,同樣如此,比如西魏八柱國,其中三個是漢人,五個是鮮卑人,八柱國中的李虎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獨孤信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岳父,也是李淵的外祖父,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毓的岳父,這說明當時漢人與鮮卑人通婚是很正常的,皇族、權臣、百姓之間都進行通婚與融合。
之後鮮卑這個民族也消失了,絕大多數融入了漢族。而唐朝又是華夏曆史上,對外族最開放的政權,唐朝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共存,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
三、契丹關於契丹的起源,史書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東胡與鮮卑的後代,另一種說法是匈奴與鮮卑的後代,《後漢書》上說契丹是鮮卑宇文部,宇文部建立了北周政權,後被隋朝所取代,北齊與北周並存期間,北齊皇帝高洋還打敗了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虜了10萬餘人,並使契丹不敢南下。
契丹人
到了隋朝時期,契丹部落在遼西地區遊牧,並臣服於隋朝,隋末天下大亂,契丹又臣服於強大起來的突厥,唐朝滅亡了突厥之後,契丹又臣服於唐朝,唐朝名將李光弼就是契丹人,此時的契丹已經形成了部落聯盟,其首領最初為大賀氏家族,後來因內部權力鬥爭轉入遙輦氏家族,到了唐朝末年,又轉入耶律氏家族。
唐朝末年,契丹開始強大起來,唐朝滅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機稱契丹可汗,並利用鹽池之變,殺死了反對他稱可汗的其他七個部落首領,並統一了契丹的八個部落,分別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仿漢人制度,廢除可汗制度,自稱皇帝,建立“大契丹國”,這就是遼朝的前身,耶律阿保機就是遼太祖,定都臨潢府,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臨潢府也被稱為上京。
耶律阿保機建立大契丹國
此時的中原正處於五代十國的亂世,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條件,讓契丹出兵協助其攻滅了後唐政權,947年,契丹南下滅亡了後晉政權,同年,契丹改國號為“大遼”,從907年唐朝滅亡契丹建立,到遼朝滅亡的1125年,這218年的時間,是契丹人建立政權的存續期。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一心想統一中國,但遇到了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雙方實力相當,誰也無法消滅誰,只能維持現狀,與此同時,西北地區又崛起了一個西夏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遼朝到了晚期,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同時又要面臨北方崛起的女真人,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開啟始起兵反遼,1120年北宋與金進行海上之盟,決定聯合起來滅遼,1125年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後俘虜,遼朝滅亡,其人口、城池大多被金朝所吞併。
契丹武士
那麼契丹人去了哪裡?
大多數契丹人留在了原地,成為金朝的百姓,與女真人融合了。宋金聯合滅遼後,金人發現北宋不堪一擊,於是繼續南下滅亡了北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大半個中原地區被金朝佔領,不光是契丹人,很多漢人也處於金朝的統治之下。
金朝統治期間,部分契丹人被強行遷移到東北的中北部地區,受到女真人的壓迫,此外還有一部分契丹人不願意接受金朝的統治,逃到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一帶,公元1132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今新疆額敏稱帝,建立西遼政權,西遼存在87年,後來被蒙古軍隊所滅亡,其屬民則臣服於蒙古。
西遼滅亡後,有部分契丹人在契丹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靠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化的“庫圖魯厄汗”政權,也叫“起兒漫王朝”,這個王朝臣服於蒙古和伊爾汗國,存在了80年,中國歷史上稱為後西遼,最後這個王朝因為內亂而滅亡。
契丹族人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反抗金朝。耶律留哥自稱遼王,建立東遼政權,依附於蒙古,東遼存在了57年,後被元世祖忽必烈撤消,東遼滅亡。
1216年,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今遼寧省海城市)稱帝,建立了後遼政權,1220年,蒙古軍隊討伐東遼,耶律廝不被部下所殺,其部將耶律乞奴率九萬契丹人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1230年,後遼因為內亂滅亡。
從遼朝的歷史來看,契丹人因為歷史的原因開始分散各地,有留在中原的,有到達蒙古與新疆的,有留在中亞的,還有到達今伊朗一帶的,也有逃到了北韓的,此外,契丹人也跟隨蒙古人一起南征北戰,最後滅亡金朝,也有契丹人參與,契丹人也分散在世界各地了,但大多數留在了中國。
契丹人流落各地
根據DNA技術顯示,現在的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後裔,現在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以及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此外在雲南地區,有阿姓、莽姓、蔣姓的“本人”也是契丹人後代,分別屬於漢、彝、布朗、佤等十多個民族,這裡的“本人”是一個稱呼,跟漢人這個稱呼是類似的作用,並在當地一塊《阿公碑文原序》的墓碑上也記載了他們來自遼東,是耶律阿保機的後裔,這些契丹人後裔分散居住在雲南省保山、大理、臨滄等地州。
-
16 # 關東俠客
匈奴,鮮卑和契丹都是稱霸草原的古代遊牧民族,己溟滅於歷史煙塵之中,然其後世子孫,仍生活在我們中間。
匈奴帝國和漢帝國幾乎時同時崛起在亞洲大陸上,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
漢匈之間長達百年戰爭,匈奴處於下風,分裂成南北南部分。北匈奴遊牧在大漠南北,南匈奴則進入長城以內,從事農業生活。
東漢時期,在金微山(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餘部逃往歐洲,鮮卑人佔據了草原。
三國時期,曹操把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中原地區,逐漸漢化。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建立前趙政權,拉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序幕。
鐵弗匈奴赫連勃勃建立了夏政權,留下匈奴人唯一的歷史遺蹟統萬城。此後,匈奴人作為一個集團消失在歷史煙塵中,他的遺民成為北方民族中的一個分子,依然生活在我們中間。
鮮卑人發源於大興安嶺嘎仙洞,自稱也是黃帝后裔,公元二世紀,檀石槐統一了草原各部。
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建立了諸燕政權,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此外,鮮卑人還建立了西秦,南涼,吐谷渾等國家。
吐谷渾被吐番吞併,拓跋餘支還建立了西夏政權。
歷史上,鮮卑人比較強大,幾百年間,建立了11個政權。
進入中原的鮮卑人逐漸漢化,隋唐時期,中國史書中已沒有鮮卑這個稱呼了。
留在關外的鮮卑人,至今還有子孫生活在今天,就是現在的錫伯族。
被吐番吞併的吐谷渾人,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形成今天的土族。漢民族中的元姓,拓跋氏則是鮮卑人後裔。
契丹人崛起於烏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之間,過著半農半收生活,據說是鮮卑宇文部一支。
唐朝時,在契丹人生活地區建松漠都督府,分為八部,賜大賀氏首領為李姓。
907年,遙輦氏契丹聯盟崛起,鬱律阿保機建立封建政權,遼國存在二百餘年,被金國滅掉。
元朝時,進入中原的契丹和女直人己漢化,元朝把這部分人劃歸到漢人之中。留在蒙古高原的契丹和女直人劃規到蒙古人之中。
契丹人驍勇善戰,被元朝徵發到世界各地征戰,逐漸融入到各民族之中。
如今,契丹族做為民族整體己不存在了,但是,歷史上影響巨大。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西遼,東歐人把中國稱為契丹。
今天的達斡爾人是契丹人大賀氏後代,另外,雲南本人被以為是契丹南征人後代。
回覆列表
匈奴衰落之後,鮮卑和柔然先後崛起。但是鮮卑選擇的是南下中原,並沒有統一漠北。統一漠北草原繼承匈奴遊牧侵略性格的民族是柔然。
柔然,是公元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制汗國,最高統治部落(可汗鬱久閭氏本部)為鮮卑別部的一支。
當時中原正經歷東晉十六國後期、南北朝紛爭對峙。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柔然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的並立。柔然主要遊牧範圍大體為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聯邦貝加爾湖地區,西面可達阿爾泰山西麓,東面至額爾古納河西岸地區,核心區在今蒙古國,有時汗國向西勢力可達古代西域即今中亞和中國新疆,向南勢力可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