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32020393854
-
2 # 使用者6339682825935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應該肩負的重要責任。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
3 # 聞道不止
一般的表述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
4 # 玉洞囚昇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這條流傳千年的古訓,出自北宋文學家,也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之一的蘇軾所寫的《三槐堂銘》。
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待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祐親自栽植了三棵槐樹於庭而得名,而《三槐堂銘》就是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二年在湖州任上為學生王鞏家中所題寫的銘詞。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可不必乎?仁者必有後”一一作者以“天命”為切入點;“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一一作者以松柏擬人;“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施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一一作者以事實推論;“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一一作者用為人、為官的楷模王佑的人生經歷啟示千年以後的我們一一“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
5 # 庸人一個Y
完整詩句就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由蘇軾的《三槐堂銘》延伸出的一副楹聯,原文為:“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語出宋朝蘇軾《三槐堂銘》。釋義:為人應當忠厚,飽讀詩書,不斷學習,這樣的家族才會繁榮興旺,長久不衰,具有忠誠、厚道的品質的家族才能像詩和書那樣在世間長久流傳,經久不熄滅。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聖繼絕學韓愈《師說》中“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祖居大梁(今河南開封),後遷鳳翔、邵縣橫渠鎮。又移長安,遂為長安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嘉祐進士任簽署渭州判官公事,協助渭州軍帥蔡挺籌劃邊防。熙寧二年(1069)為崇文院校書;次年因病屏居,讀書講學;熙寧十年(1077年)同知太常禮院,復以病歸。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張載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