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50638917988

    孔子是一個知道不可為而為知的倔強老人。面對一個倫理道德滑坡且極度動盪不安的時代,他主張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恢復周禮,施行仁政。

    他追求和理想與時代極不協調,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嘲笑、冷遇、顛簸、困厄中堅守如一。孔子還是一個熱衷於編輯工作的文史達人。

  • 2 # 張彩13

    孔子是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謙恭而安詳。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溫和而嚴厲是孔子的聖人之態,後來子夏說孔子是“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嚴肅的樣子,你靠近他就覺得很溫和,你聽他說話覺得他很嚴厲,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溫和中透著嚴厲,威嚴但並不兇猛,謙恭而且安詳。這一段最能展現孔子的德行,孔子的聖人氣象,也是透過聖人的德行來教育人。

  • 3 # 徐勇強194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 4 # 無語225747565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思想上,教育上的成就無比巨大。他為了政治理想堅持遊歷各國十餘年,多次被拒絕和多次差點喪命,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堅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

    二是他主張與人為善、熱心助人的人生觀,從中看出孔子是個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有愛心之人。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名句中,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熱愛學習、虛心向學之人。

    孔子優點無數,其實也有缺點,當他爬上高位後用殺人的手段來鞏固地位時變得專橫、獨斷。喜好揭穿別人缺點,為人有點我。從史書記載中孔子繁複奢華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比較虛榮,比較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雖然孔子的缺點不少,但是那掩蓋不了他的憂點、他的成就,總而言之,孔子坦得聖人這個尊積。

  • 5 # 伊藤

    孔子在華人心目中是聖人,也是仁人,但是自己他死活不承認,也不接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篇》)

    不要說聖人,就是仁人,孔子也不敢當。他說的不是客套話,因為他對於成聖成仁有特定的標準,他認為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要這個虛名。但當時他已有了“聖人”的名聲。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把自己衣服扔給我了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