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後,穿上新衣,給家長長輩拜年,長輩就會給個紅包。吃完早餐後(一般吃麵線加雞蛋,吃蛋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
出門走家串戶拜訪親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別忘了,初一這天是不掃地、不倒垃圾的。怕把財氣掃沒了。舊時的閩南地區還把這天叫“刀砧日”,不動菜刀不殺生,不幹農活不洗衣服。
正月初二:
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孃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鬥擔擔”,意思是說:孃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孃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
女婿上門給二老拜年,須送上雞、豬腳麵線、豬肚、糕粿等豐盛的年貨,然後歡歡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頓團圓飯。
正月初三:
初三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據說,以前對去世未滿一週年的親人是在初三這一天舉行祭奠儀式的,這一天不喜歡別人來拜年。或許是從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並高興著,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訪拜年,剛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閩南順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飽”的說法。
另外有一種說法: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
這天是“迎神日”,亦稱“接神日”。據說,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戶戶把諸神送上天庭,讓這些神仙在天上歡度春節,同時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人間善惡諸事。
在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初六:
大家過節後開始忙事了,商鋪開張,農民下地,所以閩南順口溜有“初五過開(過完節日,準備幹活),初六養肥(積蓄肥料,以備春耕)”的說法。
而在其他地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
這天是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也叫“人日節”、“人勝節”、“人慶節”等。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傳說,女媧於第七天造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晉江,還有一種獨特的吃法:這一天清早家庭主婦起床為一家老小煮一鍋麵線,加入丸子、炸排骨、蝦米等,還要加進幾塊甜煎粿。這種鹹線面滲進甜煎粿的食品.主婦還得準備一些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
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日),古人認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著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為神聖的大事。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掛上燈籠,稱為“點天公燈”,在廳裡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擺上“三牲”(大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正月初十: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五:
這天是“上元節”,也稱“元宵節”。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圓主要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後,穿上新衣,給家長長輩拜年,長輩就會給個紅包。吃完早餐後(一般吃麵線加雞蛋,吃蛋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
出門走家串戶拜訪親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別忘了,初一這天是不掃地、不倒垃圾的。怕把財氣掃沒了。舊時的閩南地區還把這天叫“刀砧日”,不動菜刀不殺生,不幹農活不洗衣服。
正月初二:
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孃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鬥擔擔”,意思是說:孃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孃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
女婿上門給二老拜年,須送上雞、豬腳麵線、豬肚、糕粿等豐盛的年貨,然後歡歡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頓團圓飯。
正月初三:
初三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據說,以前對去世未滿一週年的親人是在初三這一天舉行祭奠儀式的,這一天不喜歡別人來拜年。或許是從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並高興著,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訪拜年,剛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閩南順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飽”的說法。
另外有一種說法: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
這天是“迎神日”,亦稱“接神日”。據說,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戶戶把諸神送上天庭,讓這些神仙在天上歡度春節,同時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人間善惡諸事。
在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初六:
大家過節後開始忙事了,商鋪開張,農民下地,所以閩南順口溜有“初五過開(過完節日,準備幹活),初六養肥(積蓄肥料,以備春耕)”的說法。
而在其他地區,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
這天是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也叫“人日節”、“人勝節”、“人慶節”等。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傳說,女媧於第七天造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晉江,還有一種獨特的吃法:這一天清早家庭主婦起床為一家老小煮一鍋麵線,加入丸子、炸排骨、蝦米等,還要加進幾塊甜煎粿。這種鹹線面滲進甜煎粿的食品.主婦還得準備一些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
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誕辰日),古人認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著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為神聖的大事。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掛上燈籠,稱為“點天公燈”,在廳裡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擺上“三牲”(大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正月初十: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五:
這天是“上元節”,也稱“元宵節”。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圓主要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