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花花菜
-
2 # 小米洛蒂
12月23日古代表達為臘月廿三。
一般說來,他們人生的成敗,端賴他們實踐計劃的程度。還有,他們也需要剋制自己往新方向發展的傾向,因為他們能夠做的事其實是有限的。12月23日出生的人有可能完全走錯方向,不過倒不必太過於擔心,只要發現方向錯誤,他們會立刻找到勇氣和決心,改變方向、擬定新的行動計劃、繼續前進。
-
3 # 範
文言文是用繁體字來書寫的文字或文章。2021年12月21生日快樂一句中的阿拉伯數字和樂與能用繁體來書寫:按照數字繁體零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寫法,2021寫作貳零貳壹。12和21讀作寫作十二和二十一,其中十寫拾,二和一寫作貳和壹。樂的繁體寫作樂。因此,此句文言文表達為:貳零貳壹年拾貳月貳拾壹生日快樂。
-
4 # 詩酒飄零
12月古文:
十二月——暮歲
“暮歲”,可以解釋成一年將盡之時,也可以理解為晚年。十二月配這個名稱名副其實。謝靈運《撰徵賦》有云:屈盛績於平生,申遠期於暮歲。
其實,不光十二月都有別稱,一年四季也是有別稱的。
春季,萬物生長,又稱“青陽”。孟浩然有詩寫道: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這裡便是辭舊迎新,冬去春來的意思。
古時候(漢朝以後)一直用夏曆,現在也叫“農曆”。除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臘月”外,其它幾月就叫幾月,如“五月”。
日子上不叫“幾號”,一日至十日,一般稱為“初”,如初一、初二、初十;從十一至三十,就叫十一、三十,如“大年三十”。文言文中多稱“日”,如“五月三日”。
以上是最基本的叫法。干支紀年的,用“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等;文人喜歡用別稱,如“孟春”等。
某某年(就是天干地支)幾月初幾
或者
皇帝的年號多少年幾月初幾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來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但是我想古代應該用的是“農曆”,表示日期的方式應該是“幾月初幾”,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
和今天農曆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一樣的。可是我發現很多古詩古文當中大多數直接寫“某月某日”,比如著名的家喻戶曉的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當中“九月九日”不是今天公曆的“九月九日”,“山東”也不是指今天的山東。我小時候讀陸遊的《十一月四日夜風雨大作》覺得奇怪,“十一月四日”按照書上的解釋是陰曆十一月四日,為什麼不寫成“十一月初四”呢。
讀到王維的另一首詩,題目忘了詩中有:“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鉤”是極少見的寫成“幾月初幾”例子類似的只有《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除此以外,即使寫“幾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