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葉162609518
-
2 # 使用者842298265738
刻苦鑽研,挖掘墓碑!
-
3 # 喜歡彈古典吉他的大叔
關於挖洞的成語及解釋如下:【羅雀掘鼠】:原指張網捉麻雀、挖洞捉老鼠來充飢的窘困情況,後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鑿穴為居】:鑿:打孔,挖洞。開鑿山洞用作居住的地方。比喻隱士生活。
-
4 # 使用者5270216705086
形容挖的洞很深的四字成語——深不可測。
深不可測 shēn bù kě cè 【解釋】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出處】明·袁宏道《吼山》:“山下石骨為匠者搜去,積水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測。” 【結構】偏正式。【用法】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定。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正音】測;不能讀作“chè”。【辨形】測;不能寫作“策”。【近義詞】高深莫測
-
5 # 使用者9175688961649
挖組詞 :挖掘、挖苦、挖潛、挖方、耳挖、挖雲、挖耳、挖窖、挖單、挑挖、挖花、深挖、挖角、挖年、挖心、挖鑲、挖洞、開挖、挖墊、挖牆腳、
-
6 # 軒月遊戲達人
『這個問題我之前有回答過,不過時間比較久,就再次回答一次。』
知了猴從地下打洞爬出來,洞裡的土壤部分掉落到洞底填埋了洞穴,還有一部分被知了猴的身體擠壓在了洞壁上。
知了猴是如何進入地下生活金蟬的成長有三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的若蟲階段是在地下生活。而第一個階段的蟲卵階段是在樹枝內,第三個階段的成蟲階段是在樹上生活。野生若蟲階段的知了猴,首先是蟬蟻從樹枝內孵化出來,然後掉落在地上,大概30分鐘內就會轉入土壤內。人工若蟲階段的知了猴,是在人工孵化盒內孵化,然後將蟬蟻收集起來,並存放在細土內。在投放蟬蟻到林地之前,都需要先圍繞樹木挖一個10cm以上的淺溝,將蟬蟻放進去,並蓋上細土。一棵樹一次性不能放太多,最多60個左右為最好,放太多容易給樹增加死亡風險。知了猴是如何從地下鑽出知了猴在地下靠依附樹根吸食汁液成長,當知了猴在地下脫皮4次後,就會尋找機會爬出地下。有的知了猴還會在地下脫皮5-6次,所以知了猴爬出地下的時間不確定。不過中國的知了猴,一般都是3~7年,如果超過7年還沒有爬出來,多數都已經死亡。如果知了猴準備爬出地下,那麼它會先打洞,直到Sunny照進洞穴內為止。知了猴一般都是晚上19:00~23:00才爬出洞穴,白天哪怕是將洞穴打通了,也會等待到晚上才鑽出來。知了猴挖洞能力也不是很強,如果是鬆軟土地還好,如果遇到板結土地,就很難爬出洞穴。它們在打洞的時候,土壤多數都會往下掉,還有部分土壤被身體擠在了洞壁上,所以我們往往看見知了猴的洞穴不深。不過也有個別例外,畢竟數量太多總有異類。總結:知了猴打洞的土壤,多數掉入了洞底,還有部分被知了猴的身體擠壓到了洞壁上。
『擴充套件疑問:知了猴會不會因為保護同類,故意將洞穴堵死,或者不想讓同類享受自己的成果?』
-
7 # 張大鵬的Vlog
這個問題很簡單,地面沒有肯定在洞裡,還有填埋了一部分洞穴,往外爬的時候身體也會一部分土也會排擠在洞的邊緣上
-
8 # 老徐尋美食
更多農業養殖知識和種植技術,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三農知識。現在作為山東人很自豪的說,我們這已經沒有知了猴了,也是很羨慕一些地區剛有知了猴的時候了,現在知了猴的價格是8毛錢一隻,一斤的價格也要在80多元,可見現在的知了猴是一年比一年的貴啊,不過幸好前幾天家裡還有一些存貨,這樣算下來的話也夠吃上一冬天的了,在冬天吃上一盤油炸知了猴也是很美味的,畢竟也是一個野味,冬天吃個知了猴也是出了夏天的味道,那麼我們只知道吃知了猴,那麼知了猴是怎麼長的你知道嗎?知了猴在經過爬出洞後,到了樹上的時候就變成了知了,這個知了的顏色是從白色到黑色的,到了黑色的時候就會產卵,這個時候產的卵會掉道樹上有的則是掉道了地上,然後經過雨水和露水的出現,這些卵就會進入到地面,到了2-3年的時候,這些在地裡的卵就變成了知了猴,比如在山東地區,知了猴會在夏至的前後就會出現了,有的時候下了一場的雨的話,知了猴出現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這個時候知了猴就會從地裡的小洞裡爬出,這個有人會問了,知了猴會不會不爬出來了呢?其實這個是不會的,到了一定的時間知了猴就必然會出洞,也是它們繁衍生息的規律,那麼當我們把知了猴從洞裡捉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洞裡那麼光滑,知了猴掏洞的土去哪了呢?其實知了猴從卵變成蟲體的時候,所在的這個洞穴並不是直來直去的,而是彎曲的洞,這個也是有時候我們挖知了猴的時候看見了知了猴的時候,而挖的時候就不見了,這個是因為我們挖的方向不對,對於是錯過了知了猴洞的深度,所以就是挖不到,知了猴在出洞前的打洞的時候,隨著它在洞裡的行動後,土也是隨著它的動作後,也是慢慢的往下沉,畢竟洞是彎的,所以我們在挖的時候是不見土的,這個就是土去哪了的原因!
-
9 # 怡庭農業
馬上就該立秋了,樹上的知了叫聲也是越來越少,彷彿宣告著夏天的即將結束。曾幾何時,知了的鳴叫是夏天的標配,配合著一聲聲的知了叫聲,一個快樂的夏天也就展開,上樹摘桃,下河抓魚,然而如今知了成了夏天的網紅美食,不光農村人吃,就連城裡人食用知了猴也成為了一種潮流。
從前沒人吃的知了猴,硬是吵到了如今的七八十一斤,即便是如此,很多地方知了猴還是供不應求,因為知了猴是越來越少。記得小時候,村裡的桐樹,楊樹下面特別喜歡生知了,每到夏季知了猴大量上市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樹下會有好多的洞口,洞口不大直徑大約一到兩公分左右,但是特別深,這個洞就是知了猴破土而出造成的小洞,那個時候就比較好奇,知了猴那麼的柔弱,這麼硬的土地它是如何打洞出去的,打洞的土又去了哪裡?
知了的一生其實挺不容易的,大部分時間是處在地下的,一般的知了至少需要在地下生長3~5年時間,特殊品種甚至需要十到八年才能從一顆知了蟲卵長成一個知了。只有到了產卵期才會冒著生命危險爬到樹上產卵,而從蛻變成蟬到產卵過後,一隻知了在地面存活不過十天半月左右。所以知了爬到樹上就會拼命的叫喚。
當知了產卵過後生命就開始逐漸消亡,直至死去。產過卵的樹枝也會掉入土中,重新孵化成蟲卵,遁入土中週而復始。雖然知了看似柔弱,但是沒有退殼之前,全身武裝的盔甲加上兩隻強有力的前肢,讓其有很強的破土打洞能力,所以不要小看知了,如果不小心被它的兩個大鉗子夾到的話,還是會疼的。那麼知了打洞的土都哪裡去了?
有人說這土都被知了猴給吃掉了。其實這個只不過是一句玩笑話,知了作為半翅目昆蟲,主要以吸食樹體植物的汁液為生,怎麼可能會吃土呢?
-
10 # 龍百曉生
知了猴是夏天最常見的節肢動物,尤其是樹上的知了天天叫個不停,如果農戶家附近有片樹林,感覺夏天酷暑悶熱季快要吵死了!不過,對於愛吃蟬蛹的朋友,夏天也是最佳捕捉季節,尤其是當地下雨後,往往在樹林裡就可以摸到很多,然後回家放到鹽水碗中醃製幾天,最後炒菜時在油鍋裡炸一下即可,吃起來特別香脆可口!而對於題主這裡說到知了猴從地下打洞爬出來,其打洞的土去哪了?!我感覺說清這個問題,你得從知了猴的一生髮育過程說起,畢竟知了猴打洞是長期完成的,並非最後爬出地面前才完成的!
一般來說,樹上的金蟬會在交配後將卵產在樹枝木質部,而蟬卵要在自然環境中孵化出來,需要雨水充沛、溫度合適,一旦孵化條件適宜時就會孵出來蟬蟻並從樹枝飄落到地面上,會藉助地面疏鬆或裂縫處潛入地下。
當蟬蟻順利入土後,會像螞蟻一樣在地下活動先找到根系發達、生長茂盛、汁液較多的樹根處安家並長期在暗無天日的地下默默無聞生活,就像一個苦行僧一樣熬日子!一般蟬蟻第一年個體並不大,和米粒大小差不多,大概需要經歷兩年以上才會長成知了猴模樣,另外,由於各地土壤、氣候、寄生樹種、金蟬品種等差異,往往知了猴在地下待的時間並不固定,大概為3~5年,有些可能會長達十幾年,例如美國黑蟬,可以在地下生存17年之久!
而說到這裡,便引出了題主所提問題,由於金蟬大部分時間是在地下生活,個體會不斷成長壯大,這時拓展洞穴空間也是至關重要,而蟬蛹一般活動的區域受雨水等影響土壤較為鬆軟,當蟬蛹在地下需要打洞拓寬時會先分泌出體液,將頭頂處溼潤黏土弄鬆軟後用前爪扒到腳下,或者是將黏土沾到洞壁上壓實,以便騰出更多空間利於身體成長!
事實上,一般蟬蛹的洞穴大概為40釐米左右,並且對於洞穴選擇非常講究,大多會在乾燥易碎的泥土中,後期主要靠身體體液管分泌出的體液將洞穴裡的泥土變成泥漿,然後再借助其胖乎乎的身體將打洞泥土壓實在洞穴底部或洞壁上!畢竟乾土容易有縫隙,而這些打洞的泥漿就可以塞入乾土縫隙中,使得蟬蛹地下生活不用向地面上傾倒渣土即可搞定很大的洞穴,再加上蟬蛹地下生活時間比較長,打洞是長期過程,往往就會日積月累而從小洞變成了大洞!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知了猴的洞穴,可以發現在其洞底處的洞壁上會有大樹等植物的根,一般蟬蛹打洞需要分泌足夠的體液,而體液被抽空後則會爬回洞底處吸飽後繼續爬到洞穴頂處打洞,並在離地面一定距離時停止打洞,然後會根據自身成長階段和外界氣候環境是否適宜而擇機出洞完成最後的使命!(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
11 # 紀錄鄉土
看到知了猴就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經常哼唱的一首歌“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猴在聲聲叫著夏天”,想必很多朋友都捉過這種小動物吧,記得以前到了傍晚以後就拿著手電筒開始去村裡的樹林裡尋找知了猴了,以前的這種小動物特別多,當時大家捉的都沒有換成錢所以一般捉了都喂自己家的雞鴨鵝了。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沒有人吃它們,後來有人開始收這個知了猴價錢是1毛錢兩個,這一晃時間過去10幾年了現在的知了猴都是6毛錢一個,金蟬殼還要1毛錢一個呢,因此在我們那裡很多在白天都去找這些金蟬殼,找來的這些金蟬殼還可以用來做成一道美食,就是說把剁好的肉餡放進金蟬殼裡然後放入油鍋進行油炸至金黃色,那麼就可以吃到焦香酥脆的美食了。
那麼今天問題當中提到的“知了猴從地裡面打洞爬出來的時候,它打洞時的土去了哪裡了呢”針對這個問題我特意諮詢了一下我們村養殖知了猴的專業人士來看看他是如何說的。
首先“知了猴是如何繁殖到土壤裡的”想必大家都知道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吧,也就是說在知了猴剛爬出地面時還沒有變成蟬的時候它是不會進行繁殖的,一般知了猴在變成金蟬的時候它的壽命只有10天左右,那麼在這僅有的10天裡它們不停地發出蟬鳴的聲音,那麼它知道自己將要走完這10天的時候,它們就會趴在樹枝上進行繁殖。
要知道一旦被金蟬繁殖過的樹枝就會慢慢的枯萎,那麼這個時候如果風一吹樹枝就會掉落在地面上,那麼這個時候樹枝上的知了猴卵就會爬入土壤當中,一般一隻知了猴的長成需要3年的時間,因此知了猴來之不易再加上現在捉它的人越來越多,這種小動物在這幾年的時間裡變的越來越少了。
“知了猴從地裡面打洞爬出來,那麼它打洞的土壤去哪了呢”剛才咱們講到知了猴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長成爬出來,因此在這三年的時間裡地下的知了猴並不是一直在一個地方不動,要知道它每天都在慢慢的在地下爬動,那麼也就是說知了猴在一點一點的長大,在長大的同時也在一點一點的向地面爬去,想必大家也都見過咱們能夠看到的知了猴洞特別的淺,這就是說明這隻知了猴已經長成了。
那麼也就是說知了猴在未成形的時候土壤還是在地下讓我們無法看到,然而當它準備爬出地面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知了猴的洞口有一些鬆軟的土壤在往上拱,相信細心的朋友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吧。
綜上所述:知了猴雖然營養價值非常高,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食用的,因為有的人吃了以後會造成過敏,還有就是再美味的食物也要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吃法。
-
1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夏天的傍晚,我經常在院子裡發現許多小洞。它們在大樹蔭下一些光禿禿的地方特別明顯。這些洞不到1.5釐米寬,而且周圍一般沒有土堆。我不知道它們有多深,但它下面肯定有樹根。 這些是由今年這一代週期性蟬出現造成的出口孔。
這些昆蟲在地下覓食的數年間變得相當大。所以,當它們出現時,會留下一個很大的洞,挖洞的土一般被蟬拋到了身後,就是洞的下面,所以看不到土堆。反正這是一次性住宅,蟬也沒有用了,填了沒有什麼大不了。一旦蟬若蟲從地面出現,它們經常爬上附近的樹幹,抓住樹幹。背部裂開,成年蟬出現並飛上樹冠。晚上你聽到的巨大嗡嗡聲是雄性蟬在呼喚雌性蟬。
雌蟬在小樹枝和樹枝間產卵。大約六週後,這些蛋孵化出來。蟬若蟲落在土壤上,在地下打洞。它們以樹根、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汁液為食。一旦進入地下,所有蟬的若蟲都會經歷四次蛻皮。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蛻皮發生在地面上,當它們出現在它們特定的週期時。
蟬若蟲以樹根為食(樹木能很好地忍受傷害,沒有理由擔心)。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大樹蔭下有很多洞。在那些因為太陰而不能長草的地方,裸露的地面會使這些洞更加明顯。沒有必要擔心,也沒有必要採取滅害行動。
-
13 # 聞雞曉讀
知了猴這東西給我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晚上打著手電繞著樹摸,白天用柏油摸在竹竿上粘,或是用兜網,反正各有各的玩法,關鍵知了猴的幼蟲還是個很好的美味,對於愛吃的童年來說,這是一道硬菜,所以小時候幾乎每個農村小孩都喜歡它。
小編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是啊,知了猴從地裡面打洞爬了出來,那它打洞的土去哪兒了,既然是個問題,小編也想搞清楚,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對知了幼蟲佩服有加,我們的出生快胎十月,這個小傢伙可是在地下待了三年甚至更長,而且越到後面越艱難,很多幼蟲眼見快要成功了,結果沒能突破那最後一層土。
言歸正轉,那這個知子猴的土到底去哪兒啊呢,難道它進入地下象蠶一樣有個自己的空間嗎?答案不是,這是它在一點點長大,一點點辛苦勞作才弄成的。
有關科學研究的資料記載,蟬的卵在隨著枯枝進入到地下後(這個過程中能進入到地下的都是姣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卵孵化成幼蟲,幼蟲漸漸長大,由於它所處的地方是個被土封閉的地方,所以從這時開始,它就會把周邊的泥土挖開,怎麼挖呢,大家知道,蟬以樹的汁液為食,而它的幼蟲也是,一般情況下,在幼蟲生活的地下,都有枯枝相伴,枯枝因下雨等原因,是有水份的,這對於幼蟲來說非常重要,它會採集其中的水份,隨著它身體的成大,它會把一部分液體釋放到周圍,使周圍的泥土軟化,然後它再把這些泥土塞到下面,就是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有時候水份少,它可能就不工作了,有時候水份多,它就加快工作,這個過程非常慢長,一般到了夏季,雨水充沛,溫度上升,它打洞的有利條件就多,特別是連續的雨天后,到了合適的氣候,發育完全成熟的幼蟲就能突破最後一道屏障,最終在夏天的某一個晚上,來到地面,爬到樹上,完成生命最神奇的演變。
說重點!所以從蟬的幼蟲地下的活動可以看出,首先幼蟲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不間斷供給的水源,不然的話,它在地下就難以成活,所以說旱天難見蟬,有了不間斷的水供給,除了能保證它的生長邊,就是打洞所需的水也就有了,它會把周圍的比較硬的泥土加水然後挖掉往下面放,泥土雖然硬,但這是相對的,一加水,泥土就更緊實,幼蟲不斷把這些溼泥踩到底下,它生活的空間就會變大,形成了地下洞穴,這個工作在不缺水的情況下,才可以不間斷進行,最終幼蟲到了地面上。
所以大家注意一個細節,不管是天晴還是天陰,你晚上看到剛剛爬出洞的知了猴幼蟲混身都是溼泥裹著,而且它打的洞壁非常光滑,就是這個原因。
-
14 # 沂蒙源哥
知了猴屬昆蟲綱同翅目蟬科,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生長髮育要經歷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
7月中下旬,交配後,雌成蟲開始產卵,一般產在直徑5mm左右的枝梢。產卵時,用產卵器在枝條上刺出很多0.5~1.0cm深的卵室,一個卵室產6~8粒受精卵,卵經過一個冬天6月開始孵化,若蟲落到地面上,隨即潛入土中,透過吸食植物根的汁液獲取營養,若蟲在土中一般生活3年,在土裡生長這段時間,知了猴會不斷的鑽土給自己留夠生存的空間。當幼蟲長大之後,到了夏季來臨的時候,氣溫合適之後,知了猴就一步步的往上爬,摳下來的土就墊到了自己的身下,這樣知了猴就一步步的從地下深處慢慢升高到距離地面不遠的地方了。
等哪天氣溫合適了,尤其天氣下雨之後,地表土軟了,知了猴感覺到時機到了。就會不停地刨土,準備鑽出地面,找到心愛的另一半開始一段美好的旅程。但是誰知道剛一出地面,可能就被等候已久的人們給抓住了,它心想肯定完了,原來的一切都成了幻想,別說找心愛的人了,自己的命都沒了。
這就是知了猴的一生,地下生活了這麼多年,一露頭就是一生的結束。
-
15 # 農村來的作家
知了猴,也就是俗稱的金蟬。小時候在農村,知了猴可是孩子們最美的零食和大人們最喜愛的下酒菜。一般,他們的做法就是油炸知了猴,一般是知了猴即蟬的若蟲。都說食用價值非常高,尤其是剛出土的若蟲含蛋白質最高。我個人是不敢吃,看著軟軟的像蟲子一樣就非常害怕,不知道你們吃過嗎?
平時小夥伴去抓知了猴,我雖然不吃,但是貪玩和好奇,時常都跟著去的。對於知了猴從地裡面打洞爬出來,誰知道打洞的土去哪了?這個問題,小時候就好奇過了,所以早早的就知道了答案。
其實,我們看到表面的土看著像實心,可土下面並不是全實心。就像海里的沙,沙底下生存了很多生物,就是沙下面是有漏洞!
知了猴在洞的最下面也是有些落土的,上面的是新土。知了猴在即將出土的時候,每天會往上面挖一些土,而土壤之間本來都是有空隙的,這些土會落下來,知了猴會踩在下面,會被知了猴踩踏實了,這樣週而復始的重複動作,直到夠它爬出地面的時候, 就不再挖洞了。
當我們捉到知了猴的時候,有好奇用手電燈照看知了猴出來的洞。就知道知了猴挖洞的時候,有些土會沾在洞四周的壁上,有些就沾在知了猴身上和一些落土往洞下埋實了。知了猴我們所能看到洞並不深,而實際它們生存挖的洞可以數十里面。
知了猴是在樹枝上產卵的,等孵化出來的就是知了的若蟲,即知了猴。它們會本能得從樹上掉落下來,然後就開始從地面打洞進入到地裡面去。
-
16 # 獵奇動物社
從小在農村長大,夏天沒少跟知了猴(蟬的若蟲)打交道。那個時候,下午一放學就喊著幾個小夥伴去幾處樹木高大的地方挖知了猴。這是個技術活,因為這個時候太陽還沒落山,還沒到知了猴破土而出的時候,所以它所在的洞上面的口是非常小的,小到什麼程度呢?最小的孔我見過跟針孔差不多大。找到小孔之後,輕輕地用細樹枝慢慢的挑開,洞口一點點的變大,最後變到大約跟成年人食指一樣粗。然後,用小樹枝深入洞中,一會知了猴就會抓住樹枝,我們只需要慢慢的把它提上來就完成了。
小的時候特別喜歡這樣挖知了猴,比起拿著手電筒去樹幹上找,更有樂趣和挑戰性。
從洞裡抓過知了猴,或者觀察過知了猴洞的小夥伴都知道,知了猴的洞一般深度都在10-30釐米之間(黑蚱蟬的洞深度大都在10-15公分左右,而比黑蚱蟬小的蟪蛄和蒙古寒蟬的洞要深一些通常都在20-30公分左右),洞的直徑非常的均勻大都在1-3公分左右,其中黑蚱蟬的洞口大都在2-3公分左右,而蟪蛄洞的直徑大約只是黑蚱蟬的一半,通常在1-2公分之間。
我們以黑蚱蟬為例,一隻黑蚱蟬若蟲挖一個標準的洞,需要挖出多少土呢?黑蚱蟬若蟲的洞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規則的圓柱體,而圓柱體的體積就是底面積乘以高,也就是說,一個黑蚱蟬若蟲挖出一個深度在15公分的洞,大約需要挖出100立方厘米的土,甚至是更多。這些土如果是扔到洞口外的話,足以形成一個小小的凸起。但是,我們在知了猴洞口的周圍什麼都沒有發現,除了一個小孔外,周圍平整,沒有任何挖土的痕跡。那麼,知了猴挖洞時,挖出的土究竟去了哪裡呢?
這個問題,我小的時候就非常的好奇,所以,對它的洞我有過觀察。首先,小時候用開始的辦法找知了猴時,見到大的知了猴洞也總是習慣性地用食指探尋一番(萬一有意外收穫呢),我發現知了猴的洞內壁光滑,平整,而且我用手指頭按壓過洞的內壁,非常的緊實。這就保證了即使知了猴的洞受到一定的衝擊,也不容易輕易地坍塌。
當遇到藏得非常深的知了猴時(一般情況下,太陽落山之前,知了猴都在洞的底部,一旦太陽落山,它們就會慢慢向上爬,在夏季大約6點左右時,它們會爬到離洞口約2-5釐米的位置,此時如果發現知了猴洞,用自己的小手的拇指和食指就能捏住它,然後揪出來)
我們就會帶一把小鏟子,貼著地面一層層地向下挖(不要斜向下挖,因為可能會被你挖動的土堵住了口,我就有幾次被自己挖的土堵住了洞口,之後就很難找了)。
當挖到十幾釐米深的時候,當洞變寬時,就到了底部了,此時的知了猴就難逃你的手掌心了。這時,我還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因為知了猴洞底部除了被我挖土時掉落了一些散土外,依然非常的平整和結實。難道,知了猴在挖洞的時候,把土吃掉了?我小時候確實是這麼想的。
顯然,知了猴是不吃土的,因為它在底下時,營養的補給靠的完全是植物根系的汁液,這也是知了猴的分佈為什麼會以樹木為中心,靠近樹木的原因。終於,在上學那會,我在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的《昆蟲記》中找到了答案。
知了猴一般都是在當年,最晚次年從樹上由卵孵化為極小的若蟲(此時為白色),若蟲隨風飄到地上,然後此時的若蟲已經長出了可以用來挖掘的前肢,它們用這一對前肢,找到一個鬆軟的地方開始潛入地下,由於此時它們體型只有5毫米左右,所以在整個的挖掘過程中,幾乎沒有土。當到達地下時,它們所在的位置大都在之後挖洞的洞底的位置。之後,它就開始挖自己活動的空間了。
根據法布林的觀察和研究發現,知了猴在地下時,一邊吸吮著樹根的汁液,一邊利用這些汁液將挖出的土混合成泥漿,然後將泥漿用的爪子按到內壁上,土壤經過與水的混合之後,體積被壓縮,然後在往內壁上塗抹時,一部分也會深入鬆軟的土中。此時,知了猴再用自己渾圓的身體擠壓內壁,這樣就跟油漆工粉刷房子一樣,一點點的把內壁變得更加的堅硬、結實。
當內壁處理完成後,剩下的一些土還是用同樣的辦法混合成泥漿。然後放到洞的底部,同樣用身體壓實。這樣一個從地下通往地面的甬道就建好了。
“家”建好之後,知了猴開始慢慢的吸吮樹根的汁液長大,經過4次的蛻皮之後,這一年的夏天,知了猴會在洞口上方悄悄的用爪子的末端戳一個很小的孔。這個孔雖然很小,但是功能很多,主要的功能有兩個:一個是可以透過透過小孔的光線來判斷晝夜,當光線變暗,就是它們的出洞之時;一個是可以透過小孔進入的空氣來判斷空氣中溼氣的高低,因為知了猴在最後一次蛻皮,也就是羽化為蟬的過程中,對環境溼度有一定的要求。而這也是為什麼知了猴大都會在雨後的傍晚集體出動的原因。
總結一下哈
蟬的一生比較的短暫,這是因為它的主要生命階段集中在若蟲期,也就是知了猴形態下。從自然的角度看,蟬作為一種防禦和攻擊能力較差的昆蟲來說,如果總是待在樹上,那麼它們被天敵(鳥類、螳螂等等)捕殺的機率就會變高。所以,它們選擇了把自己一生90%以上的時間放在了相對安全的地下。
而知了猴在挖洞時,也表現得非常的聰明,它們採用了“混凝土澆築”的方法,既解決了把土放到外面可能暴露自己的問題,又解決了土壤比較鬆弛,易坍塌的問題,可謂是一箭雙鵰。
回覆列表
挖地三尺,自掘墳墓,大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