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惠空95386321

    我家母親不願意付出愛,我覺得應該是她不愛我父親,後來發現我和父親一樣,不屬於她喜歡的範疇,所以就一起討厭了,她不光討厭還冷漠,辱罵,抽打。這個人典型的原生家庭沒有關愛,沒有被肯定,所以她把所有的不滿和不快發洩到我和父親身上。折磨父親的心理,折磨我的身體和心理。我覺得她心理不健康,是扭曲的,她內心是陰暗的,沒有光明。她到現在六十多歲了,父親早早的去世,我也和她成為了陌路,她雖然淒涼,但是我覺得這個結果就是因為她曾經種得惡因,所以不要怪別人對你不好也不要怪別人忽略你,不在乎你,先想想自己是怎麼對別人的,用什麼態度和行為對別人,你自省了,反思了,才有資格去評判別人。修好自己才有可能度化他人。

  • 2 # 月elily

    母親在我們的心中都是偉大的,無私奉獻的。但是也會存在不為孩子付出,甚至虐待孩子的母親。

    不為孩子付出的母親應該都是缺愛的,感受不到別人對她的愛,也不會對身邊的人付出自己的愛 。

  • 3 # 黃加藍

    母親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 從遺傳學來說,母親愛孩子是本能,除非母親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創傷,導致這種本能被壓抑。

  • 4 # 紅塵迷不了我的眼小肖

    首先,父母不願意為孩子付出的現象應該是個例(雖然絕對數字可能不少)。

    其次,現在的一些年輕父母大多是80、90後出生,而且90後比例不小。想想看,社會生活的環境、思想的環境、文化的環境、經濟的環境等,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用80、90年代父母的標準來對比今天的年輕父母們顯然是不合適的。

    因此,為孩子付出的標準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過去的演員被蔑稱為“戲子”,屬下九流,現在則是“明星”,乃人上人。過去過年過節能吃一頓肉就很不錯了,現在則是窮人吃肉,富人吃菜。過去實在是餓得沒轍才吃野菜,現在吃野菜則成了享受。由此可見,所謂“現在的父母不願意為孩子付出”,怕更多的是付出的方式方法問題。

    第三,身為人父人母,無論如何,要擔起父母應盡之責。是否對孩子負責,拷問的是人的心性、智慧、品德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問題。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認真聽取和深刻反思各方面意見,把孝與愛的傳傳統美德繼承好,發揚好。

  • 5 # 心理故事

    單就這個問題來說,母親不願意為孩子付出是什麼心理?

    答:是正常心理。

    從這個世界產生至今,不管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還是近代西方的心理學,都蘊含一條道理,就是:人,先是自己(自我需求的滿足),後才能是她人(滿足社會角色的需求),再後才能為她人(做事,包括孩子父母和配偶)。

    母親和孩子本身就是兩個單獨的個體,維繫的紐帶包括血緣(恆久存在)、愛(不一定有)、責任感(不一定有)、共同利益(可能有)等等。

    血緣關係雖然恆久存在,但其實它的影響並不太大,有的時候養母比生母還親也說明了這點;大多數的母親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但是也有母親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孩子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對於母親來說或許是累贅;責任感更不是每個母親都有的,跟母親自身的文化認知環境等有直接關係,所以遇到願意為自己付出的母親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就想到了“生下他就要為他負責”這句話,莫不如說是為了自己一時的歡愉行為負責,這樣可能會更有責任感為孩子去付出,而負不好這個責任的往往也就耽誤了孩子一輩子。

  • 6 # 峰路讀書匯

    首先要明白什麼叫願意付出?

    比如說自己有10元錢。給了你10元對比於手裡有1萬元,給了你100。哪個叫付出?

    我想很多人都認為給10元的這個父母沒有給100的父母更願意付出嗎?

    付出是相對的,但是因為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進入了社會,會有個攀比的心理。一旦有什麼都行比不上別人。就會伸手向父母要,覺得向父母索取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有時候要的東西,價值低,父母還能夠承擔得起。如果價值太高了,而且父母承擔不起,無法給予。就覺得父母是不願意為自己的付出。

    對於父母願不願意為孩子付出這個問題,這個需要等你為人父人母的時候。你心中自然有答案,雖然我們平時看一些文章,父母對孩子怎麼怎麼樣!可能方式方法有點極端,造成了很壞的後果。但是我相信父母的本性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血和純種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