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2020年5月28日下午舉行閉幕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正式出臺後,中國民事權利保護將進入法典時代。它採納“七編制結構”,分別由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組成,共1260條。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2015年3月,全華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2017年3月第十二屆全華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民法總則。此後,全華人大抓緊開展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
三年來,各分編草案經過全華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公開徵求意見,最終和民法總則合併,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2019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華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經審議,全華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民法典起草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法研究室主任謝鴻飛對介面新聞介紹,民法典是社會的基本法,它調整四大領域:一是市場經濟領域。這是民法典傳統上最為重要的功能。二是非經濟的社會領域。以非營利法人為代表,可緩解國家在公共事業領域的巨大壓力,為民眾實現自己超越精神提供法律工具。三是婚姻家庭領域。這部分調整的是自然人的身份關係,包括父母子女關係、夫妻關係、其他近親屬之間的關係以及自然人死亡後的繼承關係。四是個人私生活領域,主要體現為各種人格權,尤其是隱私、個人資訊等。
全華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5月22日向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作民法典草案說明時表示,民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是對中國既有法律的尊重和延續,也迴應了21世紀的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華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專案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王軼對介面新聞表示。
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2020年5月28日下午舉行閉幕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正式出臺後,中國民事權利保護將進入法典時代。它採納“七編制結構”,分別由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組成,共1260條。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2015年3月,全華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2017年3月第十二屆全華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民法總則。此後,全華人大抓緊開展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
三年來,各分編草案經過全華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公開徵求意見,最終和民法總則合併,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2019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華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經審議,全華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民法典起草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法研究室主任謝鴻飛對介面新聞介紹,民法典是社會的基本法,它調整四大領域:一是市場經濟領域。這是民法典傳統上最為重要的功能。二是非經濟的社會領域。以非營利法人為代表,可緩解國家在公共事業領域的巨大壓力,為民眾實現自己超越精神提供法律工具。三是婚姻家庭領域。這部分調整的是自然人的身份關係,包括父母子女關係、夫妻關係、其他近親屬之間的關係以及自然人死亡後的繼承關係。四是個人私生活領域,主要體現為各種人格權,尤其是隱私、個人資訊等。
全華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5月22日向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作民法典草案說明時表示,民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是對中國既有法律的尊重和延續,也迴應了21世紀的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華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專案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王軼對介面新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