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宸藍色星河

    杜甫為何離開成都草堂要從他的經歷說起,杜甫生在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是唐代著名詩人,被人尊稱為詩聖,但詩寫得再好,也不能當飯吃,他一生都是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的。

    杜甫的仕途也不順利,天寶初年去考進士沒考上,去結交權貴也沒成功,天寶六年雖因“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但也沒當上官,到天寶十四年好不容易得到京兆府兵曹參軍的職位,又爆發了“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去靈武投奔唐肅宗,被叛軍抓住半年,終於冒死逃到肅宗那裡,混了個右拾遺職位,卻因宰相房管案直柬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為戰亂,杜甫的兒女中有幾個被餓死,使得杜甫對政治失望而辭官,辭官後他到達成都,被嚴武推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這也是也稱他為杜工部的原因,但是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而當時正逢楊子琳進攻西川,蜀中大亂,所以杜甫一家不得不離開成都草堂。

  • 2 # 消失的鷹507

    安史之亂以後,杜甫流離到四川成都,由於得到嚴武等人的資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塊荒地,蓋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來,即“杜甫草堂”。茅屋剛蓋起來不久,就在這年的八月遭到一場暴風雨的洗劫,屋頂的茅草被颳走,屋內徹夜漏雨不止,詩人一家在寒冷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這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描寫的景象。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自己的茅屋,但是卻展示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民不聊生、顛沛流離、兵荒馬亂的縮影,流露出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 3 # 塵埃未落的

    此詩是是杜甫在四川草堂時創作的一首古詩。表面看是作者在生活困苦時對生活的無奈實則全文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詩共分為四段,其中前三段是寫實表達了作者家庭困難和對現實的無奈之情。最後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是作者對理想的昇華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其中還留下了千古絕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仕俱歡顏。

  • 4 # 黃土情愫

    杜甫的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

    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二,杜甫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代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安史之亂的烽煙未息,華州及關中又逢大旱,災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於是杜甫攜帶全家,幾經輾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未受戰火洗劫,相對平安的蜀地成都。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嚴武及鄉民的幫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總算有了自己遮風擋雨的棲身之地。

    蜀地本就潮溼,每到秋季,多有風雨。上元二年八月,一日午後,秋風大作,掀去杜甫屋頂的茅草,傾盆大雨又接踵而至,以至“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一時杜甫心中感概萬端,由自身之遭遇聯想到流離失所的廣大百姓,由自家之境況聯想到國家之危難。於是,杜甫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氣呵成了這篇千古佳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杜甫是一位頗具家國情懷的現實主義詩人,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慘狀,以及自身和全家的不幸遭遇,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體現了他憂國愛民的崇高思想境界。由己及人,他希望國家安定,天下再也沒有像他這樣顛沛流離的貧寒之人了。

    全詩共四節,前三節描寫了風雨的淫威,以及對他身心的摧殘;最後一節是中心所在,是他壓抑著的情感抒發和精神境界的昇華。

    這首詩,杜甫就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寫的是他的茅屋,表現的則是憂國憂民的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能被尊為“詩聖”,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主要就是他頗具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以他飽滿的階級情感,書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史詩”性的佳作。

  • 5 # 之冉歲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夢想寫在天空上,而在很多很多年以後,又有一位詩人,他把他的夢想牢牢地建築在大地之上,這位詩人就是杜甫,晚年他流落在成都,全家在茅草屋裡棲身,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想到的不僅是個人的前途,而是希望有一間大大的房子,讓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能夠遮風避雨,也就是出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裡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溼不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杜甫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

    時代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尚未平定,關中地區又鬧饑荒,民不聊生,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

    杜甫當時的情況:

    在759年杜甫放棄了官職,帶領全家幾度輾轉最終到達四川成都,初到成都沒房子住,先寄居在成都城西七里浣花溪旁的一個很破敗的寺廟草堂寺,到了第二年760年的時候,他想要籌資來給自己建一個草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杜甫草堂,大約在760年暮春的時候,草堂基本落成,杜甫算正式在成都有一個家。又過了一年,到了761年的8月份,發生了一次很大的風雨,杜甫之所以選這個地方來安家落戶,他是看中了那裡有一顆很好的樹,已經好幾百年了,是一顆楠樹,沒想到這一次大風一吹,居然把楠樹給吹斷了,所以杜甫非常傷心,他就寫了一首詩《楠樹為風雨所拔嘆》,楠樹都能吹斷,由此可知當時的這個風得有多大,這一場大風雨同樣也把他茅草屋的茅草也都給吹飛了、吹破了,他自己的草堂也跟著遭殃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和《楠樹為風雨所拔嘆》同一時期所寫下的,接二連三遭遇到這種打擊,有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了什麼?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透過描寫他本人遭遇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體現了時代的苦難、社會的破敗、人民的艱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絕唱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迫切改變現實的理想,直至今日,這種憂國憂民的光輝仍然照亮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 6 # 蕙蘭香芷

    開元末年,唐玄宗怠慢朝政,寵信奸相林若甫、楊國忠,沉迷聲色,寵愛楊貴妃,致使楊貴妃一家權傾朝野。統治階級的腐朽,內部矛盾的激化,以及與人民的矛盾、軍事矛盾,導致了天寶十四年(755年),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剛升任官職(右未率府兵曹參軍)的杜甫去奉先(今陝西蒲城)探親,隨後,安祿山進逼潼關,杜甫帶著家小逃難,輾轉多地,過著顛沛流離,食不飽腹的生活。僅過一月,京都淪陷,唐玄宗倉皇西逃,太子李亨(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得知後,安置了家小,隻身前往靈武,準備為國效力,行至半路,被叛軍抓回長安,在長安大半年後,杜甫伺機逃出,投奔唐肅宗。

    唐肅宗封杜甫為左遺使。當時唐肅宗急於收復長安城,命文生出身,時任宰相的房琯平定叛亂,房琯不通兵事,用人不當,大敗而回。後又遭賀蘭進明、崔圓等人的讒言,被唐肅宗貶官,杜甫仗義執言,惹怒唐肅宗,758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次年棄官而去。

    棄官後的杜甫攜家小從洛陽到華州、華州到秦州、同谷,再到成都,一路流離失所、窮困潦倒。760年春天,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間茅屋。不料 761年8月,一場大風吹破了茅屋,緊接著大雨又接連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杜甫由自身遭遇想到戰亂中國家衰落破亡,民不聊生,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後人高度傳頌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7 # 晉唐風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窮困潦倒,在親友的幫助下,才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吹破茅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被風吹破,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他自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孤單地、單純地描寫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自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杜甫這種炙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盪讀者的心靈,併產生積極的作用。

  • 8 # Z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安史之亂後杜甫因關中饑荒,於乾元二十年759初夏棄官離華州遷居秦州,現甘肅天水,十月離秦州往同谷,十二月流浪四川成都,在當地親友協助下,詩人在浣花溪畔蓋了幾間茅屋定居,在這,杜甫寫出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9 # 流芒流

    有點低血糖和年紀大了有點計較於小事,無所事,又溫飽成問題時,無明業火上頭寫下的牢騷?處境值得同情。寧可餓死也不勞動是不好不對的。老了流更行看開。寫寫春聯,出出詩集,教教學童,種種蔬菜水果,幹農作物...

  • 10 # 若水無爭yy

    當時安史之亂鬧得兇啊!關中大饑荒,餓死不計其數,杜甫棄官輾轉到四川,在親人的幫助下建了一個破草房。

    從官員到老百姓,身份的轉變,他表面上生活平靜,儘管貧窮伴他左右,可他依舊飲酒賦詩,好似快樂滿足,實際上他內心裡卻依舊憂國憂民,也鬧得很啊!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一場暴風雨的到來,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寫下了這首詩。

  • 11 # 川雪詩詞苑

    安史之亂後,杜甫做了左拾遺。後來因為上疏營救宰相房琯,得罪了皇帝,被誣為房黨,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貶作華州司功參軍。這年冬天,因事回洛陽。第二年春天從洛陽返華州途中,親眼見到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帶給人民極大的苦難,感觸很深,就寫出了輝煌的詩篇《三吏》《三別》。這年華州一帶鬧饑荒,加上他對朝政有所不滿,就拋棄了官職,攜帶著家小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是,在這些地方仍舊無法生活下去,便長途跋涉入蜀,這年年底到達成都,先住在浣花溪邊的寺院中。第二年,得到在當地做官的親友們的幫助,便在浣花溪的西邊勉強蓋了幾間草堂安頓下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約作於同年八月,寫草堂被秋風吹破、給秋雨淋溼,他通宵不眠的苦況和感慨。

  • 12 # 方視界

    這首詩的名字標題寫錯了,應該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是在四川成都的草堂居住期間,時間是761年8月,當時正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辭官帶家人輾轉來到成都,並搭建了一個草房子,一天起大風把草房子吹破了,還下起來大雨,生活非常窘迫焦慮,有所感,就作了此詩,在表達了內心對生活的悲涼的同時,抒發了對百姓疾苦的體察,將愛國愛民的情懷錶露無遺。

    詩的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話翻譯

    八月裡秋高氣爽,刮起來了大風,捲走了我草堂房頂上的茅草。茅草飛過江面,落到江的對面,飛的高的茅草有的掛在了樹枝上,飛得矮的就落到了池塘裡。南村有一群小孩子欺負我年紀大沒有力氣,竟然學盜賊搶東西,把我的茅草抱去了竹林裡去了,我口乾舌燥的也喊不住,拄著柺杖回來嘆息。一會風停了,烏雲密佈像墨水一樣的顏色,天陰沉的快了黑了。被子蓋了多年冰冷硬如鐵,孩子睡覺不安穩,把被子都蹬爛了。屋頂漏水,屋子裡沒有一點乾地方,雨水像線一樣,不停的漏。自從安史之亂開始,我睡眠的時間就很少,黑夜漫漫,怎麼熬到天亮呀!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大房子,讓天下學子都能露出開心的笑容!颳風下雨也能很安穩的像山一樣。唉呀,什麼時候眼前突然出現這樣的房子,即便把我的草堂吹爛,讓我凍死,我也心甘情願!

    結語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湖北襄陽人,一生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官場黑暗,官員貪腐百姓疾苦,乾元二年,辭官定居成都,生活疾苦,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天下。杜甫一生有大概1500首詩傳下來,多數收錄在《杜工部集》,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被尊稱為詩聖。

  • 13 # 零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非常經典的歌行體古詩。寫作時間為公元761年八月,地點為成都。

    一生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在官場沉浮多年,“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始終不得實現,最終看透了官場黑暗,遂於759年辭官而去,向西流轉,於760年到達成都,並在浣花溪旁蓋起了一座茅屋,用於居住。可惜天有不測風雲,761年一場大風襲來,將茅屋吹壞。杜甫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這首詩裡,有兩句幾乎耳熟能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兩句,也將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詩人在遭受居所被破壞後,沒有僅僅流落於對自身處境的哀嘆,沒有隻顧得哀傷自己的不幸與可憐,轉而想到了在這天下還有那麼多貧寒的可憐人,怎麼樣才能有一所“大房子”,讓這些可憐人都住進來,為他們遮風擋住,給他們以安樂?

    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辭官後的杜甫,落魄至只有一間茅屋可住,還被秋風吹破,這時的他卻並沒有只想著“獨善其身”,而是心懷天下,還在想著如何能“兼濟天下”,這份情懷,讓人敬重!

    一生憂國憂民的杜甫,晚年卻異常不幸,窮困潦倒,貧病交加,僅僅活了59歲便離世,哀哉!但杜甫做為一位偉大的詩人,註定會流芳千古!

  • 14 # 山野文香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一起看看杜甫當年是怎樣的悽慘生活?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算是有了一個棲身之地(後人重建“杜甫草堂”一記之)。

    不料,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突遇大風,刮破茅屋,屋漏房溼。

    時年,唐朝李林甫為鞏固自身的權位,推崇節度使制度,為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創造了機會。當時,安史之亂未平息,藩鎮割據,剝削深重,邊疆烽煙四起。詩人在秋風蕭瑟,陰雨連綿的夜裡,聽著悽悽瀝瀝的雨滴聲,看著自己新蓋不久的棲身之地,茅屋被毀,環繞家徒四壁的環境,看著飢寒交迫的孩子。由此聯想到國家的動盪不安的政局,人們飽受戰亂之苦的現實,蓋著“冷似鐵的被子”,長夜無眠,感慨萬千,隨寫下了這篇蕩氣迴腸、膾炙人口,令人心酸的賦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朝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綜述:“詩聖”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其1400餘首詩留存,詩詞歌賦精妙絕倫,是古典詩歌備受尊崇。本詩體現了現實主義詩人的特點,突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品格,在自己危困的情況下,想到的是國家安定,人民的安居樂業;自己茅屋漏雨,還願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讓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人居有所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生活幸福安定“風雨不動安如山”,作者情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窗的lock按鍵啥意思?